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简述唐朝时期建筑发展成就(中华传统文化常识系列)

简述唐朝时期建筑发展成就(中华传统文化常识系列)“那是一个需要巨人并产生了巨人的时代。”恩格斯的这句名言常常使我们想起达·芬奇、拉斐尔、米开朗基罗等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大师,却很少有人知道隋代的工艺巨匠宇文恺在人类建筑史上所做的贡献。宇文恺出身于显赫的豪门之家,父亲和兄长都曾是北周重臣。然而与父兄的志向不同,“恺独好学,博览书记,解属文,多伎艺”(《隋书》本传)。这一兴趣不仅使他在改朝换代的政治变革中保全了性命,而且使其在江山一统的政治局面中获得了机遇。在世界建筑史上,很少有人像宇文恺那样,一生能有机会在开凿广通渠、决渭水达黄河,乃至营建东都洛阳等一系列重大的建筑工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大兴——长安城的总体设计,则无疑是这位“有巧思、多技艺”的建筑师毕生智慧的高度结晶。从某种意义上讲,一个国家的首都可被视为其精神风貌的缩影。隋文帝建国之初。以西汉的故都长安为首府,位置在今西安西北的汉城一带。开皇二年,因此城规模狭小、布局零乱,水质

中华传统文化常识系列第九篇 建筑第二节 隋唐时期的建筑

简述唐朝时期建筑发展成就(中华传统文化常识系列)(1)

在这片兵甲强盛、风行万里的土地上,最能体现其大国气象者,莫过于建筑艺术。我们知道,建筑是一种古老的、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艺术形式,它以砖石竹木为语言,在建筑人类栖居环境的过程中诉说着自己的情感、展现着自己的才智、表达着自己的信仰。

然而遗憾的是,由于我们的古人在建筑材料上更偏爱木材而不是石料,因而许许多多宝贵的艺术经典没有能够保存下来。在西方,今天的人们不仅可以去雅典瞻仰帕台农神庙的废墟、到罗马去观看斗兽场的残骸,而且可以看到古罗马时代保存下来的完好无损的万神庙、中世纪遗留下来的刻满时代烙印的巴黎圣母院,以及文艺复兴时代的艺术巨匠亲手营造的富于传奇色彩的圣彼得大教堂。可是在中国,不仅雄伟壮丽的阿房宫毁于项羽的一把大火,而且气势恢宏的未央宫也早已灰飞烟灭了。

顺着时代的足迹往上追索,我们今天所能看到最早的木制建筑的经典之作,恐怕要算是中晚唐时代建筑在佛教圣地五台山上的南禅寺和佛光寺这两座殿堂了。尤其是始建于大和年间、重建于大中十一年的佛光寺,是现存中国古建筑中斗拱挑出层数最多、距离最远,从而也最能体现木制建筑审美特征的艺术精品。熟悉建筑艺术的人都知道,西方建筑以石柱为首要的艺术语言,重在体现其指向上苍的宗教意识;中国建筑则以屋檐为重要的表现手段,重在体现其横向展开的世俗气息。这样一来,支撑在屋桅下面的木制斗拱便具有了超出力学之外的艺术美感。作为梁柱和屋檐之间的中介环节,斗拱的意义即在于运用斗形木块和拱形曲木的有机组合而将立柱纵向的托力横向地传达、扩展开去。有了它,屋檐才能够探出,才能够上挑,从而使木制的建筑不至于机械、呆板、毫无生气。而斗拱本身那章法严谨、错落有序的层层叠加、也充分体现我国古代建筑的水平。

从佛光寺的建筑来看,由于斗拱的巧妙运用,使得横向展开的巨大殿堂并不显得压抑、沉重,从而在有限的高度中显出几分轻灵,在威严的气氛中透出一缕生机。

或许,中、晚唐时代的佛光殿还残存着初、盛唐时代的几许身影,文献记载和考古遗迹都表明,无论是在规模上,还是在气势上,以前的含元殿和麟德殿都曾远胜于此。那是一个何等伟大而豪迈的建筑时代啊!遗憾的是,我们今天的人们只能借助于佛光殿的身影并通过想象而向前追索了。

长安与洛阳

隋朝虽然运祚短暂,但却是一个极具魄力的封建王朝。在短短三十几年的时间里,它不仅开凿了闻名于世的大运河,兴建了规模浩大的大兴城、洛阳城,而且还留下了世界上最为出色的敞肩石拱桥。在此基础上,初唐统治者更是大兴土木,不仅把大兴城和洛阳城改建成为更加完美的东、西两都,建造了以昭陵、乾陵为代表的一系列帝王陵墓,而且还留下了诸多的佛塔、寺庙等宗教建筑。尽管大兴——长安这一隋、唐建筑的典型代表已不复存在,但是,当今天的人们航行于大运河中、伫立在赵州桥畔,或是瞻仰于大雁塔下、拜谒于乾陵墓前,仍不得不肃然起敬,为其精美的工艺和浩大的气势所感染。

简述唐朝时期建筑发展成就(中华传统文化常识系列)(2)

