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变法哪些会死(商鞅变法为什么会被反对)
商鞅变法哪些会死(商鞅变法为什么会被反对)如果一户人家有两个壮丁不分家,他们家的赋税将要翻倍。如果国家没有奸恶之人,百姓自然相安无事,努力发展生产。商鞅施行连坐法,让百姓互相监督,大减少了犯罪行为。第二,如果发现奸恶之人,隐瞒不报的人将被腰斩,告发之人受到的赏赐与上阵斩杀敌首同等,窝藏奸恶之人受到的惩处与投降敌人的人受到的同等。通过第二条法令,秦国就彻底灭除奸恶之人生长的土壤。
商鞅一共主持了两次变法。第一次变法主要包含以下内容:
第一,整理户籍,命令百姓十家编为一什,五家编为一伍,各家互相监视检举;如果有一家人犯法,十家连带治罪。
在农耕社会,百姓的多寡影响土地的开发程度。
商鞅整理户籍,有助于管理秦国的人口。
商鞅施行连坐法,让百姓互相监督,大减少了犯罪行为。
第二,如果发现奸恶之人,隐瞒不报的人将被腰斩,告发之人受到的赏赐与上阵斩杀敌首同等,窝藏奸恶之人受到的惩处与投降敌人的人受到的同等。
通过第二条法令,秦国就彻底灭除奸恶之人生长的土壤。
如果国家没有奸恶之人,百姓自然相安无事,努力发展生产。
如果一户人家有两个壮丁不分家,他们家的赋税将要翻倍。
商鞅强迫成年男子分家,目的就要他们自食其力,共同为发展秦国的生产奋斗。
第三,经济实力是战争的支柱,战斗装备和战时后勤的补给全取决于经济实力。
如果没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军事的发展就得不到有力的支持,国家自然无法扩张。
法令还规定,凡是致力于农业生产、增收粮食和增加布帛的,可以免除自身的劳役或者赋税;从事工商业或者自身懒惰而导致贫穷的,他们的妻子都要被收为官奴。
这条法令,将百姓的努力方向引向农耕,有利于促进农业发展。
第四,有军功的各按标准升爵受赏,没有军功的王族不能列入家族名册。
如果私下斗殴,将按性质的恶劣程度受到不同程度的处罚。
这条规定,将百姓的暴力引向战争,同时解除了王族的一部分特权,为百姓开辟了一条向上层社会升迁的道路。
商鞅强调按军功授爵,激发了下层有才之人的斗志,为秦孝公招揽了大量人才。
第五,明确爵位尊卑。官吏按等级差别占有土地、房产,甚至家奴的衣裳和服饰也要按爵位尊卑穿戴。
军功是百姓获得爵位的主要途径,为了鼓励百姓积极参军奋勇杀敌,商鞅仍然强调爵位的尊贵,这有利于提升有军功者的社会身份。
法令还特别规定,只有立下军功的人才能够享受社会的显赫荣耀,没有军功的人即使极富也不能享受社会荣耀。
第一次变法有三大作用。
第一强调发展生产,增强国力,这体现在鼓励农耕政策上;
第二强调建立军功,提升军人的社会地位,这是战争方略;
第三强调维持社会稳定,杜绝犯罪,这是以严刑峻法的方式稳定社会秩序。
从变法的内容来看,变法很单调,处罚严苛,过于冒进,容易引起百姓不满。
百姓懒散惯了,突然实施整理户籍和连坐法,他们深感不适应,虽然如此,但威慑于商鞅的严刑峻法,不敢多言议论,只能将不满往肚子里吞。
新法实施了一年多,百姓怨声载道,仅国都就有1000多人非议新法。
正当商鞅为新法的推行而焦虑时,太子触犯了新法。
变法缺乏威信,正需要树立威信,正想杀鸡儆猴,有人偏偏在这个时候撞到刀口上,真是天助商鞅。
商鞅告诉秦孝公,新法难以推行,因为上层随意冒犯下层接连效仿,新法丧失了威信。
城门立木树立了改革的信誉,商鞅需要再次惩罚高官,树立新法的威信。
触犯新法的是太子,太子是未来的国君,不能轻易施加刑罚。
但是,如果不惩罚太子,就不能树立新法的威信。
两难之际,商鞅采取一个折中的办法,处罚太子的监督官和老师,于是太子的老师公孙贾被处以墨刑。
墨刑就是用刀刺刻脸部,然后涂上墨汁。
太子的老师遭到商鞅如此羞辱,太子自然痛恨商鞅,同时下层也因此事见识了商鞅的威严。
处罚太子的监督官和老师后,再没人敢非议和敢阻碍新法。
