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围性面瘫有后遗症嘛(周围性面瘫的几个后遗症)
周围性面瘫有后遗症嘛(周围性面瘫的几个后遗症)面肌联带运动,指患者面部某肌肉随意运动的同时伴随另一面部肌肉的不自主运动,常引起患者面部不对称、表情不自然、流涎、言语中断、进食困难等,会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社会交往与心理健康[2 3]。联带运动常发生于面瘫后面肌痉挛患者,有研究将其称作面瘫后联带运动,其以口-眼联带运动类型最为常见[4 5]。就目前来说,有关原发性面肌痉挛联带运动报道很少见,COLOSIMO等[6]在一项多中心研究中发现,原发性面肌痉挛患者联带运动的发生率达43.0%,不过该项多中心的研究并没有对原发性面肌痉挛联带运动类型进行细致分析。(1)面肌联带运动:3.恢复概率:60%-80%未经治疗则可以完全或部分恢复。需要注意的是,根据临床经验,轻症患者加上年轻、能很好的休息,自我养护到位,确实有自我完全恢复的,但是相对比较少,一般建议在出现症状后10天内药物治疗加上针灸、物理疗法等,有研究表明,可以将痊愈的比例提高到90%以上[
近日在准备科内讲座,很有必要说清楚该病的一些问题,想了一下,还是先做一个小小的总结,介绍一下有关面瘫出现的一些临床症状的几个问题,有谬误的地方请指出。
特发性面神经瘫
1.发病率:该病最常见,口头语是“风吹歪了”,发病率约10万人中有25人发病。病因不明确。
2.鉴别:急性周围性面瘫,需要考虑有10%可由耳部带状疱疹引起,4%由中耳炎引起,2%可由肿瘤(如腮腺瘤、神经鞘瘤)引起。
3.恢复概率:60%-80%未经治疗则可以完全或部分恢复。
需要注意的是,根据临床经验,轻症患者加上年轻、能很好的休息,自我养护到位,确实有自我完全恢复的,但是相对比较少,一般建议在出现症状后10天内药物治疗加上针灸、物理疗法等,有研究表明,可以将痊愈的比例提高到90%以上[1]。而我们在临床中常常遇到的是,在神经内科开了药一周,再转诊或者介绍针灸科配合针灸、物理治疗的。积极治疗的,愈后很不错。
4.周围性面瘫后遗症
(1)面肌联带运动:
面肌联带运动,指患者面部某肌肉随意运动的同时伴随另一面部肌肉的不自主运动,常引起患者面部不对称、表情不自然、流涎、言语中断、进食困难等,会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社会交往与心理健康[2 3]。联带运动常发生于面瘫后面肌痉挛患者,有研究将其称作面瘫后联带运动,其以口-眼联带运动类型最为常见[4 5]。就目前来说,有关原发性面肌痉挛联带运动报道很少见,COLOSIMO等[6]在一项多中心研究中发现,原发性面肌痉挛患者联带运动的发生率达43.0%,不过该项多中心的研究并没有对原发性面肌痉挛联带运动类型进行细致分析。
简单说就是,周围性面瘫后出现的面肌联带运动,最常见的就是口—眼联带运动,就是在患者快速眨眼睛的时候,曾经面瘫侧出现面部肌肉抽动,有的会出现一个小酒窝。
引起原因,一般有这么几个假说:
①部分再生神经支配或错位的再生神经支配;
②异常突触传递;
③面神经核兴奋性增加。
Peter Duus认为是部分的再生神经支配或错位的再生神经支配,出现的结果。
(2)“鳄鱼泪”综合征
见过鳄鱼就餐,哦不,进食么?鳄鱼进食的时候,会流眼泪,至于为什么,不在我们讨论的范围,可自行搜索。周围性面瘫之后,可能会出现用餐时不随意地流泪,原因可能是支配唾液腺分泌的神经纤维长入了支配泪腺的再生神经纤维的Schwann鞘内。
大白话就是,支配神经长在了不该去的地方了。
(3)面神经各部分纤维组成和神经索各平面损害时的典型症状对应关系。
该部分以前写过,还有一张表格,很容易记忆,请移步拙作
周围性面瘫临床症状和损害平面关系
参考文献
[1]Peter Duus.Duus神经系统疾病定位诊断学[M].北京:海军出版社 2017.141-147.
[2]HUSSEMANJ MEHTA R P.Management of synkine-sis[J].Facial Plast Surg 2008 24(2):242-249
[3]POURMOMENYA A ZADMEHRE H MIRSHAMSIM et al.Prevention of synkinesis by biofeedbacktherapy:a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J].Otol Neurotol 2014 35(4):739-742.
[4]MORANC J NEELY J G.Patterns of facial nerve synkinesis[J].Laryngoscope 1996 106(12Pt 1):1491-1496.
[5] LEFAUCHEUR J P BENDAAMER N SANGLA S et al.Diagnosis of primary hemifacial spasm[J].Neuro-chirurgie 2018Apr 16.pii:S0028-3770(18)30008-0.
[6]COLOSIMO C BOLOGNA M LAMBERTI S et al.Acomparative study ofprimary and secondary hemifacial spasm[J].Arch Neurol 2006 63(3):441-4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