从某种意义上讲,一个国家的首都可被视为其精神风貌的缩影。隋文帝建国之初。以西汉的故都长安为首府,位置在今西安西北的汉城一带。开皇二年,因此城规模狭小、布局零乱,水质咸卤等诸多原因,而无法适应大国都城的发展需要,隋文帝遂命著名的政治家高颎和杰出的建筑大师宇文恺等人在该城东南的龙首原上主持重建新都。因杨坚在后周受封大兴公,故取名为大兴城。公元618年,隋灭唐兴,改大兴名为长安,并进一步加以扩建。

“那是一个需要巨人并产生了巨人的时代。”恩格斯的这句名言常常使我们想起达·芬奇、拉斐尔、米开朗基罗等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大师,却很少有人知道隋代的工艺巨匠宇文恺在人类建筑史上所做的贡献。宇文恺出身于显赫的豪门之家,父亲和兄长都曾是北周重臣。然而与父兄的志向不同,“恺独好学,博览书记,解属文,多伎艺”(《隋书》本传)。这一兴趣不仅使他在改朝换代的政治变革中保全了性命,而且使其在江山一统的政治局面中获得了机遇。在世界建筑史上,很少有人像宇文恺那样,一生能有机会在开凿广通渠、决渭水达黄河,乃至营建东都洛阳等一系列重大的建筑工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大兴——长安城的总体设计,则无疑是这位“有巧思、多技艺”的建筑师毕生智慧的高度结晶。

简述唐朝时期建筑发展成就(中华传统文化常识系列)(3)

根据对长安城的多次考古发掘,现已基本弄清其规划布局。该城东西长9721米,南北宽8651米,周长36.7公里,面积84平方公里,相当于10个今日规模的西安城。它不仅大大超过了罗马、拜占庭的面积,而且比明清时代的北京城还要大。因此,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它以无与伦比的规模享有“天下第一城”的美誉。根据唐代的制度,全国设 26关,其中6座上关和6座中关均设在长安周围。这12关以长安为中心,形成辐条式的车马道路,因而像欧洲是条条大路通罗马一样,中国是条条大路通长安。

清人顾炎武在《日知录》中指出:“予见天下州之为唐旧治者,其城郭必皆宽广,街道毕皆正直。廨舍之为唐旧创者、其基址必皆宏敞。宋以下所置,时弥近者制弥陋。”可以想象,在当时东依灞、浐,北临渭水的龙首平原上,这座拔地而起的浩大建筑是多么地伟岸、壮观!

长安城不仅气势浩大,而且布局考究。城的基本结构为正方形,由宫城、皇城、郭城三部分组成。宫城位于全城北部的正中, 以示坐北朝南、统摄天下的帝王气象。宫城的正中是皇帝起居、听政的太极宫,两侧则分别是太子居住的东宫和嫔妃居住的掖庭宫,其面积大约四平方公里。相当于明清紫禁城的六倍。宫城的南部比邻,是与其形状和面积相似的皇城。皇城内设有宗庙社稷、官署衙门,是文武百官办理政务的所在。宫城与皇域之间.有一个宽441米的街形广场,是皇帝检阅士兵和接受外国使节朝贺的地方。宫城的承天门与皇城的朱雀门直至郭城的明德门遥相对应,并以150米宽的朱雀大街将全城分为东西两部分。城内有东西大街14条,南北大街11条,把全城分隔为108个排列整齐的坊里,为居民的居住区和商业区。城内有东、西两大集市,各为1.1平方公里,分别划成九九见方的“井”字格局,供各行各业的商人进行买卖交易。城内有81座僧寺、 28座尼寺,30座道观、6座女观、2座波斯庙、4座胡袄祠,以及戏场、教坊、园林数处,整齐的槐树和飘逸的垂柳掩映着金招银幌、绿瓦红墙。外围的城墙厚约12米,每面各设3门。真可谓雄观虎视、气象万千。

太宗李世民执政后,在长安城北龙首原高地上修建大明宫,为太上皇李渊做避暑之用。高宗李治和武则天继位之后,又进一步加以扩建,使之成为唐代帝王处理朝政的真正重地,取代了太极官的显赫地位。此处居高临下,俯瞰全城,形如龙首,易守难攻是皇家居住和执政的理想所在。经过太宗、高宗、武后等朝的建设,大明宫形成了以含元殿、麟德殿、太液池为三大主体的建筑群。

简述唐朝时期建筑发展成就(中华传统文化常识系列)(4)

含元殿是大明宫的正殿,也是唐代最为雄伟壮观的建筑群体。大殿前面两侧构成双臂环绕式的翔鸾、栖凤二阁,以足够的跨度形成开张的气势;殿、阁均建于高台之上、以足够的高度来显示皇家的威严;伟岸的主殿与高耸的双阁之间以曲尺飞廊遥相连接、使整个建筑浑然一体。正所谓:“左翔鸾而右栖凤,翘两阙而为翼,环阿阁以周墀,向龙行之曲直。”(李华《含元殿赋》)

简述唐朝时期建筑发展成就(中华传统文化常识系列)(5)

