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坚守自己做人原则的故事(一人一故事李叔访谈录)
名人坚守自己做人原则的故事(一人一故事李叔访谈录)应和着一张绽放的笑容。陪伴着一个孤独的身影,或许在读到它的时候,就在某个角落抬起一颗低垂的头,触及一张面庞滑过的泪水,
我们每一个人终将面对最后的时刻,
当我们回首往事,回顾一生的起起伏伏,时间是最好的筛选器。
真正对我们产生影响的会被深留在心底,
虽然每个人的感悟不同,但都是来自生命的馈赠,记录下来,传递出去,
或许在读到它的时候,
就在某个角落抬起一颗低垂的头,
触及一张面庞滑过的泪水,
陪伴着一个孤独的身影,
应和着一张绽放的笑容。
李恭慎是我访谈的第一位老人,
希望经由这些文字把来自生命的感悟和馈赠传递出去,
我们因为老人的经历和感悟而彼此相连,人生的经验得以传承和相融。
不同寻常的礼物
2015年农历9月11号是李恭慎老人80岁生日。
在这一天老人送了一份不同寻常的礼物给自己和家人,这份礼物就是老人的回忆录-《难忘的记忆》。
在书中序言里老人说:
“这些难忘的记忆如能详详细细地说给我的子女 不仅会使她们更加了解自己的父母和家史 同时也许还
会使他们从中学到些许有用的东西。
这就是我决定在我80岁生日时 把不忘的记忆记录下来 交给我的子女的初衷所在。”
这也是时隔5年老人接受我们访谈的原因吧。
初遇
初次见到老人,颇感意外。
85岁的老人身材精干,精神矍铄,思路清晰,谈吐自如,窗外阳光侧照在老人微笑的双眸中,充满活力,完全颠覆了我对年龄的认知。
访谈进行到2个小时的时候,我问要不要休息一下,老人自豪地笑了,站起来活动着腿脚,说:“我这身子骨好着呢!“
我问:“您有什么秘诀吗?”老人说:“就是我一直在练习回春保健操,每天练习后都是一身大汗。我已经坚持了六年了。这腿脚灵活着呢!身体什么毛病都没有。我想着这保健操效果真不错,这两年我还组织小区的老人们和我一起练习。”
这是老人给我留下的第一印象,也激发了我极大的兴趣,是什么让老人保持着这样的活力与热情。
有一句话老人在访谈中反复提到:
一个人不管在什么地方 什么时候都要堂堂正正地做人 扎扎实实地干事。
你这样做了 党不忘记你 领导不会忘记你 朋友也不会忘记你。
扎扎实实做事。
老人小学毕业后在村小学做过义务小学教师;在当地机场学过木工当过木匠;
在家附近矿场做过矿工,专职团干部;
在矿上党委宣传部编撰《整风之歌》;
成为市日报社通讯员,主持编写了矿场的矿史;
选拔为省日报社编辑;
担任过县干部处处长负责干部考核;
担任县纪检委书记;
每一份工作中都兢兢业业,踏踏实实。
他经历过从上不足两米高的第一层脚手架都感到害怕,到扛着几十斤重的木料,在几十米高仅三十多厘米宽的墙上和房梁上也如履平地;
参加矿里工作搬运管道时双手磨出血泡,双脚每天泡在深及膝盖的水里,脚板发白;
从帮助上级清稿到写简短问题,从有提纲的前提下完成文章到逐渐开始独立写作;
从在办公室写工作报告到成为市日报社通讯员,最后成为省日报社编辑;
开过荒种过地;
从小学学过识谱 到组织生产指挥部的同事学唱,所在的驻军生产指挥部不仅有唱不完的歌曲 而经常唱出其他单位不会唱的新歌。
有件事情,老人一提起充满自豪。
刚到矿上工作时,因为会木工活,进矿不到一个月就可以独立工作了。
年轻的恭慎在独立设置和修理风门中 自主设计出用井下掘进巷道时崩下来的玄武岩石砌风门的墙,这样的设计不但节省木材 而且结构坚固 大大减少维修量和岩石的排弃量 一举多得。
凭着木工的经验和以前在老家无数次观察过瓦工砌墙,老人大胆地尝试和创新,很快就在井下用就近的石头砌了几个风门 还在在门的上方中间涂上红铅油 写上老人分别给它们起的名字:胜利门、和平门、幸福门。
风门完成之后,坚固耐用而且美观醒目,获得同事和领导的广泛好评,当年就被评为矿级先进工作者。
堂堂正正做人。
在木工队工作时为人忠厚勤快 尊敬师傅。队里有四 五个师傅都是文盲 恭慎主动帮助队师傅们读家信写家信,深受工友的认可和领导的器重。
在市里工作的时候,老人为受到诬陷的领导仗义直言,同时明确指出他所看到的事情的真相,事后险遭报复。
老人回忆时说:“我从不认为我这样做是错的 我认为公做人就要堂堂正正 不能是非不分 人云亦云 随波逐流。只要不是为了个人的私利 为正义而战 虽受挫也无遗憾”。“
“做人一定要与人为善 多做好事善事 绝不做坏事事 不损人利己。特别是在得势之时 切莫得势便猖。永远都要做老实人 办老实事。我从一个只有小学年文化的农村孩子 一点一点地干到正县级 凭的就是这些”。
不断学习
老人在书中人生感悟中提到:“学习掌握的技能越多 发展的机遇就会越广”。“
