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逵的全部事迹及性格(从恶人到英雄的转变)
李逵的全部事迹及性格(从恶人到英雄的转变)《三朝北盟会编》中的这部分史料大意就是,南宋初年,密州狱吏李逵、杜彦以及吴顺谋反,并杀死守将赵野,杜彦自立为首领,李逵又杀死杜彦并自立为知州,随后李逵以密州为贡投降于金国,最后李逵被吴顺杀死。史料中对李逵这一人物有所涉及,虽然没未详细记载并描述其身份背景等,但却是李逵这一人物存在的有力凭证。建炎三年闰八月十四日庚寅,宫仪及金人战于密州,军败。李逵、吴顺以密州降于金人。宫仪经夏与金人相持,屡经战,未有大胜败。……金人进逼之,仪及洪道以馀兵数千奔海州,渐至楚州,又为郭仲威所败,乃迤逦至真州。仪兵已败,金人责李逵、吴顺如约。逵、顺遂以密州降于金人。后逵为顺所杀。作为水浒故事中的主要人物之一,有关李逵的历史记载自宋代便已出现,其人物形象并非作者的主观臆造,而是有着真实的史料人物以作参考。宋代的李逵事迹在《三朝北盟会编》卷一百十四中记载:建炎元年十一月二十四日庚戍密州军卒杜彦、李逵、吴顺反,杜彦自称
导读:“爷爷乃黑旋风李逵”一句经典的开场白。让我们一下就能想到,那个和张飞形象差不多的满脸胡须、大口吃肉大碗喝酒人物——李逵。李逵形象因水浒故事为人熟知,几乎贯穿水浒故事的发展始末,其人物特性也未因故事推演而削弱,原因便是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李逵形象塑造以及水浒故事创作并非作家独立完成,而是历经诸多时代累积后,最终才渐趋成熟的。明清时期,小说创作发展到顶峰,《水浒传》更是其中的扛鼎之作,李逵形象也得以成熟展现。那笔者就将带大家聊聊真实的李逵,与他的历史演变。
水浒故事讲述了北宋徽宗时期的一场官逼民反的反抗斗争,在朝政腐败,民不聊生的时代背景下,以宋江为首的诸多好汉扛起替天行道的大旗,秉持忠义而啸聚水泊梁山,与黑暗的社会现实展开斗争。水浒故事产生于宋代,在这一时期有关宋江三十六人的事迹同样也是流传于市井民间,在宋代相关的史书典籍和文学作品中,对于宋江等人的事迹均有记载和体现,而李逵作为三十六人之一,同样也在这些著作中占据一席之地。
一、史书中的史实李逵形象
作为水浒故事中的主要人物之一,有关李逵的历史记载自宋代便已出现,其人物形象并非作者的主观臆造,而是有着真实的史料人物以作参考。宋代的李逵事迹在《三朝北盟会编》卷一百十四中记载:
建炎元年十一月二十四日庚戍密州军卒杜彦、李逵、吴顺反,杜彦自称知军州事,追执赵野,杀之。赵野弃城去,有守衙节级杜彦,乐将节级李逵,小节级吴顺三人者,因民汹汹,遂谋作乱。且曰:方今盗贼纵横一州生灵,岂可无主,请自为知州。军兵皆听命。彦遂知州,而逵与顺左右之……彦等取密州一城强壮,尽刺为军。
此外,在《三朝北盟会编》卷一百三十一中记载:
建炎三年闰八月十四日庚寅,宫仪及金人战于密州,军败。李逵、吴顺以密州降于金人。宫仪经夏与金人相持,屡经战,未有大胜败。……金人进逼之,仪及洪道以馀兵数千奔海州,渐至楚州,又为郭仲威所败,乃迤逦至真州。仪兵已败,金人责李逵、吴顺如约。逵、顺遂以密州降于金人。后逵为顺所杀。
《三朝北盟会编》中的这部分史料大意就是,南宋初年,密州狱吏李逵、杜彦以及吴顺谋反,并杀死守将赵野,杜彦自立为首领,李逵又杀死杜彦并自立为知州,随后李逵以密州为贡投降于金国,最后李逵被吴顺杀死。史料中对李逵这一人物有所涉及,虽然没未详细记载并描述其身份背景等,但却是李逵这一人物存在的有力凭证。
二、文学作品中确立地位的李逵形象
《癸辛杂识》是南宋周密所著,记载了宋元之际的遗闻轶事,典章制度,风土人情以及其它诸多事例,作品内容收录广博,尤其是对宋元之际的人物轶事尤为关注。在《癸辛杂识》中收录了南宋龚开所作的《宋江三十六人赞》,《宋江三十六人赞》是龚开根据南宋画师李嵩等人的宋江三十六人画像而作,龚开在赞序中也提到:
序曰:宋江事见于街谈巷语,不足采著,虽有高人如李嵩传写,士大夫亦不见黜。余年少时壮其人,欲存之画赞,以未见信书载事实,不敢轻写。及异时见《东都事略》中载侍郎《侯蒙传》有书一篇,陈制贼之计云……余然后知江辈真有闻于时者。于是即三十六人,人为一赞,而箴体在焉……余尝以江之所为,虽不得自齿,然其识性超卓有过人者,立号既不僭侈,名称俨然,犹循轨辙,虽托之记载可也。……虽然,彼跖与江,与之盗名而不辞,躬履盗迹而无讳者也,岂若世之乱臣贼子,畏影而自走,所为近在一身,而其祸未尝不流四海。呜呼!与其逢圣公之徒,孰若跖与江也?