与含元殿开张的气势相比,麟德殿的规模更为宏大。大殿的台基宽77米,长130米,总面积相当于明清太和殿的三倍。此殿主要是皇帝接见外宾、宴赐群臣的地方。大殿取前后相连的三重式建筑形式,面阔11间,进深17间, 给人以浑厚、博大、深不可测之感。尽管昔日的麟德殿已不复存在,但仅从今日的复原图中,我们也不难发现其“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王维《和贾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的盛大气象。

简述唐朝时期建筑发展成就(中华传统文化常识系列)(6)

太液池位于大明宫的中后部,以波光船影、碧水红花的园林建筑与巍峨的含元殿和雄浑的麟德殿遥相呼应,并在地理上形成三角关系。如果说含元殿以气势开张的姿态显示着国家的威严,麟德殿以博大雄浑的气势显示着帝王的高贵,太液池则以富丽堂皇的景象显示了皇家的奢华。池水阔达18万平方米,池中有蓬莱仙岛,环池有亭台楼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地将自然的景象与人工的建筑结合起来,不追求对称严整而追求道法自然。据考古发掘的资料统计,仅太液池畔的兴庆宫所留下的莲花瓦当就有73种, 可见其富丽堂皇到了何种程度。

作为一座具有典范意义的都城,长安既体现了尊卑有序的儒家思想,又融汇了道法自然的道家精神。因而既成为当时周边地区和国家学习和摹仿的范本,又成为后来各朝各代虽心驰神往却又不敢望其项背的楷模。据考证,当时我国东北建立的地方政权渤海国之上京龙泉府,在规划上便完全袭用了长安的格式;日本的平城京(今奈良市)、平安京(今京都市)也都是其具体而微的摹本。时至今日,我们在明、清两代留下的北京城,以及故宫、北海的建筑和设计上,都不难发现长安城、含元殿和太液池的历史投影。只是这些后来的摹拟之作,无论是在规模上还是在气势上,都无法与隋、唐的原作相媲美了。

上述景象,很容易使人们联想起骆宾王的那首《帝京篇》:

山河千里国,城阙九重门。

不睹皇居壮,安知天子尊。

皇居帝里崤函谷,鹑野龙山侯甸服。

五纬连影集星躔,八水分流横地轴。

秦塞重关一百二,汉家离宫三十六。

桂殿嶔岑对玉楼,椒房窈窕连金屋。

三条九陌丽城隈,万户千门平旦开。

复道斜通鳷鹊观,交衢直指凤凰台。

剑履南宫入,簪缨北阙来。

声名冠寰宇,文物象昭回。

钩陈肃兰戺,璧沼浮槐市。

铜羽应风回,金茎承露起。

校文天禄阁,习战昆明水。

朱邸抗平台,黄扉通戚里。

平台戚里带崇墉,炊金馔玉待鸣钟。

小堂绮帐三千户,大道青楼十二重。

宝盖雕鞍金络马,兰窗绣柱玉盘龙。

绣柱璇题粉壁映,锵金鸣玉王侯盛。

王侯贵人多近臣,朝游北里暮南邻。

陆贾分金将宴喜,陈遵投辖正留宾。

……

除大兴——长安城外,东都洛阳也是隋、唐两代在建筑史上留下的杰出作品。我们知道,地处伊洛盆地的洛阳自古就是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等政权的首府。隋朝初年,曾为东都,后来炀帝迁都于此,大兴反成了陪都。经过宇文恺、封德彝等人的扩建,尤其是大运河开通之后,洛阳的地位日渐重要。唐初,洛阳仍为东都,并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武则天称帝时期,便以洛阳为神都。公元9世纪末,唐终于自长安迁都洛阳。洛阳的布局亦如长安,突出宫城、皇城的至尊地位,整个城市也成近似的正方形、只是根据地形的特点在具体的建设上略有不同。洛阳城的规模比长安略小,但更加奢华。其具体建筑也颇具特色,如武则天执政时曾两度建造的明堂,高294尺,方300尺、上下3层,并根据四时变化的特点而分布颜色,以追求“天人合一”的审美理想;又如经隋、唐两代营造的西苑(又称神都苑),周二百余里,内为十余里的湖泊,有蓬莱、方丈、瀛洲诸山,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为一体,堪称是古代园林艺术的杰作。

简述唐朝时期建筑发展成就(中华传统文化常识系列)(7)

对于隋、唐的东、西二都,历来文人墨客称颂不已,懿宗时代的李庾曾效仿汉代的班固、张衡作了著名的《两都赋》:

拥乾体,正坤仪,平两曜,据北辰。斥咸阳而会龙首,右社稷而左宗庙。……日出东荣,月沉西轩。倚九嵕之下麓,涵太液之清澜。龙道双回,凤门五开。烟笼凝碧,风静蓬莱。…

不难想象、那宽阔的街衢、豪华的府邸、鳞次栉比的店铺、金碧辉煌的庙学,再加上举止娴雅的文官、气宇轩昂的武士、服色各异的商人、花团锦簇的妇女……无疑构成了一幅气势开张的大唐景象。

附《两都赋》:

