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王阳明心学的八个精髓(一分钟让你了解王阳明心学)

王阳明心学的八个精髓(一分钟让你了解王阳明心学)四句教第一句,无善无恶心之体;第二句,有善有恶意之动;第三句,知善知恶是良知;第四句,为善去恶是格物。就是所有关于圣贤和君子的标准,我心里全有了,我不需要到外面去找,这就是那个历史上最著名的大喜过望的时刻。此后王阳明所有的学术,其实就是这条路径,只不过他提出不同的概念和不同的说法,把理论雕刻得越来越精细。比如说,他后来提出来的知行合一、致良知,还有他临死前提出来的叫“阳明四句教”,本质上都一样。这种方法我们是比较熟悉的,事实上我们也是这么一直成长过来的,这种方法的本质叫向外求。就是利用各种各样我们生命当中遇到的东西,不断地像雕刻刀一样雕刻自己,最后达成那个人格目标。从龙场悟道开始,一直到五十多岁死去,王阳明所有的思想都是在这条路上,比如说著名的龙场悟道。当时王阳明是在贵州龙场这个驿站当站长,面对满天星斗,他突然欣喜若狂,说我悟道了。龙场悟道核心是啥?八个字——圣人之道,吾性自足。

王阳明心学的八个精髓(一分钟让你了解王阳明心学)(1)

王阳明临终言:此心光明,夫复何言!

开头语看了那么多的阳明心学的文章,还是对阳明心学雨里雾里,不知所云,我尽量用通俗易懂的文字来写,但愿会让你有拨云见日的感觉。

首先王阳明心学是儒家的一个分支,它的目标和儒学是完全一致的,那就是当圣贤、做君子。那这个目标定下来之后,怎么能达到这个目标?在宋明那个时代是存在两种方法的。

成就君子之道:向外求圣贤 or 向内求诸己?

第一种方法就是程朱理学的那套理论,格物致知,凡事外求,事物的道理存在于万事万物之中。古代的儒生们,想要当圣贤,首先把圣贤书先读好,每一个字句到底是啥意思,考据明白,像汉代的儒生主要就是干这个活;找人格榜样,孔子至圣先师,向他学,还有他手下的那些徒弟们;另外,就是盯住自己日常的一言一行,行动坐卧,用君子和圣贤的标准来要求自己,知错就改,那积累到一定的时间,我可不就是个圣贤吗?

这种方法我们是比较熟悉的,事实上我们也是这么一直成长过来的,这种方法的本质叫向外求。就是利用各种各样我们生命当中遇到的东西,不断地像雕刻刀一样雕刻自己,最后达成那个人格目标。

第二种方法就是向内求,这个方法就是王阳明所提出的,人人可学而致圣,也就是我们每个人可以是圣人,孔子是圣贤,我不是吗?他是人,我也是人,凭什么他是圣贤,我不是呢?区别就在于,我本来也是个圣贤,但是我的心灵被各种乌七八糟的东西给污染了,用佛家的话来说叫贪嗔痴慢疑。向内求,跟自个儿的心灵较劲,把这些污染物剥离开来,我此心就大放光明,我就也是个圣贤,也是个君子了嘛。

从龙场悟道开始,一直到五十多岁死去,王阳明所有的思想都是在这条路上,比如说著名的龙场悟道。当时王阳明是在贵州龙场这个驿站当站长,面对满天星斗,他突然欣喜若狂,说我悟道了。

龙场悟道核心是啥?八个字——圣人之道,吾性自足。

就是所有关于圣贤和君子的标准,我心里全有了,我不需要到外面去找,这就是那个历史上最著名的大喜过望的时刻。此后王阳明所有的学术,其实就是这条路径,只不过他提出不同的概念和不同的说法,把理论雕刻得越来越精细。比如说,他后来提出来的知行合一、致良知,还有他临死前提出来的叫“阳明四句教”,本质上都一样。

四句教第一句,无善无恶心之体;第二句,有善有恶意之动;第三句,知善知恶是良知;第四句,为善去恶是格物。

四句教也很容易明白,我的此心是没有善恶的,这是心之体;但是一旦我跟世界接触,这个意念一动,马上就出现了善恶之分,好的念头和坏的念头都开始有了。但是我心里有一把刀,这个刀叫良知,我用这个良知去判明这些善恶,然后就是格物致知了,最后为善去恶,让自己成为一个道德上的完人,一个圣贤,一个君子。

@你

看完文章是不是对阳明心学明白的多了,欢迎留言评论谈论。

欢迎关注我:

“一生伏拜王阳明、曾国藩,相交一起知行合一、修身养性的朋友”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