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层次练拳技巧(高层次练拳的共同性)
高层次练拳技巧(高层次练拳的共同性)“此本道家休养之术,而佛门初步时,亦呼吸如抽,如是则其头脑昏瞆,不惟耳目失观听之能,而手足亦必无所措。溯其受病之由,实因气息粗率所致,故技击专家,必须使气贯丹田,虽腾跃跳纵,犹能平其心气,而后可以临危应变,操必胜之机。可见气息一功,致关重要,不可以寻常视之也。数息之功,即不动心之道。盖心与气本属一体,古语所谓气静则神恬,神恬则气足。技击臻此境界,而后可称上乘,可称绝技。否则仍不过野道旁门,终难入于名家巨子之林也。至数息之法,又名调息,道家又称听息。盖以气息由于呼吸,呼吸由于肺部,而鼻为出入之门。凡技击学步之始,先须使气脉沉静,直达气海(又名为丹田,即小腹下部是也)。而用力之法,先宜讲身体站立,足之前后跟踏地,挺腰开胸,两手插腰,听气之出入,抛却万念,默记其度数,或由一数至五,或由一数至十,不可记数太多,以免心神之昏乱。此数息之法也。”你看他们少林功里面还把一个数息的方法作为秘传呢。过去这些
今天先讲几点往高层次练拳的基本要求。再讲点太极拳的具体练法。
《少林拳术秘诀》里面写的是少林拳的内容,但是对练其它的拳来说也是非常关键的,因为往高层次练拳有它的共同性。书中内容是谁讲的,是不是这么回事情,我们可以不管它,但是这几点精神是有意义的。如果同学们想真正练好功夫,我想有必要给大家介绍一下往高层次练拳的几个共同点。
“(一)欲学技击先学不动心”。技击本身是要对敌的,还得先学不动心,养生就更需要不动心。孟子讲:四十不动心。孔夫子讲:四十而不惑。心不再慌惑,不再随便地动。不动心就练的意志力,有见地。自己认准了,就坚持干下去,不受外界的干扰。这就是要把决心和恒心结合到一起。
“人之一身,其主宰全在乎一心。心者,君也;手足者,臣民也。君有乾纲独断之明,而后臣民效指挥如意之势。即儒家所谓天君泰然,百体从令者也。”我们前面讲的“天君泰然,百体听令”、“意气君来骨肉臣”也是这个意思。心为君,它来指挥、调动全身。太极拳、少林拳都是这么做。有的讲内家拳、外家拳,实际上中国的拳术、气功、修炼中真正的好东西,其精神都是一致的。
“夫技击之练习,无事之时,本极从容”,学习技击,没事的时候挺从容。“仓促应变,则气息上浮,手忙脚乱。”一碰上事,如仓促之间对敌,就乱了,神定不住了。“如是则虽平日技击工深,终觉不能收效果于俄顷。此技击所以归功于不动心,能到此地步,技击始有超神入化之境。否则终属野狐禅,纵能具有好身手,究非正眼法藏也。”你自己心不动,能沉下心来,任何时候都不能忙,这本身练的是意志力。而这个意志不光是定下心来就够了,还得在应付周围环境时能够保持自然,不急不躁,能够沉得住气(把气沉到丹田里边)。
有很多人不是功夫输给人家了,而是意志上输给人家了。我记得以前讲过,说王芗斋有一次与一个很有名的摔跤大力士比武,正要比,一个小虫子钻到他耳朵里了,他一边掏耳朵一边招呼对方上手。这人一看:这时候他还有心思掏耳朵,这么自然,别比了,从精神上就输了。他这算不算不动心?当然从更高层次来讲,应该是耳朵痒,我不感觉它。可他首先敢掏耳朵,没拿对敌当回事情,一是艺高人胆大,第二就是他觉得无所谓,我能应付你。有的时候还没交手,目光就胜了。一般眼睛的光是不往外发的,但有好多练武功的人神藏不住,眼光非常利,直冒光。对敌的时候,目光发出来,非常严厉,对方不敢看你的眼睛,一对眼,他就败了。拿目光取胜就是意志的问题,需要练不动心。
练武术的不动心和练气功的入静还不完全一样。精神集中,看东西集中,干事情集中,练拳集中,但这个集中和不动心还不能划等号。过去讲,迅雷不惊,山崩不乱。小乾隆六岁的时候,康熙问他:“弘历,你学习怎么样?”“不错。”康熙问他荷与莲怎么区别,给他讲《尔雅》。之后又问他武功练得怎么样,弘历自己不敢说了。康熙说,好,现在我和你比一比。就把枪拿过来,让弘历打靶子。弘历正趴着瞄准时候,康熙“啪”地放了一枪。没告诉他放这一枪,以为他会猛一哆嗦。可弘历只是回头看了看康熙,看怎么回事。这就说明,这么小的孩子心能定住,处理事情非常妥当。当时一害怕,不妥当;一紧张,也不妥当;走火了,更不行。这都需要锻炼。有了这个不动心,你才能够处理得当。这就要快速思索、分析,而这一切都得从不动心来。来了事情之后,到脑子里边转一圈再走,不是马上反应出去,这样才能够把心定住。心定不住,那就练不出功夫。
