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链教学一年级优质课(项链教学案例)
项链教学一年级优质课(项链教学案例)以一挂实物项链为教具,引出对项链的一番形象而富于哲理性的议论:一、激趣导入教学设想 利用1课时时间,采用学生赏读和教师点拨启悟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披文入情,潜心涵咏,读出小说应有的“滋味”来。教学步骤与内容
《项链》教学案例
陈益林供稿
教学目的
1.通过对小说情节、人物性格的剖析,让学生深切体会虚荣心给小说主人公带来的巨大打击,并揭示出导致小说主人公虚荣心膨胀的社会深层原因,从而记取小说提供的超时空的现时警戒意义;同时引导学生重视学习借鉴小说主人公遭打击而不沉沦,遇逆境而敢于奋起的坚强、负责、勇敢精神;
2.通过小说的鉴赏,让学生悉心领会作者生动、细腻的心理刻划技法,别出心裁的文章结构艺术。
教学设想
利用1课时时间,采用学生赏读和教师点拨启悟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披文入情,潜心涵咏,读出小说应有的“滋味”来。
教学步骤与内容
一、激趣导入
以一挂实物项链为教具,引出对项链的一番形象而富于哲理性的议论:
一挂小小的项链有时并不仅仅只是一挂简单的项链,它有时会是人的一条生命线,流淌着一个人一生的悲欢历程;它有时会是一条锁链,捆住一个人的自由,绑住一个人的幸福;它有时更会是一条毒蛇,吞噬掉一个人的如花青春。
引出莫泊桑的短篇小说《项链》。
板书:
项 链
莫泊桑
二、作者简介
让学生先谈谈对莫泊桑及其作品的了解情况,然后由教师进行概括总结补充:
莫泊桑,19世纪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与俄国的契诃夫、美国的欧·亨利一起被人合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之王。其主要作品可用荒诞联想记忆法“编码”如下:
《俊友》《一生》经营《羊脂球》式的《项链》。(板书)
三、抓主干,理情节
⒈抓住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引导学生速读课文。
⒉在学生快速阅读课文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围绕小说三要素提炼出小说的要点:
跟情节关系最紧密的三个人物:路瓦栽夫人(玛蒂尔德)、路瓦栽、佛来思节夫人。
小说情节梗概:
小说以“项链”为标题,小说中“项链”是全文情节结构的线索,直接决定作品人物的遭遇、命运,是小说结构上常采用的“物线索”。概括小说主要情节即可引导学生抓住“项链”这一线索,以“借项链——失项链——赔项链——还债务——识真相”五个环节概而述之。
环境:小说中的环境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种,《项链》反映的是一种属于社会环境范畴的19世纪的法国“社会风俗史”史的一个横截面。
四、切分段落
提示学生利用前述小说情节梗概,对全文进行段落切分。讨论明确如下:
第1段:梦想与痛苦(开头——她常常整天整天地哭泣)
第2段:借项链(然而,有一天傍晚——接着就带着这件宝物跑了)
第3段:失项链(夜会的日子到了——她照他说的写了封信)
第4段:赔项链(过了一个星期——她不会把她的朋友当作一个贼吗)
第5段:还债务(路瓦栽夫人懂得穷人的艰难生活了——也可以成全你)
第6段:识真相(有一个星期天——全文结束)
五、赏析情节,分析人物
⒈请学生研读第1段,判断该段所用的主要描写技法:
讨论明确:心理描写
⒉作者是怎样展开第一段的心理描写的?
