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北京央企总部什么时候搬:央企总部加速迁离首都 为什么北京的经济活力不降反升

北京央企总部什么时候搬:央企总部加速迁离首都 为什么北京的经济活力不降反升需要注意的是:随着市场竞争与优化重组的深入与完善,目前我国央企数量,已经由2003年的196家降至96家(根据国资委2021年6月公布的最新央企名录)。迁往雄安的中化控股(5月6日,由中国中化与中国化工联合重组而成)。如果再加上拟定于12月15日迁往上海的中船集团,以及明确表态将迁移的华能集团……今年从北京外迁的央企家数将达到史无前例的5-6家,央企总部“展翅外飞”已经步入落地实施阶段。(一)遥遥领先的央企家数

自2014年我国明确提出疏解非首都功能的政策导向,以及随后央企改革的内在驱动下,央企总部正在以年均05-1家的速度迁离北京。但在2021年,这一趋势正在明显加速,已经有至少4家央企完成外迁工作,包括:

迁往武汉的长江三峡集团(9月26日);

迁往上海的中国电气装备集团(9月25日);

迁往雄安的中国卫星网络集团(4月28日);

迁往雄安的中化控股(5月6日,由中国中化与中国化工联合重组而成)。

如果再加上拟定于12月15日迁往上海的中船集团,以及明确表态将迁移的华能集团……今年从北京外迁的央企家数将达到史无前例的5-6家,央企总部“展翅外飞”已经步入落地实施阶段

北京央企总部什么时候搬:央企总部加速迁离首都 为什么北京的经济活力不降反升(1)

拥挤的北京

(一)遥遥领先的央企家数

随着市场竞争与优化重组的深入与完善,目前我国央企数量,已经由2003年的196家降至96家(根据国资委2021年6月公布的最新央企名录)。

北京央企总部什么时候搬:央企总部加速迁离首都 为什么北京的经济活力不降反升(2)

需要注意的是:

1,除了国资委直辖的实业类央企外,还存在着27家金融类中央企业(中管金融企业)、5家部委管理的中央企业。它们不属于央企范畴,但肩负着类央企的重任。

2,96家央企的排名是有既定规则的:前51家央企“一把手”的任免与组织关系等同于副部级,这类企业被称为“部分国有重要骨干企业”,媒体及群众约定成俗的称谓是“中管企业”;其中,中投、中铁、中信等三家企业为正部级央企。

3,央企总部扎堆分布在北京。作为我国政治中心,北京共吸纳了34家央企(占比35.42%),远远领先于第二名上海市(共8家,占比8.34%)。如果综合中管金融与部委直属企业,北京的“区位优势”将进一步放大。

(二)所图何在?

央企总部云集北京,既有计划经济的特殊历史痕迹,也有企业主动接近资源的自发选择

一方面,骨干央企具有关系国计民生的特殊行业背景。例如51家中管企业中,前十名均为军工类企业(包括核工业、航天、航空、兵器工业等);而11-22名则是能源板块企业(如石油、电力)、其后则是通信、汽车、电气、钢铁、化工等制造业企业。这些行业或是事关国家安全,或是存在自然垄断的特性,因此是计划经济和调控的重点。

另一方面,央企朝北京汇集,是为了更好地参与资源的分配。而即使抛却权力与资源过度集中的事实,单纯从信息经济学信息角度,总部设立在北京也是有效降低交易成本的关键步骤。

例如在通讯、交通尚不完善的上个世纪,哪怕不进行“跑部钱进”的非常规操作,央企与部委、监管层、政府领导的及时沟通/高频交流也是极其重要的。这方面,干巴巴的书面汇报或电话传真,或者火车、飞机往返奔波,显然与同城/同区的当面汇报相差甚远。

事实上,央企看重的所谓资源并不仅仅指具体的调拨计划和政策结果,政策导向之类的软信息同样是核心竞争力

因此,央企总部的集聚趋势,反映的是中国经济版图的整体变迁。

建国以来,我国国民经济的重心在重工业发达的东北地区,以及具有科技、金融优势的轻工业基地长三角地区。因此,不少央企总部散布于哈尔滨、长春、上海等地。

六七十年代的“三线”建设,催生了一批中西部地区央企总部的诞生,其中甚至包括一些较为偏僻的小城市。例如十堰(东风汽车)、德阳(东方电气)。

北京央企总部什么时候搬:央企总部加速迁离首都 为什么北京的经济活力不降反升(3)

但从八十年代起,政治、经济规律发挥出巨大的威力。新设央企大多把总部设立在北京,不少在外地的央企也设法把总部迁至首都。例如中国长江三峡集团。

(三)新的趋势

然而,央企总部的过度集中,很可能导致两方面的问题。

首先是悖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不利于央企的市场化发展。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

经济体制改革必须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实现产权有效激励、要素自由流动、价格反应灵活、竞争公平有序、企业优胜劣汰

因此,尊重要素与价格等市场化配置手段,必将逐步调整非市场化的调控方式。而央企的中流砥柱作用,是通过“重质不重量”来实现的,这就使得央企总部存在着更接近产地、市场、金融与科技前沿阵地的驱动力。

例如,在中国电气装备集团揭牌成立大会上,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白忠泉就提到将总部设立在上海的理由是:

提高我国输配电产业的国际化竞争能力、推动国际化经营战略,是集团选择落户上海的重要原因……(上海)具有极高的国际化水平,具有电气装备技术与人才的绝对优势,且长三角地区是我国装备制造业发展的高地,可以与上海形成区域内发电、输电、配电的全产业链布局。

