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小组竞赛积分法有哪些(小组竞赛积分法)

小组竞赛积分法有哪些(小组竞赛积分法)在固定分组的情况下,采用积分制,学生每一次成功的回答,可以根据情况给该小组计分。具体可以采用以下一些方法:二、“小组竞赛法”的比赛方法实践开始,首先想到的是学生学习源动力有哪些。根据人的天性,或许可以有以下几方面:“好奇心”、“好胜心”、“功利心”、“荣誉心”、“羞耻心”、“成功心”等。围绕着这些心理,展开了各种课堂教学实践活动,比如:“小组竞赛法”、“造句显摆法”、“好词好句展示法”、“自主学习讲评法”、“改错法”、“龙虎榜法”、“学案学习法”等,其中感到比较成功的是“小组竞赛法”。现介绍如下:一、“小组竞赛法”的分组其实可以发现,几种分组法都有利弊,但是无论哪种分组法,有一点要注意的是:小组应该保持相对的固定,每次教师进入课堂前,学生应该按照要求的分组法事先坐好,以免在教学过程中引起课堂混乱,浪费时间。

几乎所有的教师都有这样的困惑:我的课上的够多了,原来每周5节,我都上了10节了;我讲的也够透彻了,几乎每一个考点我都讲到了,并且不止讲了一遍;我对于知识的梳理也够到位了,几乎可以到了出书的地步;我给学生的练习也做的够全了,几乎把整个书店的练习册都做完了……然而,学生似乎总是并不领情,该错的还是错了,成绩也提高缓慢。我做的这么多,问题出在哪里?

小组竞赛积分法有哪些(小组竞赛积分法)(1)

偶尔有机会听了一次由西南师范大学郭思乐教授有关于“生本教育”的讲座,对于讲座中所提到的广东、香港等地一些实验校所取得的成就很是惊讶,于是看了他的两本论著《教育走向生本》、《谛听教育的春天》,从中找到了问题的答案,那就是:我们的教师不是做的太少,而是做的太多了;我们高估了自己“教”的能力,而低估了学生“学”的能力;总之,我们是忽视了教育对象的“核能”,即发自他们自己内心的学习能量。

这里我们借用“核”字,它恰好和原子核的“核”字有可以联系的地方。原子能是通过核物质改变自身原子核的质量来产生巨大的能量,而在教育中,通过学习者自己的内心能量的发挥,在学习中借助于改变自己的质,而形成巨大的学习能量。

结合当前课改“学生为本”的理念,觉得我们教学成功的关键并非在于教师的工作投入的程度,而在于对于学生“核能”的激发,即学生学习源动力的激发,于是就开始了在课堂中运用各种方法实践“生本教育”理念。

实践开始,首先想到的是学生学习源动力有哪些。根据人的天性,或许可以有以下几方面:“好奇心”、“好胜心”、“功利心”、“荣誉心”、“羞耻心”、“成功心”等。围绕着这些心理,展开了各种课堂教学实践活动,比如:“小组竞赛法”、“造句显摆法”、“好词好句展示法”、“自主学习讲评法”、“改错法”、“龙虎榜法”、“学案学习法”等,其中感到比较成功的是“小组竞赛法”。现介绍如下:

一、“小组竞赛法”的分组

  1. “自然小组分组法”。一般课堂都是分成了四个小组,以这四个小组作为竞赛的单位,好处是比较固定,小组内可以随时开展一些讨论活动,由于小组比较稳定,较能让学生产生“集体荣誉感”。缺点是可能班级中基础比较好的学生会集中在一组,容易造成不公平竞争,使比赛早早失去悬念。
  1. “教师重组分组法”。教师通过重组将班级分成若干组,在每次需要使用“小组竞赛法”的课前提前让学生坐好。这种分组法的好处是解决了优秀学生过于集中的弊端,同样也是可以开展一些讨论活动。但是由于小组的不稳定性,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就会有所降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为小组作贡献的心理。
  1. “学生自主分组法”。以班级中的尖子生为组长,让他们通过自己组队的方式分成若干小组。这种做法的好处是“集体荣誉感”比较强,能一定程度上增强学生课外研讨的动力。但是缺点是会造成一定程度上的不平衡,即可能会发生部分优生较集中的现象,比赛失去悬念。

