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词性分类学习方法(浅析英语阅读中的语块界定以及词汇知识的重要性)
英语词性分类学习方法(浅析英语阅读中的语块界定以及词汇知识的重要性)二、研究简介本文将首先介绍“Effect of Frequency and Idiomaticity on Second Language Reading Comprehension”一文的研究设计和结论,随后将讨论语块和习语的定义问题,以及更为核心的词汇知识等问题。一、引言词汇一直以来都是外语教学的研究热点。随着近年来语料库语言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利用语料库来研究词汇,使词汇研究呈现出多种研究角度,而语块则是近年来词汇研究的热点之一。一般认为,语块(或称预制语块、词块、组块等)是由连续或非连续的两个或多个词组合而成,有一定心理现实性的(即使用时是整存整取而不经过语法生成或分析的)预制语言单位(Wray,2002),如kick the bucket(逝世),give up(放弃)等。由于语块介于单词和语法之间(李继民,2011),能够有效地补充单一的单词教学产生的不足,因而受到语言
感谢您关注“永大英语”!
张 思 柏凌波 徐 浩
摘要:近年来围绕语块的研究层出不穷,而语块对于英语阅读的影响更是受到英语教师和研究者的关注。由于语料库语言学的发展,研究者认为应将最常见的单词,或高频词汇作为词汇学习的重点。然而Martinez和Murphy(2011)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即使阅读中的词汇都是由一些简单词汇构成,但是由于这些词汇可以构成无法通过字面意义进行解构的语块,因此阅读效果会因缺乏语块知识而大打折扣。遗憾的是,Martinez和Murphy(2011)在文中并未对“语块”这一概念定义清楚。本文基于对该文的讨论,重新界定了语块的定义以及语块知识对于词汇研究和英语教学的重要性,希望引起国内英语教师和研究者对于语块知识的兴趣和关注。
关键词:语块;词汇知识;英语阅读
一、引言
词汇一直以来都是外语教学的研究热点。随着近年来语料库语言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利用语料库来研究词汇,使词汇研究呈现出多种研究角度,而语块则是近年来词汇研究的热点之一。一般认为,语块(或称预制语块、词块、组块等)是由连续或非连续的两个或多个词组合而成,有一定心理现实性的(即使用时是整存整取而不经过语法生成或分析的)预制语言单位(Wray,2002),如kick the bucket(逝世),give up(放弃)等。由于语块介于单词和语法之间(李继民,2011),能够有效地补充单一的单词教学产生的不足,因而受到语言研究者的重视,也启发外语教师更好地进行词汇教学。
英国诺丁汉大学的Martinez和牛津大学的Murphy曾于2011年6月在TESOL Quarterly第45卷第2期合作发表了一篇题为“Effect of Frequency and Idiomaticity on Second Language Reading Comprehension”的文章。该文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如果阅读材料中含有高频词汇(如large and by等),但含有特殊意义的习语或语块(如by and large等),则英语学习者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对阅读理解水平的自我评估的准确度就会显著下降。这些语块常由最常用的单词组成但却构成新的意义,因此在阅读过程中往往被外语学习者忽略。如由常用词large and和by组成的新的表达:by and large(大体上),即使被试具有一定的词汇量,也不能有效地理解含有此类语块的阅读材料。该文首先介绍了关于词汇与阅读理解关系的相关研究,发现学术界关于语块对阅读理解的影响认识不足,进而提出研究问题,最后通过实证研究证明了作者的假设。Martinez和Murphy(2011)的文章为学术界研究语块对阅读理解的影响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但仍存在对语块、习语等关键概念定义混淆不清,对词汇知识缺乏探讨等问题。
本文将首先介绍“Effect of Frequency and Idiomaticity on Second Language Reading Comprehension”一文的研究设计和结论,随后将讨论语块和习语的定义问题,以及更为核心的词汇知识等问题。
二、研究简介
该文开篇首先提到了词汇对于阅读理解的重要性,并指出由于外语学习者不能像英语本族语者那样100%地理解阅读材料。因此,研究者们认为外语教学的任务是教给学生恰当数量的词汇。研究问题为:掌握多少词汇才可以理解英语材料且阅读理解水平不受生词的影响。研究发现,英语本族语者的词汇量在20000左右,这对于外语学习者来说无疑是巨大的困难。由此,研究的重点转为对阈限词汇量的研究,即进行无障碍阅读的最低词汇量。Hirsh和Nation(1992)基于对青少年阅读教材的统计,认为具备5000词汇量可以理解98%的文章,而Nation(2006)基于小说和新闻文稿的统计发现,达到98%的文章理解率需要8000—9000的词汇量。过去也有研究者认为5000—8000的最常用词汇量能够至少覆盖95%的英文原版文本的单词(Laufer 1991;Hirsh & Nation 1992;Hu & Nation 2000;Nation 2006)。但是由于技术的限制,当时的词汇研究只能统计单个词汇的频率,不能进行语块的统计。因此该文从语块对于阅读理解的影响角度来证明语块学习的重要性。