西都赋

洛先生客于上京,问里人以秦汉咸阳故事。里人曰:“先生不习乎哉!秦址薪矣,汉址芜矣。西去一舍,鞠为墟矣。代远时移,作新都矣。”先生曰:“宾者不识,藐然老沉。懵岁亡而日远,愿闻古而知今。为我源说,恭承玉音。”里人曰:“昔者帝兆唐居,命隋先基。乃假隋权,是开中原。既权二年,为唐迁都。周榛秦莽,平芜枿馀。文驱炀逆,卒于侑传。若天使项氏死劳,而授汉休也。唐开禅坛,新都之门。辟殿乾宫,以朝诸侯。时则有若房、魏作弼,英、鄂执律。南阳故人,河间帝室。戎衣既脱,瑞气洋溢。欢声传于亿兆,炀燎致乎太一。乃会汉酺,发周赉。谧万类,渟四海。遂开国以报功,差子男之五等。然后构阁图形,荣号凌烟。指河带以山砺,书天子之缙绅。

其制度也,拥乾体,正坤仪。平两曜,据北辰。斥咸阳而会龙首,右社稷而左宗庙。宣达周衢,址以十二;棋张府寺,局以百吏。环以文昌,二十四署。六部提统,按星分度。俨宪台而西列,肃阴馆于北户。建倍员于前王,总维纲于御史。端国家之朝仪,实周察乎左右。

其内则有太极承端,通址含元。日出东荣,月沉西轩。倚九嵕之下麓,涵太液之清澜。龙道双回,凤门五开。烟笼凝碧,风静蓬莱。东则左阁当辰,延英耽耽。宣徽洞达,温室隅南。接以重离,绵乎少阳。是为二宫,复道邃廊。西则月华重启,银台内向。中书在焉,密用宰相。宦者别省,延缘右藏。建子亭于屏外,设兰于庑下。天子端朝,明庭九宾。发少府之冕旒,陈奉常之书勋。肃勾陈以辟护,翼雉扇而对分。鸡人乃下,鹤唱先闻。千官就日,万品趋云。漏迟迟而东转,风习习而南薰。

外则国子招徒,疏馆开轩。左立太学,前惇广文。膳丰中厨,就教九年。稽以博士,总之成均。秘书典籍,品命校郎。横阁三重,阐正铅黄。若六艺之条贯,百氏之纵横。交错发论,礼形而乐声。太傅在前,少傅在后。载言载笔,出纳谟诰。 鹓动鸾飞,振玉锵金。殷庙羞瑚琏之器,楚材惭杞梓之林。已而燮和阴阳,经纬天地。采摭轩昊,牢笼虞夏。辟孔子之学堂,敷一代之风雅。此王者之文教也。亲兵百万,制以神策。紫身豹首,金腰火额。猎霞张旆,剥犀缀革。奋目而虎眦,振髯而猬磔。柔六钧,贯七札。对天仗以司戈,分玉墀而执戟。别有陈旌赐钺,阃外四七。依榆关以作镇,拒柳营而开壁。逐虏则出塞飞尘,伐叛则救旸作泽。此王者之武威也。

唐礼既行,三代同风。徵叔孙之春官,命伯夷之秩宗,则有封禅巡狩,谒天拜祖,明堂辟雍,王者之事,有司勿失。次有朝廷之位,班爵之序,器服车马,以节文武,不僭不滥。群臣之事,有司以告。下有内族外姻,以杀以隆,五礼各殊,陈吉仪凶,一室是形,天下大同。百姓之事,有司以教。故以内则敬,以外则严,以家则肥,以国则昌。卿士翼翼,公侯皇皇。在野熙熙,在朝跄跄。夫如是夸周而正鲁,胡可殚详。

洎乎乐之设也。以德配乐。陈器以作,革木匏竹,簨簴磬鏄 。命官二署,谐以协律。以奏庙貌,祖考来格;以陈宫庭,箫韶九成。凤凰来仪,以布天下。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及乎御允衣,集舞童。或献凯作铭,以宣帝功;或布字缀行,以达皇风。此《礼经》之所未纪,夔戛之所不同。刑期无刑,辟以止辟。三章寘汉祖之德,肆赦缓穆王之法。于是天子御端门,诏天下。涣汗发泽,与民更始。建金鸡于仗内,耸修竿而揭起。其下则税三关,解银铛。追其工,徙驩兜,煦舜弦,浃尧年。台收白简,史阁丹笔。总秋官之计,料不逾乎三十。斥匡衡之失论,罪温舒之不足。司刑无鬼哭之庭,大理有乌巢之狱。

又若荐祖建宫,元元之庭;霞帔云冠,飘飘太清。天子将有事也,岁豆时笾,夏簋殷鉶。传金炉之御烟,开甲帐之琳琅。此王者之示孝也。对里连街,帝宅王家。青门列槛,棠棣分华。勤政外名,花萼中题。屹云中而佩凤,杳天外而舒蜺。于是天子设千席,羞百醴。家人齿筵,愉愉济济。此王者之示悌也。

盛则长堤砥平,错则缨弁繁夥。佩印分鱼,九参六佐。肃威仪于行盖,指戒途于前马。待漏未开,朝骑沓街。鸡鸣朱邸,火度青槐。先导擘云,后车奋雷。递以严声,不生微埃。人寒物栗,统以京尹。临人秉杀,罔敢不谨。豪家戚里,金张许史。走马如龙。行车若水,拉枯请命,曾不仰视。配前秦与后赵,固异代而殊拟。

