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高甲戏传承中心(协同式评估管理)
泉州市高甲戏传承中心(协同式评估管理)提线木偶梨园戏为更好帮助市属五大文艺院团做好传承保护和发展工作,泉州市委编办联合市财政局、市人社局成立综合管理评估小组,深入市文旅局、各剧团,了解剧团经营、人才培养管理、机构编制资源使用、市场培育发展等方面情况,有针对性地帮助解决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为剧团做好传承培养发展工作保驾护航。南音高甲戏
泉州木偶剧团外景
泉州歌舞剧团外景
泉州是我国南戏的主要发祥地之一,戏曲历史源远流长,戏剧资源丰富,闽南歌舞、梨园戏曾荣获“梅花奖”“文华奖”等国内戏曲艺术行业顶级荣誉,梨园戏、提线木偶戏、高甲戏列入首批国家级非遗名录,南音被誉为“汉唐古乐”、列入联合国“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梨园戏被誉为“宋元南戏活化石”,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
近年来,泉州市属五大文艺院团逐步完善运行机制,广泛参与公益性演出交流活动,积极推动进校园进基层,积极抢救传统剧目、创作新剧目,竭力做好传承、创作、展示以及研究、保护、推广等工作,以高质量文化供给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但生存难、留人难、发展难等三大问题始终摆在各大剧团面前,挥之不去。
为更好帮助市属五大文艺院团做好传承保护和发展工作,泉州市委编办联合市财政局、市人社局成立综合管理评估小组,深入市文旅局、各剧团,了解剧团经营、人才培养管理、机构编制资源使用、市场培育发展等方面情况,有针对性地帮助解决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为剧团做好传承培养发展工作保驾护航。
南音
高甲戏
梨园戏
提线木偶
强化机构编制资源保障,解决“人才青黄不接”的留人难问题。经评估,市属五大剧团演员、演奏员等专业岗位人才培养上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青黄不接问题。为更好做好剧种传承发展,必须在健全人才梯队上想办法。市委编办、市文旅局和各剧团摸索出一条人才培养新思路:先行核定部分编外人员控制数,由各剧团根据现有人员结构和年龄分布,定期提出剧种传承培养计划,委托泉州艺术学校培养。毕业后,表现较好的委培生,在其通过全市编制内公开招聘考试聘用为正式干部前,可申请聘为编外人员,从而最大限度留住培养的人才。日常表演过程中,如临时借用人员才艺、专业、年龄符合要求的,也可申请聘为编外人员。通过本次督导评估,市委编办共核定市属五大剧团编外人员控制数88名,专项用于保障演员、演奏员及其他各类专业技术岗位人员。市人社局也明确将加大对各剧团在人员职称评聘、文化学历进修方面支持。
强化支出缺口保障,解决“收支不平衡”的生存难问题。市属五大剧团均为差额拨补事业单位,市财政只承担人员工资、养老保险及部分奖励性绩效工资补贴,其余由剧团从事业收入中解决。据了解,受新冠疫情影响,演出市场空间萎缩,票价又无法提高,各剧团经营事业出现不同程度下降,导致演职员收入得不到保障,极大影响了其积极性和创作激情。为让各剧团无后顾之忧,市财政局明确除保障剧场建设、维护及水电费等管理支出外,今后还将根据各剧团收支情况,适时在在编人员绩效工资、编外人员工资等支出上再给予补助,尽力缓解其支出压力。
强化市场需求端保障,解决“盈利能力不强”的发展难问题。据了解,市属五大剧团公益性演出场次占年度总演出场次30%以上,大多为无偿或者低收费演出。此外,申遗成功后,各级各类公益演出交流越来越多,新老剧目抢救创作力度也不断加大,演出场次增加却无法带来有效的收入增加。为改变此种收入演出不平衡现象,市财政局、市文旅局等部门表示,今后将加大各类大型活动的节目引流,并尽力协商提高演出酬劳,以有效提高各剧团事业性收入,从而提高盈利能力。
来源:泉州市委编办 苏成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