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话晚的孩子天天读绘本能行不(为什么要给孩子讲故事)
说话晚的孩子天天读绘本能行不(为什么要给孩子讲故事)第一个故事:相传古代印度与中国之间有一个国家叫萨桑国,国王叫山鲁亚尔。因为王后行为不端,国王一怒之下将王后杀死,从此以后他每日娶一个少女,第二天就把她杀掉。这样年复一年,持续了三个年头,整整杀掉了一千多个女子。宰相的女儿山鲁佐德为拯救无辜的女子,自愿嫁给国王。进宫以后,山鲁佐德每天晚上都给国王讲一个故事,每天讲到最精彩处,天就刚好亮了,国王为了听完故事,只好不杀她,允许她第二个晚上再讲。她的故事一个比一个精彩,一直讲了一千零一夜,终于感动了国王。他说:“凭安拉的名义起誓,我决心不杀你了,你的故事让我感动。我将把这些故事记录下来,永远保存。”于是,便有了《天方夜谭》(《一千零一夜》)这本书。先听两个故事吧:故事是人类成长的养分——为什么要给孩子讲故事小巫
上次我推送了一篇《一个故事,教你做故事爸妈》,很多家长在后台留言很不解:现在有那么多绘本,又有那么多声音软件,可以和孩子亲子阅读,也可以在睡前为他们播放任何故事,为什么还要自己给他们编故事来讲呢?多难啊,多累啊。
这次我就发一篇同样是小巫写的文章来解答这个问题。她认为,爱听故事是人类发展史上一个绕不过去的特点,故事的魔力比我们想象的大多了,尤其是父母抱着孩子,轻言细语给他们讲的那些故事,将在他们的生命里留下极其重要的印迹,这是任何事情都无法代替的。
因为篇幅太长了,全文将近一万字,我只好进行了一些删节,去掉几个很有趣的例子,很心痛,可是没有办法,想看全文的朋友就只好去看书啦。
——小麦
故事是人类成长的养分
——为什么要给孩子讲故事
小巫
先听两个故事吧:
第一个故事:相传古代印度与中国之间有一个国家叫萨桑国,国王叫山鲁亚尔。因为王后行为不端,国王一怒之下将王后杀死,从此以后他每日娶一个少女,第二天就把她杀掉。这样年复一年,持续了三个年头,整整杀掉了一千多个女子。宰相的女儿山鲁佐德为拯救无辜的女子,自愿嫁给国王。进宫以后,山鲁佐德每天晚上都给国王讲一个故事,每天讲到最精彩处,天就刚好亮了,国王为了听完故事,只好不杀她,允许她第二个晚上再讲。她的故事一个比一个精彩,一直讲了一千零一夜,终于感动了国王。他说:“凭安拉的名义起誓,我决心不杀你了,你的故事让我感动。我将把这些故事记录下来,永远保存。”于是,便有了《天方夜谭》(《一千零一夜》)这本书。
第二个故事:一个母亲带着她9岁的神童儿子去见爱因斯坦,向这位全球公认的最聪明的人讨教如何让她的儿子在数学方面更上一层楼。爱因斯坦说:“给他讲故事吧。”这位妈妈依然缠着爱因斯坦,讨问教习儿子数学方面的问题。爱因斯坦说:“如果你想让孩子聪明,就给他讲故事;如果你想让他拥有智慧,就给他讲更多的故事。”
以上这两个例子说明故事拥有巨大的魔力:它们可以救命,还可以让人变得聪明,甚至变成智者。在当今电子产品充斥的社会,孩子们的听觉和视觉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伤和污染,也影响到他们身心健康的发展。讲故事这个古老的传统,亟待我们做家长的去恢复和弘扬。
讲故事的传统来源于口述史,在原始社会,人们是通过故事——包括纪实故事、神话故事、史诗等等——来保存资料和传递经验的。人类文字出现之前,历史是靠讲述来记录的,教育也是通过讲故事来施行的。讲故事的人通过讲述,将故事变成人类生活的经验,听故事的人由此得到了启示。这也便是故事的教育意义。哲学家萨特说过:“人类一直是一个说故事者,他总是活在自身与他人的故事中。他也总是透过这些故事来看一切的事物,并且以好像在不断地重新述说这些故事的方式生活下去。可以说,故事创造一种世界观,一种人生价值。”
经典文学中,《天方夜谭》和《十日谈》都是讲故事,而且属于“框架故事”,虽然它们都是给成年人讲的故事。人类的心智是在发展的,过去人的思维不像现代人,很多现在我们给孩子讲的故事过去是给成年人讲的,成年人也是从讲故事中受教育的,而不是从说道理中明白事理的。你看那个国王,因为要听故事,而不杀宰相的女儿;在听了一千零一夜的故事后,国王终于被感动,和宰相的女儿结了婚。当然,《天方夜谭》、《十日谈》是肯定不能给孩子讲的,这里只是举例说明一下故事的重要性。
为什么要给孩子讲故事?
