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渠哪得清如许还是那的清如许(问渠哪得清如许)
问渠哪得清如许还是那的清如许(问渠哪得清如许)灵性是什么呢?我们通常有的时候说,灵性是一种很生动的一种状态。甚至我们有的(时候)说,看见一棵参天大树,我们都会说它有灵性,甚至我们看到一个设计非常完美的建筑,我们都说它有生命力。灵性——民族民间音乐中的精华如果你想歌唱生活,去捕捉生活当中那些具有灵性的点点滴滴,离不开民族民间文化的精髓。王黎光:大家好,欢迎来到《大学》。在这里我跟大家想交流艺术创作究竟是什么?那就是艺术创作的灵性、灵气、灵魂。
主讲嘉宾:王黎光 中国音乐学院院长
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能不能搞出优秀作品,最根本的决定于是否能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
——
艺术创作的灵性就来自于我们生活当中的,最根本的那种生活方式。
如果你想歌唱生活,去捕捉生活当中那些具有灵性的点点滴滴,离不开民族民间文化的精髓。
王黎光:大家好,欢迎来到《大学》。
在这里我跟大家想交流艺术创作究竟是什么?那就是艺术创作的灵性、灵气、灵魂。
灵性——民族民间音乐中的精华
灵性是什么呢?我们通常有的时候说,灵性是一种很生动的一种状态。甚至我们有的(时候)说,看见一棵参天大树,我们都会说它有灵性,甚至我们看到一个设计非常完美的建筑,我们都说它有生命力。
那么作为艺术创作的灵性从哪里来?其实就是在我们民族民间音乐当中,最精华的音乐元素的那一部分。
我们把最精华的音乐元素植入到我们的作品当中,就会让我们的作品彰显着一种灵性,也就是我们日常所说的生动。
中国是一个歌曲大国,也是一个民歌大国,具备我们文化发展过程当中最具民族民间音乐元素精华的那一部分,也是最有灵性和最生动的。
从《八段锦》到《八月桂花遍地开》
我们有一首歌可能大家都知道,叫《八月桂花遍地开》。这首歌的原型啊,它是安徽啊、江苏、河南、湖北等地《八段锦》,最原本它是描写爱情,表现男女愉悦这样的一个内涵。
“小小鲤鱼粉红腮,上江游到下江来,头动尾巴摆,头动尾巴摆,小小金钩钓你起来,不为冤家不钓你起来。”
你看它是这样的一种感情、比兴,这样的一种手法,在人民群众当中广为流传。在当年鄂豫皖苏区,我们的中国革命覆盖了那一地区,而使得我们的人们,从民歌的男女爱情,对生活的感受,也有了新的向往和新的提升。
【歌曲】“八月桂花遍地开,鲜红的旗帜竖呀竖起来,张灯又结彩呀,张灯又结彩呀,光辉灿烂闪出新世界”。
这首歌被传唱了很久很久,当时觉得这首歌为什么这么生动呢?通过后来的学习发现,实际它在民歌元素的根本上就有着特殊的灵性,而这种灵性赋予了这首歌曲最后能够广为流传的这样的一个现象。
“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
我还可以举个例子,《解放区的天》。这首歌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呢?是我的母亲曾经告诉过我,她说你知道当年我们去解放区的时候,她说有一首歌,就唤起了我们极大的热情和动力,要到解放区去看一看。她说当时我就听到“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的时候,我就觉得人的精神面貌都焕发出来了。而且人的这种向往,都在这一首歌里面,一瞬间就被焕发了。
【歌曲】“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解放区的人民好喜欢,民主政府爱人民,共产党的恩情说不完。”
这首歌的原型,它也是一种民歌。它是什么呢,是河北、山东省,它是十二月体的民歌。什么叫十二月体?从正月开始,一月、二月、三月、四月这样唱出来的。所以那个时候呢,我们听到的旋律是后来经过加工(的),这个加工就是从民歌元素当中来。
而最早的民歌元素是什么呢?正月里来正月正,家家户户挂红灯,男女老少齐欢笑,敲锣打鼓享太平。那是百姓日常当中对生活的一种向往,和一种对生活很朴实的一种表现。
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布以后,大部分的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捕捉生活当中最精彩的民族民间音乐元素,后来这首歌就变成了“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那个旋律也是把原来的曲调从一种欢快变成一种绽放式的。所以我们说你看,这个灵性当中体现出一个什么呢,体现出人的一种精神风貌,也体现出一种艺术所表达的一种精神内涵。
灵性来自于最本质的生活
我们通过这些典型的例子,我们都会看到,艺术创作的灵性就来自于我们生活当中最根本的那些生活方式,最本质的那种生活方式。
所以我们艺术创作所有的艺术家们,包括我们的音乐爱好者们,如果你想歌唱生活,如果你想赞美生活,去捕捉生活当中最精彩的那些具有灵性的生活的点点滴滴,就会为我们的创作提供良好的创作源泉和创作元素。
【互动环节】
学生:院长您好,都说音乐是时代的声音,民歌创作的时代我们没有赶上,作为新一代的年轻人,我们如何在新时代的背景下理解和接受这种音乐?
