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岁感旧寄永兴相国晏公(雪苑侯生怀大义)
晚岁感旧寄永兴相国晏公(雪苑侯生怀大义)崇祯年间,朝政腐败,社会矛盾趋于激烈,一些江南士人以东林党后继为己任,组织社团,主张改良。领袖人物二张(张溥、张采)等合并江南几十个社团,成立复社,其成员多是青年士子,先后共计2000多人,声势遍及海内。他们大都怀着饱满的政治热情,以宗经复古,切实尚用相号召,切磋学问,砥砺品行,反对空谈,密切关注社会人生,并实际地参加政治斗争。复社成员后来或被魏忠贤余党迫害致死,或抗清殉难,或入仕清朝,或削发为僧。顺治九年(1652年)为清政府所取缔。二、侯方域的壮悔因张存仁造孽深重,为了帮其洗脱骂名,《清史稿》张存仁传语焉不详,将污水泼到侯方域头上,事实上,侯方域在清顺治七年春,因张存仁访其父,不得已写了泛泛而谈的《上三省督府剿抚议》,而张存仁扒黄河大堤在顺治八年。《上三省督府剿抚议》其中的五条剿议是:通剿穴、绝径路、因粮食、鼓敌仇、散党援。另外五条抚议是:固根本、昭激劝、简精锐、信号令、责屯种。侯方域
近日,一篇标题为《残害同胞的侯方域——两朝应举侯公子,忍对桃花说李香》的网文跳跃于眼前,惊呼标题党的吸睛之力, 阅读之后仔细思量,发现这篇显示资料来源于百度百科的搬运文字令人咂舌,感觉此新媒体运营者应该对文字或者说史料多一些敬畏之心,大可不必以标题党来断章取义某人生平的方式博取流量。此文争议处:一是在榆园军起义上对侯方域的主观评判,二是对侯方域的壮悔之意有曲解,三是对侯方域大智若愚的不解。
历史风云变幻,瞬息万变。处于历史方位的人,也是无法更改朝代兴替和秩序的。明末清初,朝廷政治腐败、东林党争、天灾外患导致国力衰退,侯方域出生于1618年,这一年努尔哈赤已经在兴京“告天”誓师,清兵攻克抚安、三岔、白家冲三堡。个人命运往往与大时代紧密相连,侯方域出生在这样的乱世,有种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感慨。
一、为榆园军起义背锅无理由
榆园军起义,即榆园军反清起义,是清初持续了12年之久的反清农民武装力量反清活动,义军所到之处,诛吏绅、劫府库、破城邑,给清军沉重打击。直到顺治八年清三省总督张存仁任命徐州总兵张胆调查榆园地理情况,用火焚丛林、决黄河水淹没义军地道,以重兵围困榆园,使抗清义军根据地遭到严重破坏,大部义军领袖壮烈牺牲,终以失败而告终。
因张存仁造孽深重,为了帮其洗脱骂名,《清史稿》张存仁传语焉不详,将污水泼到侯方域头上,事实上,侯方域在清顺治七年春,因张存仁访其父,不得已写了泛泛而谈的《上三省督府剿抚议》,而张存仁扒黄河大堤在顺治八年。
《上三省督府剿抚议》其中的五条剿议是:通剿穴、绝径路、因粮食、鼓敌仇、散党援。另外五条抚议是:固根本、昭激劝、简精锐、信号令、责屯种。侯方域无奈之下的应对之策主要是战略方面,而张存仁的火焚、水淹之计是在参透侯方域谋略基础上的具体战术。
如果将镇压榆园军起义上升到民族大义的高度,去评判侯方域撰写方略所带来的后果,实在是有一种读书人为政治背锅的怨愤。况且实施者张存仁研究了侯方域议本之后进行了升级改版,他自己的所作所为是为清廷服务。历史大势,无人能敌,旧朝覆没总是有原因的,即便没有侯方域的《上三省督府剿抚议》,农民起义军也难成气候,其失败是大势所趋,失败原因是多方面的。不能简单归结于侯方域的《上三省督府剿抚议》,说侯方域残害同胞更是片面之词,侯方域不能为榆园军起义失败背锅。
二、侯方域的壮悔
