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飞机坠机事件是因为什么(徐志摩空难事件)
徐志摩飞机坠机事件是因为什么(徐志摩空难事件)这位友人是谁?她就是中国古代建筑研究专家、诗人林徽因女士。当时她正准备举办一次报告会,对外国友人介绍中国建筑。林徽因徐志摩这次空难事件的过程是这样的:11月18日,徐志摩乘火车由上海抵南京;19日上午8时,乘中国航空公司“济南号”飞机由南京飞往北平。飞机师王贯一、副机师梁璧堂都是南苑航空学校毕业生,年龄均为36岁。飞机上除运载了40余磅邮件外,乘客仅徐志摩一人,当年也是36岁。10时10分,飞机抵达徐州,加油后,于10时20分继续北飞。开始天气甚佳,不料在党家庄一带忽遇漫天大雾,飞机师为寻觅航线,降低飞行高度,不慎误触开山山顶,机油四溢,机身訇然起火,坠落于山脚,待村人赶来时,两位飞机师皆已烧成焦炭。徐志摩座位靠后,仅衣服着火,皮肤有一部分灼伤,但他额头撞开一个大洞,成为致命创伤;又因身体前倾,门牙亦已脱尽。当晚,细雨霏霏,似乎是在哀悼天才诗人的早逝。
文 / 陈漱渝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讶异,更无须欢喜,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
这首题为《偶然》的小诗,原是徐志摩所作剧本《卞昆冈》中的一段歌词,是徐志摩自己最为喜爱的诗作。1931年11月19日,徐志摩在一次空难事故中丧生。他化为了“天空里的一片云”,将身影投入了喜爱他的作品的读者心潭。
徐志摩
这次空难事件的过程是这样的:
11月18日,徐志摩乘火车由上海抵南京;19日上午8时,乘中国航空公司“济南号”飞机由南京飞往北平。飞机师王贯一、副机师梁璧堂都是南苑航空学校毕业生,年龄均为36岁。飞机上除运载了40余磅邮件外,乘客仅徐志摩一人,当年也是36岁。10时10分,飞机抵达徐州,加油后,于10时20分继续北飞。开始天气甚佳,不料在党家庄一带忽遇漫天大雾,飞机师为寻觅航线,降低飞行高度,不慎误触开山山顶,机油四溢,机身訇然起火,坠落于山脚,待村人赶来时,两位飞机师皆已烧成焦炭。徐志摩座位靠后,仅衣服着火,皮肤有一部分灼伤,但他额头撞开一个大洞,成为致命创伤;又因身体前倾,门牙亦已脱尽。当晚,细雨霏霏,似乎是在哀悼天才诗人的早逝。
林徽因
这位友人是谁?她就是中国古代建筑研究专家、诗人林徽因女士。当时她正准备举办一次报告会,对外国友人介绍中国建筑。
林徽因原名林徽音,1904年出生,福建闽侯人。1920年随其父林长民卜居英国伦敦,其时徐志摩正由美赴英攻读政治。次年,徐志摩在伦敦结识了林徽因。林徽因从小接受英美式的教育,容貌又特别出众——瓜子脸,齐耳的短发,诗一样迷人的杏眼;特别是那两只南国少女特有的黑眼珠,宝石般地放着光泽。就这样,林徽因象一朵自在、轻盈的彩云,将明艳的倩影投入了徐志摩的心涧,正如徐志摩《云游》一诗暗示的那样:
那天你翩翩的在空际云游,自在,轻盈,你本不想停留/在天的哪方或地的哪角,你的愉快是无拦阻的逍遥。你更不经意在卑微的地面/有一流涧水,虽则你的明艳/在过路时点染了他的空灵,使他惊醒,将你的倩影抱紧。
徐志摩与张幼仪
与林徽因相识,对徐志摩的生活产生了两个重大影响:一是促使徐志摩与原配夫人张幼仪女士离婚,去追求他的“真生命”,“真幸福”,“真恋爱”;二是激起了徐志摩的诗情,促使他放弃政治,从事创作。1931年,徐志摩在《猛虎集·序文》中回忆:“说到我自己的写诗,那是再没有更意外的事了。我查过我的家谱,从永乐以来我们家里没有写过一行可供传诵的诗句。在24岁以前我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我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的兴味。我父亲送我出洋留学是要我将来进金融界的……但生命的把戏是不可思议的……整10年前我吹着了一阵奇异的风,也许照着了什么奇异的月色,从此起我的思想就倾向于分行的抒写。一份深刻的忧郁占定了我;这忧郁,我信,竟于渐渐的潜化了我的气质。”显然,林徽因的出现,就是荡起徐志摩诗情涟漪的那“一阵奇异的风”,就是辉映徐志摩诗歌创作旅程的“奇异的月色”。无怪乎在《猛虎集》的卷首,徐志摩就选择了上文摘引的《云游》作为“献词”。