反对的言论被压制后,新法顺利地推行开来。
新法推行7年后,收到了明显的效果,户户家给人足,夜不闭户,道不拾遗,占山为王或者拦路抢劫的现象变得少之又少。
变法之后的秦国经济发展迅速,有足够的经济实力应对战争的消耗。
更为重要的是百姓勇敢作战,以私斗为耻。
全国的暴力都藏在军队里,指向其他诸侯国,秦国国内则社会秩序安定,没有违法乱纪的事。
经过第一次变法,秦国走上了富强之路。
商鞅变法得到了秦孝公的大力支持,因此他能够大刀阔斧地改革。
作为改革家,商鞅十分刚毅,敢想敢做,所以在推进改革的过程中触犯了很多人的利益。
树敌太多注定了商鞅的悲剧结局。
秦孝公三年,商鞅被任命为左庶长,施行变法。
秦孝公十年,商鞅又被提拔为大良造。
大良造是秦国二十个等级爵位中的第十六级,可见秦孝公很倚重商鞅。
秦孝公改革的目的之一是战胜魏国。
商鞅被提升为大良造后,在秦孝公的授意下亲自领兵攻打魏国,抢占其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地区。
此次战役的规模虽然不大,但它向历史宣告:魏国已不再是秦国的对手。
秦孝公十二年,秦国迁都咸阳。
咸阳在旧国都雍地的东面,此地占据山川之险的同时更加接近魏国。
迁都咸阳后,为了火速超越并战胜魏国,商鞅开始施行第二次变法。
第二次变法是第一次变法的补充。
变法仍然围绕国家利益,以打击落后王族,提升新兴势力为主。
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禁止父子兄弟同室而居,男子都要自食其力。
商鞅在第一次变法中规定,凡是成年男子不分家的,可以通过缴纳双倍赋税的方式弥补。
在第二次变法中,秦国百姓的天伦之乐已经被彻底践踏了,商鞅彻底断绝了秦国百姓不分家的后路。
至此,商鞅将百姓当作实现秦国富强的工具已经是不言而喻。
商鞅禁止言论,百姓敢怒不敢言。
怒气被压抑,一旦爆发,商鞅必然难以善后。
第二,合并乡镇,统一以县为单位编制全国的行政制度。
编制后的秦国共有31个县,每个县都有县令和县丞,县令是主要责任人,县丞是县令的副手。
第一次变法时,商鞅统一编制户籍,便于管理百姓;而在第二次变法中商鞅编制县制,以地域为单位管理全国。
经过两次变法,秦国百姓受到户籍和地域的双重限制,个人自由被约束。商鞅屡次约束百姓,目的只有一个,让百姓以“耕、战为本”,杜绝经商、学习游说和私斗等不利于中央集权的活动。中国的大统一和中央集权是由秦国开创的,商鞅改革的贡献很大。
第三,整治全国土地,以统一尺度划分土地,鼓励开垦。作为法家的杰出代表,商鞅力求实现一套标准尺度。如果以全国统一的尺度划分土地,国家的赋税征收就有严格且统一的标准。赋税是国家财力的主要来源,一旦赋税有保证,秦国作战就有经济实力保障。
第四,统一度量衡,为国家经济的发展创造条件。商鞅改革前,秦国的测量尺度有斗、桶、权衡和尺等,名目繁多,不利于市场交易和国家税收。经过改革,全国都用一套标准,更便于交易。
第一次改革,秦国走向富强的道路;第二次改革,秦国走向中央集权的道路。
秦国由弱国变成强国,商鞅功不可没。经过两次改革,秦国已经像一匹能征善战的千里马。商鞅希望自己的千里马能够踏平其他诸侯国,实现全国的统一就像实现秦国度量衡的统一。
新法刚刚使秦国走向称霸的大道,又有人居心不良触犯新法。商鞅有改革家的大无畏精神,不为太子留情面,更不会为其他人留情面。
上次太子触犯新法,他的监督官公子虔被罚,公子虔恨商鞅入骨。第二次变法施行四年后,公子虔再度犯法。商鞅操起大刀阔斧,毅然决然地处公子虔劓刑。
劓刑,就是削割掉鼻子。为了变法,商鞅整得公子虔面目全非,这更加深公子虔的怨毒之心。
商鞅两度惩治太子的人,毫不顾忌太子的颜面,使太子对商鞅心存忌恨,这也为商鞅埋下了祸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