其地势也,负泰章台,倚汉甘泉。带泾渭之富流,挟终南之寿山。指重城于二华,拓外门于两关。元素交川,灞浐在焉。断虹偃蹇而亘梁,拖轮走骤而蹄奔。度万国以向朝,趋魏阙之通门。赤县统剧,停阡帝乡。长安万年,乾封明堂。蓝田左掎,鄠杜前张。分圻连乎冯翊,画疆接乎岐阳。排吴山而抵蜀,亘氐谷而通商。

天子穆清,环卫陈兵。将军之号,三番六营。至乃辨晓警昏,主在金吾。鼓列六条,外传通衢。备以严兵,罗以周庐。禁动息人,用戒不虞。其中则御水分沟,昆明下流。在野决溉,入宫环洲。菰织蒲纫,芡贽菱羞。渚戏园 ,沙眠白鸥。其远也,深有蛟潭,泒作龙湫。 接河汉,波通女牛。其近也,方塘含春,曲沼澄秋。户闭烟浦,家藏画舟。尔乃农家东作,厥土黄壤。树以桑柘,翳荟乎南亩。以黍以余,以黍以稷。以输太仓,天子之储。土厚地中,温寒以宜。门多杖老,室有蕃儿。承化发谣,帝力不知。则有程郑之家,白闼朱轩。崇基峻砌,待驷高门。木秀茸葩,红舒绿繁。挺硕果于华林,育丰蔬于中园。珠箔昼晴,金缸夜明。罗绣巾,鼓瑟吹笙,哗族陈宾,以乐乎太平。货隧分廛,物次骈连。中署肆师,夕咽朝昏。越璞楚琛,蜀贿巴賨。裁绮张绣,纹轴蕉筒。声教之所被,车书之所通。交错杂沓,斯焉会同。黄宅缁庐,金篆玉扃。以张帝居,用壮天庭,千形万声,不可多名。

天子奉尧舜之道,勤后稷之功。当仲夏而献茧,立中和而视农。然后黼黻时备,粢盛告丰。其接下情也,则尧鼓不悬,晋木不列。熔金作轨,四门是揭。人靡迷邦,士无讳讦。示收才而问眚,上谏行而冤达。当其万国贡珍,四夷纳赆。赋用舟通,财因辇进。地官计国,度支主吝。百姓既足,斯焉充刃。复若天府万品,以备供职。登馔则光禄献厨,命驾则太仆承轼。其乐人也,大启九门,分开三殿。齿群臣于次坐,徵公族于内宴。于以训恭俭,于以示慈惠。戏族咸在,百弄迭改。视仙童之霓裳,睹壮夫之角抵。御阶昼阴,帝座春深。缤纷宦闼,窈窕嫔林。既受赐于逮昏,尽拜帛而怀金。与众之乐,一日于此。先生独不习乎!

其四郊也,或有乘时之旧址,亡国之遗踪。天子迎四气,衋然改容,曰是足以怀伤于耳目,作戒于心胸。昔秦政肆刑,秦民其倾。楚泽大呼,分隳列城。徒罢骊山,役休上林。秦址既迁,鸿门至今。此东郊之事也。隋苑广袤,罝笼南山。占地万顷,不为人间。齐门失耕,禽游兽闲。代谢物移,缭垣不完。此南郊之事也。丰水悠悠,文王作周。传难子孙,衰平遂迁。乃眷镐都,武王宅居。国失赧逊,酆镐乃芜。此西郊之事也。汉设五畤,以主淫祀。栾诳徐诬,将求永久。天子亲拜,太牢黍牲。事凶地存,为天下笑。此北郊之事也。故因迎春则鉴秦败,知恃刑不如恃德也;因迎夏则鉴隋怠,知猎兽不如猎贤也;因迎秋则鉴周勤,知祖基作艰,传万年也;因迎冬则鉴汉误,知去淫即正,获天祚也。四鉴以陈,泽于生人;四德以懋,格于上下。故我高祖一呼大定,安都居正。传今皇帝一十四圣,是知禅国也,禅都也,非得隋之命,是得天之命。”

东都赋

先生曰:“富哉言乎,尧、舜之事,吾知之矣。然天地旁魄,奥区不一。九衢六陌,亦称河洛。始乎周卜,今日隋革。进八百里,作唐东宅。成者居者,余得其故。用悉闻见,丕我王度。子不识乎?颠炀偾华,中原毒痡。顺天应人,文皇赫图。王充不来,建德相依。阻我东人,不苏义旗。高祖西安,文皇舞千。一挂戎衣,邦人保完。彭城献级,东功乃立。则创业之事,不独于西也。高祖至天后朝,匪伊是居,於焉逍遥。明帝大同,出震开宫。恩波尔乡,泄源于东。则太平之事,不独于镐也。