研究问题的提出:Nation(2006)承认5000—8000的常用词汇量不仅是5000—8000个单词,而是5000—8000个词群或词族(word family)。如果包括每个单词的曲折词缀(少数单词的曲折词缀超过80个),这个数量会更大。至于由简单单词的曲折词缀而形成的较难单词,如name→namely price→priceless fish→fishy,以及由简单单词fine good和perfect组成的语块,如finely tuned for good和perfect stranger,则有新的意义产生,已不仅仅是曲折词缀的问题。Nation(2006:66)认为语块数量不大,且读者可以通过单词猜测出语块的意义,因此,语块的存在对阅读理解不会造成太大问题。可是Martinez(2011)通过研究则发现,在阅读过程中,被试查询单个生词的次数,远远大于查询由简单单词组成的语块的数量,证明语块在阅读过程中经常被忽视,而这种忽视恰恰影响了被试的阅读理解效果。由此,Martinez和Murphy(2011)提出研究假设:(1)如果使用两篇由同样单词构成的短文进行阅读理解测试,一篇不含语块和习语,另一篇则包含语块和习语,但是短文仍由完全相同的单词重新组合而成,那么被试对两篇短文的理解程度是否相同?(2)包含语块的短文是否误导被试,从而使被试高估了自己对文章的理解程度?
研究结论证实了研究者的假设,即:(1)对于包含语块的阅读理解材料,被试的阅读理解成绩显著降低。(2)被试的延后自我评估说明被试倾向于高估自己对阅读材料的理解程度。
三、研究评述
总体上,该文是一篇逻辑缜密的实证研究。作者使用完全相同的高频单词写出两篇不同的短文,一共八组,共写出16篇短文对被试进行阅读理解测试,可见作者在研究设计上确实煞费苦心。研究结论也令人信服,有力地证明了语块对于阅读理解的重要性。不足的是,全篇对于语块这一核心概念缺乏全面的认识和清晰的定义,正如王立非、钱娟(2009)指出的,语块是出现频率高、被不同程度词汇化的、可作为整体储存提取和产出的基本语言单位。正因为语块有词汇化程度的差别,如何定义语块则决定了研究的问题,所以了解语块的前提是需要对构成语块的词汇知识有所了解。词汇知识指的是对于词汇本身的理解。任何关于词汇的研究,都必须先回答:什么叫“懂得一个词”,然后根据自己得出的答案来构建理论框架,设计实地调查和测量工具(孙蓝,2003)。因此,本文将首先对语块的相关概念进行梳理,并从阅读中的词汇知识层面来评述应如何理解词汇的本质。
(一)语块的界定问题
该文虽然是以考查习语对阅读理解的影响为主题,但贯穿全篇的各种术语都没有对于“习语”的清晰定义,文中提到的相关术语包括:idiomaticity idioms multi-word expressions collocations formulaic language等等。笔者认为,Martinez和Murphy(2011)在研究中所引用的“习语”其实指的是经常按一定顺序和意义出现的连续词汇,如短文中出现的live large around the block on the whole feel free to等等,本质上并不是约定俗成的“习语”,如black and blue kick the bucket等等。
为了理清语块和习语的关系,首先要梳理它们的准确含义。根据Grant(2004)的观点,习语是复合词集合(multi-word unit MWU)的一种,如要定义习语,则先要定义复合词集合。一个复合词集合就是固定且重复出现的词汇组合,而最宽泛的词汇组合就是固定搭配(collocation)。固定搭配有广义和狭义之分(Aisenstadt 1979: 1-2;Sinclair 1991: 109-12)。广义的固定搭配就是无限可能的词组搭配,如red bucket / bowl / container / pail和red / blue / brown / black / white hair;狭义的固定搭配则是通常所说的习语(idiom),如black and blue kick the bucket。
而语块(chunk)是由连续或非连续的两个或多个词组合而成,有一定心理现实性的预制语言单位(Wray,2002)。以Wray和Perkins(2000)的术语集为例(见表3.1.1),表中的所有术语都表示Wray(2002)所提到的概念“预制语言单位”。表中所列术语名称繁多,其中chunks collocations idioms和formulaic language等是我们在外语教学中较为常见的几个术语,我们可以看出,这些术语都表示语块,因此,语块其实是最宽泛的习语,语块不仅包括习语,也包括固定搭配在内的各种复合词集合(见表3.1.1中黑体单词)。通过梳理语块和习语的定义,我们发现Martinez和Murphy(2011)一文的研究对象其实是语块(chunk),而不是该文中频繁出现的习语(idiom)。使用语块来统称chunks和idioms,使得定义更加清晰,研究目标也更加明确。
