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能学霸在线阅读(专访全能学霸)
全能学霸在线阅读(专访全能学霸)人生重在“折腾”1991年李柘远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 姥爷和妈妈都曾是济南的高校教师 小时候在济南生活的李柘远 对大学校园里浓浓的学术氛围痴迷。从9岁在厦门生活开始 姥爷经常给他“安利”各种高等学府 包括母亲备课和在家看电影的时候 “耶鲁”这个名字出现频率极高 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很小的时候我就听到过耶鲁大学的名字 到了初三暑假的时候 我看到网上有学生被国外高校直接录取本科的新闻 那时候有种顿悟了的感觉 原来我们中国的中学生是可以直接去考国外的本科的。于是我在初三就立下了要考耶鲁的求学目标 希望在高中毕业前实现。”在高三的那个夏天 李柘远如愿以偿 最终在人生的志愿栏上 填写上了“耶鲁”二字 伴随着2009年夏末的蝉鸣 李柘远踏上了去往异乡圆梦的航班。今年7月30日 许久未回济南的李柘远 在这个北方老家度过了自己30岁的生日。蜡烛明晃晃地照在“30岁快乐”的字样上 亲朋好友相伴让他再次回忆起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记者 宋说
在旁人来看 李柘远一定是快乐的人生大赢家 4年全额奖学金去上耶鲁大学、22岁入职世界顶级投行高盛、25岁考入哈佛商学院攻读MBA、28岁入选福布斯30岁以下精英榜……从职业来看 他是分享学习方法的青年作者 是以付费形式分享知识的新媒体人 是放弃微软、高盛百万年薪的影视公司创业者。30岁之前 李柘远在多重身份之间自如切换 人生履历精彩得像一张高分考卷 连附加题都得出了完美答案。
近日 李柘远接受了齐鲁晚报·齐鲁壹点的专访 到了30岁的人生岔口 眼前的这位“学霸学长” 又设定好了一份突破自我的完美规划。
在童年看见大洋彼岸
今年7月30日 许久未回济南的李柘远 在这个北方老家度过了自己30岁的生日。蜡烛明晃晃地照在“30岁快乐”的字样上 亲朋好友相伴让他再次回忆起8岁以前的济南生活。对于李柘远来说 30岁是意义重大的而立之年 对于曾经的“学霸学长”光环 李柘远计划着 需要赶紧“逃离”这个标签了。
“长得帅 学历高 学习从不用人操心。”这些词语 是邻居家的阿姨们聊起李柘远使用最多的形容词。从上中学开始 李柘远就是公认的优等生 是“别人家的孩子” 是老师心中的“好苗子”。“我从小到大学习都是最好的或者之一 从没有过升学方面的问题或者压力 好像说得有点凡尔赛了。”李柘远不好意思地笑了笑。
这还不是李柘远最“凡尔赛”的时刻。高考那年放弃清华保送 用4个月自考耶鲁大学 这个决定令全班同学和老师震惊。但这个决定并非偶然 是李柘远从小对“耶鲁”的耳濡目染。
1991年李柘远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 姥爷和妈妈都曾是济南的高校教师 小时候在济南生活的李柘远 对大学校园里浓浓的学术氛围痴迷。从9岁在厦门生活开始 姥爷经常给他“安利”各种高等学府 包括母亲备课和在家看电影的时候 “耶鲁”这个名字出现频率极高 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很小的时候我就听到过耶鲁大学的名字 到了初三暑假的时候 我看到网上有学生被国外高校直接录取本科的新闻 那时候有种顿悟了的感觉 原来我们中国的中学生是可以直接去考国外的本科的。于是我在初三就立下了要考耶鲁的求学目标 希望在高中毕业前实现。”在高三的那个夏天 李柘远如愿以偿 最终在人生的志愿栏上 填写上了“耶鲁”二字 伴随着2009年夏末的蝉鸣 李柘远踏上了去往异乡圆梦的航班。
人生重在“折腾”
回忆起初次踏入耶鲁的校门 那股新鲜稚嫩的气息令李柘远记忆犹新 “刚到耶鲁的前两个月都是在努力适应的过程 毕竟从来没有用英语24小时地生活学习过。”在耶鲁校园的许多个图书馆中 这位普通的中国留学生留下了自己的身影 “一杯咖啡两个苹果 借一本百年历史的老书去阁楼图书馆读 读到忘我 忘了世间的其他一切。我拿着毯子在阁楼的自修室里躺着读到天亮 一夜暴风雪后的清晨银装素裹 这是很多年以后都会特别怀念的 也是一直没再有的经历。”这所学校发生了许多令李柘远难忘的故事。
见过考前放飞压力的群体“裸奔” 伴随过清晨鸟叫从图书馆中归来 4年的耶鲁求学生涯 在李柘远的人生中留下了不可忽略的印记 耶鲁大学“光明与真理”的校训 成为李柘远行动思考的方向标。“光明和真理是让人通过知识的武装 通过知识和智慧的传递 看到世界乃至宇宙和人性之间的各种光明和美好。”4年间李柘远探索出更多的真理 也不断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和渺小 他随即给自己制定了一份“折腾”的人生计划。
