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东部新区发展信息化产业吗(有一个比成都还大的市场)
成都东部新区发展信息化产业吗(有一个比成都还大的市场)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发现,《华西都市报》的区域组合城市报的形态,慢慢培育起来了。一张四川盆地城市群的畅销报,渐渐长大了。因为每日六七十万的发行量, 300多万的读者群,还有数万人通过网上阅读,有用信息多、品质高,读者有效阅读时间长、自费订阅量大,覆盖川渝3000多万城市人口,广告效果越来越好,许多产品都通过这个信息通道占领了四川盆地这个大市场。《华西都市报》在重庆市有10万份的发行量,在省内各地市县也有20余万份,这30万份的基数,显然是成都任何一家报纸都无法赶超的。这也正是《华西都市报》克敌制胜的超级武器。从创刊开始,四川日报经营部门就对我们的重庆发行发杂音。慢慢地,我们内部也有人把他们的话听进去了,也跟着发杂音。可席文举置之不理。一年以后,在重庆建立强大的发行队伍,对重庆报业市场强行抢滩登陆。为了疏通内外不同的思想认识,1996年5月,席文举在第二年全报社大会上的第二次讲话,专门讲了区
区域组合城市报,就是为全省经济一体化服务,决不只是为成都市经济一体化服务。如果是那样,起点就太低了。改革开放以后,全国和四川省的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大中小城市的人口都不断膨胀。四川盆地城市群不仅正在加速发展,而且越来越快。
华西都市报的市场化道路,一定要有长远眼光、战略高度,不能被眼前一点利益所迷惑。中国虽然还没有形成区域组合城市,但已经出现了这种城市的雏形。新华社先后两次报道中国出现九大都市群、五大都市圈,如京津唐都市群、沈阳到大连都市群、宁(南京)杭(杭州)都市群、四川盆地都市群。四川的绵阳、德阳、成都、乐山,实际上已形成了成都经济带。成渝高速公路修通,又加速了成渝经济带的发展,两个城市也靠拢了,最后也必然走到区域组合城市的路上去。
我们现在的决策,再也不能落后了。我们不能跟在别人后面一步一步爬行。我们是省级城市报纸,我们不能等到全省市场一体化了,才去营造全省的经济信息一体化的通道。华西都市报要未雨绸缪,先走一步,先把全省经济信息一体化通道建设起来,为全省经济信息一体化鸣锣开道。全省100多个城市市民都看华西都市报,我们的信息一体化通道就建设成功了。
华西都市报办成为区域组合城市报的方案就这样确定了。一是在成渝两市和全省各地建立记者站,二是在全省大中小城市发行报纸。制定了第一年占领成都,第二年占领重庆,第三年占领专县的时空发行战略。
从创刊开始,四川日报经营部门就对我们的重庆发行发杂音。慢慢地,我们内部也有人把他们的话听进去了,也跟着发杂音。可席文举置之不理。
一年以后,在重庆建立强大的发行队伍,对重庆报业市场强行抢滩登陆。为了疏通内外不同的思想认识,1996年5月,席文举在第二年全报社大会上的第二次讲话,专门讲了区域组合城市报的战略依据和战略优势。
华西都市报创刊五年以后,成都报业进入了春秋战国式的竞争,最多时竟有七八家城市报纸在市场上正面交锋。成都成为全国少数几个传媒大战的战场。几番搏杀下来,人们惊奇地发现,无论后来者如何努力,却始终难以取代“华西”的老大地位。业内人士这才慢慢发现,“华西”之所以成为“不沉的航母”,其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它是区域组合城市的报纸。其板块结构牢牢地构架在成都、重庆和省内各市县,尽管它的竞争者可以与之在成都不相上下地较劲,却难与其在重庆及各市县相敌。
