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下来就注定死亡是谁说的(无奈现实下的死亡本能)
人生下来就注定死亡是谁说的(无奈现实下的死亡本能)影片的标题叫"天注定",而它的英文标题则为"a touch of sin"。天注定这个词在汉语中有着广泛的使用,其背后蕴含了泛神论和宿命论的思想,它的英文名称则涉及到"原罪"的概念。看完了这部电影我们可以知道,这四人最后的结局都将会是死亡,他们中有的杀了人,在中国就是犯了死罪,有的人忍受不了残酷的现实最后自杀了。《天注定》中出现了丰富的音响元素,包括多种媒介音响:乡村广播、车载视频、广播、投影电影等等。方言的运用是导演贾樟柯一直以来的坚持,方言一方面增加了影片的真实性,交待了发生地域,一方面也饱含了导演对地方文化的尊重和关怀。在这个跨区域交往已成为常态的时代,全民学习和使用普通话,方言也就面临着逐渐消亡的危机,电影也是保留文化遗产的重要手段,尤其是纪录片。电影一开始,配合人物周三出场的是晋剧《铡判官》 一时间唢呐齐奏,锣鼓喧天中还夹杂着人们的
电影《天注定》讲述的是四位生活在社会边缘的小人物发生的关于"死亡"的故事。他们四人出于现实的无奈,最终走向了杀人或者自杀的道路。
这部影片是导演贾樟柯的一部转变之作,跟以前的作品相比,《天注定》依然延续了中国当下的现实主义题材,与之不同的是电影视听营造上的"类型化"。拍摄地下电影出身的贾樟柯因为经费、技术等各方面限制,他以往的作品在视听方面比不上院线上映的类型电影。在这部电影中,声音的运用成为本片的一大亮点,本文将从声音入手去赏析这部影片。
《站台》贾樟柯早期作品
在影片中,传统的戏曲经典用以与人物产生关系,展现为戏曲中的人物唱段。戏曲首先在人物造型中进行关照,大海对应鲁智深,周三对应武松,小玉对应的是林冲。在人物故事的不同节点里,跨越时空进行对接和暗示。
电影一开始,配合人物周三出场的是晋剧《铡判官》 一时间唢呐齐奏,锣鼓喧天中还夹杂着人们的低嚎,这段音乐透露着激昂和悲壮。导演用这种戏曲中的英雄侠客的出场音乐,为影片人物奠定了传统戏剧的"演义"和"戏说"基调。
戏曲的融入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大海由受尽屈辱到奋起反抗的那段戏:大海在村长那里接连受到侮辱,连最信任的爱人也不支持他。在回家的路上村口的舞台正在上演《林冲夜奔》,正是林冲上梁山的戏码。这时候影片的声音直接地与大海联系起来,大海拿出猎枪像林冲一样扛起武器出门,之后《铡判官》的音乐再次出现,将故事带入高潮。
除了音乐的运用,影片中各种环境音响和方言的运用更是增加了电影厚重的现实感。影片没有交待准确的时间节点,而是让时间和空间具有流动性,让故事具有普适性,仿佛故事在哪里和哪个时候发生都有可能。
《天注定》中出现了丰富的音响元素,包括多种媒介音响:乡村广播、车载视频、广播、投影电影等等。方言的运用是导演贾樟柯一直以来的坚持,方言一方面增加了影片的真实性,交待了发生地域,一方面也饱含了导演对地方文化的尊重和关怀。在这个跨区域交往已成为常态的时代,全民学习和使用普通话,方言也就面临着逐渐消亡的危机,电影也是保留文化遗产的重要手段,尤其是纪录片。
影片的标题叫"天注定",而它的英文标题则为"a touch of sin"。天注定这个词在汉语中有着广泛的使用,其背后蕴含了泛神论和宿命论的思想,它的英文名称则涉及到"原罪"的概念。看完了这部电影我们可以知道,这四人最后的结局都将会是死亡,他们中有的杀了人,在中国就是犯了死罪,有的人忍受不了残酷的现实最后自杀了。
中国人常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当我们说出这句话的时候,多数是在表达一件事有很多不稳定因素,自己尽力而为的意思。同样地,当我们面对自己尽力但是结果却不尽人意的时候,我们往往会说:"天注定"。"天注定"表达的是事物中的因缘巧合有着非人为因素,联系这部电影的故事来看,影片名显然跟整个故事并不吻合。