崇祯年间,朝政腐败,社会矛盾趋于激烈,一些江南士人以东林党后继为己任,组织社团,主张改良。领袖人物二张(张溥、张采)等合并江南几十个社团,成立复社,其成员多是青年士子,先后共计2000多人,声势遍及海内。他们大都怀着饱满的政治热情,以宗经复古,切实尚用相号召,切磋学问,砥砺品行,反对空谈,密切关注社会人生,并实际地参加政治斗争。复社成员后来或被魏忠贤余党迫害致死,或抗清殉难,或入仕清朝,或削发为僧。顺治九年(1652年)为清政府所取缔。
清兵南下时,复社不少成员仍坚持武装斗争,陈子龙、夏允彝在松江起兵,黄淳耀、侯歧曾领导嘉定军民的抗清斗争,失败后都不屈而死。明亡以后,一些著名的复社成员又遁迹山林,顾炎武、黄宗羲等总结明亡教训,专心著述,杨廷枢,方以智、陈贞慧等则削发为僧,隐居不出。这些行动,是与复社提倡气节,重视操守的主张相一致的。
侯方域是明末清初散文三大家之一、明末四公子之一、复社领袖、雪苑六子之一。侯方域祖父及父辈都是东林党人,均因反对宦官专权而被黜。崇祯十二年(1639年)侯方域邂逅李香君。崇祯十三年(1640年),侯方域南京应试落第,回到归德城,此时的侯方域已以文章著称天下,被推选为雪苑社的主盟者。侯方域主盟时期,雪苑社的学子们志存高远,热情洋溢,谈论创作之道,共同切磋琢磨诗文,以求有惊世之作。雪苑社的兴起使中原受到极大鼓舞,各地文学社团相继而生,中原成为会社的集聚地,与东南江苏、浙江等地的文士遥相呼应。雪苑社成了全国文坛的一颗璀璨明星。
崇祯十六年(1643年),镇守武昌的宁南侯左良玉扬言就食金陵(当时南明首都),一时间人心惶惶。南京兵部尚书熊明遇以侯恂对左良玉有恩,请侯方域假托父亲之名义致书退之。不料,与复社有仇的阮大铖趁机诬陷侯方域与左良玉联络,是要做内应。侯方域避难扬州投史可法,被史可法派到总兵高杰军中。高杰死后,归德被清兵占领,他南下宜兴,借住在陈贞慧家中,仍在弘光元年(1645年)一月被逮捕。被捕之际,侯方域以家眷托陈,并为儿女定亲,从此两不相负。不久,阮大铖入弘光朝廷为官,继续迫害复社人等,将陈贞慧逮捕入狱。清兵攻克南京时监狱被人打开,侯方域逃出南京回乡。入清后参加科举,应河南乡试,为副贡生。为时人所讥:“两朝应举侯公子,忍对桃花说李香。”后失悔此举。在35岁时,回想起自己遭遇坎坷,除诗文一无所成,悔恨不已,又因违心参与顺治八年乡试,认为自己失节于明,便将其书房更名为“壮悔堂”,表示其壮年后悔之意。在这里,完成了他的两部文集《壮悔堂文集》10卷、《四忆堂诗集》6卷明志。
侯方域的壮悔其实是当时明末清初有志士子的普遍写照,他们踌躇满志,誓为拯救明朝做一番事业。而明朝自身的衰败又让他们怨其不争,他们往往针砭时弊,以求朝廷重视他们的真知灼见。领军人物侯方域曾被称为“为天下持大义者”。但事情并不以他们主观意志为转移,虽然他们满怀报国之志,胸有治国之策,却总因直言抨击时弊而被当权者嫉妒和忌恨,屡考不第,始终没能登上较高的政治舞台,不为朝廷所用。书生意气终究抵不过世风和时局的变幻。所以,侯方域们的壮悔并非追求当官的荣华富贵和个人利益,他们追求的是经世致用和拯救苍生万民于水火。而面对现实的无力感,他们壮志难酬。侯方域的壮悔是对于现实的哀愤,也是对个人壮志抱负无法施展的悔恨,更涉及到身处明末清初仕途选择的气节及个人选择对家族命运走向影响的问题,以至于对自己曾经参加乡试也非常后悔。
侯方域好友贾开宗撰转评文:方域豪迈多大略,少本有济世志…… 己卯举南省第三人,以策语触语黜。辛卯举豫省第一人,有忌之者,复斥不录。既不见用,乃放意声妓。从侧门也反应出,侯方域科考无奈,济世万民之志无处安放而恣意声妓的事实。
侯方域《四忆堂记》有这样的文字:或曰:“然则子既以‘悔’名其集,而以‘忆’名其诗者,何也?苟忆于昔,不必其悔;苟悔于今,不必其昔之忆。”曰:“诗三百篇,昔人发愤之所作也。余自念才弱,不能愤,聊以忆焉云尔。抑闻之,极则必复。忆之,忆之,所以悔也。”他自己也没有明确的解释,只是自陈悔恨,壮年了尚未建功立业,怎一个‘悔’字了得,悔与不悔都是形势所迫啊!
