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就是最好的月子中心怎么样(花几万元住月子中心)
家就是最好的月子中心怎么样(花几万元住月子中心)如果是为了生孩子,在医院,顺产全部自费,花费也不多;哪怕是剖腹产,也远远低于高昂的月子中心。如果是为了照看婴儿,请一个月嫂,花费也就每月一两万元左右。如果请的不是专门月嫂,而是有带孩子经验的阿姨,就更便宜了。所谓的月子餐,这些技能也并不稀缺,普及的社区医疗系统、家政系统,都会给生育家庭提供相应的知识和服务。所以,营养、看护方面的“专业性”从来不是月子中心的核心关切。但一个有趣的问题是:对这些家庭来说,月子中心真的值得吗?所谓月子中心或月子会所,就是为产妇提供产后恢复服务的场所。有所谓“专业营养师”负责给产妇提供月子餐,帮助产妇能够尽快恢复身体,提供喂养知识,另有专业护士照顾宝宝。月子中心,费用不菲,一个月少则两三万,多则10万甚至更多。一时间很多人涌入这个行业,鱼龙混杂之下,这一行业存在人员、服务、设备参差不齐的乱象。不过长期看,随着行业成熟、品牌建立,这些问题,或可逐渐解决。
(图文无关)一时间很多人涌入月子中心行业,鱼龙混杂之下,这一行业存在人员、服务、设备参差不齐的乱象。 (人民视觉/图)
近日,湖南长沙的谢先生花了3.7万元将妻子和刚出生的孩子送进长沙某“月子会所”。但因月嫂疏忽,17天大的婴儿摔落在地,所幸经检查,婴儿并无大碍。谢先生表示,妻子在会所提供的营养餐中还吃出虫子。
类似关于月子中心的负面新闻还不少。
从心理上看,家庭迎来孩子之后,喜悦之中伴随着某种程度上的应激反应,因缺少照顾婴儿经验而手足无措、焦虑,这时“专业服务”就很有吸引力,很多家庭会选择去月子中心。
所谓月子中心或月子会所,就是为产妇提供产后恢复服务的场所。有所谓“专业营养师”负责给产妇提供月子餐,帮助产妇能够尽快恢复身体,提供喂养知识,另有专业护士照顾宝宝。月子中心,费用不菲,一个月少则两三万,多则10万甚至更多。
一时间很多人涌入这个行业,鱼龙混杂之下,这一行业存在人员、服务、设备参差不齐的乱象。
不过长期看,随着行业成熟、品牌建立,这些问题,或可逐渐解决。
但一个有趣的问题是:对这些家庭来说,月子中心真的值得吗?
如果是为了生孩子,在医院,顺产全部自费,花费也不多;哪怕是剖腹产,也远远低于高昂的月子中心。如果是为了照看婴儿,请一个月嫂,花费也就每月一两万元左右。如果请的不是专门月嫂,而是有带孩子经验的阿姨,就更便宜了。所谓的月子餐,这些技能也并不稀缺,普及的社区医疗系统、家政系统,都会给生育家庭提供相应的知识和服务。所以,营养、看护方面的“专业性”从来不是月子中心的核心关切。
月子中心的一个卖点,是避免禁忌。现代医学的禁忌并不多,但坐月子的传统禁忌通过母女相传、延续至今。关于月子禁忌的说法很多:不能吃水果,不能吃青菜,否则以后会经常拉肚子,胃疼吐酸水;不能下床,不能受风,更不能开空调,要为“避风”而紧闭门窗、衣着严实;不能洗头,不能洗脚,不能洗澡,否则就会头痛;坐月子不能穿鞋不能下地,否则的话就会脚后跟疼;不能刷牙,否则以后会牙痛……
这些禁忌如此之多,就像法律的条文。法律条文多了,会产生律师;月子禁忌多了,自然就会产生月子中心。月子中心的做法,尽量是遵照科学,不对所有禁忌照单全收。当然,他们也会以改良的方式去遵照禁忌,还会推出各种产后康复项目,让人觉得很“专业”。
也有一些有意思之处。比如,从医学上讲,产妇应该有一定的户外活动,沐浴阳光与呼吸新鲜空气,亲近自然,有利于调节心情、促进身体恢复,但许多月子中心是酒店式、会所式的,是封闭、半封闭的空间,满足这方面的需要力有不逮,“月子禁忌”就成为一个完美的挡箭牌。
月子中心的另一个卖点,其实是一种高贵感。酒店般的服务,舒适的环境,都给人一种更高级、更尊贵的感受。它某种程度上,成为丈夫,乃至夫家对妻子与孩子关心程度的反映与测试。实际上,这正是月子这种习俗,自古以来的社会意义所在。
关于“坐月子”的最早的文字记载,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的《礼记》。其《内则》中写道:“妻将生子,及月辰,居侧室,夫使人日再问之,作而自问之,妻不敢见,使姆衣服而对,至于子生,夫复使人日再问之。”
翻成大白话就是:妻子将要生产,到了临产的月份,就要搬到侧室待产,在这期间,丈夫要派人一天两次去问候。到了临产的时刻,丈夫要亲自前去问候,这时妻子不敢露面,就派贴身女仆穿戴整齐回答丈夫,孩子生下以后,丈夫还要一天两次地派人去问候。《礼记》反映的是先秦时代的生活。其关于坐月子的记录,显然是贵族妇女生活。
从历史文化的角度,中国的“坐月子”习俗并非完全基于医学和护理学,而是基于礼教的行为规范、文化仪式。所以社会学研究认为,坐月子在中国传统家庭中发挥了调解家庭关系的作用,婆婆确立指导地位,媳妇融入家庭,并因为生育而提升地位。
从《礼记》中的月子,到现代市场经济下的月子中心,两千年的循环。当然,这卖的本是社会阶层识别的符号,不应该被禁止,但却应该被理性认识。
(作者系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研究员)
(本文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刘远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