影片中四个人物的命运走向是因为非人为因素决定的吗,答案是否定的。大海勇于揭露村子里的腐败,却一次次在揭发的路上受到阻碍和威胁;三儿在繁华的都市和冷漠自私的家庭中找不到生命的意义,于是堕落以杀人抢劫为生。在生与死的快感当中他感觉自己真正地活着。
三儿喜欢枪响时候的快感
小玉从事的桑拿房工作并不光鲜亮丽,在爱情上也属于小三的卑微地位。爱情上遭受伴侣的抛弃,工作上受尽客人的凌辱,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最后不得不奋起反抗;小辉没有受过良好的教育,在外出工作时四处碰壁。自身的能力和性格在这个社会上难以立足,精神上没有伴侣和家人的支持最后放弃了自己的生命。
因此影片的标题和所讲述的故事并不符合,那么这部影片之所以叫做"天注定"可以看作是创作者的反讽。四位主人公的命运不是由阴差阳错而走向毁灭的,相反他们活着就已经用尽了所有的力气。标题中的"天"注定了他们的命运,这个"天"并不是某种万物的至高规律,也不是不受人为控制的因素,而是整个社会的大环境。
三、死亡本能的释放"天注定"注定了什么,影片已经告诉了我们答案。联系英文标题中的"原罪",我们可以知道他们四人都犯了"死亡"的原罪。这个"死亡"的原罪并不属于基督教教义中的原罪,而是"死亡的本能",或者说是"死亡驱力。"
《圣经》中的原罪
"死本能"是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的理论观点。弗洛伊德认为,人生来就有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生本能是指人的自我保护的本能和人的繁衍延续的本能。人受到威胁时的自我保护行为和对性行为的渴望都是生本能的具体表现。
弗洛伊德(油画)
与之相对的死本能是指要摧毁秩序、破坏的本能,把有机物变为无机物的本能,从出生状态回归到母体的本能。死本能具体表现为攻击他者、毁灭他者的本能。当指向外界的攻击驱力因受到阻碍而无法实施时,事本能便会转向攻击自己、毁灭自身。
人既有生的本能也有死的本能,只不过生的本能时常浮现在人的行为当中,生本能往往压制住了死本能,使得人一般不会出现死本能驱动的行为。影片中的四位主人公无不拥有着旺盛的生本能和死本能,他们一开始都想好好活着,但最终生本能无法得到满足,从而转向了死亡的本能。
影片对于死亡的展现毫不避讳。大海上演了林冲夜奔的戏码,猎枪发出的枪响和鲜血飞溅的画面勾起人们原始的残忍冲动。观众在观看杀人片段时大多是有着激动和过瘾的情绪,这种情绪在故事开头就开始酝酿,在死亡呈现的那一刻达到高潮。人们之所以有这种快感一方面是因为死本能的释放,一方面也蕴含了对社会黑暗和不公的怨气释放。
社会中往往存在着不公,这时候就需要人来伸张正义。像影片这样的暴力方式当然是不可取的,但是像影片中的小人物往往没有足够的能力去以非暴力的方式反抗社会的不公,影片恰好就反应了这种困境。
所以"天注定"指的是整个社会大环境的决定性,普通人遭受欺压,无处伸冤,最后任凭死本能的冲动释放,以暴力的方式抗争。所以这种由死亡本能引发的暴力行为是无奈的,是"天注定"的,现实没有给人改善的余地,普通人被逼无奈就只有诉诸暴力。
遭受压迫的矿工
结语导演贾樟柯为这部电影倾注了中国传统戏曲和武侠元素,但它依旧是一部现实主义作品。中国人心中从小耳濡目染的侠义观念就是以暴力来维护公平正义,但切忌把这部影片当成快意恩仇的武侠类型片来看待,宣泄自己心中的死亡本能。侠义观念的背后是公平正义和诉求渠道的缺失,武侠毕竟是一种想象,并不能把暴力当成解决问题的手段。
在你心目中谁是真正的侠客呢,无论他是小说还是影视作品中的角色,又或者身边的人,来探讨一下吧。
文|艾克儿影视
编辑|玖菜和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