从耶鲁毕业那年 李柘远22岁 他先入职世界顶级投行高盛工作了2年 辞职后参与了一家互联网旅行创业公司的建立 又决定把股份回售给联合创始人 “突然”申请了哈佛商学院的MBA。在哈佛的日子 他验证了凌晨四点半的哈佛图书馆并不是灯火通明 写出了超过150篇以汗水浇灌的学术论文 读到哈佛二年级 他动笔开写学生时代的学习技巧 “那几年在公众平台发文章 会有一些读者粉丝经常问我关于学习的经验 原来大家对于学习方法 想要获得帮助的需求是很大的。”
在哈佛边读边写 李柘远以一年半的时间 灌注出一本近30万字的初稿。李柘远说 在写作这条路上 自己只能称为是一名热爱分享的写作者 “小时候我觉得写故事挺好玩的 经常在不同的杂志报纸上 发表豆腐块式的小文章。”回忆起首次写作的经历 李柘远语气里满是欣喜 “三年级左右首次写的一篇小短文 不到1000字的文章居然得了个一等奖。”
“文字首先是要发自内心 是对自己生活的一种真实真诚的记录。有感而发的情感透露到文字里面 写出来起码不会太糟 是能够打动一些人的。”抱着对文字分享的热爱 2020年9月 李柘远成功出版了人生的第二本书——《学习高手》 他希望通过分享能够实现自己小小的影响与价值 “这本书把我近20年的学生生活中让我获益匪浅的方法和经验 通过书的形式分享出来 其实也是写给我自己的。”以一本书给学生时代画上了完美的句号 浪漫如斯 这本学习修炼手册 是李柘远人生中里程碑式的纪念 也成为不少学生家长在学习方法上点拨解惑的答案书。
享受孤独 也依恋温暖烟火
1991年出生的李柘远 身上鲜有90后的跳脱鬼马 交流中 李柘远始终以沉稳的嗓音 传递出自信和冷静的讯息 这源于他常给自己留出充分的“不合群”的单人时光。他曾在哈佛的心理课上做过性格测试 确定自己并不是外向型的人格 “特别铁的好朋友两只手都数得过来 也是偶尔聚一聚 不用每天在一起。我家也养了几只猫 和猫安静地待在一起也挺好。”他曾说 宁愿一生孤独 不愿随波逐流。
平日里的李柘远迷恋运动后分泌多巴胺的身心愉悦 还有旅游、做饭、逛展 同样是他用来解压疗愈的日常习惯。在个人公众号里 他专门设置了一个“美好生活分享”频道 发一发自己的碎碎念 记录了生活中让他嘴角上扬的瞬间。“我很少会宅在家里躺一整天 做饭我觉得是特别减压的方式。在国外读书的时候 我基本上每个月会有两三次租下宿舍楼的厨房 自己边放音乐 边捣鼓各种吃的 请几个同学一起过来小聚 不过做得好不好吃我倒是不太确定。”李柘远笑说。
今年7月底 李柘远回到济南探亲 在这片长大的土地上 和熟悉的亲友过完了自己30岁的生日。“我一直觉得济南是自己很重要的第一故乡 熟悉的人都在这里 不管走到哪碰到山东人都觉得很亲切。”
从“满世界飞行”到再次落地济南 李柘远感慨着这座城市发生的巨大变化 想起童年时在母亲任教大学里恣意地飞奔 和一路走来家庭对自己的陪伴。“我和我妈的关系从小就像朋友 没有什么代沟 很平等。我妈妈的教育方式是从小把我当成小大人 她从不赞同小孩要乖 支持我去释放天性。很多时候重要的决定都是我自己做的 包括小学时期赚的第一笔稿费如何支出 或者是从高一开始准备美国本科申请 妈妈给我了很多的独立自主权 对我的个人独立有很大的帮助。”
而立之年 继续前行
“凌晨四点半的哈佛图书馆真的灯火通明吗”“哈佛学生回应北大院长:与其纠结人生方向 不如定好小目标”等一系列回应帖 让大众开始关注李柘远。加之耶鲁、哈佛、高盛等履历关键词 让他快速走红。
曾有人在问答平台上为他设立话题:如何评价李柘远?问题描述是“感觉完美却不真实”。李柘远本人说 “可能大家觉得我是一个永远果断坚定的人 或者是从来不会走弯路的人 其实我也有过选择困难症 而且不止一次。”
从本科毕业后进入投行工作 到突然辞职重返校园 再到后来成为公司合伙人和青年作家 在很多人眼里 李柘远做的选择总是“出乎意料” 看起来毫无退路可言。“有人问我为什么不一直在投行待下去 熬10年之后可能真的就是个年薪几千万的银行家了。但我是爱‘折腾’的人 而且选择了就要把目前能做的事情做好 尽量让自己不要留有遗憾。”
“真正的成年 是艰难的美 是得之不易的荣耀 是商业力量和乏味文化不应剥夺的理想。”这句话放在30岁的李柘远身上 像是量身打造。如今毕业后的李柘远正忙碌于自己的文教事业和影视公司的业务 不过流量曝光还让大众发现了李柘远的颜值优势 “也会有导演说 哎 李柘远你能不能过来饰演一个角色 包括我的读者也会说 什么时候能看到你客串电视剧 演个年轻总裁 但表演方面我是真的不会 去演可能只是满脸尴尬。”他说自己特别抗拒露脸 “能推的就推掉 因为我真不太喜欢在镜头前面去展现 会觉得有些不自在。”
生日宴会结束了 李柘远写的人生总结也告一段落 他走出屋子 再次迎接周围人对他30岁的祝福 心中早已规划好了30岁的新目标。他把自己总结出的碎碎念 发布在了个人公众号上 “很希望大家把‘国民学长’‘全能学霸’这样的标签忘了 我的人生目标不是去做一个‘国民学长’ 更多的是希望随着每天的工作与尝试 能够不断地突破自我边界。”这和他在采访中反复提到的一样 不断地突破自我 再与自己和解 是李柘远给人生设定的永恒课题。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