“(二) 欲学技击先学数息” 。大家都知道,数息也是练精神集中。练吐纳能把呼吸练得深细匀长,最后能够气沉丹田,使生命活动和气的出入结合起来。我们现在要松腰,练调息,气归命门打开命门内窍,这样既集中精神,又把神往里面敛。我们平时之所以神不能定,容易受惊,就是因为神不能守身(不能把自己身体守住)。神跑到外面去了,里面没有看家的,就容易虚惊。神和气(性和命)结合到一起,就不容易跑。调息的目的是通过数呼吸、调整呼吸使精神活动和气的活动结合到一起,使精神的内力(内聚力)增强,这样气在身体里边就稳固了,神就容易定了。
“此本道家休养之术,而佛门初步时,亦呼吸如抽,如是则其头脑昏瞆,不惟耳目失观听之能,而手足亦必无所措。溯其受病之由,实因气息粗率所致,故技击专家,必须使气贯丹田,虽腾跃跳纵,犹能平其心气,而后可以临危应变,操必胜之机。可见气息一功,致关重要,不可以寻常视之也。数息之功,即不动心之道。盖心与气本属一体,古语所谓气静则神恬,神恬则气足。技击臻此境界,而后可称上乘,可称绝技。否则仍不过野道旁门,终难入于名家巨子之林也。至数息之法,又名调息,道家又称听息。盖以气息由于呼吸,呼吸由于肺部,而鼻为出入之门。凡技击学步之始,先须使气脉沉静,直达气海(又名为丹田,即小腹下部是也)。而用力之法,先宜讲身体站立,足之前后跟踏地,挺腰开胸,两手插腰,听气之出入,抛却万念,默记其度数,或由一数至五,或由一数至十,不可记数太多,以免心神之昏乱。此数息之法也。”你看他们少林功里面还把一个数息的方法作为秘传呢。过去这些东西都不公开讲,而现在在气功里面数息是很普通的东西。虽然如此,但这却是实实在在的功夫。每数一个数,脑子里很清明,心里非常清楚,数字很明确,你这样数息能够数多少?你数一二个钟头,看看有多少次跑神了?不是光知道方法就行了,得反复练才能出功夫。
“至听息则其功较数息为深。每于朝夕演习时,从容运使,不可着力。出一掌也,当平肩至腰,若气自肩腋而来,直贯于掌沿五指之尖。”调息时,一出掌,气要从丹田出来,从腋窝、臂出去,一直到掌。原来太极功里有单练呼吸的方法。我上次讲“曲伸开合听自由”时讲过双推掌,练双推掌姿势熟练之后,就需要结合呼吸来推。呼时往外推,吸时往回收,动作要慢一点。现在练拳术的说,练拳术的呼吸不能与练气功的呼吸等同,气功要求呼吸深细匀长,练拳术不能那样。其实这个讲法并不对。打基础的时候,呼吸就得深细匀长。一开始每个动作都非常慢,把呼吸跟它结合到一起,呼吸深细匀长,内气连绵不断,将来你再用快的呼吸法,短吸短呼,这样练起来气更好连。如果你前面没有那样去练呼吸,就只能停留在武术的呼吸阶段,往武功上走都比较难,往武道走就绝对不可能。
“静心听之”,心里很安静,体会里面气是怎么走的。太极拳讲柔劲,别的拳讲暗劲、化劲。胳膊一出,往前一走,要体会从里边抽回来。太极拳的抽丝劲是从里边抽,不是从外边抽。形意拳讲三劲,郭云深讲从里边体会这个东西。劲是从形体里边走的,从里边拧着出去,再从里边抽回来。如果结合呼吸这样去体会,感受就会更明显。“臂弯指掌间,似有膨胀伸张之意。此外运腰挺足,亦复如是。”方才胳膊这么动,其实腰也好,足也好,都要结合呼吸(数息、听息)来体会里边气的变化。
“坐立行动,总以气息沉静为主。久之习养功深,无论如何跳跃,气亦不为之喘促。此技击家所谓下实则上轻,即练气不浮之功效也。但有一事须注意者,气以顺为要,而不可过于逆制。”练呼吸的时候要轻松自然,不要硬憋。智能功都讲过调息的注意事项。这些具体问题就不多讲。