王黎光:这个话题提的非常好。可能现在像我们的大学生,90后、00后已经很少会听到民歌了,大概听也都是在资料当中去欣赏。
确实现在没有像我小的时候,民歌传唱人人都能掌握,而且到处都是民歌的海洋。现在我们的生活方式发生变化了,生活方式发生变化是跟劳动息息相关的。我在这里面举一个例子。
我在东北,在冬天的时候,我看到伐木工。东北当时有这么粗的大松树,一个人一抱大概也就抱三分之一,把树伐下来以后参天大的大树倒下来。冬天经常会碰到,很远很远的声音传过来,“顺山倒喽”。那个树倒下来以后,那么粗的怎么办?16个人拿那个铁钩子钩上以后,16个人去把它抬下山,就要步调一致,所以有个叫“哈腰挂”。腰哈起来以后,起来。那个领头的工长就会说“哈腰挂喽嘿黝,嘿黝”,起来了。
现在我们的劳动方式发生变化以后,我们这些都没有了,都成为资料了。
我们的传播平台对这些民族和传统的文化元素都有些缺失。我为什么说文化元素?它不仅仅是音乐艺术的。我刚才说的“哈腰挂”,我们的网络平台有这样的吗?我们的氛围当中有这些吗?就都没有了。那么这是第二个。
还有一个就是现在文化传承的责任担当,我们谁来传承这些文化?
我看到了现在少数民族,比如说黎族、彝族、侗族、苗族等等,现在依然还有文化传承人,但是这些文化传承人是什么状态呢?都是七十岁、八十岁的老人。这些自然传承,他通过教授孩子们在学习的过程当中,只会把一小部分传承下来。
所以呢,如果我们的同学们,如果我们的年轻人有志于对民族文化传承,大家去多做一些现代的文化传承人,多做一些这方面的工作,而成为我们现代新时期的文化传承人,我想我们的民族文化那真是在继承和发扬方面就有了希望。
灵气——民族民间音乐与创作者的碰撞
在创作当中也离不开灵气。大家说这个人很有才华、那个人很灵光,所以他的作品和他的表达,甚至他的表现都与众不同。在灵性的基础上,灵气是什么呢?我觉得还是一点,离不开民族民间文化的精髓。
就是在创作者,比如说我们音乐创作,在和民族民间音乐当中,进行不断地碰撞和交流学习的过程当中,冲撞了我们创作者的心灵,使我们创作者与优秀文化碰撞之后,所释放出的最大的才华。
我们为什么说要五体投地地去贴近生活?要不断地体验生活、体察民情才能获得你创作的灵感?就是从这一点能获得。
在这里面,我也愿意跟大家分享一些我的创作经验和创作经历。
我的第一部影视作品写作,就是创作了长篇电视连续剧《年轮》(主题曲)。《年轮》这部电视连续剧描写的就是老三届。当年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就是我们后来说到的知青。这部电视剧主要是讲了上山下乡的这批知青的人生、命运和他们的未来。
那么在这个创作的过程当中,有一个生活环节让我植入到我的作品当中,而这个生活的环节曾给我留下非常非常深刻的印象。
“高高的兴安岭,一片大森林,森林里住着勇敢的鄂伦春”
我在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二十一团一营六连上小学。我记得很清楚,我们接到了连队的指示,早晨要到连队的篮球场去迎接即将到来的知识青年。我们小朋友一字形地排开和大人们在一起,充满着好奇,说将来的这批人是什么人呢?
