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兰州黄河铁索桥在哪里修(兰州握桥被拆时)

兰州黄河铁索桥在哪里修(兰州握桥被拆时)这个风景就是雷坛河河水形成的。每年春末夏初,雷坛河上游马衔山、阿干镇一带海拔比较高的地方开始冰雪融化,结果引发了山洪暴发,滚滚河水携带着冰块奔腾而来,在握桥这里汇集,河水激流四溅,冰块相互碰撞,声音震天,水汽升腾,远远看上去握桥好像在云雾中一般,有些如梦如幻的感觉。阿干河流程短,只有44.6公里,然而它的水量并不小。可以用“水势汹涌”来形容,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时,雷坛河上还有不少的水磨坊。解放前,兰州八景,其中一个景点名叫“虹桥春涨”,说的就是握桥一带的风光。这座桥始建于唐代,明代永乐年间重建,清代由于战火、洪水等原因,曾三坏三修。整座桥用圆木和方木纵横相间垒起,层层向河心挑出,每层挑出数米,纵向圆木的前端稍向上挑起,以便承受桥梁受压变形后能平直而不是向河心凹曲,两头向河心靠拢到相距五六米时,用木简支梁搭成桥,因为整个造型像两手相握故此人们又称之为握桥。整座桥由28根朱红大柱组成桥廊13间

1952年,兰州人引以为自豪地握桥被拆掉了。一道桥梁消失了,一道让兰州人自豪了近600年的风景“虹桥春涨”也从此消失了。

1.曾被误读的风景

握桥是兰州雷坛河的桥梁。雷坛河是兰州阿干河的下游。阿干河源自马衔山,沿途汇集了马坡、银山、铁冶、阿干、石佛沟、后五泉等众多支流,在白云观西侧流入黄河。 

兰州握桥,其实叫西津桥,又名卧桥,修建在兰州城西一公里处的阿干河上。1952年拆除时的实测得知,桥净跨度22.5米,全长27米,桥高4.85米,宽4.6米,桥廊坡度20度。

兰州黄河铁索桥在哪里修(兰州握桥被拆时)(1)

这座桥始建于唐代,明代永乐年间重建,清代由于战火、洪水等原因,曾三坏三修。整座桥用圆木和方木纵横相间垒起,层层向河心挑出,每层挑出数米,纵向圆木的前端稍向上挑起,以便承受桥梁受压变形后能平直而不是向河心凹曲,两头向河心靠拢到相距五六米时,用木简支梁搭成桥,因为整个造型像两手相握故此人们又称之为握桥。

整座桥由28根朱红大柱组成桥廊13间,中间3间,两侧各5间,桥头修建有亭子,四角飞檐,顶上覆盖有黑色的琉璃瓦。东亭前额“空中鳌背”,阴额“彩虹”;西亭前额“天上慈航”,阴额“新月”。

由于桥身隆起,如同一道美丽的彩虹,所以人们把桥称之为“虹桥”。

阿干河流程短,只有44.6公里,然而它的水量并不小。可以用“水势汹涌”来形容,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时,雷坛河上还有不少的水磨坊。解放前,兰州八景,其中一个景点名叫“虹桥春涨”,说的就是握桥一带的风光。

兰州黄河铁索桥在哪里修(兰州握桥被拆时)(2)

这个风景就是雷坛河河水形成的。每年春末夏初,雷坛河上游马衔山、阿干镇一带海拔比较高的地方开始冰雪融化,结果引发了山洪暴发,滚滚河水携带着冰块奔腾而来,在握桥这里汇集,河水激流四溅,冰块相互碰撞,声音震天,水汽升腾,远远看上去握桥好像在云雾中一般,有些如梦如幻的感觉。

明代就有人写过诗,万历年间荆州俊曾任临巩兵备道,他写了一首诗,名叫《浩亹春涨》“塞外春融消积雪,浩亹千里猛回头。天涯砥柱于何觅?二月狂澜未可游。”

其实,历史上浩亹河指的是大通河。明清时期,人们不了解情况,将发源于兴隆山的兴隆峡河误认为是浩亹河,又将源于马衔山的阿干河也误以为是浩亹河。因而,明代所说的“浩亹春涨”和清代所说的“虹桥春涨”是同样一处风景。

所以说,这是一处曾被人们误读了的风景。

兰州黄河铁索桥在哪里修(兰州握桥被拆时)(3)

解放前,雷坛河是兰州最富有魅力的地方,握桥上游不远,有座寺院名叫兴远寺。这座寺院依河而建,被重重梨树所笼罩,在梨花盛开的时节这一片白色的海洋芳香四溢。这里就是老兰州所说的“梨苑花光”。沿河而建的楼,又构成了兰州独特的建筑——悬楼。而在雷坛河的河滩中形成了一个规模很大的集市,从临洮方向来的粮食、从西固河口来的西瓜、沿黄河而来的木材大多在这里聚汇交易。雷坛河边也是武林高手切磋的地方,可以说是兰州最具民间气息的地方。

