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成都九眼桥的传说(九眼桥的前世今生)
四川成都九眼桥的传说(九眼桥的前世今生)一直到上世纪五十年代,九眼桥一带都是热闹的水码头。要从水路出成都下重庆,都得从这里上船,从外地水路而来的货物,也得在这里上岸。在那些漫长的岁月里,九眼桥河岸两边挤满了靠水吃水的苦力、船工、商人和小贩,锦江则一日复一日地滋养着这几乎是成都最低层的温暖。时至今日,九眼桥在成都人的称谓中早就不是代表一座桥那么简单。从区域划分来看,九眼桥所跨锦江两岸的大片区域都被笼统地称为九眼桥,它们包括南岸的川大望江校区、致民路沿线一直到十二北街,北岸的合江亭、水井坊、牛王庙、宏济路、莲花社区,再沿顺江路一路南下至二环。400多年前,时任四川布政使余一龙主持修建了一座名叫宏济桥的石桥。200年后,这座横跨锦江的九眼石桥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装修,并被当时的四川总督李世杰命名为九眼桥,于是叫了200年的宏济桥一夜变成了九眼桥。又过了200年,到了1988年,紧挨着九眼桥修起了一座钢筋水泥大桥,这也是成都历史上第一座半
比起少城的华贵、玉林的高冷、青石桥的市井、曹家巷的嘈杂、水碾河的质朴、太升路的浮夸,九眼桥似乎没有一个鲜明的标签,它就像是一个永远处在青春期的小伙,不停地变幻着自己的风格。初到成都的人恐怕都会以为九眼桥只是一座桥,但是在成都年轻人眼里,九眼桥代表着的就是酒吧和玩乐。
九眼桥是现在年轻人来到成都必打卡的一站,旧时,九眼桥一带曾是热闹的水码头,成都与外界的物流运输基本都要经过此地,茶余饭后间,来桥边坐一会儿,感受江边微风的凉爽,“安逸”的成都人总是能找到让自己最舒适的状态。本期小编就来给你摆一摆九眼桥的历史。
从繁忙的水码头
到闹热的劳务市场
400多年前,时任四川布政使余一龙主持修建了一座名叫宏济桥的石桥。200年后,这座横跨锦江的九眼石桥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装修,并被当时的四川总督李世杰命名为九眼桥,于是叫了200年的宏济桥一夜变成了九眼桥。
又过了200年,到了1988年,紧挨着九眼桥修起了一座钢筋水泥大桥,这也是成都历史上第一座半互通的立交,被命名为新九眼桥。新九眼桥接过了主要的交通功能,旧九眼桥则被各种小贩占领,成为热闹的市集。 1992年,旧九眼桥被拆除,从此锦江上只剩下一座九眼桥。
九眼桥北面一环路外侧的一大片区域,至今还以宏济为命名:宏济路、宏济中路、宏济上路、宏济新路,它们忠实地坚守着九眼桥400年前最初的味道,一直不曾改变。
时至今日,九眼桥在成都人的称谓中早就不是代表一座桥那么简单。从区域划分来看,九眼桥所跨锦江两岸的大片区域都被笼统地称为九眼桥,它们包括南岸的川大望江校区、致民路沿线一直到十二北街,北岸的合江亭、水井坊、牛王庙、宏济路、莲花社区,再沿顺江路一路南下至二环。
一直到上世纪五十年代,九眼桥一带都是热闹的水码头。要从水路出成都下重庆,都得从这里上船,从外地水路而来的货物,也得在这里上岸。在那些漫长的岁月里,九眼桥河岸两边挤满了靠水吃水的苦力、船工、商人和小贩,锦江则一日复一日地滋养着这几乎是成都最低层的温暖。
也许是因为九眼桥历来对劳动力的需求和吸引,1984年,成都市第一个劳动力市场在九眼桥桥北头开业。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浸透,大量年轻农民工离开故土向城市挺进,而九眼桥往往是他们抵达这个城市落脚的第一站。他们睡眼朦胧地从火车北站涌出,坐上27路公交,还没来得及细看这座城市的风景,就开始在九眼桥劳务市场寻找自己的未来。
每年春节之后,九眼桥劳务市场就是人的海洋。除了场内的招聘点,更多的民工喜欢在场外等待雇主。有工作经验的民工就在面前摆一张纸板,写着“墩子”“瓦工”等字样,或者直接在自己的编织袋上挂上一把菜刀或者几把瓦刀,算是最为直白的求职简历。在那20多年的时间里,要问民工求职去哪里,一定会指九眼桥。
与生俱来的书卷气
四川大学,是九眼桥最为自豪的金字招牌。因为这百年的四川最高学府存在,九眼桥于草莽的胡茬中硬生生透了一派书卷气出来。