(二)词汇知识
如上文所述,Martinez和Murphy(2011)一文的不足在于没有清楚地定义语块和习语,更重要的是,作者没有阐明词汇知识的本质。没有对词汇知识的系统了解,就无法在研究及教学中把握词汇知识所包含的各个要素。下面本文将从词汇知识的界定入手,说明词汇知识的相关理论对于词汇研究和教学的重要性。
根据张学宾和邱天河(2006)关于词汇知识的界定,词汇知识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总的来说,主要分为两种:第一种是从词汇的多维角度,对单词的各方面知识进行界定,如Cronbach(1942,转引自张学宾、邱天河,2006)在他从事母语(L1)词汇测试研究时就提出了“什么叫‘懂得一个词’这一问题”。他认为,懂得一个词包括五种行为:(1)目标词的类化,即能对目标词进行界定;(2)目标词的运用,即选择目标词的适当用法;(3)目标词知识的宽度,即能说出目标词的不同意义;(4)目标词知识的确切性,即在所有可能的场合中能确切地使用目标词;(5)目标词的易联想性,即创造性地使用目标词。
而Richard (1976,转引自孙蓝,2003)提出了“词汇能力”的八个假设:(1)即使步入成年后,讲母语的人的词汇知识仍会继续扩大,而他们的语法能力则相对稳定少变;(2)懂得一个词意味着知道该词有多大的可能性在书面语或口语中出现。对许多词而言,我们同时也知道哪类词经常会与它们一起使用;(3)懂得一个词意味着知道因功能及场合的不同而对目标词形成的种种使用限制;(4)懂得一个词意味着知道与该词有关的句法行为;(5)懂得一个词包含了解该词的词根及派生形式;(6)懂得一个词包含了解目标词和该语言中其他词之间的语义联结网络;(7)懂得一个词意味着知道该词的语义值;(8)懂得一个词意味着知道许多和目标词有关的各种不同词义。
Nation(2001)则通过研究把词汇框架从接受和产出两个角度划分为三大方面:形,包括口头形式、书面形式和词性;义,包括词性、意义、概念、所指和联想;使用,包括语法功能、搭配和使用限制,如语域和词频。Qian(1999)提出将词汇知识分为词汇的广度和深度,即词汇量的大小和词汇多层次的了解。
第二种则是从发展的角度,把对词汇知识的掌握分为几个层次。Dale(1965)把词汇划分为四个等级:一级,从来没见过;二级,见过或听过,但不知其意思;三级,能认出来和某词有关;四级,知道意思;五级,即最高级,能把该词和与其相似的词区分开来,是对词的精确了解。还有Paribakht和Wesche(1993)的五等级划分:一级,从没见过;二级,见过但不知其义;三级,能正确给出该词的同义词和母语对等词;四级,能在句中正确体现该词意义;五级,能在句中正确体现该词意义并没有语法错误。
根据以上对词汇知识各维度的梳理,笔者认为对词汇知识的不同理解直接影响着研究人员的研究角度。Martinez和Murphy(2011)的研究即是从语块的角度来探究词汇对外语学习者阅读理解的影响。结合该研究和以上笔者对基本的词汇知识的梳理,我们发现“懂得一个词”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概念。词汇知识在英语学习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单纯的“词汇量”并不是英语阅读理解的保障。Martinez和Murphy(2011)对语块的研究虽然存在核心概念定义不清问题,但为我们研究基本的词汇知识对阅读理解的影响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同时也为外语词汇教学及阅读教学提供了新的启示,即教师在词汇教学中不能单纯地重“量”,也应保“质”。换言之,在外语词汇学习过程中,要考虑词汇的广度和深度的问题。外语教师要适当地向学生讲授语块和习语知识,并应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在外语学习过程中加强对相关知识的积累。
四、结语
本文通过对Martinez和Murphy(2011)研究中所涉及的研究设计和研究结论的深入讨论,详细区分了研究中某些不清晰的定义并补充说明了研究者所忽视的阅读理解中的基本词汇知识。就研究设计而言,Martinez和Murphy(2011)巧妙地设计了同样词汇但不同组合的两篇短文,从而有效地印证了他们的假设。虽然Martinez和Murphy(2011)在习语的定义方面界定不清,既没有说明阅读中词汇的基本知识问题,也没有考虑学生对习语的认知心理过程,但可以看出该文是以方法论为导向(methodologically-driven)的实证研究,为以后的研究提供了可以借鉴的范式。笔者希望通过对文章优点的挖掘,向国内学界介绍国外的先进研究范式和词汇研究领域的前沿发展,也希望通过对核心概念的详细解释,拓展国内外语教师的学术视野,启发更多的研究者投入到词汇相关领域的研究工作中。
参考文献
[1] Aisenstadt E. Collocability restrictions in dictionaries [A]. In Hartmann R. R. K. (Eds.) Dictionaries and their users [C]. University of Exeter: Exeter 1979.