讨论明确:作者以全知全能的视角,用生动、细腻的笔触写出了路瓦栽夫人“心比天高,命比纸薄”的矛盾、尴尬、痛苦处境。提请学生不可轻易放过文中的一些关键词语,通过文中颇见性格的一系列关键词语,来审视可怕的虚荣心给人物带来的心灵戕害。以下加着重号者为文中关键词,要求学生在课文中加以标记:
出身贫贱(生:小职员之家 嫁:小书记丈夫)没有(出现5次)
尴尬 痛苦(出现3次)(不幸 苦恼 伤心 悲哀 悔恨 失望 困苦)
梦想奢华(吃香喝辣 穿漂亮服装 住高级住宅) 梦想(出现7次)
⒊引导学生对路瓦栽夫人的幸福观作一简单剖析:
讨论明确:向往幸福生活是人之常情,本身不存在什么过错,但幸福生活的获得应基于诚实而勤奋的劳动。随机引进一些反映正确幸福观的歌曲,以资说明。如“幸福不是毛毛雨,不会自己从天下掉下来”,“若想得到幸福花,辛勤劳动洒汗水”,“幸福在哪里,朋友啊告诉你。她不在柳荫下,也不在温室里。她在辛勤的工作中,她在劳动的汗水里”等。路瓦栽夫人的错误在于守株待兔式的想入非非,陷入一种梦想天上掉馅饼的不劳而获的致命诱惑之中。于是她陷身越梦想越痛苦,越痛苦越梦想的泥沼而难以自拔。正因为如此的思想基础,一旦有一丝跻身上流社会的虚幻曙光,她就会像一个溺水之人抓住一根救命稻草一样,死命抓住,不肯放手。因此才会导致后面“借项链——失项链——赔项链”的人生大悲剧。从这个意义上说,第一段的大段心理刻划是为后文情节张本之因。
⒋赏析“借项链”情节:
引导学生认真研读课文,深刻体察路瓦栽夫人为赴晚宴却找不到适宜的穿戴之物时的痛苦烦恼之情,以及找到解决穿戴问题之道时的欣喜若狂之态。抓住文中出现的以下词语:懊恼、咕哝、恼怒、不耐烦、哭、悲痛、郁闷不安、忧愁;惊喜、跳、发抖、搂、狂热地亲、跑,从语言因素入手,探察人物思想情感变化脉络,把握人性格特征。让学生讨论明确,如果说第1段是人物虚荣性格的静态描摹,那么从第2段开始,即已转入通过人物自身言行动态地展示主人公虚荣的偏执狂。
⒌赏析“失项链”情节:
带领学生齐读本段第1、2自然段,通过朗读来体察路瓦栽夫人陷于梦幻的云端、“幸福”的迷雾中,虚荣心得到极大满足之际的迷狂状态,为后文的乐极生悲蓄势。
引导学生阅读本段后续文字,讨论:路瓦栽夫人失项链是出于什么原因?
明确:舞场上的迷狂,离开舞场时的仓促、匆忙。
讨论:支配路瓦栽夫人舞场上迷狂,离开舞场时仓促、匆忙这一系列行动的深层原因是什么?
明确:基于严重的虚荣心理。迷狂是因为虚荣心得到极大满足,离开舞场时仓促、匆忙是因为虚荣心作祟,生怕原形毕露,在阔太太面前露寒酸相。
⒍赏析赔项链、还债务情节:
引导学生抓住几个关键数据,体会赔偿项链给路瓦栽夫妇带来的沉重经济负担以及虚荣给路瓦栽夫人带来的昂贵的人生代价:
①项链标价 40000法郎 项链实价 36000法郎路 瓦栽夫妇实际储蓄 18000法郎
②1夜 3600个日日夜夜(一夜风流,十年艰辛)引入欧·亨利语:“一个人的虚荣心是和他的愚蠢相等的。”
讨论:有人说导致路瓦栽夫人命运悲剧的原因是失项链这一偶然性事件,你认为路瓦栽夫人悲剧的产生是纯粹出于偶然吗?
明确:貌似偶然,其实必然。
依据:即便那次夜会没有丢失项链,严重的虚荣心和享乐思想肯定也会导致路瓦栽夫人在别的时间、别的场合发生类似的事件。只要她的人生观、幸福观不有所改变,她的人生悲剧就必然不可避免。引入名人名言:“所以偶然的东西,是一种有必然性隐藏在里面的形式。”——恩格斯
提请学生注意人生的巨大打击给路瓦栽夫人带来的性格的巨大变化:
在人生的巨大打击面前,路瓦栽夫人显现出了性格当中倔强坚忍的一面,偿还巨额债务的过程使人物诚实、负责、勇敢、坚强的性格侧面得到了有力的凸现。
主人公性格的变化:生活的奴隶——自在的女性
人物给读者接受心理的影响:可怜——可笑——可悲——可敬
⒎赏析课文最后一段:
引导学生赏读最后一段并快速回读前文,然后思考:
①《项链》这一小说的结尾有何鲜明特色?
讨论明确:出人意料之外。
②回读前文后,你是否会觉得小说结尾显得突兀、生硬?