若乃用洛为池,带河为沼。洞八门之会要,控二梁之夭矫。在隋之始移。划前规之隘,侈旧制之陋。指半含而新布,乃集工而成就。重城不居,万盗齐构。讫大业于义宁,廓皇家而逊授。既而天踵以正,地产以实。祯符所纪,嘉名不一。表贤则河水变清,瑞圣则洛图屡出。帝功既成,封禅礼行。显祖光宗,勒岱而祈嵩。我甸我郊,三圣之灵坛在焉。赤县神州,与京比俦。径山东之贡赋,扼关外之诸侯。直齐梁而驾辂,引淮汴而通舟。太行枕甸,发址崇垓;覃怀镇封,上干昭回。凿门导伊,两阜屏开。育仁颐智,堂奥庭隈。

尔其左掖通东,右掖洞西。笼故地之铜驼,抱旧里之玉鸡。御沟接泒,苑树通堤。抗凤楼於内庭,矗端门于天街。上阳别宫,丹粉多状。鸳瓦鳞翠,虹梁叠壮,横延百堵,高量十丈。出地标图,临流写障。霄倚霞连,屹屹言言。翼太和而耸观,侧宾曜而疏轩。若蓬莱之真侣,瀛洲之列仙。鸾驾鹤车,往来于中天。严城晓启,千门万户。建卫对营,开扃接牖。翠华在镐,分官以守。监署惟三,卿曹亦九。台阁高闶,支驭东方。仍俾二官,别持宪纲。赫若夏日,凛如秋霜。威动乎瓯、闽之国,风行乎燕、蓟之乡。郊圻作固,屯兵孟津。千里无烟,万夫狺狺。实兼武牢,以食济温。惟是咽喉,属于将军。礼乐所流,厥惟旧周。追鲁俗而为邻,化殷顽而作柔,异材挺擢,多士优游。原无无而耕溺,水溅溅而洗由。士得天爵,孝称行原。身行大节,里有旌门。以继前修,以垂后昆。荣一时之史籍,耸当代之人伦。兄友弟恭,位皆崇荣。石记标衢,棣萼为名。螭首龟趺,嶷峙双形。指两冯而远迈,对二陆而遐征。至若里巷之新名,闾阎之近革。或区区于傅说,或琐琐于典册。非敬戒于将来,何侈言之敢作。且二诰尚存,始卜惟艰。四姓所都,季年乃迁。或得於闻,或得於传。幸子弗哗,试为子发乎齿牙。”里人曰:“诺。”

先生曰:“郏鄏之地,中居帝域。贤相圣营,龟符墨食。成王定鼎,以休姬德。三十承孙,八百祚年。祖功浸微,衰平乃迁。幽用妇烽,诸侯疾怨。夷元敬朔,太史不颁。百派分波,争涸其源。汜水而郑,阳翟而韩。晋盟河阳,秦戍新安。一旅之兵,一成之土。嬴氏乘之,不享文武。此周之失都也。南阳真人,复运汉基。旧邦惟新,上称康时。光武而酿,明醴和醨。冲、质不长,桓、灵自纵。后戚立权,内官分弄。四星耀斗,百桷摧栋。阳弱阴强,刘轻曹重。此后汉之失都也。魏丕徙许,促龄四十。强臣执柄,三嗣徒立。政由宁氏,王髦莫奋。瓦解土崩,炎居奂逊。此魏之失都也。晋始三世,乱兴永嘉。萧墙构兵,沈阏称戈。浩浩逆流,天下垫波。八王既分,五马南奔。左衽之裘,乃来中原。此西晋之失都也。故权在诸侯,则姬氏平;权在内官,则汉室倾;权在强臣,则魏狃;权在亲戚,则晋走。是四者各以其故,权与势移,运随鼎去。从古如斯,谓之何如。世治则都,世乱则墟。时清则优偃,政弊则戚居。勿谓往代,试言前载。

开元太平,海波不惊。乃驾神都,东人夸荣。时则辚辚其车,殷殷其徒。行者不赍,衣食委衢。冠冕之夫,绮罗之妇。百室连歌,千筵接舞。高楼大观,陈宾归侣。金堂玉户,丝哇管语,我道如尧。我税如貉,贫庾而稻。贱笥而裼,比屋相视。耻衣空帛,开场分肆,不列麰麦。同轨同文,昼呼夜欢。父怿子愉,去径即盘。既兆既亿,动动植植。无声之乐,薰然不息。稽成康之周隆,考文景之汉汉休。摧代系时,不为彼优。我俗既饶,我人既骄。安不思危,逸而忘劳。

故天宝之季,渔阳兵起。逆旗南指,我无坚垒。匝甸鼙动,冲天羯腥。门开丽景,殿据武城。杀人如刈,焚庐若 。蜀驾先移,允师后誓。伤四年之委烬,奋二将以建勋。天落妖彗,风摧阵云。及夫埽台榭之灰,收京野之骨。徵郡国之版在,验地官之籍列。太平之人,已十无七八。至德复兴,六纪於兹。七圣储休,平痈补痍。故含识之士女,植发之童儿,皆能痛其丧乱,而期我康时。今四方之事,叟不知也。惟洛泱泱,滨盈万室。惟城职职,市廛骈集。比年大有,稍藏以实。都人嬉贺,有笑无栗。咸曰将睹乎贞观之风,开元之日。乡里之人,思万乘之威仪,幸物阜而时和,指康衢而引领,作望幸之赓歌。歌曰:‘晓行兮西风,庆摇裔兮龙在中。望云光兮拜千百,西泽霈兮均东泽’。”