老人认为不断学习和掌握新的技能,助他赢得人生中的一系列机会。
上小学的时候受父亲的影响 重视练字,因为字写得不错,
中学的时候 ,老师让他为学校刻钢板、印教材的;
在办公室宜传组工作时 团委书记让他抄材料 培养老人独立起草总结报告 并把他调到团委工作;当年就被评为矿级“先进生产者”
由于这段时期的锻炼 有了一定的写作能力,之后才有了通讯员、记者、编辑的工作机会。
在建筑单位学了木工技术 在以后的工作中才有了机会创新和获得成绩。
如果不是在小学五年级就学会了识乐谱 能教大家唱歌 就不可能得到军队领导那样的器重 也就不可能进到市里工作部工作。
总而言之 老人总结到,就是“技多不压人” 不管什么技能 只要学到手 不一定什么时候就会派上用场。”
信仰
跟随老人对童年生活的回忆,老人反复会说到对中国共产党的热爱。
当年中国被侵略被占领时,老人亲身经历了自己家以及村里人生活发生的恐怖悲惨的改变。
而1946年村里的土地改革让家里和村里广大贫苦农民过上耕者有其田的安定生活。
经历过这样翻天覆地的动荡过程,老人对中国共产党的热爱诚挚而坚定。
让我不由自主想起和家里老人聊天时,他们脸上相似的表情和同样的情感。
他们真实的经历让他们的信仰无比坚定。
看着老人微扬的脸庞,我明白有些事情永远无法忘记,有些信仰永远不会改变,这让旁观的我心生感动。
父母的教育
当问到老人什么让他不断学习新的技能并且相信自己时,老人回忆起父母的教育。
老人小时候正处于解放战争时期,受时局影响,父亲工作非常辛苦。
为减轻父亲的负担,小时候的恭慎每天都去搂草捡柴,母亲把他拣回的柴草在院子里摞好,等到过年的时候一起拿来使用。
每当看着高高垒起的柴草时,恭慎感觉到自己可以为家里贡献自己的力量,那时候的他心里充满了自豪感。
母亲就是用这样方法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孩子,只要付出,只要坚持就会有收获;也让孩子在这样的成果中获得自信。
生活中的体验就是最好和融入记忆深处的教育。
母亲为填补家用,每逢集市的时候,会蒸好馒头,让恭慎拿到集市贩卖。一次老人以为丢了两个馒头的钱,非常懊恼,哭着回家。母亲知道了,点了点钱,安慰他“你做的很好啊,馒头和钱数对上了,不要伤心了。”听妈妈这么说后,老人破涕为笑,心里重担一下子就放下了。
在小的时候从母亲那里一直得到的是温柔的鼓励和支持。
而在日后的生活工作中,老人同样可以用这样的方式对待自己,激励自己支持自己。
老人提到百善孝为先,孝敬父母是做人的基本条件 也是中民族世代传承的美德。他是从父母孝敬爷爷奶奶行为中 受到了深刻的教育和启迪 他也切切实实传承了父母的孝道。
老人提到父母时充满敬重与怀念,而我也在老人的描述中见到那位智慧温柔的母亲,在生活点滴中言传身教,给予孩子信任鼓励和支持;父亲的担当与辛劳传递给孩子的是责任和扎扎实实做事的品质。
儿时的教育影响着老人一生的生活态度。
人生的遗憾
老人回忆过往,提到年轻时自己经常彻夜工作,体弱多病。承担了家里所有的活,不仅要照顾四个孩子 种菜侍弄庄稼 还要照料家里的猪鸡鸭。有点好吃的都惦记给丈夫留着。到了晚年积劳成疾。
老人一退休马上就带着老伴一起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到了北京、西安、上海、苏州、杭州。
“老伴头一次坐飞机,非常高兴,我看到她开心,我比她还要开心”。老人低下头,脸上带着淡淡的微笑。
旅游之后回到家里,老人把家中里里外外所有事情都承担下来,只想让妻子好好放松一下。可是老伴却因为疾病离开了。
老人说:“我多想陪她尽情享受一下啊!她走了,但她贤妻良母的音容笑貌,勤俭持家,孝敬老人的身影却永远活在我的心里”。话语里带着浓浓的怅然若失。
这或许是老人最大的遗憾吧,夫妻情深,一路彼此扶持,心满意足的幸福生活刚刚开始,可以放下工作儿女想要好好照顾弥补时,妻子却先走了。白头鸳鸯失伴飞。
回看老人一生的经历,有艰难有遗憾有挫折,有快乐有满足有自豪,有慷慨激昂为心中正义发声,有不给组织添麻烦时的忍耐退让。所有的经历铸就了眼前这位八旬老人。
认真做事,踏实做人,无愧于心,坦然面对岁月,积极学习与反思,我想这就是老人活力的源泉。
(征得老人同意,文章记录了老人的名字和经历,感谢李恭慎老人的支持和帮助。
文中其他相关的人名和地点被隐去。
感谢北京市昌平区民乐养老服务中心提供的每人一故事的服务。
感谢养老服务中心张钰主任的大力协助和付出。)
我是息羽,慢慢写,静静看,等你来,由你走,谢谢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