2.多民族交流的结晶

兰州的握桥是从少数民族学来的。据说始建于唐代,在这里修建了仿“河厉”桥,“河厉”是吐谷浑所建造的一种桥。

吐谷浑本是辽宁鲜卑慕容氏的一个部族首领的名称。西晋时因兄弟内讧,吐谷浑率领700多户部族,在老马的引导下,一路向西,绕过河套平原,辗转来到甘肃境内,最后在青海南部定居了下来,建了多民族的联盟国家。第一个首领吐谷浑,就成为国家的名字。羊皮筏子的使用也和这个民族有关系。可能是游牧民族的习惯所致,吐谷浑人的桥车辆往往难以通行,只能供行人和牲畜通过。因为桥身上有一道道的横梁。这些横梁,大约有二十厘米高,是一个个方木组成。这个就注定了握桥的命运和归宿。解放后,全国各地的不少握桥都被拆除了,而如今保存下来的桥,大部分是拱桥和平桥,就很能说明问题。其主要原因是无法和日益增长的交通流量相适应。

兰州黄河铁索桥在哪里修(兰州握桥被拆时)(4)

人们还是想尽办法,解决握桥的通行问题,实际上也是在延续着中国古老桥梁的命运。1941年,人们又在握桥边上修建了一座木平桥,供车辆通过,但这只能算是一个应急措施,因为它的承载能力有限,而且抵御洪水的能力比较差。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经济建设步伐的加快,尤其是兰州的西固地区是计划中的石油工业基地,沟通兰州城区和西固之间的交通就非常重要了。

兰州黄河铁索桥在哪里修(兰州握桥被拆时)(5)

 1951年发生洪水,握桥旁边的平桥也被冲毁了。此时,修建通往西固的林荫大道西津路已经迫在眉睫。1952年,政府决定拆除握桥,拆除握桥的计划公布后,社会各界反响非常强烈。

这座延续了近千年历史的桥梁,人们还是有非常深厚的感情的。

1952年3月,拆桥时,许多人出面阻拦,都不愿意一道被人们传诵了数百年的风景就此消失。面对激动的群众,兰州市劳动局局长赵子明在现场召开了群众大会,一方面给群众展示旧桥拆除后新建新桥的重要性和美好前景;同时也将报请市政府,准备在五泉山重建握桥。

兰州黄河铁索桥在哪里修(兰州握桥被拆时)(6)

实际当时还有一种选择,那就是让公路改线,这就要拆除一大片民居,当时经济实力不足,无法支付巨额的拆迁费用,只能选择拆除兰州握桥。

在赵子明的动员和保证下,拆桥工作才得以顺利进行。人们拆桥时,将所有的木料都进行了编号,这样便于重建时恢复。然而在拆除到了桥墩时,人们却遇到了意想不到的情况。

 3.一声巨响桥墩消失了

当拆除工作进行到只剩下河两岸的卧木时,拆除工作中最艰巨的时刻来临了。这就是握桥中最为重要的部分——石堤。

人们在修建握桥时,先在河两岸砌石堤,然后横放一根大木,再在大木上挑出挑梁,再用一根小横木把7根挑梁贯拴一起。挑梁上又横压大木一根,这样以此类推,挑梁就逐渐往河心挑出。

握桥的石堤是用糯米汁搅拌生石灰作为粘合剂,最后一次大规模整修握桥是在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此时,已经过了100多年,石堤依然坚固如初。依照当时拆建方案,这些石堤和挑梁都会完整不动地拆下来,拿到五泉山。

兰州黄河铁索桥在哪里修(兰州握桥被拆时)(7)

拆除了最上一层石条,发现里面的木料没有丝毫的腐朽,就连当时木工画的墨线也像新的一样。可见,握桥修建时人们费了一番心思,横卧木与挑梁都是长10多米,圆径30多厘米的大圆木,横卧木和一层挑梁下衬砌糯米、石灰粘接的大石条。梁木入土部分为防年久腐朽,四周填以卵石、石灰,并设通风口。

为了保护石堤内的木料,设计了非常巧妙的通风口,这些通风口利用了石堤之间的自然缝隙,形成了对流,就把河水中潮湿空气吹走了,保持了木料干燥。

石堤非常坚固,而工期赶得比较紧,不容许慢慢琢磨。人们只好将挑梁全部锯断,然后定向爆破,将石堤全部炸毁。这实际上也为后来的重建留下了难题。

兰州黄河铁索桥在哪里修(兰州握桥被拆时)(8)

在一声轰天巨响中,兰州八景之一的虹桥春涨就成为了永远地传说。使用了近600年的握桥,连最后的影子也没有留下。

按照当初异地重建的方案,握桥将在五泉山东龙口进行重建。然而,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拆下来的木料,堆放在市建公司的料场后,部分构件被挪作他用,而五泉山公园当时又无力补充,故未予接收。

如今他们只有在那些诗句中寻找握桥:“不凭支柱架虹腰,独卧河干历几朝。桥上行人桥下影,年年来去送寒潮。”

兰州黄河铁索桥在哪里修(兰州握桥被拆时)(9)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