我记得那个时候冰天雪地,当时一个拖拉机挂着一个雪爬犁,一共三辆。三个很大的雪爬犁,拉着三波知青远远到来。我们小朋友的任务就是上前欢迎、唱歌。小朋友全部都围上去,顺势一字站开。我们当时唱了一首欢迎歌,就是当年的《鄂伦春小调》。
“高高的兴安岭,一片大森林,森林里住着勇敢的鄂伦春”
这个旋律虽然是鄂伦春一个民族歌曲,但是在那个年代也被广为流传。我们的手都冻红了,脸都冻红了,身体也冻僵了,但是依然在我们欢快的歌声当中,看到这些知青能够来到连队落户。你们要知道,那个时候的状况是什么呢?我们没有很好的学习条件,也没有见过更大的大世面,像我是出生在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这些知青带来了一种城市文化,带来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带来了一种不同的气息。我经常讲,我这一茬人是受知青文化成长起来的。所以我们对他的那种欢迎的心情是非常不一样的,所以我们对他们欢迎的这首歌也是唱得真情真切,所以这个细节给我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
“美丽的松花江,波连波向前方,川流不息流淌,夜夜进梦乡”
到后来我在创作电视剧《年轮》(主题曲)的时候,我那一年已经33岁了。几十年过去以后,我重新再去审视这一代人,我就想把当年最让我刻骨铭心的那一幕,植入到我的创作当中来。在作品当中再一次,叫评价也好、叫审视也好、叫欣赏也好,放入到作品当中,来真正地表达这一代人的不同人生。歌名叫《天上有没有北大荒》,中间就有一段童声。
【歌曲】“美丽的松花江,波连波向前方,川流不息流淌,夜夜进梦乡”
在当年歌曲创作当中,把童声作为一个插部或者副部来创作也是不多见的。我就是把这段童声,也是把我自己植入到歌曲创作当中来,把我自己放到歌曲作品当中来,去诠释这样的一代人,去表达一首这样的作品。
“天地之间有杆秤,那秤砣是老百姓”
我写的第二部电视连续剧(主题曲),就是大家也还熟悉的《宰相刘罗锅》主题歌。“天地之间有杆秤,(那)秤砣是老百姓”,在当年被广为流传。
它的流传有几个方面,第一个就是“天地之间有杆秤,那秤砣是老百姓”说出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心声。第二点就是曲调的民族性。
在这个过程当中,我做过很多关于这一段历史当中的各种文化的调研和学习,都没有捕捉到激发我创作的激情。但是我在剧组探班的时候,刘墉的岳父教刘墉在上朝的时候走朝步,给了我非常大的一种启发。
就是那个朝步(有)板腔的气质,还有点京剧的味道,还有一点点当然艺术升华于生活之上的一种表现,一下给了我一种启发。所以,后来才有那段“天地之间有杆秤,(那)秤砣是老百姓”,带着京腔京韵,又带着一点流行色彩的音乐元素。
“你的故事去问问长城上的砖,你的笑容像故宫红墙一样暖”
有的时候在创作过程当中,我们都会有一些这样的体会,当我们创作感到枯竭了,写不出东西来了,可能我们都会去在生活当中去寻找,在时代当中去寻找,而寻找的那些点点滴滴都会变成我们作品当中的经典。
我在2014年的时候,写了一首反映北京的歌,这首歌叫《我的北京我的家》。三千年的古都,我们用什么样的办法去写作它?当时我们和词作者一起商量,历史的北京、现在的北京和未来的北京,用什么样的表达?
我记得我在音乐学院读书的时候,因为当时的音乐学院在复兴门那儿,每天的早晨是不需要用闹铃叫醒的,我每天都会听着电话电报大楼上的钟声。那个钟声传得很遥远,听到这样的旋律,听到这样的钟声,我会想起我在大学宿舍里的味道和大学宿舍里学习的氛围的那种感觉。
那么大学生活里那种味道,又有一种味觉,闪现在脑子里的校园生活又变成一种视觉,味觉、视觉、听觉最后让我形成一种自觉,去表现北京的一种创作形态。所以后来我们就写出了(这首歌)。
通过长城上的一块砖,让我们把五千年的故事讲完,也通过红墙一样暖的笑容,展示了北京人真情、真切、热情、宽厚的一种形象。
所有的情感、所有的积累、所有的升华都融入到电话电报大楼的钟声、香山的喧嚣、圆明园的潺潺流水等等,你看这些景物性的、无固定音高的、生活氛围的,都成为我们艺术创作捕捉的焦点,而使我们在灵性当中显出灵气来。
艺术创作是多方面的,在于你能不能走进文化,在于你能不能被文化所感染,更多的是走进以后、被感染之后,你走出来的时候能不能成为文化,这才是创作的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谢谢!
嘉宾简介:
王黎光,中国音乐学院院长,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政协委员。著名作曲家,全球音乐教育联盟主席、中国乐派倡导者、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领军人才、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主要作品:《交响序曲》《交响幻想曲》。电视剧《宰相刘罗锅》《年轮》《京华烟云》《贞观长歌》《彭德怀元帅》《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主题曲。电影《天下无贼》《集结号》《唐山大地震》《天河》主题曲。歌曲《天地之间有杆秤》《发现》《天上有没有北大荒》《桃花缘》。曾荣获加拿大蒙德利尔电影节评委会大奖、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音乐奖、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音乐奖、中宣部全国五个一工程奖、中国唱片金唱片奖、改革开放三十年优秀作曲家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