随后便是宋江等三十六人的赞语,记载了李逵绰号为“黑旋风”及其“旋风黑恶,不辨雌雄。山谷之中,遇尔亦凶。”的赞语。这也是关于李逵的黑旋风绰号较早的记载。从李逵绰号以及赞诗中可以看出李逵的某些基本特征,如同旋风一般黑恶,不仅形容其外貌特点,更表现其行为方式是不辨雌雄,山谷中遇到更是险恶异常。
在经历宋代史书典籍和文学作品的奠基之后,水浒故事的史学和文学地位得以确立,随后过渡到元代时,这一时期的杂剧便成为时代性极强的代表性文体,而以水浒故事为主题的杂剧作品更是大放异彩,展现出很高的艺术价值。这一时期也成为李逵形象由萌芽产生到成熟立体之间重要的过渡阶段。
一、元杂剧中的李逵戏
作为元代最具代表性的文学样式,元杂剧在古代文学史的发展历程中占据重要地位,李逵戏在元代流传很广,因其故事情节的通俗性和趣味性深受喜爱。有关李逵的水浒杂剧的流行原因有很多,但主要是为满足社会需求和大众审美意趣。按照元朝的等级分类制度,社会阶层被分为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和南人四个等级。在元朝异族统治的社会背景之下,汉族人民生活环境较差。汉族作为人数最多,人口比例最高的社会组成成分,社会地位却处于社会底层,饱受统治阶级的压迫而又无力反抗,因此便期望能有能够伸张正义,除暴安良的英雄形象出现,而当时流传于民间的宋江三十六人的故事便成为了人民精神寄托最适合的载体。同时李逵作为三十六人中形象最为鲜明,性格特点极为突出的角色,更易于为大众所接受,大量以李逵为主角的剧作便被创作出来。
此外,相较于宋江等相对固定的人物形象而言,李逵在人物形象的可塑性方面更有优势。伴随水浒故事的流传演变,宋江等人形象已逐渐固化。直到元代,宋江等形象已成为替天行道,除暴安良的正义化身,其身上已被赋予某种固有特性。诸般形象的固化,后世文人便无法再赋予其他性格与人物特色,宋江成为不容更改的典型形象。李逵角色却不同,在水浒故事的前期流变过程中,有关李逵的故事创作较少,对其人物形象的框架限制较小,因此文人作家可以根据自我和社会需求,赋予其某种特质,以此来迎合大众。
二、水浒戏中的李逵形象
1、人物特征:
李逵形象令人印象深刻,草莽般毛发髭须,瞪着铜铃般的眼睛,一身横肉,皮肤黝黑,袒胸赤膊又手提两把板斧,诸般形象设定并非《水浒传》成书后方才得以确定,而是伴随水浒故事的演变,人物形象得到逐步充实与完整。在《黄花峪》中,李逵向宋江请命下山助人,通过宋江的第三者视角描述,把李逵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
看你那茜红巾、红纳袄、干红搭膊、服绷护膝、八答鞋,你便似那烟薰的子路,墨洒的金刚,休道是白日里,夜晚间扑着你,也不是恰好的人。
从这段我们可以看出李逵形象的表述较为详细,连同衣着打扮也表现出来,烟熏子路又墨洒金刚般的形象通过宋江描述表现出来。用他人视角与自我审视相结合,客观具体的表现出李逵的形貌特征。
2、人物性格
与水泊梁山替天行道的思想主旨相符,李逵身上也体现着惩恶扬善、为民除害的品质。相较于《水浒传》中侧重刻画莽撞的李逵形象,元杂剧中的李逵更多表现其伸张正义,打抱不平的特点,更像是侠士形象,这也体现着李逵出身社会底层,又与底层人民紧密相连的特征。在有关李逵的水浒杂剧中,几乎处处体现其为民除害,行侠仗义的热心肠品质,在杂剧《大妇小妻还牢末》中李逵的自白:
某乃山儿李逵的便是,……我更改了名字为李得。不想打街市所过,见一个年纪小的打那年纪老的。我心中不忿,将那年纪小的搬过来,只一拳,谁想拳头上没眼,把他打死了。
