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大臣为什么捐款(明末权贵为何不肯捐款救国)
明末大臣为什么捐款(明末权贵为何不肯捐款救国)这是3月10日 距离京城陷落、崇祯自杀还有8天。崇祯急啊 于是想树个榜样 想来想去想到了自己的岳父周奎。他知道周奎有钱 也以为大难临头 他身为国丈 与大明的皇家利益休戚与共 怎么也有些担当吧。于是他派太监徐高上门拜访周奎 先不提钱的事 一上门就给周奎封侯 然后说:皇上希望你捐10万两银子 给大家带个头。周奎此时表现 堪称影帝 马上哭得死去活来的 说:“老臣安得多金?”意思是 我怎么会有那么多钱啊啊啊……他还试图把自己包装成一个勤俭节约的清廉官员 举例说家里穷得只能买发霉的米吃。他坚定地给皇帝女婿的计划打了个一折 只肯捐1万两。历史上没有留下这个捐款者的姓名。他当了一天千户 明朝就灭亡了 史料中再无此人的记载。但这个无名者 应该是崇祯走向死亡之前 极少极少能让他心感温暖的人了。相比这个捐出全部身家的老人 那些文武百官、皇亲国戚就很不堪了:内阁首辅魏藻德 捐了500两;太监首富王之心 捐了一万
在最后的日子里,崇祯,这个刚愎自用、极爱面子的皇帝,曾为挽救江山社稷做了最后的努力,他放下皇帝之尊,去哀求大臣和亲戚们捐款,给防守北京城的士兵发军饷,结果:皇亲国戚一毛不拔,满朝文武装疯卖傻。
低下高贵头颅的皇帝
用一句流行的话来说:崇祯够倒霉的 摊上了奇葩的前任 又遭遇了奇葩的部下、奇葩的亲戚。问题来了:作为既得利益群体 权贵们应该明白自己与大明是一个命运共同体 为什么却有如此奇葩的表现?
国家有难 有钱出钱 有力出力。崇祯发出捐款号召后 有一个60多岁的老头 来到户部 热泪长流 捐出了自己毕生积攒的400两银子。崇祯得知后 马上给他赏了一个“锦衣千户”之职。
历史上没有留下这个捐款者的姓名。他当了一天千户 明朝就灭亡了 史料中再无此人的记载。但这个无名者 应该是崇祯走向死亡之前 极少极少能让他心感温暖的人了。
相比这个捐出全部身家的老人 那些文武百官、皇亲国戚就很不堪了:
内阁首辅魏藻德 捐了500两;太监首富王之心 捐了一万两……崇祯的意思是“以三万为上等” 但没有一笔达到此数 最高一笔只二万 大多数“不过几百几十而已” 纯属敷衍。更多的权贵在哭穷、耍赖、逃避 一时间什么奇葩事都出来了:有的把自家锅碗瓢盆拿到大街上练摊 有的在豪宅门上贴出“此房急售”……这一切都是在告诉皇帝:咱真的没钱捐 看你怎么着。
崇祯急啊 于是想树个榜样 想来想去想到了自己的岳父周奎。他知道周奎有钱 也以为大难临头 他身为国丈 与大明的皇家利益休戚与共 怎么也有些担当吧。于是他派太监徐高上门拜访周奎 先不提钱的事 一上门就给周奎封侯 然后说:皇上希望你捐10万两银子 给大家带个头。周奎此时表现 堪称影帝 马上哭得死去活来的 说:“老臣安得多金?”意思是 我怎么会有那么多钱啊啊啊……他还试图把自己包装成一个勤俭节约的清廉官员 举例说家里穷得只能买发霉的米吃。他坚定地给皇帝女婿的计划打了个一折 只肯捐1万两。
这是3月10日 距离京城陷落、崇祯自杀还有8天。
