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名字怎么取(日本的姓氏)
日本名字怎么取(日本的姓氏)日本于明治维新后,准许庶民取姓氏时,大家也都纷纷以出生地、职业等为姓,才会有这么多令同是日本人却念不出对方姓氏发音的奇名怪姓。古代中国先有“姓”,后有“氏”,由于是母系社会,因此“姓”起于女系,“氏”起于男系。日后社会逐渐以男子为主体, “姓”便改从男系。秦汉以后,“姓”与“氏”才合一,这时老百姓也通常都有姓氏了。而当时老百姓取姓氏时,一般均以出生地、封国、职业、技艺等为主。日本的姓氏如此多,是因为在明治维新之前,平民不能冠姓,只有名字或通称。古代日本贵族和古代中国一样,“姓”与“氏”不同,例如《源氏物语》中的主角光源氏,本为皇子,后来降为臣籍,皇上封他“源”姓。而日本史实中,第一位实施此方式的天皇是嵯峨天皇(在位期间809 至823 年),之后的天皇也依样效法,赐予皇子、皇孙“源”姓,结果贵族便有“嵯峨源氏”“清和源氏”“宇多源氏”等根系。换句话说,“嵯峨”是“氏族”,“源”是“姓”。日
根据官方统计,中国人口有14亿多,据说现在通用的姓氏约有五六千种,几乎都是单姓,若包括全体56个民族,姓氏总数则有上万种。
韩国人口约5000万,姓氏却只有500种。日本人口将近1亿3000万,姓氏却高达10万以上。《日本姓氏大辞典》更收集了29万种姓氏。排行首位的“铃木”也只占总人口的1.8%而已。
因此,同样是日本人,拿到名片却叫不出对方的姓氏发音,并非罕事。
例如,“四月一日”发音是“watanuki”,因为往昔阴历的四月一日是“脱”(nuki)下“棉”(wata)袄的更衣时期(现代日本则是六月一日和十月一日),所以姓氏汉字虽是“四月一日”,发音却是“棉脱”;“小鸟游”发音是“takanasi”,无(nasi)鹰(taka),小鸟才能四处游玩,也就是说姓氏虽是“小鸟游”,发音却是“鹰无”。
日本的姓氏如此多,是因为在明治维新之前,平民不能冠姓,只有名字或通称。古代日本贵族和古代中国一样,“姓”与“氏”不同,例如《源氏物语》中的主角光源氏,本为皇子,后来降为臣籍,皇上封他“源”姓。
而日本史实中,第一位实施此方式的天皇是嵯峨天皇(在位期间809 至823 年),之后的天皇也依样效法,赐予皇子、皇孙“源”姓,结果贵族便有“嵯峨源氏”“清和源氏”“宇多源氏”等根系。
换句话说,“嵯峨”是“氏族”,“源”是“姓”。日后又从“源氏”分成许多旁系,这时,“源”就代表“氏族”。战国时代A 有不少大名喜欢强调自己是“源氏”后裔,也不过是想抬高自己的出身阶级而已,真假则不得而知。
古代中国先有“姓”,后有“氏”,由于是母系社会,因此“姓”起于女系,“氏”起于男系。日后社会逐渐以男子为主体, “姓”便改从男系。秦汉以后,“姓”与“氏”才合一,这时老百姓也通常都有姓氏了。而当时老百姓取姓氏时,一般均以出生地、封国、职业、技艺等为主。
日本于明治维新后,准许庶民取姓氏时,大家也都纷纷以出生地、职业等为姓,才会有这么多令同是日本人却念不出对方姓氏发音的奇名怪姓。
以上是前言,免得又有人以讹传讹,嘲笑日本人的姓氏由来。接下来才是我想说的正文。
中国大陆与韩国,女人婚后通常不改姓,日本却95%以上都改为夫姓。中国台湾女人于婚后,往昔好像是在娘家姓上冠上夫姓,现在似乎都各姓各的。
韩国女人不冠夫姓,据说是基于门第血统以男人(丈夫)为主,民法也规定孩子必须冠父姓。日本女人婚后改姓,则只是惯例而已,表示她愿意与丈夫结成连理枝,成为丈夫家人,死后,骨灰可以埋进丈夫家坟墓。这是一种“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传统。
