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最新炭黑材料(炭黑的发展简史)

最新炭黑材料(炭黑的发展简史)我国古代炭黑的制造历史源远流长。魏代的未诞(公元176—257)是制造炭黑,用以制墨的能手。三国时魏国的曹植(公元192—232)就写有“墨出青松之烟”的记载。到了公元3世纪的晋代,松烟炭黑的应用已十分普及。这说明我国烧松制烟的手工业生产已相当发达。公元10世纪唐代时,我国开始用桐油及其他动植物油,在空气不足的情况下点燃,使油不完全燃烧,烟黑沉积在陶质的碗下,加以收集,以此制取优质炭黑。炭黑的早期应用是制造墨汁和黑色颜料。我国殷代的甲骨文就是利用烟炱制墨记载的文字。古代有数量庞大的竹简和木简,仅“史记”就有130卷,计526550字,都是用墨写成的。汉代,我国最早出版了一本字典,书名为“说文解字”,其中解释“墨”字,称它“从黑从土,黑着烟煤所成,土之类也”。炭黑按主要用途分类可分为橡胶用炭黑、导电炭黑和色素炭黑等。在这些用途中,用量最大的是橡胶用炭黑。橡胶用炭黑约占炭黑总量的 89.5%,

什么是炭黑

炭黑是由许多烃类物质(固态、液态或气态)经不完全燃烧或裂解生成的。当今,“炭黑”这一术语,通常指由炉法炭黑、槽热裂法炭黑和灯烟炭黑等所构成的一组工业产品。它主要由碳元素组成,其微晶具有准石墨结构,且呈同心取向,其粒子是近乎球形的胶体粒子,而这些粒子大都熔结成聚集体。

“炭黑”一词,实际上是包含着各种用途的炭黑产品在内的总称。每一种炭黑有其特定的物理化学性质,这种性质所使用的原料、燃烧裂解过程、生产方式和工艺操作条件紧密相关。炉法炭黑是烃类在反应炉内不完全燃烧制取的。槽法炭黑是天然气火焰与槽钢相接触制取的。乙炔炭黑则是热裂炭黑的特殊品种,它是由乙炔放热热解制得的。灯烟炭黑是在敞口浅盘中燃烧烃类制取的。

按炭黑定义,重油造气副产炭黑原则上也属于炭黑的范畴之内。结构趋于向石墨晶体的有序排列,称为石墨化炭黑。这不但对研究炭黑粒子微观结构有重要意义,而且在碳素工业上也有其实用价值。

“白炭黑”,即二氧化硅(SiO2) 因其对橡胶有补强填充功能 与炭黑几乎相同 但颜色呈白色 我国习惯上称之为”白炭黑” 它的主要组成是水合二氧化硅 与炭黑的组成截然不同的。

炭黑按主要用途分类可分为橡胶用炭黑、导电炭黑和色素炭黑等。在这些用途中,用量最大的是橡胶用炭黑。橡胶用炭黑约占炭黑总量的 89.5%,橡胶用炭黑中又以轮胎用炭黑用量最大,约占橡胶用炭黑的 67.5%;非橡胶用炭黑约占 10.5%。

最新炭黑材料(炭黑的发展简史)(1)

炭黑用途分类

发展简史

炭黑是人们最早知道的石油化工原料之一。我国是世界上生产炭黑最早的国家。距今三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掌握了烧烟制墨的是技术。炭黑的生产发展,与我国古代文字的产生、纸和印刷术的发明有着密切的联系,我国古代称炭黑为“炱”或“烟炱”。由于古代的炭黑是用松枝作原料烧制而成的,故又称为“松烟”,这些名称一般沿用到19世纪末叶。自从1892年近代炭黑工业出现以后,才逐渐被“炭黑”这一名词取代。

炭黑的早期应用是制造墨汁和黑色颜料。我国殷代的甲骨文就是利用烟炱制墨记载的文字。古代有数量庞大的竹简和木简,仅“史记”就有130卷,计526550字,都是用墨写成的。汉代,我国最早出版了一本字典,书名为“说文解字”,其中解释“墨”字,称它“从黑从土,黑着烟煤所成,土之类也”。

我国古代炭黑的制造历史源远流长。魏代的未诞(公元176—257)是制造炭黑,用以制墨的能手。三国时魏国的曹植(公元192—232)就写有“墨出青松之烟”的记载。到了公元3世纪的晋代,松烟炭黑的应用已十分普及。这说明我国烧松制烟的手工业生产已相当发达。公元10世纪唐代时,我国开始用桐油及其他动植物油,在空气不足的情况下点燃,使油不完全燃烧,烟黑沉积在陶质的碗下,加以收集,以此制取优质炭黑。

最新炭黑材料(炭黑的发展简史)(2)

