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十句精华解释(道德经逐句解读)
道德经十句精华解释(道德经逐句解读)解读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
7.08《道德经》逐句解读:将欲歙之,必固张之。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
将欲弱之,必固强之;
将欲废之,必固兴之;
将欲夺之,必固与之。
是谓微明。
柔弱胜刚强。
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解读
歙(xī):收敛,合。
之:它(们),他(们)。
固:暂且,姑且。此章几个“固”均如此解释。
张:张开,扩大。
兴:兴起,兴盛。
与:施与,给予。
微明:微妙,通明。即微妙的道理。明,这里有高明、深远的意思。
脱:离开,脱离。
利器:有几种说法:一是指权道,二是指赏罚,三是指圣智仁义巧利。
渊:深水。
示人:给人看,炫耀。
大意
想要合上,必先张开。
想要削弱,必先加强。
想要废除,必先振兴。
想要夺取,必先给予。
这是一种微妙幽深的道理。
柔弱往往胜过刚强。
鱼不能离开水,国之利器不可以炫耀。
所得
法:矛盾对比: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在以上所讲的翕与张、弱与强、废与存、夺与予这四对矛盾的对立统一体中,老子宁可居于柔弱的一面。
事物要辩证性的看待的方法,辩证法。
事:本章主要讲了事物的两重性和矛盾转化辩证关系,揭示了自然界运动变化的规律,
情:矛盾双方可以互相转化,为人应明白以退为进,柔弱胜刚强的道理。物极必反的道理,教人以柔弱自处,回归大道的本源。
人:所有人
解读心得
1本章以相辅相成的道理,说明道的微妙幽深。正因为道的深不可测,深藏不露,所以在它发挥作用前不可轻易示人,不可炫耀。否则,玄机一露,必然事败。
2老子在这一章告诉人们的道理是事物相反相成的道理:“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是取出其不意的道理。
如:越王入宦于吴,而观之伐齐以弊吴。吴兵既胜齐人于艾陵,张之于江、济,强之于黄池,固可制于五湖。
又如:晋献公将袭虞,遗璧马给他,然后袭击。
再说:知伯将袭仇由,遗之以广车。
就是运用欲取之,先与之的道理,来取得军事上的胜利。
不同于大多数人的尚阳,尚刚,老子在阴性和柔性中发现了力量和创造力。
过故乡而下车,以不忘故;过乔木而趋,以敬老;舌先生于齿,牙齿先去于舌。
就是说阴柔胜于阳刚的道理。
水表面上很柔弱,但它有自身的力量。
《左转》中说,火燃烧剧烈,人们害怕,所以很少被烧死。而水懦弱,人们习惯在水中戏耍,就多被淹死的人。
世间万物各有根本,鱼儿离不开水,老虎不出深山。失去根本,就没有了用武之地,把优势变成劣势。
国家的权力是神圣的,不可渡让,不可被野心家窥视和凯觑,不能让阴谋家有可乘之机。
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做人要心态单纯,而做事要大脑复杂。自己要警示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