三、侯方域的大智若愚
侯方域祖父侯执蒲,两榜出身,官至太常寺正卿。其父侯恂是东林名士,崇祯六年(1633年)任户部尚书,任上为官清廉,不附会权奸,屡遭陷害,两次入狱,仕途坎坷。其祖父和父亲皆因与阉党有过节,而罢官归故里。作为东林党的高官,两人影响力可见一斑。他们的动向不单是明末阉党关注的重点,也是清初政权刚立之时,清廷关注的主要对象。这也是当年张存仁镇压榆园军起义时拜访侯家的原因,并非侯方域的主动献策,而是迫于当时的无奈。作为官二代的侯方域,正是青年施展凌云之志的时候,却生于王朝更迭之际,其祖父和父亲曾是明朝的高官,那么,他在仕途上如何选择?恐怕他的选择更多承载了家族生存需要和对于时代的无奈,所以,他沉醉于琴棋书画,舞文弄墨,流连于山水和青楼之乐,并未真正效力清廷。
基于特殊的家庭背景和身份,侯方域没有违背内心,而为了生存,在特殊形势下用他自己的方式让家族得以保全。以至于碍于无奈,参加了清之科举,屡试而不高中,此结果与其自身的才气和能力不匹配,极有可能是故意为之而自断为官的可能性。这是一种守拙之美,也是大智若愚的体现,更衬托出侯方域不为清廷效力的气节。所以,网上一说侯方域贪恋求官,热衷官场是不负责任的。
中国古代文人有一大嗜好,爱泡青楼女子。《全唐诗》有2000多首诗就与妓女有关。风尘女子和仕途不顺的文人,堪称绝配。比如,明末的秦淮八艳,南京秦淮河上的八位名妓,几乎都和当时著名的士大夫有关系。像有名的柳如是、李香君,他们的诗词创作水平已经和交往的才子差不多了。青楼女子有时候也靠结交文人士子带来经济效益,李香君和侯方域接触后,在南京城里一夜爆红。可谓身价不菲。也正是在与志趣相投的李香君结缘后,侯方域逐渐回归到隐居的状态,携香君回乡(说法之一),过自己想过的日子,尽管后来他们的爱情故事很凄婉,但这并不妨碍侯方域和李香君的旷世之恋被后人流传。清朝顺治十一年十二月十三日(1655年),37岁的侯方域因国破家亡,复明无望,壮志难酬,郁闷在怀和思念香君,染病身亡。
逻辑思维创始人罗振宇说过,我们观察历史人物的行为,不能只从他的个人意志出发,得充分考虑到周边环境对他施加的限制性影响。我觉得侯方域正是这样一个历史人物,我们对于他的评判,还是要回到历史之中,回到他所生活的那个复杂的历史环境当中,而不能简单的用现代人的眼光去揣测他抉择的对与错。所以,持“侯方域热衷官场,以至于不惜不惜残害自己的同胞”立场者也是站不住脚的。
这正是“雪苑侯生怀大义,有志青年遭非议,生不逢时空壮悔,桃花扇里桃花情,侯氏故居寻歌声,爱恨情仇一场空。”
(作者谷雨系网商社科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