里人曰:“诚哉是言。前年日南至,天子谒太清宫太庙,郊天祀地。既毕事,执谦端珽,谓公卿大夫曰:‘予在人上,历祀三四。年谷比登,未及于富。人庶稍蕃,未臻于寿,动植小遂,犹有枯夭。日月所至,犹照叛士。戎狄虽贡,西地犹虏。今行大礼,得不愧望于天,而献羞于祖。’是尚以圣政为忧,未意于行幸也。”先生曰:“大哉为君!用是言也,理是事也。则千里如郊,万里如圻。在西而东均,处内而外肥。吾归息乡里之谣,安尧舜之时。将齐驱于寿域,何近喜而远悲。则知鉴四姓之覆辙,嗣重叶之休烈。用是言也,理是事也,即所都者,在东在西可也。”

大雁塔、小雁塔

简述唐朝时期建筑发展成就(中华传统文化常识系列)(8)

大雁塔

如果说气势浩大的城市和富丽堂皇的宫殿是世俗建筑的杰出代表,那么金碧辉煌的庙宇和高耸入云的墓塔则是宗教建筑的光辉典范。隋、唐两朝佛、道大兴。隋文帝在夺取政权的过程中曾得到女尼智仙的帮助,因而在立国后不仅恢复了被北周武帝禁毁过的佛、道信仰,而且曾多次下诏兴建寺庙,把佛教作为国教来加以供奉。而李世民不仅在夺取政权的过程中得到过道教势力的支持,而且为了与门阀士族相抗衡,他便自称为老子的后裔,以此来抬高皇族的身份,故而在保留佛教信仰的同时突出道教的地位。及至武后当政,为了夺取李氏皇族打下的江山,又特意抬高佛教来制约道教,大肆建造寺庙和佛窟。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下,隋及唐初的宗教建筑便有了长足的发展。据统计隋朝在各地兴建的佛教寺院多达三千六百余处;而玄宗以前的初唐时期,寺庙又多了大约一倍。与此同时,道观亦随处可见。

由于历史的久远,这一时期的佛教建筑已罕有遗存。但从历史文献和古代壁画中可知,当时的寺庙已基本形成了对称组合的庭院式格局。其常见的形式为,整个建筑群以四合院为主体,包括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藏经阁在内的主要建筑均处在南北中轴线的位置上。东西两厢设伽蓝殿、祖师殿、观音殿、药师殿、罗汉殿、护法殿等次要建筑。此外在一些大的寺庙中还设有若干庭院、花园和客房。所有这些都突出了中国佛教世俗化、生活化、秩序化的特点,不仅与指向苍穹的基督教堂和幽闭清冷的清真寺庙迥然有别,而且与突出佛塔和宝殿而轻视生活建筑的印度寺庙亦形成鲜明对比。

在全部佛教建筑中,最具有宗教意味的要数佛塔了。然而这个原本是用于埋藏佛骨、祭奠亡灵的墓塔,在进入中国以后也越来越生活化、世俗化、审美化。首先,与南北朝时的情况不同,塔到了隋、唐已不再是寺庙的中心了。其次,塔的造型也因观赏、游览的需要而逐渐向阁楼化过渡。

山东省历城县神通寺的四门塔建于隋代大业七年,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单层佛塔之一。塔身平面为正方形,全部用青砖砌成。塔内中央有方形塔心石柱,除塔刹略有装饰性雕刻外,通体朴实无华。此一建筑尚介于信仰和世俗之间,既没有过多的神秘气息,也没有浓郁的审美装饰。

而到了初唐时期的大雁塔,情况就有了明显的变化。该塔建于陕西省西安市慈恩寺内,据《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记载,古印度摩揭陀国曾有众僧掩埋坠雁并建造灵塔的事,坠雁被视为菩萨的化身,雁塔便由此得名。大雁塔始建于高宗永徽三年,当时玄奘为保存由印度带回来的梵文佛经,在慈恩寺内修建了一个五层砖塔,但不久便坍塌。武则天长安年间重建,高至十层,后经战乱破坏,只剩七层。五代后唐又加以修缮。明代再次破坏,万历年间以砖维护,是为今塔。与四门塔相比,大雁塔虽然仍保留了简洁庄严的基本特征,但内外结构均有了明显的变化。现塔共有七层,高64米,底边各长25米。塔身自第二层开始,每层明显向内收缩,形成稳定的方锥体。远远望去,端庄雄伟、古朴大方。塔内设有木梯楼板,可逐级而上,攀登至顶,并可于每层四周的拱形塔窗举目眺望,因而具有了旅游观光的功能。塔底层的四面券门均有青石雕刻的门楣、门框,尤以西面门楣上反映唐代佛殿形象的“说法图”最为珍贵。南面券门外两侧的佛龛内,嵌有初唐大书法家褚遂良书写的石碑,一块碑文是太宗李世民撰写的《大唐三藏圣教序》,另一块则是高宗李治撰写的《大唐三藏圣教序记》。于是,书法与雕刻等艺术成分与帝文和塔名等文化因素相得益彰,使该塔已不仅具有了宗教的意味,同时还具备了审美的功能。唐代有所谓举子登科、雁塔题诗的风尚。时至今日,门内两侧仍嵌有明、清两代西安地区考中举人者的题名石刻。除“雁塔题诗”之外,当时的人有“重阳登高”的风俗。每逢“九九重阳”,长安的市民便结伴出游,登高远望。而皇帝本人也常常在这一天率众亲临大雁塔, 以眺望“河山天外出,城阙树中分”(李恒《奉和九月九日登慈恩寺浮图应制》)的长安景色。