《华西都市报》在重庆市有10万份的发行量,在省内各地市县也有20余万份,这30万份的基数,显然是成都任何一家报纸都无法赶超的。这也正是《华西都市报》克敌制胜的超级武器。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发现,《华西都市报》的区域组合城市报的形态,慢慢培育起来了。一张四川盆地城市群的畅销报,渐渐长大了。因为每日六七十万的发行量, 300多万的读者群,还有数万人通过网上阅读,有用信息多、品质高,读者有效阅读时间长、自费订阅量大,覆盖川渝3000多万城市人口,广告效果越来越好,许多产品都通过这个信息通道占领了四川盆地这个大市场。
第一个给席文举传达这个好消息的,是陕西伟志西服。
伟志西服集团是一家以生产西服为主的大型服装企业。1996年8月,伟志选择了《华西都市报》报眼做广告,到1996年12月底,4个月里,伟志集团四川分公司不仅完成了当年销售任务剩余的87%,而且还超额完成10%。1998年,伟志西服在四川盆地的销售收入达1个亿,专卖店由几个发展到180多个,分布在《华西都市报》覆盖的四川和重庆的几十个地、市、州、县。国内外的所有名牌西服在四川盆地无论销量还是市场占有率都难与比肩,那些西服最多的仅卖3000万。
伟志西服的市场发展经历,表示华西都市报区域组合城市报的道路已经成功。
后来,不断的好消息纷至沓来。西安“奥拓”微型轿车登陆四川,在《华西都市报》只做了一条很不起眼的广告,购车族便蜂拥而至,并点燃中国几大汽车品牌在四川市场的商战之火。
《华西都市报》关于“海信”电视降价的广告,一下便使“海信”在四川市场卖疯了。
“康师傅”方便面专门选择《华西都市报》做广告,它的消费对象就是《华西都市报》的发行对象,《华西都市报》走到哪里,“康师傅”就卖到哪里。
“金嗓子”喉宝以前在四川的销售额并不高,自从在《华西都市报》做广告以后,卖遍四川盆地的大中小城市。
虽然席文举的区域组合城市报的理论,遭到一些争议和质疑,但是,很有趣的是,席文举创造的区域组合城市报这个中国报业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概念和名称,全国模仿学习华西都市报的都市报,个个都“爱屋及乌”,高高举起区域组合城市报的旗帜,向市场一体化的目标奋勇前进。一些城市报纸的老总说,没有看到席文举有关区域组合城市报纸的观点以前,他们的报纸早已在若干个城市中发行。区域组合城市报的观点出来以后,则增加了他们在行动上的自觉性。
时间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一个接一个的好消息,宣布华西都市报区域组合城市报的版图上,各个城市的信息互连互通。就在这个时候,佳禾月饼找上门来,要把佳禾月饼卖到全省市场去。席文举想,这不是催促我们,而是要为华西都市报区域组合城市报一体化的成功,举行隆重的“剪彩仪式”!
2001年8月8日,《华西都市报》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声势浩大的成都企业向全省大市场进军的动员大会。
“成都是个大城市,但四川还有一个比成都更大的城市,那就是由100多个中小城市组成的全省消费大市场。”
席文举的动员讲话开宗明义,直接阐释四川大市场的巨大诱惑力。他用两个数字来说明这两个城市的市场大小:一,四川有500多万手机,成都只占了180万,专县市场占了340万,是180万大,还是340万大?二,去年碧峰峡90万游客,成都30万,专县40万,重庆20万。是40万+20万大,还是30万大?