“(三)欲学技击必须破生死关头”。破生死关实际是关于人生观的问题。死就死,无所谓,不贪生怕死。过去修道的人,首先想到的就是死,现在要死了,我得快点修炼。不是怕死,而是生死一如。如果你把生死看得很自然,担惊害怕的情况就没了。连死都不怕,还怕困难,还怕外界的折磨?有这个生死的压力,环境一恶劣,心里就害怕。真的要死了,心里还比较坦然,那个力量就不一般了。为什么?人要死的时候,最后这个念头有很大的力量。过去在农村,老人本来病很严重,都倒气了,为了等一个人,这一口气还能活几天。什么道理?他就一个念头,“我儿子要来了,等着见个面”,没别的念头,精力集中了,生命力就展现出它的特殊性。尤其是在临死的时候,这个念头可了不得。有的人临死一念留下的信息,敏感的人还可以感觉到。“我要死了,我快点练功”,你说要死,不是怕死,而是拿它作为督促你前进的动力。过去讲,莫到老来方修道,孤坟多是少年人。我年轻时玻璃板下压着“死”,床边贴着死,老头说:“小庞你怎么净想死?”我说:“也许一出门就被车撞死。谁也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死。”“你怎么说这么不吉利的话!”“你说也是这么回事,不说也是这么回事,你怕死你就不死了?” 小孩和年轻人喜欢过年,觉得过年热闹,老年人却怕过年。有句话:年难过,难过年,年年难过年年过。年青人过年挺美,老年人过年又少了一年。所以练功的人想到死,那不是怕死,那是拿死来督促自己快点练功。时间不多,不抓紧时间练功还行?我这么难受,我要死了怎么办,死了还难不难受?你不怕死了,脑子里有过这个锻炼了,那就好说了。
他是从禅宗的角度来讲生死观的。“夫生死一关,为众生之大关键,亦即佛氏之度世证果无上法门也。”破生死关是佛家度人无上法门,不要怕死。“又岂仅区区技击一术,所当视为先务乎?”并不是只有技击是把它做为先务的。“今将为子作片义之喝棒”,为你从练技击这个狭隘的方面讲生死。“揭出斯旨万不可以玩弄光景之言视之以重吾之罪。” 你千万别把我给你说的这些道理当作儿戏而不重视它,不然我就白讲了。老师传了道,你不听,老师就有罪(没有重道之罪。)
“盖技击之为道,虽属卫身强体之术,而终含有几分克敌制强之意,质而言之,即所谓之曰杀人之术,亦无不可,如是则生死之一念,愈不可不先破也。”搞技击就要对敌,对敌就有胜败,败则非死即伤。
“昔有壮士某,为河北之技击大家,凡燕、秦、楚、越诸地,无不知其名者,以其操术之神,实有过人之处。据其自言,亦谓自束发时,即施力于此,性命以之者垂三十余年”,已经练了三十多年了。“平常自以为举世无有能敌之者。后以强横逞力太过,被击于兰州之一游方僧。断其两足,今尚留落豫、洛间。人有问之者,不敢复言技击术。询其胜负之道,以筋力论,闻此僧差某壮士远甚。”这个和尚和那个壮士差得很多。“当其竟斗时,一则气息暴狠,欲得而甘心” ,他挺壮,想打死人家才甘心。“一则稳坐蒲团一尘不动”,和尚一坐,不动弹,“静以待之,乘虚而入,如操左券。此由于生死关头,早已勘破”,老和尚生死无所谓,你打死我无所谓。“故临制胜,毫无畏怯,可见禅机之为功,又岂肉眼凡夫所能梦见者哉!”这里的故事细节我不了解,我想那个和尚并不是光坐禅就完事。他已经坐禅多少年,内功很厉害。你上来一脚想踹死人家,人家一掌把你的脚给打断了。有功夫才能艺高人胆大。你坐着,人家来一脚,你拿手砍一下,人家照样踢上你。你没功夫也不行。你不怕死,踹你一下不还是死吗?破了生死关后,不畏死,能够出智慧,遇事应付裕如,不慌张,不会给人更多的破绽。不是说我不怕死就行了。如果这样,会坐禅的和尚都能赢。象过去我认识的一些老和尚,禅功都不错,真用武功来打他,照样打他,他没练过那个东西。因为练什么有什么,追什么是什么。我们讲从技击上破生死关,你还得练技击。
过去在天津的地头蛇,两队人为了争地盘,比硬骨头,看谁的骨头硬。双方先各出十个人,把腿放在石头上用棍子打,把腿打断了也不出声。砸碎十个还不分胜败,再把煤炉上的火碳放在腿上,一哼就算输了。他们会功夫吗?他们只是不怕疼,不怕死。解放前在德胜门外,有人为了和当地的地头蛇争晓市霸权,比跳油锅。他也没有本事,但他不怕死,就往下跳,把晓市的权给他儿子挣下。象这些算不算破生死关?那是匹夫之勇,没什么可学的。真正练功和过去修养的勇叫仁智勇。明了道理后再来修炼自身,不怕困难,不怕死,这才叫真正的勇。光不怕死不一定是功夫,不一定是修养。我们现在讲的生死关是要有内在的修养。
