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蕉对低血压有没有影响(吃香蕉对我们是好处多还是坏处多)
香蕉对低血压有没有影响(吃香蕉对我们是好处多还是坏处多)因此香蕉得到了很多高血压患者的关注,有人还想用它来代替降压药。甚至还能降血压,预防高血压!能润肠通便,治疗便秘;能缓解贫血,避免感冒;能强化神经,调节经期。
香蕉外表亮丽,果肉软糯,香甜爽口,而且剥皮就能吃,十分方便。
正因如此,它也成为了秋冬季节当之无愧的“网红水果”,深受人们的喜爱。
不仅如此,关于它的神通奇效也一直在坊间广为流传。
比如:
能润肠通便,治疗便秘;
能缓解贫血,避免感冒;
能强化神经,调节经期。
甚至还能降血压,预防高血压!
因此香蕉得到了很多高血压患者的关注,有人还想用它来代替降压药。
可是,香蕉真的有降血压的神奇功效吗?在回答这个问题前,咱们还是先来了解一下它。
香蕉是芭蕉科植物甘蕉的果实,原产于东南亚与我国南部地区。在印度也被称为“智慧之果”,因为传说中,释迦牟尼就是在吃了香蕉之后才获得了智慧。
香蕉的营养成分十分丰富,能够补充很多人体所需的物质。据分析,每100克香蕉果肉中含蛋白质1.2克,脂肪0.66克,碳水化合物20克,以及粗纤维、钙、磷、铁等,而且还含有胡萝卜素、硫胺素、烟酸、维生素C、维生素E及钾元素等。
在所有水果中,香蕉算是钾的最佳来源之一,每100 克去皮香蕉肉含钾大约 256 毫克。
而钾元素跟血压又有着不得不说的关系。
钾是人体不可缺少的微量元素之一,广泛分布于肌肉、神经及血球中。人体一旦缺钾,就可能出现疲倦、食欲不振等症状。
说到钾就不得不提钠盐了,钠盐也是居民饮食必不可少的元素,每天摄入适量钠盐能维持生命,但过量摄入就会造成不良后果。
有研究就表明,钠盐摄入量与血压升高成正比:每日盐摄入量> 5 g的人群,钠摄入每升高1 g(相当于2.5 g 食盐) ,收缩压升高2.58 mmHg。
然而据统计,中国成年人的饮食习惯却普遍存在“高钠低钾”的状况。既饮食中钠摄入超标、钾摄入不足,导致钠钾比严重失衡。
同时“高钠低钾”也是继发性高血压最为常见的表现之一,还会增加心律失常、发生心血管事件的风险。
而研究显示,增加钾的摄入有助于将钠排出体外。
所以减少钠盐摄入,增加钾摄入,对普通人可以降低高血压发病风险,也能帮助高血压患者有效降低血压。
既然如此,那么香蕉富含钾元素,吃香蕉是不是就能起到降血压的功效呢?
从理论上来说,吃香蕉能补钾,补钾就能减少钠盐对血压的影响,进而达到控制血压的作用。
听上去是没毛病,但是操作起来其实相当有难度。
我们先来做道数学题。
也就是说,我们每天要吃3斤去皮香蕉肉,才能把钾补够!
就算你一天真能吃掉3斤香蕉肉,钾元素是补够了,但如果钠盐摄入仍然很多也没用。
因为我们摄入钾的目的就是为了减少钠盐对血压的影响,只做到“高钾”而忽略了“低钠”,效果可能也不会太理想。
况且吃了这么多香蕉,肯定吃不下其他食物了,这也会导致蛋白质等其他营养的缺乏和失衡,同样影响身体健康。
所以单靠吃香蕉补钾降血压,根本不靠谱!
更别妄想用它代替降压药物了,因为任何食疗降低血压的幅度都非常有限,单纯地依赖这些所谓的食疗方法来控制血压,往往是不科学也没效果。
不过虽然香蕉不能直接治疗和预防高血压,但适量食用还是有益于我们实现“低钠高钾”食物模式的,更何况它还有很多其他营养物质。
当然也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吃香蕉,尤其是下面这几类人群,食用时可要注意了。
急慢性肾炎、肾功能不全等肾病患者,钠钾的代谢功能异常,如果大量摄入钾很容易引起高血钾症,反而可能会出现心率异常和血压升高等症状。
因此在食用香蕉时,一定要控制好摄入量。
此外香蕉的碳水化合物和果糖也不少,食用过量就很容易引起血糖波动过大。所以糖尿病患者在食用香蕉时要特别注意,避免血糖短时间内迅速升高。
部分肠胃不好的患者香蕉中含有一定量的鞣酸(尤其是在不太成熟的时候),在胃酸的作用下,会与蛋白质、膳食纤维等物质黏在一起,可能引起便秘,甚至引发胃痛、腹痛、腹胀等症状。
因此,胃肠功能不好的人,最好少吃香蕉,否则会加重肠胃负担。
最后必须再次提醒:
香蕉绝不能代替降压药!
它只能起到辅助控制血压的作用。
第一招是生活方式的干预,例如注意低盐饮食、增加运动量、控制体重、戒烟限酒、规律作息等等;
第二招是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选择适合的降压药物和针对性的治疗。
这些可都比每天吃3斤香蕉靠谱多了!
参考资料:
[1] 杨月欣. 中国营养成分表(第6版)[M]. 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北京 2019.
[2]叶春.防治高血压 除了少盐还要补钾[J].人人健康 2021(14):28-29.
[3]陶金亚.饮食中钾含量的增加可能会降低血压[J].中国食品学报 2017 17(04):296.
[4]香蕉可以预防高血压,前提是……丁香医生 2017-04-21.
[5] 刘力生.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J].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1 3(5):4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