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春天一树草花的精美句子: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
描写春天一树草花的精美句子: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你留意过自家窗外的景物吗?或许是车水马龙的道路,或许是花木繁盛的园圃,或许是小伙伴们玩耍的场地……以《窗外》为题,写一篇作文。不少于500字。一、写作任务创 课 思 路从学生的病文中发现问题,然后从名篇当中总结细致描绘景物的技巧,来指导学生修改病文。要想将景物描写细致,使之与众不同。首先要抓住景物的特征可以是形状、色彩、味道、声音、状态等。其次要运用多种感官进行描写。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如俯视、仰视、近视、远望静态、动态;不同时段中的不同形态;实写和虚写结合。教 学 现 场
作文教学研究团队 师道文心 2022-05-06
五月,繁花似锦,清风和煦。美好的季节,总是能给人带来浪漫美好的情思。这醉人的芬芳里,如果有更充盈的精神食粮,那将会更令人陶醉。从本期公众号开始,我们将陆续推出17篇优秀的教学设计,于教学实践中寻求方法,在优秀设计里迸发灵感。今天推出的教学设计来自于大连市第四十七中学姜师龙老师的《“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 ——细致描绘让景物与众不同》。
创 课 缘 起
八年级上布置了作文《窗外》,此题目源于八年级教材第三单元的写作练习。批阅以后发现,很多同学都选择了描写窗外的自然风景,但是主体部分篇幅较少,而且描写十分空洞。主要原因在于描写的时候没有注意抓住特点,“一花一世界,一佛一如来”,世界上的每一处景色都是唯一的,都是与众不同的。只有抓住景物特点进行的细致描绘才能让景物与众不同,才能够恰当抒发作者的感受。所以本节课重在思维,通过对景物的多角度描绘,细致的描绘景物,使景物与众不同。
创 课 思 路
从学生的病文中发现问题,然后从名篇当中总结细致描绘景物的技巧,来指导学生修改病文。要想将景物描写细致,使之与众不同。首先要抓住景物的特征可以是形状、色彩、味道、声音、状态等。其次要运用多种感官进行描写。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如俯视、仰视、近视、远望静态、动态;不同时段中的不同形态;实写和虚写结合。
教 学 现 场
一、写作任务
你留意过自家窗外的景物吗?或许是车水马龙的道路,或许是花木繁盛的园圃,或许是小伙伴们玩耍的场地……以《窗外》为题,写一篇作文。不少于500字。
二、病文诊断
师:下面是同学们在这次作文练习中的一些写作片段,你能否发现他们的问题?
(屏显)
病文展示
1.我望向了公园上的梅花,它傲然挺立在寒风中,经久不衰,始终保持着鲜艳夺目的光彩,它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静悄悄地绽放,幽静深远,真的是“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2.我不经意的一瞥中,发现了几朵梅在狂风暴雨中傲立。我打开窗户,仿佛这样就能闻到梅花的芳香。它在花枯,草萎的冬天中,用自身香气,在代替其它的花散发出平静人内心的疲倦,清神醒脑的作用。
生:两个病文描写角度单一,所以文章显得空洞雷同,看完连这个梅花是什么样都不知道。
生:“病文1”几乎没有对梅花有任何的描写,“病文2”只描写了梅花的气味。
三、探究方法
师:大家问题总结的很好,两个文章的通病都是描写比较泛泛,对于花的描写太少,一是数量少,核心的描写对象在文中不足50字,二是角度少,仅有视觉和嗅觉。而且还没有具体的点明梅花的特点。文章从头到尾看完,对所描写的花一点印象都没有。其实“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每一朵花,每一片叶子都是一个独特的存在。今天我们共同学习如何细致的描绘景物。仔细阅读学案,作者抓住了哪些特征来描写紫藤萝?
(屏显)
(一)例文1
1.有的就是这一树闪光的、盛开的藤萝。每一穗花都是上面的盛开、下面的待放 。
2.颜色便上浅下深,好像那紫色沉淀下来了,沉淀在最嫩最小的花苞里。
3.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是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
4.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
生:例句1用“盛开”“待放”从状态的角度来描写花。
生:例句2“上浅下深”“紫色”从颜色角度描写花
生:例句3“鼓鼓”“帆”“舱”从形状角度描写花,还运用了比喻的修辞。
生:例句4“淡淡的芳香”从味道角度描写花。
师:描写景物首先要抓住景物的特征,可以是形状、色彩、味道、声音、状态等
师:这篇文章除了抓住了景物特征进行描写,还运用视觉和嗅觉两种感官。除了这种感官外,我们写景的时候还可以运用哪些感官?