讨论明确:不会,因为前文早为“假项链”布下多处草蛇灰线,归结起来有三点:
玛蒂尔德向佛来思节夫人借项链时,一句“当然可以”反映出这挂项链在佛来思节夫人心目中并不占有很大份量。
路瓦栽夫妇拿着盛项链的盒子找到那家珠宝店时,珠宝店老板的话揭示出丢失的那挂项链与盒子并不配套。
归还项链时,佛来思节夫人没有打开盒子,再次反映那挂项链在佛来思节夫人心目并不占有很大份量。
根据以上的处处暗示伏笔,可见《项链》的结尾虽出人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
呼应课堂起始部分,补充说明有关世界三大短篇小说之王的外国文学基本知识:
共同点:莫泊桑、契诃夫、欧·亨利,都是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作家,都非常重视结尾艺术处理,他们的短篇小说结尾常呈现为“出人意料之外,而在情理之中”的特点,显示出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苏联作家苏曼诺夫说过:“艺术的打击力量要放到最后。”三位作家的作品都显示了这一点。
六、全文小结:
《项链》的社会认识价值:女性只有凭借美貌与风姿才可得到社会的认可,女性的意识与价值只有在男子目光的观照下才得到承认。妇女毫无独立价值、社会地位可言,她们只是男性的玩物而存在于当时的社会之中,遗憾的是玛蒂尔德追求的正是这样一种“玩物式”的生存境遇。法国18世纪启蒙思想家卢梭说:“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而不在枷锁之中。”当时法国社会视女性为玩物的恶劣价值观念,弥漫于整个社会的追求享乐、爱慕虚荣的风气,正是导致玛蒂尔德悲剧的深层社会原因,是制约玛蒂尔德们人生理想、生命情致的一副精神枷锁。小说在讽刺玛蒂尔德虚荣心的同时,也将批判的矛头对准了造成这一类人生悲剧的资本主义社会。
《项链》人物形象的审美意义:鲁迅先生说:“项链无论从形式、结构,以及表达手法来看,都达到了短篇小说要求具备的高度。”小说通过生动细腻的心理刻划,运用环环相扣、出人意表而又合乎生活与人物情感逻辑的结构艺术,刻划了一位有着强烈虚荣心,为追求虚幻的幸福而招致人生大悲剧,最后却能够在人生大低谷中勇敢奋起的女性形象。小说主人公的性格缺陷及其人生悲剧对生活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物欲诱惑、金钱刺激沉渣泛起时代的人们,依然不失有很大的警示意义,而反映在主人公身上的那种处逆境而不气馁、沉沦,凭勇敢、诚实的劳动态度走出人生困境的勇气和精神,又颇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七、课后作文题:
在以下三道作文题中任选一题,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文章
一、我眼中的玛蒂尔德(此题在学生研读《项链》及印发的选自第四册教师用书的《错位到复位的女性》、《金钱与人格的较量——〈项链〉主题的再思考》与《〈项链〉的思想意义和主题》等文章后再作,旨在培养学生的深思和创新精神,提升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创造性鉴赏能力。)
二、我们身边的玛蒂尔德(本题旨在引发学生运用小说作者给予的一双慧眼,学会审察社会、关注人生,剖析时下物质生活互相攀比、精神追求日益庸俗的世俗弊端,培养学生学以致用,勤于观察,关注社会的人文品质);
三、面对惊雷——得知假项链后玛蒂尔德的心态描述(此题旨在引导学生认真审读课文,并在准确把握人物心灵变化轨迹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合理大胆的想象能力)
资料集萃
资料卡片①
他高产,稳产,显示出炉火纯青的功力,令我惊叹。短篇小说,中篇小说,源源而出,无限地丰富多彩,无不精湛绝妙,令人叹为观止;每一篇都是一出小小的喜剧,一出小小的完整的戏剧,打开一扇令人顿觉醒豁的生活的窗口。读他的作品的时候,可以是笑或是哭,但永远是发人深思的。——左拉《在莫泊桑葬礼上的讲话》
资料卡片②
王尚文革命的另一半,志将“不值钱的破铜币”传授式教学改为对话式。王尚文说上溯古代,以朱熹为代表的讲究义理的训诲式教学,要求学生问学“低声下气”。当代传授式教学把学生当成储存知识的容器。表现一,语文教学一以贯之“只重思想灌输,忽视陶冶性情”。教学通病,“无视学生主体意识,以教师分析替代学生感受。师生皆习惯:思想内容一二三、写作特点甲乙丙、人物形象ABC等”。如《祝福》,“了解了旧社会劳动妇女的悲惨遭遇,认识到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然而涉及祥林嫂情感世界的探求,则忽略不谈。再如莫泊桑的《项链》,教师灌输给两代人批判的观点:玛蒂尔德小资产阶级的虚荣心。王尚文批判此观点,“长期以来,意识形态左右我们用中国式思维想问题、看世界。用固有思维解释多元社会,今天看来,既不合适又显滑稽。”王尚文认为玛蒂尔德是个了不起的英雄,用十年劳动偿还“骇人的债”。他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共同讨论。 ——《北京青年报》2002年6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