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资治通鉴最惨烈的一段话(资治通鉴有意思6)

资治通鉴最惨烈的一段话(资治通鉴有意思6)秦国地处偏远,紧挨戎狄蛮夷,一直不受中原各国重视,嫌他们太土太low。到了第九位国君秦穆公,任用百里奚,扩土千里,称霸西戎,东平晋乱,天子致伯,诸侯毕贺,结结实实地风光了一阵。秦人最早的祖先叫秦非子,擅长养马,当了周天子的弼马温。他养马有功,封秦地,赐赢姓,称作秦赢,成为秦国的开国之君。今天故事的主人公秦献公,在《资治通鉴》中只有短短三条记载,但他对秦国的历史贡献,却被大大低估了。你一辈子的功劳,只不过是给儿孙一个新起点。1

─── 资治通鉴有意思 ───

第6篇

网上有一句扎心的话:“凭什么你十年寒窗,抵得上我家三代人的努力?”

秦孝公商鞅变法,秦惠王合纵连横,秦昭王远交近攻,才有秦始皇一统江山。其实,为孝公打下变法基础的秦献公,才是大秦帝国真正的奠基者。

今天故事的主人公秦献公,在《资治通鉴》中只有短短三条记载,但他对秦国的历史贡献,却被大大低估了。

你一辈子的功劳,只不过是给儿孙一个新起点。

资治通鉴最惨烈的一段话(资治通鉴有意思6)(1)

1

秦人最早的祖先叫秦非子,擅长养马,当了周天子的弼马温。他养马有功,封秦地,赐赢姓,称作秦赢,成为秦国的开国之君。

秦国地处偏远,紧挨戎狄蛮夷,一直不受中原各国重视,嫌他们太土太low。到了第九位国君秦穆公,任用百里奚,扩土千里,称霸西戎,东平晋乱,天子致伯,诸侯毕贺,结结实实地风光了一阵。

但这只是昙花一现,之后数百年,秦国再次寂寂无名。

三家分晋之后,魏文侯变法图强,成为战国时代第一个崛起的强国。魏国甚至夺取了秦国的西河之地,控制了秦国的东出要塞函谷关。

当时,身在魏国的一位秦国公子,看在眼里,记在心上。

当年秦灵公去世之时,叔祖父夺走了本该属于他的君位。他为避祸,逃到魏国。这一逃,就是29年。比晋文公重耳还多了整整十年。

幸亏这位公子吃嘛嘛香、身体倍儿棒,把叔父和继任者都给熬死了。

你看到没?千好万好,不如身体好

公元前385年,秦国国人拥立这位39岁的公子回国,是为秦献公。

秦庶长改逆献公于河西而立之,杀出子及其母,沉之渊旁。——《资治通鉴》周纪一

资治通鉴最惨烈的一段话(资治通鉴有意思6)(2)

秦献公在魏国漂泊29年,目睹了魏国的崛起称霸。如今,自己成为秦国国君,必要有一番大作为,才不枉此生。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2

献公刚刚继位,望着一片荒凉的秦地,看着稀稀落落的村民,他下定决心,先做一件事:

献公元年,止从死。——《史记·秦本纪》

废除秦国延续三百多年的人殉陪葬制度。

遥想穆公当年,驾鹤西游之前,命令一百多人,陪着自己下黄泉去玩耍。这可不是普通的一百多个小兵或者囚徒,那都是秦国精英啊。其中有三人是百人敌,是万里挑一的猛将。

秦国这些青壮小伙,一到君主去世之时,就要被收割一茬,这谁受得了啊?走的走,逃的逃。

没有人,哪来农,哪来兵?

所以,献公开始废除人殉制度,改用陶俑,这就是后来秦始皇兵马俑的雏形。

资治通鉴最惨烈的一段话(资治通鉴有意思6)(3)

之后,献公开启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

  • 献公二年,秦都城从雍城迁至栎阳,逼近魏国,方便军事指挥。
  • 献公六年,在蓝田、善、明氏等地设县,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 献公七年,设立集市,抽取税收,充实国库。
  • 献公十年,登记户口,五家一“伍”,实行连坐,平时农忙,闲时军事训练。

军事、政治、财政、文化,献公的改革已经触及到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

秦献公毕竟在魏国混了几十年,没吃过猪肉,还见过猪跑啊?先把魏文侯改革变法那套拿来再说。

十年励精图治,秦国初露峥嵘。

周太史儋见献公曰:“周故与秦国合而别,别五百岁复合,合十七岁而霸王出。”——《史记·秦本纪》

《史记》记载,献公十一年,周朝的太史儋说了一句预言:“周和秦本来是合在一起的,分开之后五百年会再次复合,合之后十七年会有一个天下霸王出现。”

从公元前770年秦被封国,到公元前256年灭掉西周,刚好500多年。而且,灭掉西周之后的第17年,秦王嬴政正式亲政。

历史上这些谶言的真假,从来不重要。“大楚兴,陈胜王”是真的吗?不重要;刘邦斩白蛇是真的吗?不重要。

对于统治者来说,预言真假不重要,鼓舞人心很重要。

资治通鉴最惨烈的一段话(资治通鉴有意思6)(4)

十六年,桃冬花。十八年,雨金栎阳。

献公十六年,桃树冬天开花;献公十八年,国都栎阳上空下起了金雨。

金雨是天上掉金子吗?显然不是,可能就是粟米。

相传,上古仓颉造字,“天雨粟,鬼夜哭”(《淮南子》)。如今秦国国都栎阳上空,也出现粟米像大雨一样落下的奇异事件。献公认为这是祥瑞之兆,预示着秦国的兴盛,把这些事件都记入《秦纪》。