“由是观之,则破生死关头之于技击一术,实为必要之道。然此事又岂率尔空谈所能见功者乎!”光说说就行了吗?不是。“佛门之毕生修养,乃以此为究竟证悟,然而缁衣万千,求其于此中勘破尘根,悟彻轮回,而不堕落于游光幻影者,已属百难觏一;况君等凡夫,处此欲海茫茫之中,求能超拔乎生死之域,恐戛戛乎其难矣!子既求技击之臻于绝顶,必须于此道有所得,而后可以神明于法之中,超其象于尘磕之外。余虽知其难而又不能不以此难为期许者,非故高其说以阻人勇进之心。究余之所望,人之哇哇堕地,而此一大关头,即为吾人归根结蒂所当知者,又岂仅技击一端,须于此中著力已耶?倘与我佛因缘,由一指而入正觉,斯则予之厚望也夫。”这一段讲,李镜源你要先从武功练起来,而后再入到佛道里面。过去讲:先以欲钩牵,后令人佛志。你喜欢什么,就先满足你什么。你想练功夫,教你练功夫;你希望长生不老,教你长生不老……到最后,再教你入道,最好入到大道上去。武术是从方法、招数上来谈的,武功是从内气来谈的,武道是从剑仙的层次来谈的。修养到武道上,也还是剑仙的层次,还得再往上走,归于大道。
“以上乃三原寺僧传授李某之言,此所谓传理不传法者(讲了道理,但没讲方法,这有什么用呢?),虽然了了三端(很简单的三条),谈何容易。李自得此旨,归而求之,如堕五里雾中,后乃结庐于嵩山中,发箧读书,并于朝夕肄习技击术。久之于儒书有所顿悟(宋明理学讲太极理气这些道理,‘用力久久,豁然贯通 ’。看儒书,对儒书有所贯通,有所顿悟),乃再诵释典(再看佛家的道理),悉心求禅蜕之学(然后又从禅宗上来做)。如是者又十年(又搞了十年),遂参悟生死之机(这样把生死关头破了),而其技术之神妙惊奇,亦为古今冠(古今第一了),后著有《尘枝禅机》一书(这本书没见过,后边说它散落人间,失传了),专阐发此旨。惜其子某不善继述,使此籍湮没不传,良可叹息。前荆襄某寺僧,犹有能言其技之神术之精者,但以年湮代远,文献无征,遂使此术如广陵散之遗落人间,洵可慨也。”
李镜源学少林技击得到觉远上人的指教,觉远上人给他讲了不动心、数息、破生死关这些道理。这几点的确是理上的问题,如果能认识它,并能通过实践磨练从内心里有所体会,然后变成实际行动,那就是真练功夫。我们真要想练功夫,就需要知道高层次的道理。这几堂课每课都讲了高层次的东西,将来有一二个人能够这么走下去,我就知足。太极拳的掤捋挤按採挒肘靠这些内容书本上都有,不需要我来讲。我给同学们讲课,低层次的也讲,中层次的也讲,高层次的也讲。有的前辈说,他卖东西不卖一般的,就卖珍珠、玛瑙,有钱就来买,没钱看也别看。我们则是什么都卖,金也卖,铁也卖,木头渣子也卖,破烂也卖,你爱买什么,就买什么,愿意要哪个就要哪个。你能多要就多要点儿,不能多要就少一点儿。这些年我基本上都是这么做的。
《少林拳术秘诀》把李镜源写得很神妙,后面讲的滕黑子技术也很神妙。他也是跟一个老前辈学过理论。滕黑子没有文化,只会练,而且练到了一定程度。到了晚年他授徒的时候,他说我也不会讲,我就给你们写一篇小纸,你们拿去。我就把滕黑子教的东西给大家念一念。
前面写滕黑子的一些事情。“予未与曹师相见以前(我没有和曹老师相见以前),两臂之力,能独手举三百斤之物(一只手举三百斤),不以为怯(也没什么胆怯)。自以为筋力强大,世鲜有敌之者。及与师遇(跟老师相遇之后),师命予尽力搏斗(老师让我有什么能力就都使出来),以验功夫之程度深浅(看你功夫有多高),予至此遂出其平生所常练习者,以为较试(跟老师试一下)。不谓一举手(刚一举手),师以力轻制之,而予以已不能动转。始知平生所用功夫,只可与外家遇,以蛮力相争,或可操胜算。一逢名手巨子,终非其敌,从前未免枉用其力耳。自是遂弃其所学,专习师法,此为予求拳技术之第二时期也。”说他以前有这么大力气,仍不行。他学拳经过三个阶段,这里不细说了。
“腾氏又曰:吾乃武人,识字不多,故于曹师之微言妙谛,惜难尽记。然予之恒心,艰苦耐劳心,猛勇精进心,实较他人为胜。自得师授后,垂三十余年,犹不敢少倦(三十年坚持不懈)。曾记师言,谓予所得者,多属外功,后师见予在可教之列,于闲居暇日,辄为余讲解内功。予亦渐有所领悟,惟其语多佛门精义要旨,当时曾求师为予书录一纸,以备时常演习,此内功之津梁也。后滕氏传授门徒,于外功毕业时,亦择其人而以此纸授之。故记载于此,可以窥见一斑也。”滕黑子待他的徒弟学好外功之后,便把曹老师写给他的这段话传给他们,让他们去研讨。