(屏显)
(二)例文2
1.“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2.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
3.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在嘹亮地响。
生:例句1通过比喻,将春风比作母亲的手,从触觉角度写出春风带给人的温暖感觉。
生:例句2用“青草味儿”“花的香”从嗅觉角度写出风的味道。
生:例句3没有正面描写风的声音,而是侧面通过鸟的叫声和牧童嘹亮的短笛,运用听觉角度侧面写出风的声音。
师:对,我们还可以综合运用多种感官进行描绘。如果景物本身不能发出声音的话,还可以借助周围的景物侧面衬托,例如“风”“鸟”“人”等。
师:为了使景物更丰满、生动,还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时段等来写景。
(屏显)
(三)例文3
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2.又是一个春天来临了,此时的三角梅已长成一棵枝茂花繁的大树,比房檐都高,它的红色花瓣就像红金子捶成的薄片,只要轻轻撞击就能发出动人的声音。太阳照射的时候,它的每朵花都泛溢着红色的光晕;风儿一吹,每朵花都像一只火红的蝴蝶张开了翅膀,扇动着,奋争着,仿佛急欲挣脱枝头,翩翩飞去。生命,在坚韧中真是蕴藏了无法言说的奥秘和潜能的!
3.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生:例句1从仰视到俯视,而且从早晨到晚上的不同角度来写。
生:例句2从静态、动态两种不同形态来进行描写。而且运用比喻,将“三角梅比作火红的蝴蝶”生动形象写出了三角梅被风吹拂时的美丽。
师:对,动静结合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如果描写对象本身不能动,我们可以通过比喻,拟人等修辞,或者借助风等外在力量使它动起来。
生:例句3借助想象写出了丰收时的景象,虚实结合,拓展了内涵和表现空间,突出了中心。
教师小结:综合三组例文我们可以得出细致描绘景物的方法。利用本节课学到的方法修改病文1。
(屏显)
(四)方法总结
四、修改实践
师:有些同学已经写完了,我们一起来看看。
(屏显)
腊月的寒风让人心如刀绞,万物凋零,花儿都黯然谢去,只剩下那有气无力的枝干。古人云“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它那红色的花瓣像红金子锤成的薄片,每朵花都好像火红的蝴蝶,风吹过,它们仿佛在悄然振翅,闭上眼,深呼吸,缕缕幽香渗入人内心深处,恰似梅在心中冥冥盛开。一树梅如冬日里明朗的春色。
师:满分是7分,请你打分,并用节课所学的内容进行点评。
生:我给打5分,描写了色彩、形状、味道,而且能够运用虚实结合,但是语言不够通顺,比喻有不合理的地方。
师:再来看一则作品
(屏显)
我望向公园里的梅花,红中带粉的花瓣簇拥着嫩黄的花蕊。它的花枝看上去如此的脆弱,仿佛随时要被压垮,但它的花瓣却不是,它奋力的开放,贪婪地吸收着冬日里那微薄的阳光。花枝随风雪舞动,好似一位舞女在那洁白的舞台上孤独的起舞,走近些,便会闻到那梅花独特的方向,像那上了淡淡胭脂的女子,她仿佛带着面纱,神秘又美丽。
生:这个我给6分,视觉上抓住了色彩的特点,并且运用了拟人的修辞,借助风雪使梅花动了起来,语言也比较优美。
师:这节课大家都有所收获。“一花一世界,一佛一如来”,每一朵花都是一个独特的存在,大家要认真观察,细笔描绘,将你心中窗外的美景用文字记录下来。今天的任务,利用本节课所得回家修改自己的大作文,修改时用红笔,修改部分不少于200字。
创 课 所 得
学生作文中技法的指导固然重要,但是技法是依托内容而存在的,有时候缺乏技法的文章,未必是一篇不好的文章;但是缺乏内容的文章,一定不是好文章。所以,对学生写作的指导不能只将目光停留在技法层面,而是要关注描写的内容和角度,帮助学生学会观察,并且从不同角度来描写,然后再用技法进行辅助。本节作文课难度并不大,但却能确确实实的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都有所收获。
学 生 作 品
(一) 窗外