通过李逵自叙经历,我们能够发现,只因遇到长者被打的不平事,便伸张正义,惩奸除恶。虽其方式过于莽撞,更误伤年轻人性命,但却为救护长者以惩戒恶人。可见李逵的人物性格除了莽撞,更多的就是打抱不平这一特性。但关于李逵莽撞的一面,元代杂剧中更有着重的描写,在杂剧《双献功》中,孙孔目请求宋江派护臂以护送自己,李逵便主动请令下山陪同孙孔目。当宋江因李逵形象过于显眼而犹豫时,李逵却有自己的打算:
......,等那庄家过来:哥阿,衣服借与我使一使儿。那厮与我,万事罢论;他但说个不与,我一只手揪住衣服领,一只手揝住脚腕,滴溜扑摔个一字交。阔脚板踏着那厮胸膛,举起我这夹钢板斧来,觑着那厮嘴缝鼻凹恰待砍。哥,休道是衣服,那厮连铁锄也与你兄弟也。
从这段我们还能清晰的看到,在莽汉李逵看来,乔装打扮便只需抢劫衣物,若是对方不从,便以砍杀对方来恐吓威胁,这便是李逵的行为方式,简单粗暴,却也正是其莽撞性格的有力体现。同时又暗示李逵作为游民阶层的代表,其身上根深蒂固的强盗式思想,依仗强力获得所需要的东西,在乎自我需求的满足,无论是物质需要亦或精神需求。
水浒故事在经历元代水浒杂剧的丰富和充实之后,吸收并借鉴众多的故事素材,由明代施耐庵加工完成了世代累积型的小说《水浒传》,并成为中国古代长篇章回小说的典范。《水浒传》作者在选择性继承的基础之上,广泛吸收和借鉴其创作素材,塑造出更为真实和立体李逵形象,这一阶段也被视为李逵形象创作的成熟阶段。
一、《水浒传》中李逵的样貌与性格
在《水浒传》中的李逵形象同样也是异于常人,通过宋江的第三者视角展现出较为客观的李逵形貌,但见戴宗“引着一个黑凛凛大汉上楼来。”几个字便将李逵面貌黝黑,气势逼人的特征展露出来。同时《水浒传》中李逵不分青红皂白便与张顺厮打,乔捉鬼时砍杀无辜,反对诏安扯诏书等等,俱为其粗鲁莽撞性格的有力体现。在《读第五才子书法》中,金圣叹对于李逵的评语是:
李逵是上上人物,写得真是一片天真烂漫到底。看他意思,便是山泊中一百七人,无一个入得他眼。《孟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正是他好批语。
在金圣叹看来,李逵形象因其纯真绝假般的天真得以成就其人物的生命力,梁山泊众人无人能入其法眼,同时认为李逵不因富贵、贫贱、威武强力等外在因素的影响而改变初衷,这也正符合孟子所推崇的大丈夫作为。将李逵的处处真诚与宋江的处处虚伪相比对,更凸显李逵性格的真诚朴质。
二、李逵的身世背景
李逵形象为大众熟识,其身份背景在《水浒传》中也有介绍,在李逵与宋江在江州相会时,戴宗便介绍李逵的生平:
这个是小弟身边牢里一个小牢子,姓李名逵。祖贯是沂州沂水县百丈村人氏,……为他酒性不好,人多惧他。能使两把板斧,又会拳棍。见今在此牢里勾当。
戴宗向宋江介绍李逵的姓名与籍贯,为沂州沂水县百丈村人氏,又交代李逵的绰号为黑旋风,因伤人性命而流落至江州,在牢里做活。随后又简述其酒品不好令众人畏惧,会使板斧又通拳脚功夫。通过戴宗的铺叙式介绍,简述出李逵的人物背景和生平事迹。
作为水浒故事的代表性人物,李逵形象的发展经历了萌芽,发展、成熟等阶段,每一个发展阶段都有着独特的形象特征和时代体现,每个阶段的李逵形象也都反映着这一时代的社会背景、政治环境以及大众文化需求等多方面的特征。对于李逵形象的接受,也可以视作对于水浒故事乃至通俗文学的接受,由小及大,也可以了解不同的社会环境中市民大众对于通俗文学的接受状况。李逵形象的演变发展经历了史书人物的阶段和艺术形象创作的阶段,在历经宋代史书作品和文学作品以及元代的水浒杂剧作品的充实后,在小说作品《水浒传》中有了成熟体现,并被赋予了极具生命力的性格特征,被塑造为极具艺术感染力的角色。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