崇祯听徐高回复 很郁闷 也不好逼国丈大人太甚 但皇帝想 1万两太少了 怎么做榜样呢?于是把数额从10万两变成2万两。周奎眼看糊弄不过去了 怎么办?他也真够无耻的 于是进宫去找女儿周皇后求援。周皇后深明大义 要求父亲也要深明大义 为权贵们作出表率。做完思想政治工作后 周皇后拿出5千两银子给父亲。周奎又干了一件奇葩的事:他捐出3千两 另外2千两落入自己腰包。最后他总计捐出1万3千两。
在这次皇帝哀求权贵们捐款救国的运动中 总计募捐20万两。劝京城权贵们捐款的同时 崇祯还同时让每一个大臣从自己故乡举出一位有能力捐款的富人 只有南直隶和浙江各举一人 “余省未及举也”。他绝望了。
这不是皇帝第一次屈尊找权贵们要钱了。明末 内忧外患 国家财政已崩溃。早在崇祯八年 江南武生李琎就上了一个筹措军饷的奏疏 痛陈天下大乱的根源是土地兼并严重 贫富过于悬殊。大户兼并土地 经营商业 只知锦衣玉食 竞相奢侈 全不以国家的困难为念。小民即使在丰收年景 还不免啼饥号寒;一遇荒歉 软弱的只好辗转饿死路旁 强壮的就起来造反。他在疏中要求皇上毅然下诏 责令江南大户自动报出产业 认捐兵饷 倘有违抗的 就把他的家产充公 一点也不要姑息。
明朝没有官员财产申报制度 也没有福布斯排行榜。崇祯明明知道这帮人贪污受贿 有的是钱 他也屡屡以国家民族大义来晓喻他们 但权贵们就是不愿意放血 他虽贵为天子 却一点辙都没有。
正史、野史对这次皇帝讨钱的事 都有苍凉的描写 还拍成了京剧《明末遗恨》 剧中 崇祯对周奎与另一内阁重臣陈演说:“国丈太师呀!你二人各捐上十万纹银。”这两人回答:“臣等俱是穷官 哪里捐得许多?”崇祯回复说:“你们的景况 孤是晓得的。捐不起也要捐!快来写上!”于是周奎唱道:“十万银如同是要了老命。”陈演唱:“万把钢刀刺心头泪满衣襟。”演绎得很生动。
这种劝捐的事 在明末不仅仅是皇帝在干。有一部电影叫《大明劫》 剧中孙传庭当时统率着明末最后一支生力军 皇帝屡屡催他出潼关与闯王大军决战 打仗要钱 但朝廷欠饷已久。无奈之下 他找当地土豪们筹款 可土豪们有朝廷人罩着 根本不把他放在眼里 随便给几个钱 跟打发叫花子一样。终于 孙传庭要出关打仗了 临行前 他宴请以顾老爷为代表的土豪们 后者认为可以“送瘟神”了 一个个都很开心。然后 这部电影中最震撼的一幕出现了:
孙传庭喝完一杯酒 兀自狂笑 众人面面相觑 不懂孙传庭为何如此失态。然后他指责顾老爷私占军田、骗抵赋税 “该当何罪?”顾老爷很牛 自恃朝中有人 很横地对孙传庭说:“你想怎么样?你能怎么样?”孙传庭一挥手:“问得好!”旋即一个军士上来 一刀划断了顾老爷的颈动脉 顿时鲜血狂喷。顾老爷倒地身亡 财产充作军饷。
他豁出去了 反正他也快要战死沙场了 先杀几个劣绅。他深知这些权贵的无耻 让你捐 你不捐?要“放血”才能促“放血”。相形之下 崇祯太温柔 其实温柔也害了这些权贵 他们在窃喜中 却等来了一个极其粗暴的刘宗敏。
“钱是我的 国家是你的”
像崇祯这样低声下气找下臣要钱的皇帝 在中国历史上恐怕找不出第二个。像明末这帮丝毫不给皇帝面子的权贵们 其奇葩程度 也极其少见。
权贵们为什么不愿意捐款救国?研究者认为:这帮文武百官、皇亲国戚有个普遍的心理:皇帝不缺钱嘛 “率土之滨 莫非王土” 整个天下都是你的 干吗要我们出钱?
