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62章的感悟和理解(细读道德经第五十一章)
道德经第62章的感悟和理解(细读道德经第五十一章)可见,道创生万物而不把它们据为己有,不依仗自己对万物的付出而对它们有所要求,促进万物的成长而不成为它们的主宰,这就叫做(深远奥妙的)玄德。2、所以,(从万物的角度看,)万物没有不尊崇道和珍贵德的。道受到尊崇,德得以珍贵,并非出于谁的命令而是一直自然而“然”的。(从道的角度看,)在“道创生万物并以其德畜养万物”的过程中,道滋长抚育万物,让万物亭立而长或让万物像毒草一样滋生,养成万物或倾覆万物。2、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意译】1、道创生万物并以其德畜养万物,具体器物呈现万物的形态,环境情势造成万物的结果。
本章的中心思想是,论述道具足“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的玄德。比拟来看,道对万物采取的就是一种“放养”的方式加以对待,不占有、不要求、不主宰万物,老子用一个字“畜”来概括,是极其精妙的。
其中的难点在于对“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的理解,多数人都把它说成,道对万物一味地呵护有加。仔细看清楚了!这相当于说,道披着“爱之外衣”占有、要求和主宰万物呢!这与老子的思想主旨是背道而驰的!其实真正的难点不在书里,而是读者很难放下自己的固有成见和世俗知见,就会硬拗老子的字句,弄得文化圣人好像连小学语文都不及格似的。套用老子的一句话,就是“人之迷,其日固久”,怎么能解读出其中的大智慧呢?
【原文】
1、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
2、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意译】
1、道创生万物并以其德畜养万物,具体器物呈现万物的形态,环境情势造成万物的结果。
2、所以,(从万物的角度看,)万物没有不尊崇道和珍贵德的。道受到尊崇,德得以珍贵,并非出于谁的命令而是一直自然而“然”的。(从道的角度看,)在“道创生万物并以其德畜养万物”的过程中,道滋长抚育万物,让万物亭立而长或让万物像毒草一样滋生,养成万物或倾覆万物。
可见,道创生万物而不把它们据为己有,不依仗自己对万物的付出而对它们有所要求,促进万物的成长而不成为它们的主宰,这就叫做(深远奥妙的)玄德。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
我把它翻译为:道创生万物并以其德畜养万物,具体器物呈现万物的形态,环境情势造成万物的结果。
1、这里说到四个概念:道、德、物、势。从遣词造句来看,言简意深,极其精妙。
①道生之。
宽泛地说,道就是自然。自然,就是自动自发起作用,老子认为在没有人的主观认知和行为造作参与的情况下,有一种客观力量一直在起作用,并把它称为“道”。
自然的宇宙是混沌的,是“无物”的。但我们却认为有“万物”,原因在于,人类面对宇宙时,加入了自己的认知,即以主观角度、人为标准和自身想法去观察和了解宇宙,从而区分出了万物。于是,“绝对自然的宇宙”就变成了“人的主观宇宙”,不再“混沌”。这时,万事万物边界清晰,人具名而称之。从上可知,宇宙由“无物”到“万物”,在老子看来,它是“人的主观认知”起作用的结果!老子用“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加以表述,简言之,就是“道生之”。需要注意的是,道创生万物,当然可以从物理、化学、生物、进化等方面去了解,但老子一点都不关注这些因素,只是从认知的层面来论述这个问题,因为这样足够说理就行了。朋友们可参阅“细读系列之第四十二章”。
②德畜之。
一般而言,德是品德、品行、品性等优良品质。在《道德经》里,合道者为德,如不自生、无私、慈、俭、信、善(善待)、不争、处下、知足、知止,等等。
德是道的德,与道是一体的。比如说,“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从自然之机制来看,“不自生”是天地之道;从拟人的品行来看,“不自生”也是天地之德。同样的,“慈、信”是人之道,也是人之德。“善利万物而不争”是水之道,也是水之德。可见,在最本质的层面,道和德是一样的,只是称呼的角度不同罢了。所以,我把“道生之,德畜之”翻译为:“道创生万物并以其德畜养万物”。这好比“妈妈既生产孩子又养育孩子”一样,养育的事没有交给别人。我看很多人的翻译,拘泥于句式,“德”是没主体的,语意就不完整了。
以“德畜之”概括“道”对万物的总体做法,是极其精妙的。本章同时有“养、育、畜”三个字,它们的区别是什么?养是饲养,育是哺育,都比较上心精细;而畜则是放养,是粗放式的任其自长自灭的养育。“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是对“畜”的具体细化;而“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对“畜”的抽象概括;至于“玄德”,则是对“畜”的概念定性。
③物形之。
前面说到,人以主观认知从“自然混沌”中分出了“物”(道生之),并用“形、状、象”加以描述(原来是“绳绳兮不可名、无状之状、无物之象”)和应用。老子还有一句类似意思的句子,就是“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所以,“物形之”说的就是,具体器物呈现万物的形态;同时,具体之物可以作为观察和了解的主体。
④势成之。
势,是情势的意思。而情势是环境系统给个体施加的自然作用力。我在之前的细读文章里说过,可以这样狭义地理解“道”,它是系统内自动自发起作用的、具有客观规律性的、使之整体向好发展变化的机制。其中所谓的“系统”之说,来自于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这意味着“人(类)、地、天”就是“系统”,它们都一同遵循“道”在运行,而且个体受制于系统、小的系统受制于大的系统。所以,势,来自“系统”,实质是“系统之道”对个体的作用力。
注意这个“成”字,是“完成”的意思,对应的是“结果”。唯有“结果”,才能检视主体之前的想法、做法和过程是否合道。具体来看,《道德经》因应的是侯王的关切,那么老子就把“结果”放在“长生久视”或者“不道早已”上。
【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我把它翻译为:所以,(从万物的角度看,)万物没有不尊崇道和珍贵德的。道受到尊崇,德得以珍贵,并非出于谁的命令而是一直自然而“然”的。
1、本章第一句所述的“道、德、物、势”,可以认为是老子用于解构宇宙万物的一个“模型”,本章就以此为前提,然后从两个方面进一步加以论述。
2、这是第一方面,从万物的角度来看,万物是怎样尊道贵德的?