“(一)解脱功夫(解脱也就是生死关的问题。)夫解脱云者,乃佛氏明心见性之真诠,岂尘世凡夫一时所能领悟。以技击小术而遽语及此,此未免陈义过高。况此技之宗旨,虽以达摩师为衣钵之祖,然此只可为佛门中人告而世俗之耽精斯术者,终不免堕入于尘障中(虽然少林拳术是达摩祖师传的,普通人练它,弄不好就到尘世间搞技击去了),而以克敌制胜为究竟之目的。如是语以解脱,直无异夏虫而语冰(你给这种只热衷于搞技击的人讲解脱,好象给夏天的虫子讲冰,他眼光太短浅,看不着),井蛙而语以海,似觉有自相刺谬之讥。虽然此术之深造,有外功、内功之别,既得其外,不能不研究于内,否则终不克臻于神妙之域。吾今以昔所得于师者,为子一讲授之,不宜以寻常视之也。(讲这些道理是让你不要轻视它。)
“何以谓之解脱?即人生于世,易为五根六尘所缠缚,若不求解脱,则无论操何业、习何术,实为此等人之当头喝棒也。夫世人气质,未有不备者,况当少年血气方刚之时,争胜逞强,时所难免,而又益以技击之术,更足长其骄矜跋扈。一遇不平及横逆等事,鲜有不飙然而起,剑及履及者。故此技击之功,须与身心解脱之法以并进,不可视为缓图也。
“佛门十三宗,以禅宗为解脱法之最,盖以禅宗尚超悟,而解脱者即超悟之不二法门也。吾人既堕生斯世,就极大之主旨,实不能不皈依正觉。解脱世间一切苦恼喜、怒、忧、乐,而顿悟人生之本源,始无负此一身。又安可假佛氏无上宗法,以为微技末术之济,是无异既入宝山,而徒手空返,假道慈航,而沦沉苦海,未免为佛氏之罪人也。(《易筋经》里面的“膜论”讲,要清虚、脱换,从一般的练功上升到修道的层次,从而得到解脱。)
“予之以斯言相传授,其借此而证悟皈依者,已有数人。可见华严净土,各有因缘,常有目不识丁之人,一言了解,便入正觉。世所谓抛却屠刀,立地成佛之语,非欺我也。今子于技击之术,其外功已觉造诣甚深,惟此精神上之作用,不能不假涂佛法,以求臻猛狮活虎之境,而园(圆)满其功行。然吾之所属望于世者,究不止此,子其勉乎哉?”你有了外功的基础,进一步必须从精神上来解决问题,即你要一心于这个 “技”,有了这个“技” 还要从这个“技”中脱出去。太极拳讲,你把太极拳都忘了才好呢。忘了,什么都没有了,空了。能够忘而空,是初步的解脱。心里老有这个拳,那就还受着拳的制约,你还脱不出去,还没达到自由。进一步,上次讲了,他睡着了,你打他他能马上起反应——参照系打上烙印了。到那个时候还不行,还得再把它忘了,那才叫解脱。“庞老师你趁早别讲,我们离这差得太远。”正因为差得太远了,才给同学们讲。不是现在要搞它,现在先给打上个烙印,练的时候知道这个东西,将来到了一定程度,也许十几年、二十几年之后,再悟它。现在不要说这一点,精神集中还做不到呢。那么讲这个是不是太空了?因为有个别人做得不错,而离我们说的精神还不够。
有的同学一练功就觉得空了,那个空不是真空,真空了,人就变了。我们一练功这儿不舒服那儿不舒服,那还空得了?你真的能做到空,就不应该再有难受。哪儿难受就把精神往哪儿集中,那儿就空了,难受的感觉就没有了,否则就说明没空。不要把自己看得很高,不要管它,快点把它放掉,要认真地从形体练起来。不要小看形体,先把形体练好了再说。形体你还没练好,你想空,连个真正意识空都不是,只能是个意识造型的空(或是潜意识里想的)。
“夫技击术之所以必须乎解脱者,以此术操之愈神,其害世愈大。”练武功越有本事,害人越大。我的一位六十年代的朋友在解放之前认识一个人,这个人练武功,就练手指,他给自己规定,碰到什么东西都用手指“梆梆梆”敲几下再走。他在杂货铺里边卖货,一次来了个朋友家的孩子,有十来岁,他开玩笑在孩子头上随便敲了一下,没想到把孩子的头骨打进去一块。所以功夫练到一定程度,稍不注意就害世非常厉害。过去练重手只许练一只手,练了这只手,这只手就是废手,就不敢用它干事了。你用这只手,稍稍不注意就出事。比如说和人家一握手,就可能把人家的骨头攥断了。“似非解脱一切之烦恼与气质之备,则道德乖舛,品格斯卑,此解脱法之所以为技击术所必要也。” 练功到一定程度,有了功夫,如果这时不去调整神,内在的气质还是那样,没有解脱烦恼,人家一说你就恼怒,这样容易出事。你真能解脱了,说你不行就不行,该干好事就干好事。