王国维看到窗外“窗外绿阴添几许?剩有朱樱,尚系残春住”;辛弃疾在窗外望见“敲碎离愁,纱窗外、风摇翠竹”。而我抬头,望向窗外,看到那支梅,让我在人生的道路上继续披荆斩棘。
入夜,寒风呼啸、枯藤老树,簌簌雪花飘落了,万籁俱寂的大地毫无生机。万念俱灰、独坐窗前,我无声地啜泣着,头深深埋下。双手捂住脸,拭着泪的我不敢面对父母充满期望的双眼,不敢看老师在那卷上打下的问号,更不敢相信这就是自己这么多天来的努力。回想老师一次次的鼓励,自己一晚晚的努力已付之东流,我愧对父母、愧对老师、也愧对自己。
我抬起头,向窗外望去,楼下那片数九隆冬、贫瘠荒凉的空地上只有一支梅,分外显眼。我怔怔地望着它,周围的一切都消失了,仿佛天地间只剩下孤零零的我和窗外那一只孤零零的红梅。于是独下楼。远望,黑褐色的枝干细长刚劲,向上生长,冲破寒天之势不可阻挡,又分叉出几枝小枝来,让人忆起诗曰“已是悬崖百丈冰,唯有花枝俏”,其上又着了厚一层玉尘,冰清皑白中衬出渺小又易见血红撒去的梅。近望,方知那有的值含苞惹怜,如眸大小的琥珀绒球,在雪的映衬下,红得让人心醉;有的值重瓣烈焰软柔,花绽溢香、开融四周。引人爱怜不已。抬手轻抚梅的圈圈涟漪,由上花的绵柔细美到下枝干的纹理,最后碰到鹅黄花蕊。花头有似晶黄水滴,透过细丝由头到脚渐渐变为淡黄,再向内隐去。微风袭来,合眼细嗅,缕缕幽幽清香萦绕,使所到之处皆清芬,心旷神怡,想起林和靖与其携手写下“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正是寒冰料峭时,窗外一朵朵屹挺的梅花竟仍迎着漫天飞舞的雪花,傲然屹立于凛冽的寒风中。它们更像是白发束戎装的将军与浴血奋战的战士,即使缕缕幽芳终究在惨白中湮没,但与严寒抗争,不愿屈服于磨难,在严寒风雨洗礼的最后依会昂着头颅,铮铮铁骨,永不低头。
我豁然开朗。梅花绝不退缩、迎难而上地面对生活中的磨难与挫折,那我为什么不可以?我回家,再次望向窗外,忽然有了前行的动力。打开灯,握起笔,重新分析试卷、总结问题,以梅花般坚定的态度迎接下一次考试。
“胜败乃兵家常事”,感谢那天晚上看到窗外的风景,让我越挫越勇。我会永远记住你,窗外的那支梅。
(二) 窗外
父亲喜爱梧桐,而我也觉得他与这树有着不解之缘,更觉得他像这梧桐,梧桐是缄默的,父亲有甚之而无不及。或许这是他一种习惯,可正是因此,我们之间仿佛隔着一层窗纸,只看到彼此的剪影。直到我向窗外投诸目光,才解开心中这盘桓之结。
窗外,梧桐树的翠绿格外夺目,它常见,甚至无处不有,我却不曾仔细观赏过它。碧叶倾涛,结翠连理,枝干虬劲而有力,将一树的叶全然托起,不差一片。“梧桐真不甘衰谢,数叶迎风尚有声。”随风摇曳的叶片招呼着人们的视线,以叶面作扇,轻轻摇招。叶脉清晰地搏动,昭示着它无限生机。叶多,密且繁,只此一树,遮天穹,隐骄阳,似乎世界都湮没在这碧波之中。远观之,树冠繁盛压枝,浓厚的墨绿色令人心静。若是折下一片叶,予以轻柔的抚摸,便会知晓它犹如书封面般的厚实平重,理解他沧桑沉稳的本心。
树干光滑,似乎刻意不使尘埃附之,洁净似洗。分枝处才生叶,生叶处才分枝,不临于树冠,绝无横生逸出的斜枝;不生出枝条,叶片也不存生在树干上,枝叶互相依存,有条有理。树干也许就显得不那么“平易近人”,它不像树叶,把树的繁茂展现给人品赏,但联系起树叶和树根的是它,托举起树冠的是它,默默纪录着树龄的、见证这树的成长变故的更是它。轻触树干,犹如与树共话,低语间,脑中浮光掠影闪现,回到树的伊始,扎根地中,无言似有言,顾盼一个美好成熟的将来。看不见的树根深藏于地中,使树维生,供给营养,却不曾动过,任劳任怨。
我看这棵梧桐看入了迷,回过神来,父亲也在笑着盯着我:“看一棵树也把你看痴了,你也是要变棵树了!”我不语,又把视线挪回树上,树的影却恍惚变化了,一会变成父亲的,一会又变回梧桐的。
父亲看我想成了窗外的梧桐,我看着窗外的梧桐想起了父亲。
工 作 室 寄 语
姜老师的教学设计,着眼于景物描写的教学,无论是从景物的特征、多感官描写、不同角度和形态还是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的角度去探讨,都较为深刻地剖析了景物描写的层次。从学情出发,设计教学目标,有的放矢,准确地抓住了课堂教学的实质,使得学生有收获,且从教材中提炼出写作参考事例,也便于学生更好地接受本课的知识点。总之,这种作文教学的探讨值得鼓励。
文稿:姜师龙
审稿:邓鑫
编辑:廖文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