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虎头刺绣(喂着鸡抱着娃绣着花)
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虎头刺绣(喂着鸡抱着娃绣着花)在北京依文城堡亮相“云尚哈尼”云南元阳民族文化时尚秀像是诉说着梯田人家丰收的喜悦10月28日中国国际时装周
金灿灿的稻穗秀台
仿佛置身元阳哈尼梯田
身着民族时装的模特
手携一束稻穗走来
像是诉说着梯田人家丰收的喜悦
10月28日
中国国际时装周
“云尚哈尼”云南元阳民族文化时尚秀
在北京依文城堡亮相
设计师将元阳哈尼族服饰中的刺绣、流苏、金属扣等元素延伸拓展,颜色上运用了具有哈尼风格的黑、红、宝蓝、以及今年流行的水绿、藕粉等,融合呈现在47套服装上,还将独具哈尼特色的“梯田纹” 应用在时尚设计中。
据介绍,此次时尚秀的设计团队为依文·中国手工坊,该团队在设计创作前,曾深入当地,对元阳绣娘进行手工艺产业化培训,同时采集提炼哈尼族纹样运用到服装上,再用时尚化的手法、产业化的模型打造民族文化新经济。
“刺绣”作为构成中国传统民族文化元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就深受各个大牌以及设计师的青睐,而在云南的深山里,在淳朴的少数民族妇女的手中,还有一种令人惊叹的刺绣工艺——民族刺绣,有人称它们为“藏在大山深处的高级订制”。
云南民族刺绣颇具特色,被誉为“指尖的艺术”和“心灵的花朵”,深受国内外刺绣爱好者的喜爱,拥有相对成熟的市场。
2016年,楚雄绣娘在“2016中国(北京)国际时装周”登台,历史久远的楚雄彝绣作品正式从云南山村迈向了国际大T台。走在北京的大街小巷,绣娘们迅速成为焦点,每到一处都不断有中外游客围上来求合影。
今年中秋前夕,“丝路云裳•七彩云南2019民族赛装文化节”亮相纽约时装周,云南“乡村T台秀”再次登上国际舞台。
10月,大理蓝亮相英国伦敦第十五届世界华商大会,让云南的民族刺绣,再次经由时尚的全新表达走出国门。
从养在“深闺”到走向世界
云南民族刺绣
由少数民族生活用品
转变为受世界追捧的时尚元素
也改变了一些地方
男人外出务工
女人种田守家的家庭经济模式
“我们请绣娘将图案制成绣片半成品,以约定价格收购,之后将绣片融入到现代服饰中,成品时装在北上广、巴黎、意大利等地几乎是供不应求,原本守在家中没有收入的绣娘,如今成了‘顶梁柱’。”今年商洽会期间,某刺绣服饰公司的负责人介绍说。
8月的文博会,红河州石屏县彝族姑娘张华的羽毛画作品一经展出就受到广泛关注。
她不仅将羽毛画技艺与传统彝族刺绣结合,还建立了教学点,免费传授刺绣和羽毛画技术,随后在政府的支持下成立 “绣美彝山刺绣专业合作社”,让妇女们一边完成订单一边接受技能培训,同时利用互联网众筹资金扩大培训范围和经济效益,帮助越来越多的当地百姓脱贫致富。
今年3月,一档名为《我们在行动》的电视节目中,陈蓉、童瑶、李宗翰、汪文平等明星走进云南楚雄州武定县半山村。穿上彝族特色服饰的童瑶瞬间化身半山村“最美绣娘”惊艳全场。
节目还揭晓了为半山村准备的惊喜——来自依文集团的第一批500万的代销和订单,将把彝绣带进北京深山集市,让广大消费者们认识藏在大山里的宝贝,让消费扶贫成为一种新的扶贫方式。
2018年10月举办的“少数民族刺绣文化与产业发展”委员谈活动上,与会嘉宾提出,要把民族刺绣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文化投入的重点,建立全省民族刺绣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专项资金。
还有专家和相关企业人士达成共识,认为云南民族刺绣应结合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大胆尝试生产既有民族特色、艺术档次、文化内涵,又有时代感、实用性且市场前景好的产品。
不难发现,民族刺绣行业正通过电商、扶贫、展会促销、取经学习、提升技能等多种方式,深度挖掘其内在价值,成为促进云南经济社会发展的又一支“潜力股”。
从普通农民转身成为农民手艺人,如今的她们“喂着鸡、养着鸭、抱着娃、绣着花”,从赚点贴补发展成为职业绣娘。
认识到自己的价值所在,让通过双手勤劳致富的绣娘们“挺直腰”,云报君想,这也是农民正逐渐成为“有奔头、令人羡慕的职业”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