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忽听琵琶诉幽怨3(参禅起疑情3)

忽听琵琶诉幽怨3(参禅起疑情3)如果以“将心不起,澄念不动”来作为开悟之前提的话,那是绝对贻误后学的,祖师就不会说“只论见性,不论禅定解脱”的话了!其实,话头的“头”字乃是虚词,并没有什么意思的,话头即话儿,即就是这句话。譬如“斧头”,即是斧子或斧儿,而不能解释为其前头也。试想,这样看住话的前头令念不动不起,这个谁都做得到,并非什么难事,但那跟西天的外道又有何差别呢?那还不如老子的《道德经》阐述精彩呢!实则不论其有念无念,凡是有著有住,佛皆不许可。但能无住无着,有念无念皆不妨碍,有念则成其妙用,无念便退藏入密。在这里需要一再声明和特别纠正的是:话头不是话的前头,也不是看住说话的前面那个空档就叫做看话头,也并不存在什么话头与话尾之分。这总是依文生解,害人不浅!从唐至清,所有祖师都从来没有这样解释看话头的,难道你说这么多的祖师都不懂得“看住话的前头即为看话头”吗?如果“看话头就是看住话的前头,一念才生便成话尾”,并以为此说即

忽听琵琶诉幽怨3(参禅起疑情3)(1)

“至于参禅,则贵在起疑情;若不起疑情,则不可名之为参禅也”。在这里某甲要把这话说死了,为了把漏洞堵死掉,免得行人不觉不知。有些人坐在禅堂里,只知把两腿一盘,两眼一闭,然后什么也不想,坐着一动也不动,以为这就是作宗门下的功夫,便叫作参禅打坐。那么,我要问他:你坐在那里,有没有提话头起疑情?若无,则不可名之为参禅也。

参禅之人思维话头起疑,待疑情发起来后,就不必一味地举提话头了,你就看着这个微细的疑念,看它竟如何?此即是参看话头也。当然,要参中有看,看中有参,不能老是参,也不能一味地看。若一味地看,疑情会中断,所以还得时不时地提一提话头,参一参;若一味地参,心就不够寂静,内凝力不够,功夫反差。总之,须让疑情相续不间断,才是功夫得力也。是故起疑情是参禅的核心!说白了:参禅即是起疑情,起疑情即是参禅。行人要在这个地方着眼始得!

忽听琵琶诉幽怨3(参禅起疑情3)(2)

所谓起疑情,乃是行人对某一桩事或某个问题不明了,怎么想怎么思维也弄不明白,而此一事或问题又实在是至关重要而性命相关的,是开悟成佛道的关键所在。虽然不明白,但要对其放下罢休是万万不能,若放下则性命不存,永远在此三界六道里轮转不休,无有了期。是以参禅人对此一本参话头是何等的看重呢!因此,非要把这粧事弄清楚不可!而若要弄清楚,则必须在这个问题的不明白处,细细地进行审问、体究、逼拶、追看,非要讨个消息不可!虽然如此,但不可去妄加卜度(是不是这样呢?是不是那样呢?绝对不是!)和串想(从北京想到南京,从南京又想到长安),因为它与其它事理毫无关联,任你如何卜度串想也没用。因此,你更不用去妄加卜度串想了,你只须在这个不明白的地方微微地审究起疑,莫让心跑远去。且老是这么审,总是这么究,微微地疑去!如老鼠啃棺材相似老鼠在棺材里出不来怎么办呢?不能白白地等死,而其聪明、机智、偷心(指卜度串想等心)都用不上,故只有老老实实挺住一处尽心去咬,念兹在兹,不辞劳苦,从不间断,永不放松,不穿不止,更无旁顾,永不改换地方(一心参究,莫换题目)。生则同生,死与同死,永不变心,如是用心,乃名为参话头起疑情。

参禅人,单单究看一个死话头。当你刚刚步入此门庭的时候,首先必须选择某桩事或某个问题来作为自己的本参话头。只要是你亲身经历与耳闻目睹的事件中有使你弄不明白的问题,搅尽脑筋也弄不明白的,并对你有一定的刺激或兴趣,使你对其不容易放下且很容易使你产生疑问的,你就可以拿它来作为你的本参话头。若你感觉没有什么事能使你产生兴趣及发起疑情的,那你就可以参公案。比方参“念佛的是谁?”“拖死尸的是谁?”“万法归一,一归何处?”“父母未生以前,如何是我本来面目?”“死了烧了,哪个是我性?”……等等,公案很多,你只需选择一个就行了,并且也只可选择一个,若同时参两个公案,则是夹杂用心也。但必须看哪个最合适你参,最易使你发起疑情的,你就可以拿它来作为自己的本参话头。还须说明:凡是你能用思维分析推测就能找到答案的,容易弄明白的事和问题,都不适合你拿来作为本参话头,因为它不能使你发起疑情,是以行人必须留心选择。

在这里需要一再声明和特别纠正的是:话头不是话的前头,也不是看住说话的前面那个空档就叫做看话头,也并不存在什么话头与话尾之分。这总是依文生解,害人不浅!

从唐至清,所有祖师都从来没有这样解释看话头的,难道你说这么多的祖师都不懂得“看住话的前头即为看话头”吗?

如果“看话头就是看住话的前头,一念才生便成话尾”,并以为此说即是千古绝唱,道前人所未道而叹未曾有者,此即是贬低古往今来之祖师皆不懂得看话头了!如果这样想,那是何等的幼稚可笑,罪过是何等的大了!

试想,这样看住话的前头令念不动不起,这个谁都做得到,并非什么难事,但那跟西天的外道又有何差别呢?那还不如老子的《道德经》阐述精彩呢!实则不论其有念无念,凡是有著有住,佛皆不许可。但能无住无着,有念无念皆不妨碍,有念则成其妙用,无念便退藏入密。

如果以“将心不起,澄念不动”来作为开悟之前提的话,那是绝对贻误后学的,祖师就不会说“只论见性,不论禅定解脱”的话了!其实,话头的“头”字乃是虚词,并没有什么意思的,话头即话儿,即就是这句话。譬如“斧头”,即是斧子或斧儿,而不能解释为其前头也。

参禅人,疑情发不起来,这可是一个致命的问题,若不善自用心,则难免在此宗门下空过一生,岂不痛惜?

因此,必须找原因。有些人疑情发不起来,是由于他对宗门下这一法认识不够,把参话头没当一回事,没有真发心,及生死心不切之故。他只是怀着一种姑且试之的心情,半信半疑,若进若退,三心二意的,心想若参禅参不上我就改为念佛,无所谓的。

由于他对参禅没有产生决定信,自然就谈不上决定行门了,所以他提话头只是在表面上而不入心,就好像这话头是别人强加给他似的,充满了不情愿。因此,他用起功来也就不会全力以赴而念兹在兹的了。

由于偷心不死,到头来果然参禅参不上,他便说我与参禅无缘,改行吧!唉,以这种态度来参禅又哪里能参得上?若参得上岂不是天大的怪事吗?

忽听琵琶诉幽怨3(参禅起疑情3)(3)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