上海乐团小提琴家陈顺平现状:首位华人低音提琴演奏家
上海乐团小提琴家陈顺平现状:首位华人低音提琴演奏家洪友龙是新中国成立后,郑德仁的第一位低提学生。他原是解放军华东文工团干部,新中国成立初期转业到上海实验歌剧院(上海歌剧院前身)。1946年,郑德仁进入上海工部局乐队担任演奏员,成为上海交响乐团低音提琴声部首位华人演奏家,直至1991年退休。与此同时,1956年到1986年,郑德仁在上海音乐学院兼任低音提琴主课教职三十年,培养了一大批专业人才。音乐会现场当郑老师的学生自带光环郑德仁1923年出生于上海。1943年,郑德仁考入上海国立音专(上海音乐学院前身),师从上海工部局乐队(上海交响乐团前身)大提琴首席佘甫磋夫,学习低音提琴、乐理及合奏课,成为上海国立音专开办以来第一位低音提琴专业学生,也是全国最早专业学习低音提琴的学生。
澎湃新闻记者 廖阳
“我们原来希望家族庆祝一下就行,没想到上海交响乐团搞这么大,直接办了一场百岁生日音乐会,爸爸很开心,我们也很开心!”低音大提琴家郑德仁的大女儿郑雪梅激动地说。
作为中国职业交响乐团里的首位华人低音提琴演奏家,郑德仁为中国乐迷演奏了难以计数的古典音乐;作为中国低音提琴教育事业的元老,郑德仁更是桃李满天下,在国内乃至世界诸多乐团都能见到其高足的身影。
1月19日,“郑德仁先生百岁生日音乐会”在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举行,百岁高龄的郑德仁坐镇现场,家属、同事、学生也悉数到场,集体为老寿星庆祝,其中年纪最大的一位学生洪友龙已经92岁了。
音乐会现场
当郑老师的学生自带光环
郑德仁1923年出生于上海。1943年,郑德仁考入上海国立音专(上海音乐学院前身),师从上海工部局乐队(上海交响乐团前身)大提琴首席佘甫磋夫,学习低音提琴、乐理及合奏课,成为上海国立音专开办以来第一位低音提琴专业学生,也是全国最早专业学习低音提琴的学生。
1946年,郑德仁进入上海工部局乐队担任演奏员,成为上海交响乐团低音提琴声部首位华人演奏家,直至1991年退休。与此同时,1956年到1986年,郑德仁在上海音乐学院兼任低音提琴主课教职三十年,培养了一大批专业人才。
洪友龙是新中国成立后,郑德仁的第一位低提学生。他原是解放军华东文工团干部,新中国成立初期转业到上海实验歌剧院(上海歌剧院前身)。
“我那时候是‘土八路’,很多东西都不懂。歌剧院要排《王贵与李家祥》,低音声部没人拉,组织上就让我去拉。”原本是打击乐手的洪友龙硬着头皮去学低音提琴,郑德仁不得不自创速成教学法,直接教他学习该剧的低提分谱,三个星期后,洪友龙顺利参加了《王贵和李香香》的演出。
演出后,洪友龙继续跟随郑德仁学习了两三年,后任上海实验歌剧院第一位首席低音提琴演奏员。郑德仁还喜欢作曲,受老师启发,洪友龙也开始学作曲和配器,为歌剧院写过不少歌剧和舞剧的伴奏。
“郑老师对我太好了!70年了,我每年都会去看望郑老师。”92岁的洪友龙祝愿,已经百岁的郑老师永远健康。
“人家一听你是郑老师的学生,好像自带光环,大家都很认可。”原上海交响乐团低音提琴首席朱顺华也是郑德仁的学生,14岁开始跟随郑老师学琴的他至今还记得,老师教学很严格,但批评很婉转,不会很直接。
“我那时候是白丁,老师很耐心,给我打下了非常扎实的基础。”受郑老师影响,朱顺华后来也常跟学生说,学音乐,音准、节奏最重要,如果音准不准、节奏不对,再怎么花里胡哨也不行。
生日会上,朱顺华和学生纷纷上台献演,徒子徒孙齐聚,俨然低音提琴家族的大聚会。“不紧张,很激动,很荣幸。”演出前两天,朱顺华遇到了郑老师,“他说我胖了,我真是不好意思!太忙了,疏忽了形象问题。”
郑德仁和92岁的学生洪友龙(左)
郑德仁和三个女儿
一家三代没离开低音提琴
“爸爸为人特别正直、特别努力,非常乐于助人。”一起陪着父亲做采访的大女儿郑雪梅说。
如今,百岁的郑德仁每天都会坚持看新闻。他关心新冠疫情,也关心国际政治,每次和大女儿视频聊天时,滔滔不绝,总能讲一个小时。
“小时候,我们家有两部钢琴,还有很多低音提琴,父母没有让我们一定要考音乐学院,但又不想我们浪费时间,所以从小学乐器。”受父亲的影响,郑德仁的三个女儿也纷纷和音乐结缘,传承了他的音乐基因。钢琴、小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手风琴、竖琴……女儿们从小学过的乐器让人眼花缭乱。
“我的人生最接近爸爸。他对我特别严格,我能取得今天的成绩,要感谢他。”大女儿郑雪梅今年70岁了,原是广州星海音乐学院的老师,在学校教竖琴和钢琴。
多才多艺的她还记得小时候学大提琴的情景,“爸爸的同事有一部大提琴,德国产的,180块钱,很贵!爸爸买回家就让我学了。当时我还小,爸爸就在把位上做了手脚,我才能顺利拉下来。”交响、话剧、芭蕾……作为长女,她还有很多机会亲历各种演出的排练现场,从小在艺术里泡着长大。
“爸爸最大的才能,是把很多其他乐器的作品改成低音提琴的作品,只要好听,只要大家喜欢。”改编之后,三个女儿就在家里三重奏,在童年留下很多美好回忆。
郑雪梅尤为喜欢《火把节》和《海南渔歌》。在乐团呆过八年,她也常演父亲改编的作品。她还记得,父亲将京剧《智取威虎山》里的一段著名的高难唱腔改成了低音提琴独奏,非常有意思。
“有一次,半夜十二点了,黄贻钧、曹鹏等五六个人冲到我家,要爸爸在两小时内完一首作品的配器。”郑雪梅回忆,适逢西哈努克访华,他在火车上写了一首独唱作品,上海交响乐团接到配器和录音的任务,而郑德仁勇挑重担,顺利完成了配器。后来,这首歌交由正当红的朱逢博独唱,“唱得真好,好听得不得了。”
郑德仁的作品也多次由上海交响乐团演出。百岁生日会,他创作的《江南好风光》《火把节》缓缓流出。《江南好风光》创作于1950年代,为响应中国民歌的号召,郑德仁参加采风后根据江南民歌创作了此曲。《火把节》创作于1970年代,郑德仁与同行深入云贵地区采风,正逢云南举办火把节,印象深刻的他们整合各地民歌创作了此曲。
郑洁桦是郑德仁的二女儿,如今,她的女儿也在学低音提琴,“我们一家三代都没离开低音提琴。”
责任编辑:陈诗怀
校对:丁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