川大百年来穿梭其中的莘莘学子,赋予了九眼桥南端最为多姿的色彩。从九桥眼南头太平南新街起,接共和路、九三路、培根路,一直到以前川大老东门,这条长1公里多的街区,再加上仅百米长的红瓦寺街,是老川大和老成都科大上万学生的乐园。遍布其中的茶馆、冷啖杯、书店、台球室、录像厅、串串香、游戏厅、溜冰场,从早到晚挤满了骚动的青年。
上世纪90年代中期,红瓦寺街的“阿扎棉”酒吧和红瓦寺街与共和路交叉口的“四方冷啖杯”是这一带最为知名的地标。每逢毕业季,下午4点就要去占位子。到了夜晚,整条街巷就浮动着啤酒、眼泪还有鬼哭狼嚎。守校门的大爷在这段时间总是装着看不见凌晨成群结队翻校门而入的浪子。
在很长一段时间,2元钞票主导着这一片的消费标准。2元一局的斯洛克台球、2元一场的镭射录像、2元一杯的茶、2元一碗的面、2元一曲的卡拉OK、2元一小时的旱冰……倘若荷包里有多余的碎银,那么10多块钱两人可以吃到撑的手提串串、10块钱可以玩通宵夜的游戏厅就可以满足胃和心的所有需求。
在那些年月,共和路和九三路飘扬着张学友和黑豹、beyond,也有李伯清;街边的书店有尼采和黑格尔思想售卖,也有“全庸、金童”的冒牌书出租。
比起前门的喧哗,川大南门外的竹林村则是VIP层次的学生出没之地。竹林村曾经有大批公房对外出租,家境比较好的学生往往会合租或单租一套。他们很洋气地骑着直把变速车,腰间显著位置别着带金属链的BP机,吃着5元一笼的烧麦,如果后座上再搭上一个姑娘,那就是当年所有川大男生的梦想了。
现在竹林村的标识,我们能找到的最明显的就是这个19路公交车站牌,它的对面是川大望江校区的教职工宿舍,被统称为竹林村。随着每年6月的离别,新一批的骚动又在9月接班,延续着九眼桥的荷尔蒙传说。
如今的九三路早已被封死成为校内道路,共和路和红瓦寺的喧嚣已不复往日的辉煌,但一代又一代的川大学子,依旧将他们的青春荷尔蒙挥洒在这片热土之上,并永远铭刻在心。
成都人的夜生活
2004年前后,当人民南路四段的酒吧被清空之后,九眼桥南两端突然就冒出了一堆酒吧。桥的南面以大型慢摇吧为主,首批入驻的MUSE是成都最早的一批慢摇吧。九眼桥夜场最盛时期,苏荷、卡索、BABE2、MUSE一字排开,MUSE门口以前经常站着一排黑西服的小伙,下雨天还给客人撑伞。
有人开玩笑说这一带的行道树都长不大,是因为经常有喝醉的人抱着它们边吐边摇。除此之外,在太平南新街这一段几百米长的距离里,街的一边是酒吧,另一边则是各种烧烤和鸭脑壳、烤鱼店。在酒吧里再一掷千金买醉的人也会选择在这些小店门口坐下,安抚倒空的胃和抽筋的腿。
桥的北面,从诚信食府起到丝竹路则是著名的九眼桥酒吧街。与桥对面的巨大音响和DJ嘶吼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酒吧街要安静得多。巷子、蓝莲花、隔壁子、四合院、菲比、慢格、井介、廊桥一字排开,大多都开了10年以上,即使换老板也不会换招牌。
每逢世界杯或欧洲杯之类大赛,酒吧街临江的地段以前都会架起巨大的投影幕,足球和啤酒是天然最好的搭档。越过看起来像桥实际上是一个馆子的安顺廊桥,则是近几年风头非常强劲的贰麻酒馆。这家修在行道上、不知道什么来头的酒吧,从开张第一天起就火得不行,以至于后来老板不得不安了一台排号机。所以经常从门口路过的话,就会听到“XX号客人,请到XX号就座”的呼叫。
跨过顺江路再向南行不远,则是兰桂坊。比起香港的大哥,这个小弟在成都的地位也不算低。兰桂坊一开张就成为成都高档美食和酒吧的风向标。水母、蝗家一号、CC都是这条街上的名店,经常可以看到不少老外出没。
很多很多年前,九眼桥南端也就是现在阳光新业百货的位置,是成都市最为黄金的户外广告位之一。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那块广告牌都被万宝路包下。足有100多平方米的巨型广告牌上,永远不变都是一个纵马驰骋的牛仔和那句著名的“跃马纵横,尽情奔放,这里是万宝路的世界”。这实际上可以看着是九眼桥的一个贴切定位:“跃马纵横,尽情奔放,这里是九眼桥!”
对的,这就是九眼桥。
武侯融媒记者 郑嫄
图片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