其实可以发现,几种分组法都有利弊,但是无论哪种分组法,有一点要注意的是:小组应该保持相对的固定,每次教师进入课堂前,学生应该按照要求的分组法事先坐好,以免在教学过程中引起课堂混乱,浪费时间。

二、“小组竞赛法”的比赛方法

在固定分组的情况下,采用积分制,学生每一次成功的回答,可以根据情况给该小组计分。具体可以采用以下一些方法:

  1. 抢答形式。教师出题,然后由学生自由抢答,答对的便给予该组分数奖励。这种比赛形式很能激发学生的参与的热情,但是由于学生对于知识点掌握情况不同,反应不同,可能会造成部分学生的被边缘化的情况。
  1. 必答形式。教师出题,由教师指定各组中的一个学生回答问题。这种比赛形式能一定程度上推动班级中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的参与热情,但是由于学生不一定能回答对问题,可能给这些学生带来比较大的心理压力,或者甚至会觉得教师在故意刁难或羞辱自己,因此在使用时特别小心,题目的难度应该要在被指定学生的掌握范围内,这样会最大程度的保护那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 考问形式。学生出题,由其他几组抢答,答对得分,如果不能答题,则出题的那组在解答的情况下得分。这种形式的好处是能够鼓励学生质疑,鼓励学生在课外深入研讨,比较具有挑战性,很能体现以学生为本的课堂教学。不足之处是学生出题思路可能过分发散,造成收不回来的局面。
  1. 作品展示形式。对于所布置的写作、造句等作业,在教师批改或者学生小组推荐的情况下用投影或实物展示仪把优秀作品展示给全班学生,根据作业的完成情况给予一定的分数奖励。这种形式能够促进部分学生提高作业的质量,通过展示交流和教师评议给学生一定的导向,同时小组推荐的形式也能让学生尽可能多的接触各种作品。
  1. 辩论形式。教师确定一个辩论的主题,由各小组成员自由发表意见,教师根据学生所发表的意见的说服力给予分数的奖励。这种形式的特点是自由度比较大,没有标准答案,只要学生能起来说,基本都能得分,所以比较能调动全班学生的参与的积极性。

三、“小组竞赛法”在组织时的一些建议

  1. 为了保持学生长期的参与热情,固定小组的积分可以以一周甚至一个月为单位进行累积,每次的累积结果由课代表记录。
  2. 竞赛的开展可以是在备课过程中准备好的,也可以在碰到实际教学问题时为了鼓励学生深入思考而临时开展。
  3. 为了适当刺激学生的积极性,可以把每组所得到的分数与物质相结合,比如每分分数相当于1毛钱的物质奖励(可以从班委费中提取,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在一周或者一个月后结算,每组按照积分给予奖励。
  4. 对于学生的回答,应该以积极的鼓励的态度进行评价,原则上都给些分数,以保护他们的参与积极性。
  5. 对于抢答题,比较建议用投影,以保证抢答的秩序,同时,为了能够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必须限制尖子学生每堂课的回答次数,比如限三次。

“小组竞赛法”充分利用了学生的“好胜心”和“荣誉心”,在实践过程中明显发现学生的主动参与学习的人数越来越多,学生解答问题的能力也逐渐加强,很多平时不显眼的学生表现出了非常优秀的解题能力,老师讲的少了,学生讲的多了,但是学习成绩却稳步提升。在2009学年第二学期中,我班的英语成绩不但位列三所普通中学之首,还超过了一所重点中学。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学生学习的源动力得到了激发。但在实际使用中还应该注意的是几种比赛方法的交替使用,避免学生的“竞赛”疲劳,也使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课堂活动。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