崇祯有钱吗?历史上有个“崇祯小气亡国”的说法 其来源是一个叫杨士聪在《甲申核真略》的记载 说是李自成打进北京后 在宫中找到了崇祯的内帑3200万两白银。内帑 即皇帝的私房钱。也就是说 崇祯明明有大把银子 却不舍得花 即将国难当头了 还涎着脸找大臣要钱。但这种说法 后来已被证伪。提供“崇祯真穷”佐证的 是一个名叫赵士锦的人 他在京城即将陷落之前的3月6日 奉命接管国库之一、工部所属的节慎库 3月15日——城破前3天——办理交割 这是一个关键的位置 他比杨士聪无疑更接近真相。
赵士锦后来从闯军中逃出来 把自己在历史巨变之中的经历 写了《甲申纪事》及《北归记》两篇文字 今天看来 就是记载1644年天翻地覆剧变的报告文学杰作。他在《甲申纪事》写了当时国库空虚的情况:“新库中止二千三百余金。老库中止贮籍没史家资 金带犀杯衣服之类 只千余金;沅为予言 此项已准作巩驸马家公主造坟之用 待他具领状来 即应发去。外只有锦衣卫解来加纳校尉银六百两 宝元局易钱银三百两 贮书办处 为守城之用。”在《北归记》中 赵士锦感慨:“国家之贫至此!”
崇祯确实很穷 他上任后接了一个烂摊子 自己省吃俭用 节衣缩食 宫女不够用了 也不敢扩招 他甚至把宫里的金银器皿、甚至大殿里的铜壶都当掉了 充作军饷。史料还记载 崇祯还把宫里储存的人参等物品也变卖了 如李清《三垣笔记》中记载“上忧国用不足 发万历中所储辽参出外贸易 予时市其中者 上有征也 色坚而味永 与他参迥异……闻此番贸参 获可数万金。”李自成攻破北京后 在皇宫里发现崇祯除了龙袍只有粗布衣 把零碎什么的都折价算上 内库也只有数万两银子。
满朝文武 不知道崇祯很穷吗?
明末 君臣关系也很奇葩 互不信任 谁也不愿担责任。皇帝哭穷 权贵们心想:骗谁呢?想敲诈啊?于是皇帝找他们要钱 他们也哭穷。似乎彼此在玩一个心照不宣的游戏。
其实 有相当数量的大臣 知道国家的财政状况 知道这个骄傲的皇帝 不到走投无路 绝对不会低下高贵的头颅 来找大家要钱。但他们有更深层次的考虑:这是你朱家的天下 丢掉就丢掉了 关我啥事?凭什么要我出钱?
他们知道李自成的闯王大军即将兵临城下 他们也做好了改朝换代的准备。反正咱有治理才能 熟悉政治 谁当皇帝没关系 还得用我吧?