1924年,泰戈尔访问北平时,同他的两名翻译林徽因、徐志摩合影。
1924年4、5月间,印度诗人泰戈尔应北京讲学社之邀来华旅游并讲学。讲学社由林徽因之父林长民、徐志摩之师梁启超等发起,因此徐、林二人自然就成为了接待这位印度诗哲的“金童玉女”。对于徐志摩的才华,林徽因无疑是钦佩的;对于徐志摩的友谊,林徽因也一直十分珍惜。不过作为名门闺秀,她难于接受徐志摩深埋在心中的爱情。这固然跟徐志摩曾经结婚又因离婚而引起的非议有关,同时也因为徐志摩飘浮不定的感情使她难于信任。
也就是在1924年,徐志摩无意间结识了与他气质相投的有夫之妇陆小曼,酿成了一场闹得满城风雨,后来又给他带来了许多烦恼与痛苦的恋情。不过,他对林徽因的感情并未泯灭。因为林徽因与梁启超长子梁思成的接触,徐志摩怀着妒嫉的心情写出了一首隐晦的短诗——《拿回吧,劳驾,先生》,以“南湖”为笔名发表于1926年6月3日出版的《晨报副镌·诗镌》第10号。内容叙述一位先生收到女友的来信:“我求你,我的朋友,给我一个快电,单说你平安,多少也叫我心宽。”于是这位先生赶快拍发了一份电报,表明他这几年的痛苦“象磨面似的尽磨”,但感情的“炉火更旺似从前!”不料电报局的发报员却说,方才半点钟前,有一位年轻先生给同一女士拍发了一封内容相同的电报,问这位先生电报是否拍重了。这位先生只好尴尬地说:“唔,是吗?噢,可不是,我真是昏!发了又重发;拿回吧,劳驾,先生。”徐志摩的讽刺,并没有使林徽因改变态度。1928年3月,林徽因与梁思成在加拿大结婚。
1931年4月,林徽因在徐志摩主编的《诗刊》第2期上以“尺棰”为笔名发表了一首《仍然》,作为对旧情未灭的徐志摩的答复:“你舒伸得象一湖水向着晴空里/白云,又象是一流冷涧澄清/许我循着林岸穷究你的泉源我却仍然怀抱着万般的疑心/对你的每一个映影。”
由于徐志摩曾以“南湖”为笔名讥刺林徽因,所以诗中把徐志摩比喻为“一湖水”。“白云”是林徽因的自喻。白云对湖水冷涧的每一个映影都怀有疑心,正是徐、林不可能正式结合的心理障碍。
同年9月,徐志摩遇难,在荒郊留下了一颗破碎的心。林徽因跟朋友们一道,用鲜花感伤地围上徐志摩的照片,压抑住嗓子底下的叹息与悲哽。1934年徐志摩去世3周年纪念日,林徽因正巧乘火车路经徐志摩的家乡。她在昏沉的夜色里独立车厢门口,凝望着那幽黯的站台,默默地回忆起许多不相连续的往事残片,“直到生和死间居然幻成一片模糊,人生和火车似的蜿蜒一串疑问在苍茫间奔驰。”1935年12月8日,林徽因在天津《大公报》发表《纪念志摩去世4周年》,希望研究者不牵涉徐志摩个人生活是否合乎规矩方圆,而就文论文、就艺术论艺术地对他的作品作一“和平判断”。1936年3月15日,林徽因又在《大公报·文艺》第110期发表她在徐志摩殉难一年后写成的诗歌《别丢掉》:
别丢掉/这一把过往的热情,现在流水似的,轻轻/在幽冷的山泉底,在黑夜,在松林,叹息似的渺茫,你仍要保存着那真!一样是月明,一样是隔山灯火,满天的星,只有人不见,梦似的挂起,你向黑夜要回/那一句话——你仍得相信,山谷中留着,有那回音。
这首委婉别致、构思新颖的小诗,成为林徽因的代表作,受到了朱自清等名家的赞誉。
1955年,年仅51岁的林徽因因肺病去世。她向中国现代文坛奉献了为数不多但独具特色的诗歌、小说、剧本,又在建筑学方面取得了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