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就是你的第一个生日(今天是你115岁生日)
明天就是你的第一个生日(今天是你115岁生日)迎来115岁生日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逢昌平盛世,专医者仁术书百年传奇,谱未来华章2022年5月20日
时光荏苒,岁月巍峨
白衣执甲,护佑山河
医者愿兮救伤患,仁者志兮济苍生
历风雨飘摇,传代代薪火
逢昌平盛世,专医者仁术
书百年传奇,谱未来华章
2022年5月20日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
迎来115岁生日
她,走过的这百年岁月
背后都有些什么
令人难忘的人物与故事?
今天,一同走进同济医学院的岁月长卷
风雨飘摇
顽强发展
1907年,德、中双方在上海合作创办同济德文医学堂,德国医生埃里希·宝隆博士任首任院长,从此开启了同济医学院百年辉煌的画卷,点亮了中国现代医学教育的火种。
1917年-1927年,正是中国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以及国共合作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学子们空前觉醒,走出书斋,积极投身于“五四”“五卅”运动的革命洪流。
1927年,在蔡元培先生的大力支持下,学校成为“国立同济大学”,是中国最早的七所国立大学之一。
何处是吾乡,何处是归途?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可以想象办学是一件多么艰难的事情。
面对日军的野蛮侵略,全校师生被迫一路内迁。一面是炮火轰鸣的艰苦环境,一面是求知若渴的赤诚之心。不惧困难的同济人,先后六易校址,落定四川宜宾李庄。
抗战胜利后,1946年7月,同济大学医学院由李庄迁回上海。
1950年2月,中央政务院决定同济大学医学院及附属同济医院整体内迁武汉。1951年9月,与武汉大学医学院合并组建中南同济医学院。
1955年8月,中南同济医学院更名为武汉医学院。
1956年,国家首次给高校教师评级,将教授分为一至六个等级。高校林立的武汉地区评了13个一级教授,他们都是所在领域的学术权威,武汉医学院就占其中7席,撑起武汉高等教育界的半壁江山。
1985年武汉医学院改名为同济医科大学。
2000年5月26日,与华中理工大学合并,成为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
百年品牌
深入人心
同济因医学而生,医学因同济而盛。
生于忧患岁月的同济,自诞生之日起,便面对“满目疮痍、贫弱交加”的旧中国,肩负起“与祖国同行,以医学济世”的使命。115年来,历代同济人始终坚持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同舟共济,始终坚持“团结 严谨 求实 奋进”的院训,始终坚守以教书育人及服务人民健康为己任,不断擦亮“学医在同济”金字招牌。
在武汉民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只要还想活,赶快送协和;只要还有一口气,赶快赶快送同济。不难看出人民群众对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和附属同济医院的信赖。
2020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袭击武汉,席卷全国。在直面新冠肺炎疫情的日子里,肇于沪、盛于汉的她,用又一个生死攸关的逆行传奇,续写着百年同济守护人民健康的壮美华章。处于疫情风暴中心的同济医学院附属医院3.4万名医护人员不畏生死、不计报酬,始终战斗在临床一线……同济医学院附属医院是2020年全国新冠肺炎抗疫军团中投入最大、贡献最大的临床医疗集团。
抗疫中,全球的同济医学院校友,都在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投身战疫各个环节。他们中,有的从外地奔赴武汉,毅然决然踏上战场;有的身处异国他乡,却心系祖国、积极募捐;当然,更多的是那些身处武汉、“疫情不退,我们不退”的同济人……他们打了最艰苦的仗,无数生死救援的情景感天动地,给病毒肆虐的漫漫黑夜带来光明,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和仁心仁术筑起阻击病毒的钢铁长城!
