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红楼梦最好的红学家是谁(红学泰斗周汝昌)
解读红楼梦最好的红学家是谁(红学泰斗周汝昌)上了燕京大学的周汝昌,他的英文水平常常能和老师媲美,毕业时他的毕业论文是英译的中国古典文学理论著作《文赋》,令中外讲授震惊,老师还破例请他吃饭。◆图为青年周汝昌◆图为青年周汝昌如果说周汝昌与《红楼梦》的结缘是一个天意,那么这个天意就是他的母亲,一个不识字但是通过自学能读《千家诗》的农村妇女,但她却是最早点燃周汝昌心中求知欲望的人,因为母亲常常给周汝昌讲《红楼梦》里的故事,当然了,母亲讲得最多的就是《红楼梦》里的大观园了,因为周汝昌他们自己家里就有一个小小的“大观园”,那是周汝昌的祖父辈在这里营建起来的,一个小院子,有花有草,他们日子虽苦,但是却有闲情逸致,观花修竹培养了对诗词的喜爱。周汝昌上学时,用功有加,每每考试都是第一,所以他得了个“铁第一”的称号,但是在上高中时,他的名次却意外地排在了第二,此后的周汝昌便不以学习成绩为要,只寄情于自己的真性情,做一些实在的事情。
“千秋一寸心,人生一部书”,这句话前一句是红学老人周汝昌的书名,后面一句是我狗尾续貂的。一代大师周汝昌已经故去几年了,但是现在我们提到《红楼梦》,似乎还总会想起这个把一部《红楼梦》读了几十年,把这场“梦”做了一辈子,他用0.01的视力治学半生,用无数的心血和汗水说明了他入“梦”了。◆图为红学老人周汝昌
凡做大学问者,必经历三种人生境界:第一,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二,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我想周汝昌的一生就是这样一个过程:悬思,苦索,最后顿悟!
周汝昌生于天津咸水沽镇,但是那里的水一点也不咸,青山绿水,颇有江南小桥流水人家的景致,周汝昌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长大的,他从小聪颖过人,对于天津曲艺人的吹拉弹唱他很小的时候就能模仿一二,让一些曲艺表演者都另眼相看。
◆图为青年周汝昌
如果说周汝昌与《红楼梦》的结缘是一个天意,那么这个天意就是他的母亲,一个不识字但是通过自学能读《千家诗》的农村妇女,但她却是最早点燃周汝昌心中求知欲望的人,因为母亲常常给周汝昌讲《红楼梦》里的故事,当然了,母亲讲得最多的就是《红楼梦》里的大观园了,因为周汝昌他们自己家里就有一个小小的“大观园”,那是周汝昌的祖父辈在这里营建起来的,一个小院子,有花有草,他们日子虽苦,但是却有闲情逸致,观花修竹培养了对诗词的喜爱。
周汝昌上学时,用功有加,每每考试都是第一,所以他得了个“铁第一”的称号,但是在上高中时,他的名次却意外地排在了第二,此后的周汝昌便不以学习成绩为要,只寄情于自己的真性情,做一些实在的事情。
◆图为青年周汝昌
上了燕京大学的周汝昌,他的英文水平常常能和老师媲美,毕业时他的毕业论文是英译的中国古典文学理论著作《文赋》,令中外讲授震惊,老师还破例请他吃饭。
1937年那个苦难的年代,周汝昌和同学们没有了继续学习的条件,他们被遣散了,在无学可上的煎熬下,周汝昌度过了整整六个年头,盼到抗战胜利,周汝昌已经是二十六岁的大龄青年了,他请求再入燕京大学学习,由于过了入学时间,于是他又重新考了一次燕京大学,据他自己说,这在燕京大学的校史上也是一个特例!
第二次进入燕京大学,对于周汝昌来说又是一个天意,这个天意就是《红楼梦》,也就是从这个时侯,周汝昌真正和《红楼梦》结缘了,他走进了《红楼梦》,并且醉心于《红楼梦》,一辈子都不想醒来!
