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老知青的自述:我和我的母亲 谨以此文献给曾经是老知青的母亲
一个老知青的自述:我和我的母亲 谨以此文献给曾经是老知青的母亲前段时间,我好奇地问她:“你那时都读些什么书?天文、地理、物理、化学、历史、科学?”我跟母亲没有什么可聊的,有代沟。她常常回忆她小时候的事情,可能上了年纪的人都这样,我只好耐心地听着。她说她上小学的时候成绩很好,读过很多书,写的作文经常被老师拿到高年级读给同学们听,所以后来她一直很喜欢写作,曾经梦想能成为一个作家。当时,外公在学校当图书管理员,为她订了《红领巾》杂志,这很难得,因为那时全家人生活很困难。上初中母亲是被保送去的,这件事让她很骄傲,也许是她人生最辉煌的事情,每次说到这件事她的眼睛都放着光亮。初中的时候,母亲在体育和文化课方面都很优秀,文艺方面唱歌跳舞也很有天赋,经常被评为“三好学生。”初中毕业后,因为家庭成分的原因,没有资格上高中,她的老师叹息道:“太可惜了,这么好的苗子!”这也是她一生最大的遗憾。母亲一听这话,有些慌张,这是她从来没有遇到过的事。那人赶快安慰她:“邹老师,我带
我的母亲今年78岁,是一个老知青,也是一个老三届。年轻的时候村里的人亲切地叫她邹老师。
2020年5月我父亲去世,料理完父亲的后事,我把母亲接到了身边。母亲来到我家,从不肯独自下楼,说自己怕找不到回家的路。在老家的时候,有一次她一个人去九尺赶集,回家时走错路,幸好遇到同村的熟人,热情地问她:“邹老师,你要去哪里?”
她笑笑说:“回家。”
那人一听,皱皱眉告诉她:“邹老师,你走错路了,回去往东边走。”
母亲一听这话,有些慌张,这是她从来没有遇到过的事。
那人赶快安慰她:“邹老师,我带你回去。”
后来弟弟还说了她一番,从此她便再也没有一个人去赶集了。那时父亲还在世,偶尔父亲陪伴她去,后来父亲走不动路了,她再也没有去赶集了。大家都认为她得了老年痴呆症,她自己也这样认为,其实她只是有些健忘而已,自己想记的事情就记得住,自己不想记的事情就选择忘记。
我跟母亲没有什么可聊的,有代沟。她常常回忆她小时候的事情,可能上了年纪的人都这样,我只好耐心地听着。她说她上小学的时候成绩很好,读过很多书,写的作文经常被老师拿到高年级读给同学们听,所以后来她一直很喜欢写作,曾经梦想能成为一个作家。当时,外公在学校当图书管理员,为她订了《红领巾》杂志,这很难得,因为那时全家人生活很困难。上初中母亲是被保送去的,这件事让她很骄傲,也许是她人生最辉煌的事情,每次说到这件事她的眼睛都放着光亮。初中的时候,母亲在体育和文化课方面都很优秀,文艺方面唱歌跳舞也很有天赋,经常被评为“三好学生。”初中毕业后,因为家庭成分的原因,没有资格上高中,她的老师叹息道:“太可惜了,这么好的苗子!”这也是她一生最大的遗憾。
前段时间,我好奇地问她:“你那时都读些什么书?天文、地理、物理、化学、历史、科学?”
她想了想说:“不是这些,我喜欢文学类。”
“那诗词歌赋呢?”我又忍不住问,
“没有读”她搓了搓说,
“那你究竟读些什么书?小说吗?”
“嗯,小说。我最喜欢苏联小说”“现在还记得苏联小说《卓娅和苏拉的故事》”“然后就是《董承瑞的故事》《黄继光的故事》《邱少云的故事》这些英雄故事小说。”
我沉默了一会儿说:“小说看多了不好,会让人沉浸在小说的幻想中,不能很好地面对现实,怪不得小时候你不给我们讲讲历史。”母亲少年时光是她最快乐的时候,相比她以为的日子。我现在依然认为,青少年少看小说。先不说小说内容如何,先要看看作者的素质和文学功底如何;再看看对青少年的影响是否正面,或者是否超过了他们的承受、认知、识别和控制能力范围。比如爱情小说,有些青少年看了就会照着小说中人物的行为学,去试验,可有些东西是一辈子不能试的,一试就犯一辈子改不过来的错误。
后来,因为向英雄学习,响应毛主席号召,母亲义无反顾下了乡。走工农相结合的道路,与父亲结了婚。父亲那时在当兵,回乡探亲时遇见母亲,经村支书介绍,他们认识并且结婚了。外公特意为他们写了提词:“上山下乡,走工农相结合的道路。”
母亲是第一批下乡的知青,在生产队当小学代课老师。后来因为生小孩,下乡的知青又越来越多,她便没能再当代课老师。她只好一边照顾我们兄妹三人,一边在生产队做工分。
到了1977—1979年的时候,国家恢复高考,知青开始落实政策,陆续回城。母亲在这两个方面都没有着落。她想参加高考,可已是三个孩子的母亲,家里没有人支持她;想回城,可她已经在农村结婚生子,算是已经扎根农村。看着别的知青,上大学的知青走了,回城的知青,招工也走了,一切都与她无关,她满脸失望,眼窝深陷,一天到晚愁眉不展。她为了自己知青回城的事情,东奔西走,终于到1980年公社给她落实到位知青政策。公社把她安排在乡镇砖厂上班,户口迁移到小镇上,算是非农业户口,从此她开始了她的新生活。