有时候我们只是看到表面上获得的东西,却忽略了表面之下庞大的支持系统。这就像搭房子,不能只盖屋顶,还要打地基、砌墙。支持儿童健康发展的系统不那么显而易见,甚至是我们看不见的,但又必不可少。而家长却容易走进误区,注重一些显而易见的东西,但这些东西不过只是冰山一角而已,而冰山浮在水面上的部分只占其全部体积的1/8。如果我们明白为什么要讲故事,而且用合适的方式讲,所获得的就不仅仅是水面上的1/8,还有水面下的7/8。要知道,没有水面下的7/8,水面上的1/8就不会存在。
所以在讲故事方面也不能急功近利,舍本逐末。如果我们追逐的是让孩子获得知识、明白道理、培养兴趣或者识字阅读这样浅显的东西,那真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讲故事第一大忌——千万不要把故事意义给说破了。故事意义说破了,就前功尽弃了,不管这个故事是多么美好的,多么道德高尚的,说破了孩子就听不进去了,对孩子来说一点用也没有了。即便他能像你很期待的那样,学习了助人为乐、慷慨大方的小熊,也是做给你看的,不在他的内心里。
◎故事滋养孩子的心灵
那讲故事真正的意义是什么呢?一言以蔽之,就是对孩子心灵的滋养,这是不可言说、无法量化的。儿童的身体若要健康成长,需要吸取恰当的养分。相应地,他们心灵的健康成长,也需要吸取恰当的养分。
我们都知道,供给身体的最佳养分应该是天然的、有机的、富含生命力的。人工合成的,或者含有大量人造添加剂的食物,则对身体有害。相应地,供给孩子心灵的养分也应该是有活力的、富含生命力的,而不是僵化的、刻板的、机械的。
故事中的角色(无论是人还是动物或者植物)都富有生命,是鲜活的,灵动的;讲故事的人(父母或者祖父母)也是活生生的人,带着浓浓的爱意——就像母乳那样,带着妈妈的体温,涓涓地淌入孩子的身体和心灵。
故事蕴涵了大量的智慧,尤其是像格林童话或者希腊神话那样经久不衰的民间传说或神话,就是一部人类意识进化的历史纪录,同时也展现我们当今仍在持续的心灵发展不同阶段的原型,展现出人类从童年到成年的发展轨迹,其中的智慧已经无法用现代语言准确地诠释了,但当我们讲给孩子听的时候,他们可以本能地理解,并化做生命的一部分。
故事中的角色引领孩子探索并发现自己内心的宝藏,他们本能地体味到生活的甜酸苦辣和命运的指引;通过故事,孩子们学习到忠诚使心灵变得美丽,纯洁带来灵魂最高层次的喜悦;故事也让孩子们理解,自己降生在这个世界上,是因为有那么多美妙的探险历程在等待着他们!
妈妈反复给孩子讲的经典故事,丰富孩子灵魂深处的“内在王国”(歌德语),成熟的智慧注入幼小生命的智慧源泉,形成新鲜的智慧。
而孩子则藉着这种强大的力量,产生出对生活的理想和希望。
故事能慢慢地渗入孩子的心灵,就好像给植物输送养分那样,不是把水和养分浇在叶子上,叶片亮晶晶的,仿佛立竿见影;而是涓涓滴滴地渗透到泥土底下,滋养植物的根部。吸收的过程是我们肉眼看不到的,但功效却是巨大的。故事讲得好,养分直接送到孩子的潜意识里,对孩子的心灵起到滋养、教育、感化和治疗的作用。
故事开启儿童智慧的大门——故事具备一种奇特的“魔力”,能够最大程度激发儿童独特的想象力,让其插上翅膀自由翱翔,进入创造性图景的领域,超越感知与逻辑思维,达到更高层次的认知。听故事的时候,脑里有23个区域积极活动,将听觉接受的信号转化为画面,称为“内心图景”,这就是人类思维的基础。任何其他的活动都不能如此有效地调动孩子的脑,积极的活动意味着神经元之间在建立新的链接,换句话说,听故事的时候,孩子的大脑在成长、在发展。
◎故事加强亲子交流
为什么我一直主张不要用CD、录音机或电视来替代替父母讲故事呢?因为父母的声音是绝对不能替代的。这和母乳喂养是同样的道理,母亲体内的养分化为母乳,带着爱与关怀,带着母亲的体温,直接从母亲的身体输入孩子的身体;而父母亲自给孩子讲故事,是综合了父母思维、情感、语言等等的一种更高层次的心灵活动,就是给孩子提供滋养心灵的母乳。
我们人类几万年的进化过程中,一直听的是自然的声音:母亲的心跳,父母的说话声,人类的各种声音,自然界的鸟叫,自然界的风雨声,陪伴孩子们成长。即便尚未开发语言能力的胎儿和婴幼儿,对声音的接受和感知也已经渗透在他们全身心的记忆当中,影响着他们的发展。