人文荟萃
英才辈出
建院115年来,学院累计为国家培养了9万余名医药卫生人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吴孟超院士、侯云德院士,中国两院院士裘法祖、吴旻、陆道培、张涤生、周宏灏、胡盛寿、杨宝峰、陈孝平、马丁、邬堂春、张旭,“人民英雄”张定宇,美国国家医学科学院院士胡丙长、明国莉,德国自然科学院院士武忠弼等都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多年来,医学院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积极推进思政教育、专业技能、职业素养有机融合,切实加强一流医学专业和医学课程建设;努力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着力加强医学教育研究、教师能力培养与国家规划教材、国家精品课程与教学示范基地建设,培养了一批批具有“国际视野、家国情怀、德医双馨、同济风格”的卓越医学人才,“学在华中大,学医在同济”品牌更加闪亮。
2021年,医学院重建了历史地标建筑“碧珠长廊”,仿建1907年“同济德文医学堂”门楼。今年将修葺宝隆雕像、中德友谊树等12处校园文化景观,进一步在精致典雅校园建设中展现优秀同济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师生的医者仁心和人文关怀精神。
人才强院
院士汇聚
医学院聚焦“一流医科”目标,努力实施“人才强院”战略,整合优势资源,推进学科交叉,聚力内涵发展。近年来,医科新增两院院士3人,国家级人才计划入选者50余人。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科学入选国家第二轮双一流建设学科,全部12个医科及相关学科进入ESI国际学科排名前1%,其中,临床医学、药理学与毒理学进入ESI国际学科排名前1‰。拥有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61个。
四位院士在此汇聚。
裘法祖(1914年-2008年),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外科奠基人之一,中国器官移植主要创始人,在腹部外科、神经外科、泌尿外科、骨科等领域均有很深造诣。近70年的医学生涯,技术上的千锤百炼和丰富的经验累积,造就了“不多开一刀,不少缝一针”的“裘式刀法”。
陈孝平,201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他擅长肝、胆和胰腺肿瘤的诊治、肝硬化门脉高压症的外科治疗及原发性肝癌综合治疗。陈孝平院士从理论到实践首创了亲属间辅助性部分活体肝移植。他首先提出了可行肝癌切除联合脾切除手术治疗等,一系列原创技术不断突破医学技术瓶颈。
马丁,201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他30多年来坚持医疗一线工作,擅长妇科肿瘤及妇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施行妇产科手术逾万台,精于妇科手术、腔镜及机器人手术。同时注重临床实践中重大难题的系统研究 在妇科恶性肿瘤防治和遏制肿瘤转移临床研究方面作出卓越贡献。
邬堂春,2021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他长期从事空气污染与健康的研究,在揭示空气污染病因、阐明发病机制和制定预防对策等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运用大样本、高质量的前瞻性队列,破解了矽尘暴露致肺癌和冠心病死亡增加的世界难题,为制订环境质量标准和高效精准预防提供了新证据。
不仅湖北省仅有的四位医科院士皆汇聚于此,同济医学院在顶尖人才梯队建设方面实现了巨大突破。 现有“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5人,国家教学名师5人,国家特聘专家1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4人,万人计划科技领军人才6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3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11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7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55人。同济医学院已在百年发展中变成优质人才的“引才石”,在众多人才的带动下,同济医学院综合实力在全国综合性大学医学院中位居前列。
临床医疗
“国家队”
2016年以来,同济医学院组织实施了附属医院扩增计划,按省校、市校共建共管模式,将七所有实力的专科医院和有特色的综合医院扩增为非直属附属医院。
医学院现有十家附属医院,分别是:附属协和医院(第一临床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第二临床学院)、附属梨园医院(第三临床学院)、附属武汉中西医结合医院(第四临床学院)、附属武汉中心医院(第五临床学院)、附属武汉儿童医院(第六临床学院)、附属湖北肿瘤医院(第七临床学院)、附属武汉金银潭医院(第八临床学院)、附属武汉精神卫生中心(第九临床学院)、附属湖北妇幼保健院(第十临床学院);其中前三家为直属附属医院。
同济临床医疗集团以拼搏擘画中国特色、国际一流医学中心的宏伟蓝图,强化质量、壮大规模、激活智慧医疗新动能,每年为3000余万门诊患者带来健康,为50余万手术患者解除病痛,暖医、匠医、仁医事件屡见报端,是中部地区临床医疗界的“国家队”。十家附属医院积极履行医疗救助社会责任,参与公共卫生事件、援外援疆、应急救灾、对口医疗帮扶活动,为健康中国扛起了坚强的“国之担当”。
2021年,附属协和医院“一主三翼”总体布局顺利建成,中南首家质子医学中心喜迎封顶;附属同济医院优化“一主两翼”布局,国家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医学中心平战结合远程指挥中心和会诊中心投入使用。两家附属医院均为国家区域终极诊疗中心,携手发挥着同济临床医疗集团的“头雁效应”,双双进入复旦版“中国医院排行”前十。
同心同德同风雨 济人济世济天下
同济人始终为人类生命健康奋斗不息
同济医学院
115岁,生日快乐!
来源:华中科技大学官方微信公众号
编辑:高翔、艾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