手机持有者和旅游爱好者,都是最活跃的市场消费者。事实充分说明,专县市场是一个比成都更大的消费市场。成都的企业如果不去占领这个市场,对自己的发展是不利的。“成都王”还要变成“四川王”才行。如果你只占领180万手机市场,不去占领340万的手机市场,实际上是抓小放大,只有傻瓜才这么干。随着中国加入WTO,四川产品必然要与国外产品进行一场激烈的较量。我们提出进军四川大市场,目的是为了让四川的企业做得更大、更强、更有竞争力。
被邀请来的20多位企业代表,均是川内扩张型企业。20多位企业代表个个热烈发言,尽管每人限定发言在3-5分钟,但人人奋勇争先,精彩妙语不断。
成都红旗连锁店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曹世如直呼,要把连锁店开到全省乡镇。她介绍,近年来红旗连锁发展很快,目前已在成都及周边地区开设了150家连锁店,其中在金牛区的天回镇和一些乡镇也设了点,当年7月27日一天就新添了6家店。她认为专县市场有很大潜力,又在阆中、峨眉山及西藏等建立了20多家加盟店。它们对“红旗”的高速发展起了极大的作用。2000年全年的销售计划是7个亿。公司建立了三个大规模的配送中心,将充分利用这一资源,争取年内把连锁店发展到200家,3年后达到600家,在更多的市镇建设据点。
“豪门内衣”四川地区总经销林敏智总经理称:我们是一家总部在台湾的企业,1995年开始进入四川市场,当时中心城市与二级市场的份额是7:3,但去年就倒过来了,专县占了7成;其实,我们在中心城市的业绩依然存在,关键是专县市场在成倍增长!从目前看,中心城市仍是我们的基本立足点,四川和重庆加在一起有1亿多人口,堪称中国最大的市场,我们必须争取这个巨大的商机,到2005年把所有专县的据点都占满。
成百光电制冷分公司经理张文说:1997年起,我们就着力开发二级市场,提出了“哪里有市场,哪里就有我们的网络”的口号,每年以30%-40%的速度拓展网络,目前在全省已经拥有500多家合作伙伴,这些工作给我们带来了丰厚的回报,今年到现在我们实现销售收入4亿元,其中仅30%在成都市,另外70%是在二、三级市场!
不说不知道,一说吓一跳。本来以为四川企业都是小富即安,但没想到四川企业藏龙卧虎,都有大扩张、大进军的雄心壮志。听着企业家们的精彩发言,会场内不时响起热烈的掌声。
第二天,华西都市报将嘉宾们的发言整理出来,做了两个版的报道,图文并茂。同时,一版还发表了席文举的讲话:《依托中心城市,进军省内大市场》,从此拉开我们组织企业进军省内大市场的序幕。我们宣布:覆盖全省大中小城市的华西都市报,是一张区域组合城市报,是四川经济一体化的信息通道,大家都可以借用这个通道,在全省各地发布信息,推动自己的发展。
从此以后,华西都市报进军全省大市场的口号震动全川。众多企业打进《华西都市报》热线询问此事,纷纷表达参加“进军”的愿望。
接着,做了一系列相关报道。《“伟志”演绎大市场传奇》、《博美筹划300直销店》、《无水洗车广开连锁店》、《柯达:百店连锁全川》等数十篇稿件。读者领略了各路英豪进军四川大市场的传奇故事。
同时,我们配合发表四篇社论,从各个方面论述了进军大市场的必要性和意义。
在《华西都市报》大张旗鼓掀起“企业进军省内大市场”活动的热潮中,一些已经启动扩张计划的企业立即加快步伐。《华西都市报》不失时机全力跟进,及时报道。比如国美电器在都江堰开张其在蓉城周边的首家协作店,《华西都市报》立即作了报道,标题是:“国美开店都江堰 4小时卖了150万”。
在《华西都市报》进军省内大市场的号角下,佳禾集团成功地进行了二级市场总经销商的招标。《来自省内南充、广安、达州、遂宁及重庆万州等地的一批商家参与竞争,最终4家企业经评议获得当地总经销权,其保底销售金额超过100万元。佳禾总裁孙云霞对这一结果非常满意,连称大大超出他们的预料。
《华西都市报》关于此次活动的连续报道,历时两月,但其影响并未因报道停止而结束。相反,经过《华西都市报》的宣传“播种”,“进军省内大市场”几个字,已经在众多川内企业家心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并生根发芽。
《华西都市报》轰轰烈烈的进军省内大市场活动,引起了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政府相关部门负责人,在各种场合都盛赞《华西都市报》进军省内大市场活动。
据时任四川省副省长邹广严透露:经过5到10年的努力,四川省将逐步形成以特大城市成都为中心,9个大城市、15个中等城市和33个小城市的大中小相结合的四川城市体系。“十五”期间,城市化进程的强劲推进,将为在川企业进军省内大市场营造“特大市场蛋糕”和庞大的市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