相对而言,录音机、电视机、CD机发出的是假声音,是最近一百多年才发明出来的。孩子的听觉是非常非常敏感的,一定要让他听真实的声音。就像给孩子玩玩具,我们也要让孩子接触真实的材料,木块、棉布、毛线、石子,而不是工业生产的塑料制品。因为孩子接收的所有外界信号和刺激,都首先在他内心形成情感的反应。当你触摸到木头的时候,木头的质感给你什么印象?在你心中产生什么样的感情?这就是天然的、原来有生命的东西!你再触摸一个塑料的东西,硬邦邦的没有生命的假东西,它给你的情感反应是不一样的。孩子的生命要在自然中成长,因为他本身就是生命,要和有生命的东西在一起,他也要跟人在一起。有个孩子说得好:“电视可以给我讲故事,但它不会抱着我,它没有温暖,它是假的声音。”
我小时候生过一场严重的心肌炎,险些丧命。漫长的治疗和康复期间,每天必须老老实实躺在床上,除了看书听广播之外,什么都不能做,特别无聊。每天早晚,我妈妈给我打针,两边各两针,打得肌肉僵硬,疼痛难忍。每天晚上,我妈妈陪我躺着,给我把着脉监督心律,我爸爸则坐在床边,给我讲故事,讲三国、水浒、西游和封神。其实长大之后看看,我爸爸并不是那种能说会道、富有戏剧表演才能的人,他的普通话还有明显的苏北口音。但我小时候每天最盼望的时间,就是傍晚躺在床上听爸爸讲故事;那个时候觉得我爸特会说书,抑扬顿挫、跌宕起伏、引人入胜。要是我爸听见我这么夸他的口才,一定会说我搞错了,但这就是孩子的视野。现在我的这点儿编故事、讲故事的本事,估计就是那时候被我爸培养出来的。
《财富》杂志做过一个调查,对象是以世俗的标准来衡量的“成功”人士,有名有利的一些人。根据《财富》杂志的标准,一个人的成功与否,不在于他小时候拥有多少个玩具,最关键的是每天晚上陪伴他、给他讲睡前故事的那个人。
◎故事是开发孩子智力的最佳途径
睡前故事也好,治疗性故事也好,气质类型故事、教学故事等等,都能帮助孩子各方面的发展。当然,不可能、也不应该企求立竿见影,但是持之以恒,一定会有明显的效果。故事在孩子生命中的重要作用,是不可或缺的,是其他教育形式无法替代的。
我认识一名瑞典华德福老师列娜,拥有几十年的教学经验,曾经教过有诵读障碍的孩子,他们无论是在词汇量还是在语言发展上都比普通孩子慢很多。老师们对这些孩子也没有进行特殊的教育,就是讲故事和进行华德福教育的流程。有一次,瑞典国家的医疗机构给某个智障孩
子做测评的时候,先进行语言和词汇量的测试,说这个孩子一点问题也没有,太正常了,而且比正常的孩子词汇量还大,语言表达还好。但是用医疗设备去检查的时候,发现孩子还是有非常严重的诵读障碍。然后医生问,你怎么让孩子记住这么多词汇?是不是每天拿一沓卡片,让他回家背去?列娜老师回答说,那种背诵卡片的事我是绝对不会给孩子做的,我也没做什么特殊的事情,就是每天给他讲故事。
……
聪明的教育,不会让孩子死记硬背,而是把教育内容巧妙地化成生动的图景,送进孩子的内心,让孩子以灵魂中强大的生命力,拥抱这些图景,让这些图景变成内心的一部分,等到需要取出来的时候,易如反掌。接受了优秀教育的孩子,即便在需要记忆信息的时候,也不会愚蠢地去死记硬背,而是会想一些办法,把需要记住的内容,化成有生命的图景,以更加巧妙的方式来储存记忆。
的确,给孩子讲故事,从最浅表最简单的效果来说,孩子的词汇量是跟着故事走的。但是很多成年人思维就是这样狭窄,单词就是拿一摞卡去背的,甚至还给小婴儿闪卡。每个故事都有自己的语言风格(style),列娜老师曾经说过,给孩子讲经典童话的时候不能用平常的语言去讲,而是应该有点儿古旧、书面、文绉绉,这样孩子可以区分童话世界和现实世界。孩子们作文的风格也比较文气,他们并没有完全复制拷贝我说的话,也会有一些演绎,比如,所有的孩子都不知道掉进井里失去了意识是什么意思,都给演绎成睡着了。我女儿则说:when she woke up she found herself in the middle of a magical world.(她醒来时发现自己在一个魔幻世界里。)……
(女儿和她的经常听故事的同学们丰富的词汇量和惊人的表达能力)出乎我意料之外,只能说,这就是故事的魅力和魔力吧!
这是小巫的作品《小巫教你讲故事——好父母的必修课》节选,经新世纪出版社授权发布
我们上次送出这两本书,得到赠书的是以下几位朋友,请将快递信息在后台发给我。
茉莉
欧茜
南溟鱼
宋磊
岸峰
董明星
文艺连萌 我们终将改变潮水的方向
回复目录 查看以往部分内容。
新浪微博 广州麦小麦
荔枝FM麦小麦讲故事
QQ群 麦小麦爱读书 Q群号302731367
点击阅读原文,直接购买《小巫教你编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