简述唐朝时期建筑发展成就(中华传统文化常识系列)(9)

玄奘塔

或许,从考古学的意义上讲,作为“阁楼式”佛塔的早期代表,坐落于西安南郊兴教寺内的玄奘塔比大雁塔更多地保持了唐代的原貌。该塔是高宗总章二年为玄奘迁葬时所建、保留至今。其格式与大雁塔相仿佛,只是规模和名气略小而已。其他如建造于开耀九年的香积寺塔,亦为这一时期阁楼式佛塔的艺术杰作。

简述唐朝时期建筑发展成就(中华传统文化常识系列)(10)

小雁塔

小雁塔位于西安城南的荐福寺内,与大雁塔东西相望,因其体量比大雁塔小、故此得名。该塔建于唐中宗景龙年间,塔的平面亦成正方形,底层每面长11米,原有15层,高46米、后因明代地震,顶部两层坍塌,现余13层,高34.9米。从佛塔建筑的角度上讲,如果说大雁塔是“阁楼式”的典范,小雁塔则是“密檐式”的代表。“密檐式”宝塔亦呈多层格局,但除了第一层有较大的高度之外,以上各层的间距都很小。层檐之间或设小窗,更多的则采用通风、采光的小孔。塔檐用叠涩法探出,层层重叠,浑然一体。作为中国早期的“密檐式”建筑,小雁塔的魅力主要体现在塔身所构成的“弧度”上。塔的下面五层逐渐内缩的弧度较小,而六层以上急剧收缩,从而在视觉上造成一种外抛式的弧线,给人以流畅、秀美之感。有人将大雁塔比作体魄强健的伟丈夫,而将小雁塔喻为风姿绰约的俏女子,其动人之处可想而知。与大雁塔相似,南北券门上的雕刻也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塔内设有木制楼梯,亦可拾级而上。值得一提的是,该塔不仅基本上保留了唐代的原貌,而且与经明代重建的荐福寺相配,仍显得浑然一体。寺中悬有金明昌三年(1192)铸就的大钟一口,每日金声玉振,便是名扬遐迩的“雁塔晨钟”了。

昭陵与乾陵

简述唐朝时期建筑发展成就(中华传统文化常识系列)(11)

昭陵六骏

既然原来用于埋葬佛骨的墓塔建筑在唐代都已经生活化、审美化、艺术化了,那么当时用于埋葬帝王的陵墓又将如何呢?正如长安与洛阳在古代都城建筑史上所具有的开创地位一样,唐代著名的皇陵在古代寝陵建筑史上也具有典范意义。作为唐代皇陵的代表作品,昭陵和乾陵均建造于初唐。

简述唐朝时期建筑发展成就(中华传统文化常识系列)(12)

乾陵无字碑

我们知道,在先秦时代,帝王主要以“覆土封斗”的形式建筑陵墓,虽有大量的珍宝和艺术品埋于地下,但地面上的建筑却非常简陋。汉文帝首创“依山为陵”的建陵方式,并在陵墓的四周绕以环城、建造祭庙,但并未成为整个汉代的定制。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皇陵,大多采取“依山为陵”的方式,但“不封不树”,地面上也没有什么建筑。隋及唐初,因社会动荡,皇陵的建筑也没有什么显著的特色。隋文帝的太陵、唐高祖的献陵均平地而建,追求高大,以方为贵。直至太宗的昭陵,为了达到“民力省而形式雄”的效果,重又恢复了“依山建陵”的模式,且在规模和布局上与前代有了很大的不同,从而为以后的皇陵提供了范式。昭陵以后的唐代诸陵,除敬宗庄陵、武宗端陵、僖宗靖陵因地处平地而就地起陵外、其余皆依山为陵、凿山为端,以象征着国运的长久、江山的稳固;在地面的建筑上一般也都包括了献殿、陵墙、四门、角楼、神道,以及石人、石马,石狮等冥物造像,从而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十分巧妙地融汇到一起。在古代,人们受“风水”观念的影响,在选择皇陵的位置上是十分讲究的,这虽然缺乏足够的科学依据,但却不乏审美的趣味和理想,从而营造出神秘而奇特的意象。如果我们站在渭河的北岸,遥望着那绵延一百多公里、隐藏着“唐代十八陵”的暮霭缭绕的群山时,仍难免会产生出某种奇妙的遐想和由衷的慨叹。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