其次,央企总部扎堆北京,有恶化“大城市病”的风险隐患。为了避免如同墨西哥城、里约热内卢、孟买等“超级大城市”带来的“大城市病”,北京的城市发展规划经过了一系列的严密规划与论证。

但由于历史原因,在京的央企总部集中于二环等核心区域,这不但加剧了基础设施、城市用地的供应紧张,甚至对于数十万背负起巨大生活压力的央企普通员工来说,幸福指数也是急剧下降的(例如购房需求、生活成本)。因此,剥离城市职能,使北京定位于政治、文化中心也是顺理成章的事。

这正是2014年政府提出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的背景,也是央企开始迁离北京的肇端。

2021年1月提出的北京市“十四五”规划草案,提出将主动支持雄安新区建设,推动非首都功能向雄安新区转移。具体目标包括:优化核心区中央政务空间,持续降低首都功能核心区的人口、建筑、商业、旅游“四个密度”,让核心区逐步静下来

而根据《河北雄安新区启动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到2022年确保首批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项目落地,到2025年城市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基本建成投运,高品质宜居宜业城区雏形初步显现。

散是满天星

央企总部的迁移会不会降低北京市的经济活力?对中国经济发展将产生什么影响?

从短期看,央企总部的迁出,可能直接影响北京市的财政与税收。

按照现行税制,央企所缴纳的税种之中,增值税、消费税、企业所得税是集中缴纳给中央政府的,但毕竟还有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等零零碎碎的税种。由于央企的庞大体量,这部分税收对总部所在地的财政是有重要意义的。

但从宏观角度,央企总部迁移现象对北京市的GDP影响有限。

需要强调一点,央企总部的迁移并不意味着体量庞大的业务发生实质性转移,更多的是行政职能与非生产人员(如总部行政员工)的转移。而我国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GDP是按照企业实际经营地而不是企业注册地进行核算的。因此,总部迁移并不会造成北京市GDP的显著冲击

过去十年,北京与上海的GDP对比情况如下图所示:

北京央企总部什么时候搬:央企总部加速迁离首都 为什么北京的经济活力不降反升(4)

从图中可以看出两个有意思的现象:

以2014年响应国家号召、央企开始迁移为窗口期,前后三年间,北京市的GDP体量与增速,相比上海市并未有明显下降。在2015-2017年间占比均稳定在90%以上。

近三年来(2018-2020年),北京/上海的GDP总量占比呈显著提升势态,反映出北京市的经济发展潜力相当可观。

而2021年各省市前三个季度的GDP排名中,北京与上海的GDP差距进一步缩小,经测算后的GDP总量占比上升到96.39%

北京央企总部什么时候搬:央企总部加速迁离首都 为什么北京的经济活力不降反升(5)

考虑到主动迁移的企业以传统制造业为主,从总体上看,它们的迁出并未明显影响先进、高端制造业的发展,反而为高附加值的高精特新、高成长性的科技企业、高活力的初创企业提供了宝贵的成长空间

从本质上讲,北京市主推的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的过程,同时也是倒逼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的过程。这场由央企总部迁移引发的产业代谢,并未影响北京市的经济活力,反而初步达成了“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的奇妙功效。

未来趋势

可以肯定的是,央企总部迁出北京是既定的方针,而迁移考量中,除了依照城市职能剥离而向雄安新区迁徙外,另两个高权重的依据分别是:

北京央企总部什么时候搬:央企总部加速迁离首都 为什么北京的经济活力不降反升(6)

① 聚焦产业环境与主业的前摄性选择。也就是根据自身发展需要,敏捷地适应产地、市场的需要与信息反馈。例如中粮、华电、中船的筹划。

② 此外还要考虑到提振区域经济的需要。央企的本性,决定了它不只有经济责任,还有社会责任。因此,总部迁移还可能考虑消除社会经济发展不均衡、带动当地文化教育发展、形成合理的工业体系布局等因素。

具体而言,哪些城市将在承接央企迁入中成为大赢家呢?目前的形势是:

首先,上海与雄安在争夺第二把交椅。上海在交通、区位、技术、人才、资本、国际化水平、资本市场成熟度等各个方面雄踞国内第一,而这正是市场化竞争的央企所关注的因素。而雄安则是承接非首都功能的“副中心”,包括金融岛与总部区的规划已经开始落实。因此,目前上海以8家央企总部的数量暂时领先,但雄安的后续发力值得期待。

其次,武汉与深圳直接竞争将展开激烈竞争。武汉是工商业及科研教育均较为发达的中部通衢,具有经济辐射的独特竞争优势,目前已有3家央企入驻;而深圳则是中国经济最具活力的城市,制造业发达,同时也是展示对外开放的窗口。因而武汉与深圳谁能笑到最后,也是很值得关注的话题。

最后,其他区域与城市有望利用区位优势,形成专业化央企的错位竞争格局。例如我国东北的重工业与农业,成都等地的军工、电子产业等。

总之,如果做好整体规划和产业战略调整,央企总部的迁移是有可能形成“双赢”甚至“多赢”局面的。首都北京释放了宝贵的发展空间,而承接地则获得了新的发展机遇。例如:

在三峡集团搬迁大会上,集团分别与湖北省政府、武汉市政府、宜昌市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谋划推动重大工程项目154个、总投资3645亿元,助力湖北打造一批千亿级产业集群。

而湖北省则承诺,以“待自家人、办自家事”的理念,扎实有序推进三峡集团总部搬迁工作,该支持的全支持,能保障的全保障,应服务的全服务。

所以,切实理解与扎实推进央企总部的迁移工作,不但关系央企本身,也关系到区域协调发展,事关亿万中国人的共同富裕愿景。

这是新时代北京之幸,也是全体中国人民之幸。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