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人团满分(百人团96人都答错的)
百人团满分(百人团96人都答错的)孙位当年在画这七个人的时候,看起来是比较随意的。因此他并没有在图上留下墨宝,说明这幅画的主题到底是什么。不过,如今传下来的是一个残本,上面只有“四贤”。图中的人物从左至右,分别是阮籍、刘伶、王戎和山涛。不过他有一句话说得很对:“自从这七个人被放到了一张图上,就被赋予了更多,连他们自己都没有想到的含义。”寓意本是后人附会出来的,所以这道题也根本没有标准答案。节目组用这样一道没有标准答案的题来考人,不但是难为“百人团”和选手,同时也是难为康震老师。强行解说“似是而非”的问题,谁敢说不难?这道“神级”难题的题目,是一幅叫《高逸图》的人物画。作者的名字叫孙位,是一名“唐代”的画家。这幅图还有一个名字大家应该更熟悉,那就是《竹林七贤图》。
《中国诗词大会》这档节目,其实还是挺重视观众反响的。在第六季的前两期中,因为“百人团”答错“曲项向天歌”中“曲”字的发音,蒙曼、龙洋出来说“题目难”,被网友质疑作秀。
于是,在第六季第四期的节目里,他们就真的弄出来了一个“难题”。这道题之难,弄到“百人团”的高手,有96个人都答错。即使是最挑剔的观众,也当场看傻了眼。
对于这道题的难度,王立群教授在现场摇头表示:确实难。不过难归难,这道题的“标准答案”明显欠缺说服力。
在“个人追逐”环节的压轴题中,《高逸图》所展现的内容,究竟是怎样与陶渊明的诗句挂上钩的呢?现场嘉宾康震老师的解释,并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说法。
不过他有一句话说得很对:“自从这七个人被放到了一张图上,就被赋予了更多,连他们自己都没有想到的含义。”寓意本是后人附会出来的,所以这道题也根本没有标准答案。
节目组用这样一道没有标准答案的题来考人,不但是难为“百人团”和选手,同时也是难为康震老师。强行解说“似是而非”的问题,谁敢说不难?
一、奇葩“神题”难在哪里这道“神级”难题的题目,是一幅叫《高逸图》的人物画。作者的名字叫孙位,是一名“唐代”的画家。这幅图还有一个名字大家应该更熟悉,那就是《竹林七贤图》。
不过,如今传下来的是一个残本,上面只有“四贤”。图中的人物从左至右,分别是阮籍、刘伶、王戎和山涛。
孙位当年在画这七个人的时候,看起来是比较随意的。因此他并没有在图上留下墨宝,说明这幅画的主题到底是什么。
康震老师认为:这七个人聚在一起,显然不是在乘凉,说是宴会明显也不对,最后只能说是在“谈玄”了。但是这个说法,令人感到费解。
因为观众看到的这一幅画里,阮籍的手中明明拿着扇子,你怎么肯定他不是在“乘凉”?刘伶手里拿着方杯,身边还有一个拿酒坛的童子,你怎么证明他们不是在宴会?
尽管画面里没有大鱼大肉,但是宴会的形式,本来就不止一种。何况,人家也许刚刚吃完了大餐,开始一边剔着牙,一边聊天“谈玄”。所以这一幅图画的解读都有好几种,并非唯一。
再看这道“个人追逐”题的答案,一共有三个:其一,今日良宴会,欢乐难俱陈;其二,奇文共欣赏,疑意相与析;其三,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
其中最好排除的答案是第三个,即唐朝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中的句子。描写的是作者披散头发,打开窗户卧在塌上的情形。
《高逸图》中的人物显然是在房外,所以要把这句排除,但不知道选手为什么会选错。“百人团”最容易选中的答案,其实是第一条,因为答案中有“宴会”二字。
答案一的诗句出自《古诗十九首》,作者佚名。据当代人考证,应当是东汉时期的作品。估计百人团中答错的96人里,有相当大一部分选了答案一。
答案二选的人一定是最少的,因为“奇文共赏”,也要有“文”才可赏,图里的四个人没有一位手上是拿着文章的。
二、正确答案的“牵强”之处我在前面提到过,《高逸图》里面有人手拿着羽扇,还有人拿着酒杯。即使他们当时在“谈玄”,也很难证明他们不是在宴会,因为中国人本来就有在宴会同时讨论问题的习惯。
“奇文共欣赏”一句,出自陶渊明的诗。陶渊明和竹林七贤都是晋代人,他的诗句,描写的是他打算在隐居后与老友往来,讨论文章的愿望。
这一句话放到陶渊明自己的诗里,是有明确的指向的。它并非是为了解释唐代孙位的《高逸图》而作。孙位画这幅图的时候,也没有证据能证明他参考了陶渊明的这两句诗。
唯一能让答案与提问挂上钩的,只有“晋朝”二字。一个唐朝人画了七个晋朝人,然后节目组的人通过自己对《高逸图》含义的“理解”,去找来了一句晋朝人写的诗,于是就成了标准答案。还有比这个更牵强的事情吗?
有人说:不对!陶渊明与朋友谈论文章,就是“清谈”。那么就让我们来看一看,魏晋时期流行的“清谈”,真实的情形到底是怎样的。
《世说新语·文学》中提到,孙盛和殷浩“清谈”。两个人分宾、主,讨论玄学问题。内容往往涉及《周易》、《庄子》。参与者有腹稿,但是正式进行时,并不会照本宣科,而是用“脱口秀”方式进行的。
另外,他们的手上还要拿一种叫麈尾的东西。一边辩论,用麈尾“戳”向半空中。就这样你戳一家伙,我戳一家伙,孙、殷二人的麈尾最后都戳秃了。
看出来了吗?陶渊明的“奇文共赏”,是找朋友一起看“他人”的文章,然后在背后说“别人”的小话。所以,“清谈”就是朋友间互相打嘴仗。
可见,“奇文共赏”一般情况下是团结友人,一致对外;“清谈”则必然是自己人一对一,或者一对多地进行“窝里斗”。
因此,二者是两回事。并且嵇康死后,“清谈”家都被司马氏吓破了胆,早就已经不流行。何况,陶渊明比七贤还晚生一百多年。
即使撇开“清谈”不提,硬指那《高逸图》中的人是在“疑义相与析”,但是他们在“析”什么东西,在画作上完全没有得到体现,只能靠猜了。
所以“百人团”能有4个人“猜中”,也能算是奇迹了。通过这件事我们就能看出来,《中国诗词大会》的游戏规则,还是定得太随意了。
不过既然说了是游戏,随意好像也行。只是又要连累“百人团”被骂太蠢,又要连累康震被人骂“没有水平”。怪不得王立群教授听到答案后,坐在那儿一个劲地摇头说:确实难!
结语比赛讲究公平,要想公平,出题的时候就应该严谨,不能太过儿戏。不然,观众怎么能感受到现场紧张的氛围呢?
如此“随心所欲”的“标准答案”,让不少的网友都觉得这场比赛的胜败全凭运气,也显不出“百人团”和选手的水平。
也许出题是有一定的难度,不过《中国诗词大会》的出题老师,显然不是专业人士。不然随便找几个中考、高考的出题老师,我们还真挑不出他的毛病。
但是这样一来,“百人团”和选手们又能答案对几道题呢?只怕到时候节目要凉。于是导演可能为了节目效果,慢悠悠地走向后台,开始了一番“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