明朝最后一任首辅魏藻德 状元出身 在危难之际走马上任 崇祯对他寄予厚望 但他让皇帝很失望。城破前三天 崇祯问他有何对策 并说:你只要开口 我立刻下旨照办。魏藻德跪在地上 屁股撅得老高 一声不吭。崇祯气疯了 一脚踢翻了龙椅。魏藻德还是保持着跪姿 屁股撅得老高 一声不吭。
城破了 皇帝死了 魏藻德投降了。李自成问他:你为什么不去殉死?这个无耻的人回答说:“方求效用 那敢死。”(“我正准备效力新朝 哪敢去死。”)
“大事去矣 广蓄多产何益”
大臣们如此 平头百姓更是如此:谁当皇帝 关咱啥事 咱不照样当老百姓吗?守城士兵也是如此 没有军饷 咱为什么要卖命?史载 闯王大军围城之时 京城守军倒卧城头 “鞭一人起 一人复卧”。
大家一起玩完。大明灭亡 浩劫来临 接踵而来的是数十年残酷的战争 无人能够置身事外 明末清初人口损失惨重 后来才有了“湖广填四川” 具体损失多少?从数千万到上亿 不同的统计 冷冰冰的数字背后 是无数的血泪悲剧。
一个缺乏信任与共识的国家 势必一盘散沙。遇事谁也不肯担责任 谁都想把责任推给对方、一味指责对方 势必最后同归于尽。
最后 要讲讲那些不肯捐款救国的明末权贵们的命运:
魏藻德 就是那个勉强捐了500两银子的家伙 想投降 结果被拒 李自成手下大将刘宗敏指责其身为首辅而误国 魏藻德为自己辩解:“我本是书生一个 根本不懂得政事 加上崇祯无道 所以才亡了国。”刘宗敏听了大怒说 你从一介书生到状元 不到3年就做了宰相 崇祯哪点对不起你 你竟诋毁他。说罢 命人掌其嘴数十下。
但打耳光 只是魏藻德噩运的开始。他被刘宗敏(他出色地完成了拷掠权贵的任务)抓捕入狱 在被夹棍夹断十指的威逼下交出白银数万两 然而刘宗敏绝不相信一个内阁首辅仅有几万两白银 继续用刑 五天五夜的酷刑后 魏藻德因脑裂死于狱中。他的儿子魏追征又被逮捕 魏追征说:“家已罄尽。父在 犹可丐诸门生故旧。今已死 复何所贷?”旋即被斩首。
陈演 哭穷的大明重臣 被刘宗敏囚禁后 主动交出4万两白银“助饷” 被刘宗敏释放 四天后 李自成出京攻打吴三桂 因害怕明朝旧臣趁机在北京作乱 决定杀掉一批明朝旧臣 陈演仅获四天自由便被捉回斩首。
那些在崇祯面前哭穷的铁公鸡们 在闯军的酷刑前 纷纷交出了惊人的财富。当时京城之间 棍杖狂飞 炮烙挑筋 挖眼割肠 北京城内四处响起明朝官员的惨嚎之声。同时 城中富民不少人也被加以拷掠 平民的薪米尽被农民军抢掠以供军用。城内饿尸遍地。史料记载:经过残酷拷掠 李自成军共得银七千多万两 均让工人重新熔铸成巨大的中间有孔窍的方板状银板 后来运往西安。
那个国丈周奎 当初哭着喊着只肯掏1万两银子的守财奴 禁不住严刑拷打 被闯军抄出了无数奇珍异宝 拉了几十车 光是现银就足足有53万两之多。《明史外戚列传》中这么评价此人:“周奎 苏州人 庄烈帝周皇后父也。崇祯三年封嘉定伯 赐第于苏州之葑门。帝尝谕奎及田贵妃父弘遇、袁贵妃父祐 宜恪遵法度 为诸戚臣先。祐颇谨慎 惟弘遇骄纵 奎居外戚中 碌碌而已。李自成逼京师 帝遣内侍徐高密谕奎倡勋戚输饷 奎坚谢无有。高愤泣曰:“后父如此 国事去矣。”奎不得已奏捐万金 且乞皇后为助。及自成陷京师 掠其家得金数万计 人以是笑奎之愚云。”
“笑奎之愚” 非常经典。如果用一个字来形容 那是“贱”。当初 太监徐高奉崇祯之命劝捐 他百般耍赖 气得太监徐高拂袖而起:“老皇亲如此鄙吝 大事去矣 广蓄多产何益!”意思是:皮之不存 毛将焉附 国家没了 你要那么多钱干吗呢?
偏偏有人 就那么糊涂!
作者:关山远
〓〓〓〓〓〓〓〓〓〓〓〓〓〓〓〓〓〓〓〓〓〓
关注陇南生活网微信公众账号每天获取更多陇南新鲜事!
关注方法:
1.搜索陇南生活网
2.添加www0939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