①万物既然处于从属的地位,就得尊道贵德。
②而且,万物之尊道贵德是“常(恒)自然”的;从现象看,“万物并作、各复归其根”,我之前多次提到,其实质是万物复归到“不自生”的生命根本点上。从结果(成)上看,复归者得于长生;不复归的、与玄德“反”到底的,质变为“不道”,然后“早已”。可见,万物为了不“早已”,会更多地自主选择复归于道、德,这就是“莫之命而常自然”,表现出来的就是“势成之”。
【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
我把它翻译为:(从道的角度看,)在“道创生万物并以其德畜养万物”的过程中,道滋长抚育万物,让万物亭立而长或让万物像毒草一样滋生,养成万物或倾覆万物。
1、这是第二方面,从道的角度来看,在“道生之”的前提下,道是如何畜养万物的?
①这里又重提了一次“道生之、德畜之”,相当于前面提到的解构模型的简化,随后的内容就是对此简化模型的细化。
②“畜”的内涵:“长之育之”可以理解为道对万物常规的滋长和抚育。这代表道的付出。“亭之毒之”可以理解为道对万物的长势不加控制,任其亭立而长,也可以伏地而生。这代表道没有把自己的标准强加给万物。“养之覆之”可以理解为道对万物“势成之结果”的决定性作用,道可以成全依道而行的万物,也可以覆灭“不道”的万物,让其“早已”。这代表道对万物的任何自主选择的作为及相应结果都是接纳的。
2、为什么把“畜”的内涵理解成这样呢?
①所有的关键字,都取其基本含义,不作引申。就拿“亭之毒之”来说,很多人把它改成“成之熟之”,都说来源于高亨正的考证:“亭”当读为“成”,“毒”当读为“熟”,皆音同通用;后引申为养育、化育。这样一来,绕得太远了吧,是想当然才能做到的。其实,亭,就是亭子、亭立的意思;毒,就是毒草滋生的意思。亭、毒,是被畜养者两种绝然不同的长势;在畜养者那里,是两件事及相应的两种情形,而不是“化育”一件事。还有,覆,就是翻转、倾覆的意思;但是,很多人却把它理解为庇覆、保护,在与“养”并列的时候,还这样解释,是很牵强的。养和覆,是两种绝然不同的做法,强行理解为正向趋同,是不对的。
②最根本的原因,可以从后面所谈的“玄德”看出来。道创生万物之后,如何养万物?是通过“畜”的方式来养;那怎么“畜”呢?除了滋长抚育之外,万物怎么都行,亭立而长或者伏地而生都行,这代表所有不同的长势都是被允许的,也代表所有价值取向、个体选择都是被允许的;而“养之覆之”代表的是所有的结果都是被接纳的。这才是绝对的放养!做到了“畜”,就合道了,也就有“德”了。反过来可以表述为“德畜之”。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我把它翻译为:可见,道创生万物而不把它们据为己有,不依仗自己对万物的付出而对它们有所要求,促进万物的成长而不成为它们的主宰,这就叫做(深远奥妙的)玄德。
1、由“畜”的内涵概括提炼出“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然后把它定义为“玄德”的概念。
2、很多人出于自己的浅薄知见,无法理解老子的高深洞见,以为道只是一味地抚爱呵护万物,殊不知,道不仅能让万物为其合道之举而享受正果,也能让万物为其不道之作为而自负其责(辱、殆、大患、早已),这才是真正的难以理解的“品性”,所以才叫“玄德”。
3、学以致用,“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父母处理亲子关系的基本原则和最好方法。做到了,就是得道的父母。
【细读《道德经》系列,做严谨踏实、逻辑自洽的解读,欢迎点赞、收藏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