◆“红学泰斗”周汝昌
某一天,在燕京大学的周汝昌接到了哥哥周祜昌的电话,说胡适在二十年前就在找的关于曹雪芹的诗集可能就在燕京大学图书馆,周祜昌说的就是曹雪芹的友人敦诚和敦敏和曹雪芹交往的一些诗词,听到这个消息,周汝昌放下电话就到了图书馆,果然他找到了一本叫做《懋斋诗抄》的书,周汝昌难掩激动的心情,他马上填写了借书表,将这本诗抄带回宿舍,他惊奇地发现,这本诗抄里明确出现了曹雪芹名字的就有六首之多,他欣喜不已,根据这六首诗写了一篇文章,讲述关于曹雪芹的生卒年月,这篇文章一经发表,立刻引起了多方关注,有支持的也有反对的,这其中让周汝昌收获最大的可能就是他的这篇文章成功引起了大家胡适的关注,由此开启了两个“红楼梦中人”的一段心路旅程!
◆图为周祜昌周汝昌兄弟二人
胡适给周汝昌写信,一半支持,一半反对,不过,胡适的这封信没有直接到周汝昌手里,而是被公开发表了,这对于当时还是一个青年的周汝昌来说有些受宠若惊,但这只是一个开始。
胡适对于周汝昌的研究发现大为称赞,并且胡适还主动提出了跟周汝昌见面的邀请,在北京,周汝昌见到了当时已经是大学者的胡适,两人相谈甚欢,完全没有隔阂,因为他们讨论的话题主要是《红楼梦》,最让周汝昌感动的是,临走时胡适居然把一本珍贵的《甲戌本红楼梦》借给周汝昌带走,这是周汝昌没有想到的,因为谁都知道这本《红楼梦》是多么珍贵的啊!而且胡适轻易不肯示人,今天居然慷慨地借给他这个后辈,周汝昌后来回忆说:“胡适先生能把这么珍贵的稿本借给他,足见胡适先生的人品和治学态度”!而胡适本人也说《红楼梦》研究要“多歧为贵,不求苟同”!
◆图为周汝昌和胡适的书信交往
正是两人对于《红楼梦》的热爱,在以后的日子里,两人经常通信,每次周汝昌都是用工工整整的楷书给胡适写信,周汝昌和胡适的这段交往被传为红学研究历史的的佳话,可以说周汝昌从胡适手中接过了红学研究的大旗!周汝昌后来写了一本二十多万字的书叫做《我与胡适先生》,讲述了他和胡适因《红楼梦》而结缘的故事。
◆《我与胡适先生》书影
有了胡适给的《甲戌本红楼梦》,给周汝昌打开了全新的视野,他第一次看到这杨的《红楼梦》,和现在流传的一百二十回通行本完全不一样,他也第一次看到了正文旁边的批语。
周汝昌对于这些资料孜孜不倦地研究着,终于写成了四十多万字的《红楼梦新证》,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红楼梦》研究的扛鼎力作!引起了学术界的巨大震动,这本书影响巨大,其中就包括后来也踏上红学研究的刘心武!
正当周汝昌开足马力研究《红楼梦》的时候,他被下放到湖北一个干校劳动,在那里,他每天做的就是拉粪,劳动,这次打击让他几乎丧失了继续研究《红楼梦》的热情和信念,还好当时有一个研究通俗小说的伙伴一再劝解他不能放弃《红楼梦》研究,他才没有断了这个念想。
或许又是一个天意,周汝昌没多久又被调回北京工作,他又开始在《红楼梦》这个百花园里不断地探寻,他这一辈子醉心《红楼梦》,一辈子只读一本书,而《红楼梦》这个“梦”他做了一辈子。
◆回到北京的周汝昌和家人
后来研究工作中的困难是周汝昌始料未及的,因为他在青年时期耳朵和眼睛就出了问题,由于后来研究学问,用眼过度,他的左眼已经完全看不清了,只能靠着右眼0.01的视力支撑他治学半生,他写的字足足有红枣那么大,他趴在桌子上,仿佛像一个耕牛拼命地在中国文学的土地上劳作,他后来连右眼这微弱的视力都没有了,但他依然没有停歇,在女儿和儿子的帮助下,他每天还要完成几千字的书稿。在年老之际,不愿停歇,他要把一生所得,所悟,都要记录下来刘给后人。在“红学”研究领域,他被誉为“红学泰斗”,但在他心里,他只喜欢做自己的“梦”!
◆只有0.01视力的周汝昌在写字
2012年5月31日,这个红学老人的“梦”做完了,他睡着了,他应该好好地歇一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