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见证了世间冷暖(暗夜中的一点萤火)
时间见证了世间冷暖(暗夜中的一点萤火)上面是老作家兼文学理论家王秋萤在1991年写给我的信。当时他已经77岁,年老多病,仍然不顾旅途劳累在20多天前参加了在长春举行的东北沦陷时期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会议期间,通过多次与他交谈,我得知,他除了写小说,还在1943年、1944年分别出版了《文学概论》、《满洲新文学史料》,对东北沦陷时期文坛很熟悉,于是约他为我供职的报纸副刊撰写回忆文章。老作家很爽快地应允,并向我回顾了自己走过的文学道路。如能发表,第三段请多寄二三份,我想寄给青木实先生一份。尚如可用,可分三天发表。专此。即颂编安 王秋萤 9.30
——记东北老作家王秋萤王秋萤与女作家田琳1991年9月在长春
沙金城同志:
长春归来非常疲惫,我的健康情况确是一年不如一年了!由于动脉硬化,写字的手也不灵活了。
遵嘱,最近写了两篇短文,权作当年文界的掌故。原意每篇不超过千字,但写来失控,都近二千字。如于报纸发表较长,可酌情压缩,或用小字号排版显得紧凑。不仅少占版面,也美观一些。
尚如可用,可分三天发表。专此。即颂
编安
王秋萤 9.30
如能发表,第三段请多寄二三份,我想寄给青木实先生一份。
上面是老作家兼文学理论家王秋萤在1991年写给我的信。当时他已经77岁,年老多病,仍然不顾旅途劳累在20多天前参加了在长春举行的东北沦陷时期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会议期间,通过多次与他交谈,我得知,他除了写小说,还在1943年、1944年分别出版了《文学概论》、《满洲新文学史料》,对东北沦陷时期文坛很熟悉,于是约他为我供职的报纸副刊撰写回忆文章。老作家很爽快地应允,并向我回顾了自己走过的文学道路。
王秋萤,曾用苏克、黄玄等笔名,1914年12月8日出生于辽宁抚顺一个叫新屯的小村。他家就在煤窑附近。其父亲开过杂货铺,因经营不善倒闭,后来又买了一小块地。这块地却被当地的一个恶绅盗卖给日本煤矿。其父多次起诉打官司,因无钱疏通关系屡诉屡败,还被投入牢狱。王秋萤从小尝到了阶级压迫的苦难。
1928年升入初中后,王秋萤开始接触到包括鲁迅、周作人、冰心、巴金、丁玲等在内的新文学作家的作品,他读到的第一部新文学作品便是蒋光慈的《少年漂泊者》。在新文学思潮的冲击下,他在1929年开始文学创作。最初,他在抚顺的《抚商日报》、沈阳的《新民晚报》上发表了一些诗歌、散文。1933年2月,他与孟素、曼秋、石卒等组织文学社团飘零社,3月在《抚顺民报》上创办文艺专栏《飘零》,由他担任编辑。
1934年进入沈阳《民声晚报》后,王秋萤陆续发表了一些表现底层人民苦难生活的小说。1937年他前往长春,担任《大同报》编辑,后来又回到沈阳编辑《盛京时报》的“文学”副刊。这期间,他相继出版了短篇小说集《去故集》、《小工车》与长篇小说《河流的底层》。他的中篇小说《矿坑》,以日本帝国主义占领下的抚顺为背景,描写了被奴役遭迫害的矿工及其家人的悲惨命运。
30年代后期,王秋萤曾在参与组织“文选派”,参与在新京(长春)的“文丛派”与“艺文志派”的论争。
由于年代久远,加上历次政治运动的清理,沦陷时期作家的大部分作品都荡然无存,王秋萤也不例外。我能读到也就是在“文革”后出版的《东北文学研究史料》等刊物上重新发表的几篇,如《血债》、《陋巷》等短篇小说。从中可以看出,作者还是敢于直面现实、暴露黑暗的。他的文友山丁曾说:“秋萤的作品是刻画暗的。这暗则是‘明’的希求,是‘明’的征候……”他的这种创作倾向,当然瞒不过敌伪当局的书报出版检察官,在伪满洲国垮台之前,他曾因涉嫌反满抗日被逮捕,遭到刑讯。
抗战胜利后,经萧军介绍,王秋萤曾编辑《哈尔滨日报》。新中国成立后,他与大多数沦陷时期的作家一样被视为汉奸文人。历经坎坷走到暮年,回顾当年,他感慨地说:“当然,文学现象是复杂的,这一段历史更
为复杂。我曾作过这样的比方:在那特定而悠长的历史环境中,恰如一只黑色的大染缸,我们自己的文学活动和敌伪统治者在政治、文学上采取的各种措施,有时也会搅在一起,想出淤泥而不染,是不可能的事。”
那次会议结束后,王秋萤在我的纪念册上留言:“东北沦陷时期文学研究,只有寄希望与您们青年一代了。”
1995年6月13日,王秋萤因病离世,享年82岁。其子写了一篇题为《不熄的萤火》的悼念文章发表于《鞍山日报》。2016年《王秋萤评传》由现代出版社,著者为高兴璠。文章与专著我都没有看到,不知道如何评价这位老作家。在我看来,王秋萤虽然不是什么敢于舍生取义的勇士,但不失为一个用笔默默表达自己心声的文坛一兵,犹如漆黑一团的暗夜中的一点萤火,给人以暖意,给人以光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