[2] Dale E. Vocabulary measurement: Techniques and major findings [J]. Elementary English 1965,42: 895-907.
[3] Grant L. & Bauer L. Criteria for re-defining idioms: Are we barking up the wrong tree? [J]. Applied Linguistics 2004 25 (1): 38-61.
[4] Hirsh D. & Nation P. What vocabulary size is needed to read unsimplified texts for pleasure? [J]. Reading in a Foreign Language 1992 8 (2): 689-696.
[5] Hu H. M. & Nation P. Unknown vocabulary density and reading comprehension [J]. Reading in a Foreign Language 2000 13 (1): 403-430.
[6] Laufer B. How much lexis is necessary for reading comprehension? [A]. In Arnaud P. J. L. & Bejoint H. (Eds.) Vocabulary and Applied Linguistics [C]. Oxford: Macmillan 1991.
[7] Martinez R. A phrasal expression list [EB/OL]. http://nottingham.academia.edu/RMartinez/Talks/46798/The_Phrasal_Expressions_List_PHRASE_List_and_what_it_can_do_for_you 2011-06-19/2012-04-18.
[8] Martinez R. & Murphy V. A. Effect of frequency and idiomaticity on second language reading comprehension [J]. TESOL Quarterly 2011 45 (2): 267-290.
[9] Nation I. S. P. Learning Vocabulary in Another Language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1.
[10] Nation I. S. P. How large a vocabulary is needed for reading and listening? [J]. The Canadian Modern Language Review 2006 63 (1): 59-82.
[11] Qian D. D. Assessing the roles of depth and breadth of vocabulary knowledge in reading comprehension [J]. The Canadian Modern Language Review 1999 56(2): 282-307.
[12] Paribakht T. S. & Wesche M. Reading comprehension and second language development in a comprehension-based ESL program [J]. TESL Canada Journal 1993 11 (1): 9-29.
[13] Sinclair J. Corpus Concordance Collocation [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1.
[14] Wray A. Formulaic Language and the Lexicon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2.
[15] Wray A. & Perkins R. The functions of formulaic language: An integrated model [J]. Language & Communication 2000 20 (1): 1-28.
[16] 李继民. 国内外语块研究述评[J]. 山东外语教学,2011(5).
[17] 孙蓝. 第二语言词汇习得中词汇知识的研究[J]. 当代语言学,2003(4).
[18] 王立非,钱娟. 我国学生英语演讲中的语块特点——基于语料库的考察[J]. 外语学刊,2009 (2).
[19] 张学宾,邱天河. 词汇知识和阅读关系的实证性研究[J]. 外语教学,2006(1).
A Discussion on the Importance of Definition of Chunk in English Reading and Related Vocabulary Knowledge——On “Effect of Frequency and Idiomaticity on Second Language Reading Comprehension”Zhang Si Bai Lingbo Xu Hao
Abstract: The study on chucks has recently drawn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in the field of linguistics and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 due to the fact that they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English reading comprehension. Based on the development on corpus linguistics researchers believe language teachers should focus on those most commonly used words or high-frequency words in their teaching of vocabulary. However Martinez and Murphy (2011) argued that chunks or multi-word expressions composed by high-frequency words are possible to be unnoticed and cause negative influence in second language reading comprehension although readers understand the individual words perfectly. Unfortunately Martinez and Murphy failed to identify the concept of “chunk” clearly. Therefore this paper is dedicated to redefine and categorize the concept of “chunk” and vocabulary as the knowledge base in reading comprehension in hope that researchers and teachers in our country could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study and teaching in this specific field.
Key words: chunks; vocabulary knowledge; English reading comprehension
(本文首次发表在《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2012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