炭黑

我国古代学者贾思勰、沈括、晁贯之、宋应星等,在他们的著作中,总结了炭黑在不同时期的生产实践经验。公元6世纪后魏贾思勰撰写的《齐民要术》一书,是世界上最早记载炭黑性质、用途的科学史料。他在该书中对炭黑的性质作了如下的描写:“此物至轻微,不易露筛,喜失飞去,不可不慎。”这与近代科学技术认为,炭黑具有高度的分散性,粒子尺寸属于胶体范畴的结论相吻合。北宋学者沈括在《梦溪笔谈》著作中,首先提出了从石油中制取炭黑的方法,因为他发现民间把石油作为燃料燃烧时,产生大量炭黑。他在书中写上“烟基浓,所沾帷幕皆黑”。他还亲自做实验,证实这种炭黑比松枝、桐油所制取的燃料燃烧时,产生大量炭黑“黑光如漆,松烟不及也”。而且他还科学的预测,用是石油制取炭黑,前景广阔。他提出“此物后必大行于世”。这一科学论断,已被现在油炉法炭黑的大量发展所证实。宋代晁贯之著有《墨经》一书,他对制造松烟的方法有详细的叙述,而且把生产技术作了概括的总结。明末学者宋应星所著作的《天工开物》,曾系统总结了炭黑生产的经验,对炭黑的生产设备和影响炭黑质量的因素都作了论述,他在书中明确提出工艺操作必须及时,若“制取怠慢,则烟老,火燃质料并丧也”。这说明在那个时代,人们已认识到反应时间对炭黑生产的重要性。他还对松烟炭黑的设备作了较为详细的介绍,烟窖上部为圆顶,“如舟中雨蓬式”,“每隔位数节”开有“小孔出烟”。这样的结构方式很合理,圆顶雨篷结构,有利于均匀散热和气流流动,相隔一定距离离开小孔,一方面防止出现气流停滞而形成死区,而且使气流速度分段逐渐下降,为不同大小的炭黑粒子分级沉降创造条件。所制取的炭黑分为三级,“靠尾一、二节为清烟”,是最后沉降的粒子最细的优质炭黑;中节者为混烟,这就是说,中间收集的中等质量的炭黑,而靠近炉口处,粒子最粗,供一般用途。宋应星所论述的这些生产原理和设备结构 可以说是近代炭黑工业的雏形。

总之,我国古代人民在炭黑生产技术方面取得了极为丰富的经验,为世界文明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据日本及欧美各国文献记载,国外炭黑的制造,是由我国传入日本、东方各国,然后传到希腊、罗马,最后传入欧洲的。公元16世纪后,德国、法国、英国等开始以煤焦油、动物油、天然树脂等为原料制取“炱”。1864年美国开始用人造煤气,经燃烧,以石板为收集面,用刮板刮下面的“炱”。这和我国古代所用的方法基本相似。

直到1872年,世界上才首次出现了炭黑工业的规模生产,同时产生了“carbon blakc”(炭黑)这一术语 这就是近代炭黑工业的开端。1892年美国发明了用天然气制造槽法炭黑 当时主要用作着色剂.1912年美国人莫特(mottee)发现了炭黑对橡胶的补强作用 特别是显著提高轮胎耐磨性能以后 面料黑的需求量迅速增长.20世纪20年代 出现了热裂法炭黑和气炉法炭黑 它们也都是以天然气为原料 能赋予橡胶较低模量\低生热和低补强能力 广泛用于轮胎胎体.

20世纪上半叶,大多数炭黑是用天然气制造的。油田和天然气井大都远离工业城市,在远距离输气管线尚未建成以前,天然气几乎没有其他用途。因此,天然气价格很低,往往就近用于生产炭黑,如美国得克萨斯(texas)的南部天然气生产地 相继建立起几家槽法炭黑厂.那个时代全世界的所需炭黑 几乎都是这个地区的炭黑生产厂家 即如今的卡博特(cabot)\哥伦比亚(columbia)等公司提供的.

随着天然气工业的发展 采用了高压远距离输气后 天然气用途越来越广 其价格随之上涨.这就促使科技工作者研究开发新的炭黑原料和新的制造方法.到了30年代 美国斯诺(snow) 后为克列西(kreici)致力于以油为原料制造炭黑 开发成功了油炉法炭黑.1943年 世界上第一座工业化规模的油炉法炭黑和平装置 在美国鲍格(boger)投入生产.由于油炉法生产的炭黑十分适用于合成橡胶 时值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合成橡胶工业迅猛发展 油炉法炭黑的需求量迅速发增长 而且各种性能的油炉法炭黑相继问世.1944年生产出了高耐磨炉黑(HAf) 而后中超耐磨炉黑(isaf)\通用炉黑(gpf)和快压出炉黑(fef)等都生产出来了.与此同时 由于天然气价格上涨 槽法炭黑生产成本大幅度提高提高 环境污染严重 而油炉法炭黑在许多应用领域中可以替代能耗大\空气污染严重的槽法炭黑.因此 油炉法炭黑的需求量不断增加 而槽法炭黑的产量急剧下降 至60年代中期 槽法炭黑几乎不生产了.70年代 油炉法新工艺炭黑的生产技术崛起 发展极为迅速 已代替传统的油炉法炭黑的生产技术.全世界炭黑的产量在1930年仅为170KT 而在1997年高达6600KT 并将继续发展.