像有些人原来因病练功,练了一二年病好了,后来当上了当地气功研究会的领导,最后却得癌症死了。什么道理?病有形体的病、气的病、意元体的病,意识没解决,得了意元体的病,就麻烦了。你本来就是普通人,平时没本事,别人瞧不起你,等你练了几年功,有本事了,捧的人多了,一抬八丈高,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有多高了。别人说:“你有什么本事?!”“啊!你说我?”受不了了。很多人不注意陶冶性情,涵养道德,有点儿本事之后,脾气也长了。过去练功要从事上解脱(从俗事上解脱出来),从意识上解脱,不解脱不行。宗教说的解脱是信佛后把什么都看空了,我们要从积极的方面来理解它,取其积极意义。对待生死关也是如此。只有这样来理解,我给同学讲的才有实际意义。
在我们现在功夫不高的时候,练功就强调陶冶性情,涵养道德。不然真正苦练一年后,你无意当中随便一伸手,就可能把人打坏了。你没练什么手法,他打你,你随便一动,就可能把他的手法破了。你真想好了要打人,可能就僵了,没劲了。60年代我刚练通臂拳时间不长,我主要练气功,不练技击,当时跟着老师练松肩。有一天一位朋友上我家,问我:“鹤鸣你练什么呢?”我就告诉他我练什么。他说:“这有什么用?我才不干这个。”他练别的拳。他冲我一杵,我没注意往回一挂,差点把他挂个跟头。从意念上练,从气上练,不知不觉地出功夫了。所以有些东西,你从意识上去练和从形体上去练是不一样的。当时真要想挂人,可能就不行了。因为你一想挂,你就实了,你这个当中拳还没来,你这是个实,这边一虚,一碰你就倒了。我们不要想练拳打人,到外面逞强好胜去,要从事上解脱出来,从自己意识上解脱出来。“详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我们是要干这个的。“我们老师讲的是武功,内气来了一掌就能把人打成内伤”,有了这个思想,自己的气就横了,就容易出差。
实际解脱是一种涵养,能沉得住气,内心时刻很平静。要比功夫就比涵养。像儒家功夫就注重内在的修养,考状元既要考文学,还要看修养水平。过去当宰相的都是有文化的人,“宰相肚里能撑船”是什么意思?有肚量,容得下东西,有涵养。过去听老人们讲故事,说从前有两个人,年纪差不多,两个人都在家门口插了一面小旗,上书“今科状元是我”。考试之前互访,这两个人都谦虚了点,一个把家门口的旗取下来了,来访者则把旗装在袖口里面。两个人坐着谈道,连谈三天三夜,被访的这个人腿一动弹,来的那个人说:“今科状元是我,你已经定不住了。”“我输了,今年赶考我不去了。”过去讲站有站相,坐有坐相。坐着谈道就等于比功夫,比定力。修养就修养这个东西。过去做学问学东西,要学到自己身上来。荀子讲: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说以前的学者做学问是为了解决自身的问题;现在的学者是为了给人讲,或写书给人看。我们练气功也好,练拳也好,首先是要解决自身的问题。
我为什么不给同学们讲一招一式?你们买本《太极拳术》(顾留馨著,赵朴初题书名),各个招式的动作要领和功用里面都有,自己看看就行了。我给同学们一招一式地讲,没有意义。我昨天看了看同学们练太极拳的情况,一个月时间练成这样就不错了,但我也不够满意,因为你们年轻。说句不客气的话,我在1963年学太极拳的时候,利用每天早晨这个业余时间,三个礼拜学完了108式的太极拳,学完了就带着师兄弟打拳。同学们这么年轻,打成这样的姿式矮度就不够了。打弓箭步,你得前弓后绷弓下去,前边的大腿基本是平的。同学们练功要从难从严。练功是给自己练的,要尽量吃苦。二三十岁或三四十岁的时候吃点苦,应该问题不大。真能吃苦,练什么有什么。我们保卫处的同志们从前年开始练扔沙袋。一般在18岁至35岁之间练这个最出功夫。去年我在丰润那边看小窦他们扔沙袋,双手慢慢地扔过去,一接。