日本法律没有规定女人一定要改为夫姓,但按户籍法,夫妇必须姓同一种姓,因此男女到市政府提交婚姻登记时,男方可以改为女方姓,女方也可以改为男方姓。而男方改为女方姓时,并非中国所谓的“入赘”。
万一夫妻不得不离婚时,女人得再改一次姓,于是有人恢复旧姓,也就是未婚前的姓,也有人因社会认知问题而沿用离婚前的夫姓(或妻姓)。
在我看来,这种制度的最大牺牲者便是孩子。
父母离婚后,倘若孩子户籍归母亲,孩子便得改姓;而日本夫妇离婚时,如果是双方同意签名盖章(另需有两位证人的签名盖章)向市政府提交婚姻解除登记,孩子通常归母亲这方。万一闹到地方法院,则看父母哪方经济能力比较强,孩子便归有抚养能力的那方。
不知是几年前,韩国女权运动中有一项“姓氏改革”,提倡应该让孩子冠父母双方的姓。比方说,父亲姓“金”,母亲姓“李”,孩子便是“金李某某”。
据说这活动在当时已在一些年轻人之间以昵称流行开了。只是若真的正式采用这种方式,那么,“金李某某”与“崔郑某某”的孩子,不就得叫成“金李崔郑某某”?
以此类推,在外国人看来,是个相当有趣的话题;但对当事人韩国人来讲,可就一点也不好笑了。正如民意测验的结果,80%的人都反对。
日本女权运动中有一项活动也是“姓氏改革”,高唱“夫妇别姓”。意谓即使是婚后,“小女子我”也要继续冠娘家姓。也不知闹了几年,1996年法制审议会才申明将考虑改正某部分民法。
有趣的是,某些已经不可能改姓且怀中有亡夫留下的大把退休金的寡妇阿嬷族,却在进行“死后不进丈夫家坟墓”的“地下活动”。
日本是父、母、传后男子与其妻子,代代骨灰都共同埋在该家菩提寺同一座坟墓内,墓碑只刻着“某某家之墓”,一旁再刻上各自的名字。
菩提寺是佛教寺院,江户时代德川幕府为保护佛教,规定人死后,坟墓必须设在寺院,因此大部分日本人所属的菩提寺内(有宗派之别),都有祖宗八代以上的人名簿。次子以下的男子不能进祖籍坟墓,通常另找菩提寺自己设坟墓。
嫁出去的女儿因姓氏不同,不能进娘家坟墓。所以上述那些阿嬷族便打算自己盖坟墓。原因只有一个:干吗死后还得在同一座坟墓内和婆婆以及生前把老婆当下人的丈夫闹别扭?
坦白说,我对女权运动没兴趣,总觉得“男女有别”是天经地义之事。这是我从实际生活中得出的教训。
不过,我这样说也并非表示我反对女权运动。只是在我看来,男与女,其实就跟共同生活在一个屋檐下的猫与狗一样。猫一开口,永远叫不出“汪汪”;狗一兴奋,也毕生哼不出一句“喵……”。只要彼此承认自己在某些方面永远不如对方,不是也能快快乐乐共同过一生?
(本文节选自《汉字日本》)
书名:汉字日本
书号:978-7-5154-1107-1
作者:【日】茂吕美耶 著
出版时间:2021年6月
开本:32K
定价:45.00元
页码:220页
装帧:平装
内容简介
本书是日本文化达人茂吕美耶直接用中文写就的随笔,共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讲述日文中汉字的来源及其历史演变、中日文化的差异、日制汉语词对现代汉语的影响等。在第二部分中,作者从称呼用语、食衣住行、身体健康、教养学习、社会生活等五方面精选一些同字不同义的中日汉字,以轻松幽默的语调讲述了中日汉字的义项差异,以及因此在实际生活中引起的误解和笑话。从中可以看出,日文中的汉字大多保留了古汉语的意义,有些则在长期使用中发生演变,个别甚至受到英美文化的影响。本书对了解日本文化颇有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