虽然我们的祖先对炭黑制造曾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但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 一直没有自己的炭黑工业.解放前 我国只在东北抚顺和鞍山等地生产一些灯烟炭黑 1949年 产量仅为252T.新中国成立后 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发展我国民族炭黑工业 从无到有 从小到大 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 迅速建立和发展起来.四川隆昌和辽宁抚顺两座炭黑厂被列为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重点建设项目.

从50年代初算起 我国炭黑工业已经历了将近半个世纪.1998年全国炭黑产量为570KT 跃距世界第三们 产品不仅能基本满足国内橡胶工业和其他行业的需要 还出口到日本\西欧和东南亚等地.改革开放以来 通过推广应用国内开发的技术和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 炭黑品种增加 质量提高 能耗降低 环保改善 逐步缩小与国外生产技术的差距.

回顾我国炭黑工业40多年来的发展 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1949-1957年经济恢复和我国炭黑工业创业时期 先后建立了11个炭黑厂 生产了槽法\混气\滚筒和喷雾等品种 全国面料黑产量由252T增加到8679T 年平均增长率为55.6% 同时培育了一批人才 为我车炭黑工业的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1958-1960年大跃进时期 油炉法高耐磨黑和气炉半补强面料黑相继开发成功 建立一大批土法上马的炭黑厂.炭黑产量猛增至62000T 但因产品质量不好 供过于求 1962年经调整后 产量回落到2428T.按此计算 年平均增长率仍达22.8%.大众多的新厂发展中 有7家炭黑厂已成为当今的主要企业.

1961-1966年为调整\巩固时期 1962年我国国民经济开始进行调整,原化学工业部对全国炭黑企业进行了整顿,制订了炭黑部颁标准,开展了厂际竞赛,组织了提高炭黑质量为目标的会战。产量稳步上升,到1996年为51416T,年平均增长率为20。6%。先后开发成功乙炔炭黑、通用炉黑和中超耐磨炉黑。在此期间,有5家新建炭黑厂投产,并开始筹建我国第一家也是唯一的炭黑工业研究设计单位。

1967-1976年文化大革命时期,由于调整期间的科技进步发挥了作用,也由于动乱影响了其他行业的生产,作为能源的天然气和油的供应相对富余,因此,炭黑工业合仍保持较高速度向前发展。到1970年产量为90317T,年平均增长率为15。1%。但在此期间,由于橡胶工业发展缓慢,使炭黑供过于求,导致1971-1975年炭黑产量徘徊于100KT左右。至1976年炭黑产量上升到123763T。因此1971-1976年炭黑年平均增长率仅为5。4%。在科技进步方面,利用尾气烧锅炉,应川脉冲袋滤器,生产滚筒法高色素炭黑等,在此期间新增加了6家炭黑厂。

1977-1979年,原化学工业部对全国炭黑企业加强了管理,拨出10万T重油 加上乙烯焦油的应用成功 解决了全行业原料油不足的困境 从而使炭黑产量迅速增长 到1979年产量为188364T 年平均增长率15% 炭黑再次出现供过于求 成为长线产品 1981年产量降为154500T。在此期间,在科技进步方面有了较快的发展,油-气路线新工艺炭黑已初步开发成功,尾气发电装置投产。企业管理过调整,整顿开始加强,从而为80年代炭黑工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1980年迄今为改革开放时期,从1982年开始,全国炭黑产量稳步上升,1989年为306KT,1998年已达570KT,年平均增长率为7.2%。在科技进步方面,有了飞跃的发展,促进我国炭黑工业整体素质的提高。我国自行开发研究的油-油路线新工艺炭黑的生产技术得到普遍推广。万吨级新工艺炭黑大型生产装置,全国已建成12套,橡胶用炭黑的品种由11个增至25个,产品质量显著提高。每吨炭黑(以N330为例)的平均油耗从2.74T降为2.14T。各企业普遍提高了空气预热的温度,采用了高效袋滤器,研制出配套的滤袋等。尾气发电、湿法造粒、微粒粉碎机以及微机控制生产第一大批新技术、新装备被推广应用,使整个炭黑工业上了一个新台阶。与此同时,特种炭黑诸如色素炭黑、导电炭黑,各种专用炭黑等加快发展步伐,以适应油墨、涂料、塑料、制革等行业的日益增长的需求。

经过65年自强不息的奋斗,目前全国有炭黑企业60多家,除了北京和西藏自治区、青海、广西壮族自治区外,各省、直辖市都有橡胶用炭黑企业。我国炭黑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目前产能和产量均居世界第一。见下图2019年我国炭黑出口国家统计。

最新炭黑材料(炭黑的发展简史)(3)

2019年炭黑出口按产销国统计

最新炭黑材料(炭黑的发展简史)(4)

2010-2018年我国炭黑行业利润率趋势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