我说这可不行,你们不用再增加重量了,扔快点,一个手接过来。慢扔的实用价值不大,以后要快练,加强难度。我们练太极拳也是这样,先把姿式练标准。从形体上练,姿式要到位;从功上练,那另外说。我刚练太极拳时,三个礼拜学完了108式。以后,我又从另一老师练太极拳。老师一看:“不行,这叫什么?从头练,蹲着去。”他那是从功上要求的。“蹲着去”就是练站庄。“以后许我不来,不许你不来啊!”每次你得比老师先到,老师练完拳你才能走。早晨练完功,八点钟上班。教师也上班。哪有脱产练功的?都是在职练功。蹲了三个月,老师说:“你这孩子不错。行了,可以教了。你的腰松开了。”我们几个师兄弟就我三个月松开了腰。松腰后,一开始练老式太极上式,揽雀尾变单鞭。我心里想:108式我都学了,还学这个!从起式,揽雀尾变单鞭……反复打这一式。老师看看,不言语走了。一个礼拜也没说什么。老师不说话,你也不敢言语。每天早晚这么练,练了三个月,老师说:“凑合着往下学吧。”一个揽雀尾变单鞭,练了三个月,还来个“凑合着往下学”。为何有如此不同,前者是从姿式上要求的。步数有多大,这一掤有多高,离身体有多远,过去都有尺寸(按同身寸算)要求,完全按姿式来给你刻。这后者是从“功”的层次练的,要求形体的“转关”与姿势变换间的“沾、粘、连、随”等。
同学们现在就按简化太极拳的要求练,以后再给同学们编一套很简单的养生太极拳。同学们一开始学的时候,姿式必须到位,符合要求。可以多看简化太极拳的教学光盘和录像。你一招一式练下来,这一招开始是什么样,到了终点是什么样,一起一止要有节奏感。这就必须弄清每一招每一式分解动作的标准要求是什么,刚开始就按那个要求做。学拳容易,改拳难。我以前练太极拳有个毛病:下巴颏没收住。后来换了个老师,一练拳老师就说:“下巴颏!”一不注意,它就出来了,改了近八个月才自然。现在我给同学们讲收喉头,用喉头找玉枕,一放松,百会提起来,这都是当时我克服毛病的时候体会到的身形要领。如果一开始能够注意这些问题,把每个动作按要求做合度了,以后练功就省事了。我希望同学们首先按李德印讲的分解动作练。能够把每招每式按分解动作做下来,而且能够做到身形中正,动作慢、轻、圆、匀,就基本达到了第一阶段的要求。
刚开始练的时候大腿发酸,说明我们平时马庄站得不够。平时大马庄站够了,即使前弓后绷的弓箭步大腿基本是水平的,按同学们这个年龄,也至少能一口气打五遍简化太极拳。若练的时间太短,运动量就不够。那时我们练一套中等速度的太极拳,一遍最少45分钟。以前我练一套特殊的太极拳,要求处处走圈,一动大小都是圈,练一遍需四个半钟头。你要给自己加大运动量。你把姿势矮一点,练同样的时间,运动量就不一样。
另外,高矮姿式是有分别的。练拳开始,坐腿下蹲,这个高度定下后,这一套拳打下来基本上都在这个高度上前进后退,叫平送腰胯,从前到后,从后到前,平着送。这就要靠两腿的前后的虚实变化。
原来我们打拳,向太极功上走的时候,起式后,做三个推揉来问气,看气球有多大,你的气有多宽,问好了气,打这一套拳只能在气圈里边走,出手不能出这个圈,一出这个圈就是出隅(角)。你功力高,这个圈就大,功力低圈就小。现在同学们还谈不上这些东西,但我们要懂得这些道理。与一般练太极拳不一样,我们一开始直接从太极功上走,搞松腰开窍,通过抻气、拉气来体会内外气,把太极功用到拳里面来,这样就不知道走了多少捷径。太极功走捷径,捷径也还得有功夫,你没有功夫也白搭。无论多好的诀窍,都不是一说就行,还得做。
现在就是学一点,干一点,而且得拼命干。怎么干?先把姿式做标准,懂得动作的起始、运作、终点,每一个姿式的关键在什么地方,终点什么意思,怎么往下招变。自己抽时间看一看太极拳拳谱。“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要点给同学们讲了,要靠你们自己来领会、修练。把姿式练得合乎要求了,进一步就需要练灵活、连贯、松静、完整。同学们一开始以腰为主宰还主宰不好,但应该有这么个意念。动作合度、娴熟是基础,在此基础上,才能谈得上灵活、松静、完整、连贯。这是最简单的形体要求。然后再分虚实,练呼吸,用意识,再进一步走向虚静。你会松静、连贯、灵活了,再分清意念的、形体的虚实。然后就要用意识,想这个动是干什么的。用意识想象的时候,要会夸大想象。比如练拳术时,想像人是三丈高的大石头人,手是20多斤或100多斤的大铁手。我一掤,一下把他扔出一丈远。你会这么夸大想象,练起拳来神气就不一样了。这是练太极拳非常关键的诀窍。
