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是思想的传承与发展(社科视窗22婺学精神)
求是思想的传承与发展(社科视窗22婺学精神)(作者单位: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因此,民众走到中心,实际就是民众开始有意识地、主动地、创新性地运用“婺学精神”元素开展学习、开创事业、开心生活,熟悉地方历史人文精神,生产文化附属产品、学习并践行精神要义,将婺学精神以文化学习和生活教养的形式传递给下一代……新时代“婺学精神”,需要其承载主体的超越个体身份局限,将个人的命运和愿景与国家的发展大计结合起来,积极主动成为新时代“婺学精神”传扬的责任人。但是,这种传统在改革开放经济大潮的冲击下,逐渐被弱化。婺学研究被束之高阁,“婺学精神”成为遥不可及的图腾。例如,在各级学校教育中,“婺学精神”元素过少,几乎很难见到有学校将“婺学精神”系统付诸教学与德育者;在研究者的案头,“婺学精神”过于理论化,很少有探究将“婺学精神”具体化、实践化的学术成果。因此,广大学者应该从庙堂到江湖,一方面利用诸如八婺文化讲堂、各学校文化讲堂、各级文化礼堂讲座等形式,
【编者按】书记说,哲学社会科学的现实形态,是古往今来各种知识、观念、理论、方法等融通生成的结果。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八婺大地,发展迅速,万象纷呈,该如何解读,该有怎样的视野。我们和金华市社科联一起,为你打造一份权威的金华社科读本。每周四推出,帮你解开现象的迷雾,助你追寻理论的真谛。
“婺学精神”是以主观意识的形式存在于金华人的内心深处的,金华人是“婺学精神”基本承载主体。总体上看,“婺学精神”的主体性转型实现,主要基于从精英到大众的觉醒及自我转型的意识,并体现于精英和大众两类“婺学精神”主体的主动转变与调适、结合。
一、精英文化:从庙堂到江湖
婺学是金华传统精英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代表,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婺学精神”总体看是居于庙堂之上的,这一方面丢弃了传统,两一方面也使未来的文化建设失去了可持续发展的主体资源。回溯历史,传统“婺学精神”相关重要人物,如吕祖谦、北山四先生(何基、王柏、金履祥、许谦)、范浚、戴良、柳贯、黄溍、宋濂、王袆、金涓、傅藻、陈亮、章懋、吴莱、陈基、陈傅良、胡翰、陈樵、王崇炳等等诸公,多是一方面秉要执本、砥砺廉隅、正德修己,一方面潜心治学、躬耕杏坛、为国达人,他们往往治学严谨,又授业有方,不仅在理论上践行了“刻苦研习、严谨治学”的实学精神,更在实践中教授后辈“求真务实、经世致用”务实方法,这也直接带来了金华地方教育兴盛、人才辈出的局面。如吕祖谦的教育实践,对中国的学术、书院、文学等领域的影响甚重[11],并直接成为其后婺学大家的楷模。
但是,这种传统在改革开放经济大潮的冲击下,逐渐被弱化。婺学研究被束之高阁,“婺学精神”成为遥不可及的图腾。例如,在各级学校教育中,“婺学精神”元素过少,几乎很难见到有学校将“婺学精神”系统付诸教学与德育者;在研究者的案头,“婺学精神”过于理论化,很少有探究将“婺学精神”具体化、实践化的学术成果。因此,广大学者应该从庙堂到江湖,一方面利用诸如八婺文化讲堂、各学校文化讲堂、各级文化礼堂讲座等形式,宣讲“婺学精神”;另一方面,积极研究“婺学精神”对接金华地方教育、产业发展和文艺创作及日常生活的创新性发展方式、方法。如此,在精英们自身既作为传承人走到江湖,也引导“婺学精神”特质走向江湖的努力下,“婺学精神”作为精英文化“漫游江湖”,必定会为广大民众所更深入的接受。
二、民众力量:从边缘到中心
当然,就主体性问题来看,新时代“婺学精神”的转型,主体意识的觉醒及自我超越,最关键体现在普通民众如何从边缘走向中心这一问题的解决上。对于“婺学精神”,民众的了解度、认知度和接受度的转型的基础,需要以政府为主导的主流媒体的宣传和引导,也需要各类自媒体平台的渗透;需要政府和相关部门创新“婺学精神”的落实形式,如,可以将婺学精神于地方文化乃至经济建设对接起来,在义乌、东阳、浦江等地广发深入开展诸如“‘婺学精神’与义乌精神”“‘婺学精神’与木雕文化”“‘婺学精神’与义乌精神”大讨论等系列文化教育活动,让普通民众逐渐重拾“婺学精神”意识。当民众从边缘走到中心,当一个个文化礼堂和大中小学校都在开展“婺学精神”的学习和实践活动,主体意识觉醒,“神圣使命感”和“历史责任感”超越“个体有限的生存和生命”,也就突出了“个体对于整个人类-民族-国家的义务、责任,并以之为人生意义、生活价值之所在”。
因此,民众走到中心,实际就是民众开始有意识地、主动地、创新性地运用“婺学精神”元素开展学习、开创事业、开心生活,熟悉地方历史人文精神,生产文化附属产品、学习并践行精神要义,将婺学精神以文化学习和生活教养的形式传递给下一代……新时代“婺学精神”,需要其承载主体的超越个体身份局限,将个人的命运和愿景与国家的发展大计结合起来,积极主动成为新时代“婺学精神”传扬的责任人。
(作者单位: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