在砖厂,她干的是烧砖工,是一门技术活。烧砖时不能火候不够,也不能火候过头,这两种情况都会影响砖的质量。所以母亲认真学习,刻苦钻研技术,很快她的技术就达到砖厂最好水平,后来她还写过一些文章,比如:如何提高成品砖的质量和土壤里化肥的多少对成品砖质量的影响,这些在当时受到行业专家的充分肯定,对她也是极大的鼓励。因为要上夜班,还分得一间宿舍,晚上可以在那里休息。
1981年,我考到镇中学上初中。从家到学校大约15里路,那时上学全都走路,实在太远,母亲让我住到她砖厂宿舍。砖厂到学校大约3里路,初中三年,上学时我一直住那里,这样晚上的时候我就有充余的时间做作业、复习功课、预习第二天的课程。这三年我的成绩一直保持年级前五名,母亲也从不为我的学习烦心,每次开家长会都是她最开心的时刻。周末或学校放假时,我回家帮父亲干些农活。
转眼间,三年很快过去,到了中考的时候了。我中考成绩没有上中专分数线,刚刚上中师分数线。母亲充满期待,因为只要考上中师,毕业后可以当公办老师(有编制),有一个体面而又受人尊敬的工作,户口也会改成非农业户口。还要经过面试,才知道结果。很不幸,因为我不会唱歌跳舞,面试不合格,没有被录取,我被录取到镇普通高中。我和母亲非常失望,遭受到沉重打击,不知道出路在哪里,母亲迷茫了,我也迷茫了……
父亲希望我回家在生产队干活挣工分,因为当时农村女孩上高中的微乎其微。母亲想让我再补习一年初三,争取第二年考上中专或者中师。大舅劝母亲:“闺女的文化水平已经达到初中最好水平,没有必要再补习初三,如果补习一年再考不上中师,你让她怎么活?就让她上普通高中吧,说不定到时候考上大学也未可知。”上大学,在母亲心里就是一个遥远而美丽的梦。那时,母亲四代人,祖祖、外公兄妹、母亲兄妹、我的兄妹,只有外公上过大学。
在母亲的强硬坚持下,父亲只好让步,我带着母亲的期望开始了四年漫长且艰辛的高中生活,母亲依然在砖厂辛苦上班。
1987年我高中毕业参加高,那时候参加高考要考两次,第一次是6月初的预选考试(或者说毕业考试),我考了620分,取得了参加7月初正式高考的资格。7月7、8、9号正式升学考试,7月底考试成绩和分数线出来,我的成绩是430分,比专科分数线460分低30分。得知这一结果,我和母亲都倍感失望,父亲再次要求母亲让我回家务农,或者外出打工。因为在农村,一个女孩能够读书到高中毕业,已经是非常幸运了。
大姨知道我成绩只比分数线低30分,劝慰母亲说:“我们单位有个同事的孩子,前年高考差60分,去年复读一年,成绩提高80分,考上大学了。闺女才差30分,基础不错,复读一年应该考得上学。”大姨送来了150元钱,母亲犹豫再三,决定让我复读一年。
1988年高考那几天,我住在县城祖祖家。可7月6号晚上后半夜,雷雨交加,早晨6点多我就醒了。6点半的时候听见有人敲门,打开门一看,是母亲打着雨伞站在门口,湿漉漉的头发贴在额前,裤腿挽到膝盖。母亲微笑着说:“我以为你还没有起来。”
我接过雨伞抖了抖问:“妈,你怎么来了?”
她捋了捋头发说:“下这么大的雨,我不放心,怕你害怕。”“我送你去考场吧”进门后她接着说。
其实我猜,6号晚上她应该一夜没有合眼,从30里远的乡下赶到县城,就为了送我去考场,她怕我因为下雨打雷影响考试。我的眼睛有些湿润了。
到了1988年7月底,考试成绩出来了,我的考试成绩是497分,专科录取分数线是480分,本科分数线490分。知道成绩后全家人都非常兴奋,在焦虑不安中终于等来了录取通知书,我被一个工业学院录取。
学校远在二千公里外的北方,面临着车费、学费、生活费、住宿费等加在一起一大笔开支,家里卖了些鸡鸭和稻谷,可钱还是不够,母亲一夜之间愁白了头,她整日整夜抽烟。母亲娘家的兄弟姐妹和表妹表弟们知道我家经济状况不好,纷纷凑钱送物。准备好钱物,母亲执意要亲自送我去学校,我扭不过她,只好同意。终于在9月初我和母亲坐上了北去的火车,踏上了上大学之路。两天后,我们到达学校,走进大学校门那一刻,母亲非常激动,腿不停擅抖,连手里的东西都掉在地上了,我赶紧扶着她说:“妈,小心点。”母亲终于踏进了大学的校门,她的梦想终于变成了现实!我们这一代人承载了太多父母们的梦想!
母亲常说:“把你们兄妹三培养成人,成家立业,还培养出一个大学生,我的每个孙子都大学毕业,我这一辈子值了!”
我是幸运的,有这样一位好母亲,没有她,就没有我的一切!感谢我的母亲!感谢她为我付出的一切!#母亲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