你做好了多少准备,就调了多少的气。比如说,你以为这盆水只有七八斤,你就作了七八斤的准备,你把七八斤的气变成力,传到手上来,一端盆,不料它有十几斤,你一端没端起来,再要气气过不来,从丹田过来的气路断了,这就闪腰了。一不注意把腰扭了。我们日常的生命活动都是这么自觉地去支配的,已经自动化了。你只要看好这个东西,你再拿保准是平衡的。因为已经有了经验,习惯了,一看这个东西,意识就自动调节调动气。没经验不行,一盆水银,弄不好一端就抻了腰。所以脑子一想也可以起作用。平时你推推100斤、200斤、500斤的东西试试,找找感觉。练拳的时候,一推,想像有500斤,我要把它推出去。你会想,想得好,你的功夫就长得快,也能长气力——长了气,气遇到具体物能变成力;没遇到具体物,气出去又回来了,没放出去。
练太极拳要注意五趾抓地,脚上抓上力气就够了。十六部身形要求我们都讲过,这儿就不需细讲了。例如形断意不断,意断气不断。只要两手有照应,你就用意念把两只手用气连起来。平时揉气球,变小,变大。一拉气球这么大,两只手还能照应,好了,野马分鬃这么一走,两手用气球连着,这儿就不空了。若这儿没气连着,就空了,这从武术上来讲是个禁忌。两手分开了,当中没有意念,就被人打空点了,对方手一托着就打你中了。如果你意念连着那儿,他那手一托,你马上就会回中。好多动作都是用意念连起来。在武术里面,只要一说什么手,神、意、气都需带出来,否则就不叫武术了。同学们现在还做不到,因为你的气量还不够。好多动作,你里边的神气够那个量,你才能这么做。比如拿宝剑一晃,别人一看剑动得很大,其实剑走中路,剑还在中点上。只是拿身形一晃,把两边的剑打开了,剑尖没有离开。你量不够,没这个气势,光比划是不行的。为什么教同学们从太极功上练起来?要先充实里边,不是光让你走个架子就行了。
现在我们是功和架子一块来。虚领顶劲,身体要动起来,看着很柔和,可绵里藏针,绵里裹铁,里边暗藏着松沉劲。你得松开,动作不能飘。将来练太极功之后,再练抻气、拉气,感受就会变样。你们现在练坐功,还没有放松,还绷着劲。我为什么让你们先绷劲呢?物极必反,让你绷劲绷到头它就会放松了。现在让你绷劲又没劲绷,让你放松又放不开。绷劲别绷上边(上身),否则容易憋气。会阴部、小腹部、大腿根、股四头肌、腿使劲绷。一吸气,大腿绷劲,一呼气脚后跟往外蹬,脚尖往上翘。每个呼吸都这样使劲,看有没有感觉?等你会绷了,慢慢就会放松了。你真要会放松了,你就会体会到肩与胯合是两者连在一块了。肘与膝合,气一动弹,都连到腰。手掌一动弹,脚一动弹,手与脚是对应着的。通过练坐功,松腰开命门窍,就可以体会出外三合、内三合来。
这些不是我的太极拳老师教的,以前不这么教。有好多东西是从老师那儿演化过来的,有的是自己反复揣摩出来的。我学过西医,懂解剖学;搞过中医,懂经络、气血、气化;以后又搞气功。我有这几个方面的优越性。另外老师喜欢也是一方面。老师说个事,当时你别逞能,说完之后你记住,过上几天老师再一说,你说老师你怎么说的。老师想:“我没说这么多,这孩子怎么会这么多,孺子可教!”我是搞医的,那点解剖学知识我还能不知道?老师们不知道这些。一说你就会了(其实我早就会背),老师都愿意教好学生。所以我对老师讲,你别这么夸我,我上学就背这些东西。我们学解剖学干什么呢?就是让你清楚骨骼、肌肉、血管、神经、内脏,你用哪儿就想那个实实在在的东西。我学中医基础干什么呢?经络循行这些知识都是有用的。我从1959年初开始,学了半年多经络,到现在都已经四十年了,我还能背全身的穴位、经脉。你要学它,你就努力去钻它,要不就别学它。就看同学们想不想学它。别说你把我们这些课程都掌握了,你就大概齐读了之后,在脑子里把它整合出一个模模糊糊的整体,那就挺不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