即便天命所归,仍要事在人为。

我们的人生中,都期盼好运气,都希望抬头见喜出门遇贵。但是,运气只青睐有准备的人,只有努力奋斗的人,才有机会获得好运气。

我们不能改变运气,但我们可以改变运气的运气。

我们不能决定买哪张能够中大奖,但我们可以提高自己的格局见识能力,让自己赢得人生的。

雷军说:站在风口,猪都能飞上天。这看似是运气,其实是能力。看见风口是能力,站在风口是能力,拥有这些能力的人,才能接受幸运女神的垂青。

现在有一些人嘲笑“小镇做题家”,他们嘲笑的其实是自己的祖辈,中国所有人往上倒三代,都是农民。没有人可以不经历奋斗而成功,你现在生活的轻轻松松,不过是躺在父辈的功劳簿上晒太阳。

每一个为人生拼搏奋进的人,都值得尊重,因为他们不靠运气的馈赠。

资治通鉴最惨烈的一段话(资治通鉴有意思6)(5)

秦国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养精蓄锐,实力大增。

3

献公十九年,韩、魏发兵攻打周显王,秦献公借口勤王,派兵东出洛阳,大败韩、魏联军。(从被人揍,到出去揍人)

秦献公败三晋之师于石门,斩首六万。王赐以黼黻之服。

献公二十一年,打败三晋之师于石门,斩首6万,天子赐以黼黻之服。(天子发小红花奖励)

要知道即便后来秦孝公商鞅变法,也没有一次战斗斩首六万的大胜仗,这也算规模空前的胜利了。

献公二十三年,与魏国战于少梁,大败魏军,俘虏太子及魏军主将公孙痤。(对,就是那个耍阴谋诡计逼走吴起的魏国相国,跟庞涓一样,内战内行,外战外行)

你看看,秦国每两年出来打一仗,把之前称霸中原的魏国武卒打得丢盔卸甲。此时的秦国早已不是菜鸟,成为中原各国旗鼓相当的对手。献公有了和中原各国掰手腕的实力,终于扬眉吐气。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资治通鉴最惨烈的一段话(资治通鉴有意思6)(6)

在《大秦帝国》中描绘的“赳赳老秦,共赴国难”,看起来热血沸腾的样子,其实都是戏剧化的手法,当时的秦国哪有那么不堪一击?

经过献公二十年的苦心经营,已经可以打败强大的魏国,甚至生擒魏军主将。

遥想献公当年,在魏国流亡29年,他目睹魏文侯的文治武功,看到秦国被打得满地找牙,早已憋了一肚子怨气。

可惜的是,只有变革之明君,没有治世之能臣,既没有百里奚,也没有商鞅。如果商鞅早出生几十年,献公就会重用他,开始全面的变法。

旧土未收,壮志未酬。

公元前362年,献公的人生走到了终点。

弥留之际的献公可曾想到,自己和孝公两代君主半个世纪的努力,就让秦国一跃成为战国第一。而且,不仅仅是第一,百年之后甚至横扫六国,一统中原。

所以,为秦始皇打造基业的工作,从秦献公就开始了。

秦献公,不愧一个“献”字。

据说,有一种毛竹,在其生长的前四年,一共只能长几厘米,就像一株小草。但是,第五年会突然爆发,六周时间就可以长到十几米。看起来这六周时间,发生了不可思议的变化,但其实,之前的四年间,毛竹将根在地下延伸了数百米。

功成不必在我,献公就是秦国之根。

资治通鉴最惨烈的一段话(资治通鉴有意思6)(7)

4

《资治通鉴》对于献公只有寥寥数笔,这时最风光的仍旧是魏国。

你会发现,魏武侯和秦献公几乎同时登上历史舞台。当时魏国如日中天,是战国第一强国;秦国偏居一隅,历经百年混乱。

十年河东,十年河西。

武侯称霸,四处用兵,内失才,外结怨;献公改革,励精图治,承先志,奠根基。历史的接力棒,就这样悄无声息的从魏国转到秦国。

风起于青萍之末,浪成于微澜之间。

如果你是当时的风险投资人,你需要怎样的见识和眼界,才能舍弃兵强马壮的魏国,转而投资势单力薄的秦国?

如果你是当时的一个求职者,你凭什么离开魏国,投奔秦国?

而确实有一个人,弃魏投秦,他就是下一篇的主角商鞅。

献公这篇故事,可以看作是商鞅变法的前传,平淡无奇,默默无闻,但就像扎入泥土深处的树根一样,为秦孝公的变法图强提供了扎实的根基。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献公退位,孝公登场。

历史的舞台从此让给了后浪。

资治通鉴最惨烈的一段话(资治通鉴有意思6)(8)

你的父母不是富一代,但他们生你养你,让你有机会接受教育,他们就完成了历史使命。子女抱怨父母,是对自己无能的愤怒。

同样,躺在前人的功劳簿上晒太阳,不是幸福,而是耻辱。

建国初期,有人认为《义勇军进行曲》作为国歌不合时宜,毛主席却说:“我们不能忘记被帝国主义压迫的历史,我们更不能忘记,无数英雄志士用鲜血为我们换来的独立,只有铭记历史,才能背负着使命向前发展。”

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是革命先烈用鲜血换来的。

忘记历史就是最大的背叛。我们要是走了回头路,就无颜再见我们的先辈;我们要是辜负了他们的遗志,我们就是历史的罪人。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与诸君共勉。

▽ 关注不迷路,每天读好书 ▽

北山读书

献公退位,孝公登场。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