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阿q精神胜利法现实意义(阿Q精神胜利法在现代社会的启示)

阿q精神胜利法现实意义(阿Q精神胜利法在现代社会的启示)其实,自《阿Q正传》问世以来,许多学者和专家从心理学的角度深究了阿Q“精神胜利法”的本质:这种“精神胜利法”,主要有屈服、转移、理想化、遗忘四种特质。首先,阿Q无法抹掉自己身上的自卑感,便有意无意地寻找一种“补偿”,来化解自己的焦虑不安;其次,在本能受到阻碍时,阿Q选择把怒气转移到自己或他人身上,以寻得这种情绪的宣泄;第三,阿Q依靠想象力来对自己的“失败”进行补偿,理想化从前和以后的生活,似乎只要想出“自我安慰”的话语,那么他的生活永远都是快乐的;最后,阿Q能在潜意识中把自己的不开心和不愉快的遗忘,认为只要不去回想,这种痛苦便遗忘了一般。 这种精神胜利法,是以维护自己的可怜自尊为出发点,阿Q不能正确认识自身的真正价值,只是一味想求得保持面子,不了解当时的社会形势,甚至在革命时兴奋地大喊“造反了!”由于阿Q对自己、对社会形势认知的模糊不清,最后被假洋鬼子利用,成了革命的牺牲品。因此大部分读过

鲁迅在《阿Q正传》塑造了阿Q这一时代典型人物。与许多文学经典形象不同,阿Q无姓无名,连鲁迅在为阿Q立传的时候,也反复思考着要以怎样的文体来呈现。最后,因阿Q既非神仙又非文豪,作者只好以“自传”为题为其立传。

阿q精神胜利法现实意义(阿Q精神胜利法在现代社会的启示)(1)

《阿Q正传》

在作品中,阿Q似乎是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人:他贫穷 “上无片瓦,下午寸地。”靠给地主阶级打零工来维持生活;他身份低微,连姓赵的权利也没有;他性格扭曲又好面子,在与人发生口角后,瞪着眼睛道:“我们先前——比你阔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他又愚昧无赖、自轻自贱、浑浑噩噩,欺软怕硬:被“强者”打败,便将怒气转移在弱者身上——阿Q在遭了假洋鬼子的哭丧棒后,看到小尼姑,便在言语上调戏一下,满足自己可怜的“自尊”。阿Q又敏感自大、神经兮兮,他非常在意自己头上的那块癞疮疤,别人一提就要发作——先是估量一下对手,嘴笨的就骂,力气小的就打,后来采用了“怒目主义”。在“恋爱的悲剧一章,鲁迅着重写了阿Q性格中的矛盾和分裂:作为一个三十多岁的文盲光棍,他对异性是有欲望的,渴望找到“为他传宗接代的女人”,但是当这种欲望产生时,他又刻意压制。虽然没受过什么教育,但是阿Q信奉的传统纲常伦理让他觉得两性问题是不道德的,他对“男女之大防”历来严格。在他的日常认知里,尼姑一定与和尚私通;女人在外面走,一定是想引诱男人;看到男女对话,他便继续用他那“怒目主义”,说几句骂人的话或是扔几个石子。在生活中,阿Q本能的欲望与对自身“严格”的要求,使他常常处于滑稽矛盾的状态,他曾跪着哭着求赵太爷家的女仆吴妈与自己“困觉”,却在提出这个要求后开始慌乱。他又把自己看作是封建道德的维护者,认为“革命”就是造反这一角度可以看出,阿Q确实是一个愚昧、落后、麻木的人。

阿q精神胜利法现实意义(阿Q精神胜利法在现代社会的启示)(2)

阿Q像

阿q精神胜利法现实意义(阿Q精神胜利法在现代社会的启示)(3)

阿Q赴刑场

如果说阿Q性格中最“前卫”的因素,可能要数他身上的“精神胜利法”了,他标榜自己“先前阔、见识高、真能做。”实则幻想未来、自傲自大、掩耳盗铃、怯大压小,不能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处境与命运。关于阿Q的“精神胜利法”,《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上有明确的阐述:“这就是他的自欺欺人、自嘲、自解、而又妄自尊大、自我陶醉等各种表现。简言之,是在失败与屈辱面前,不敢正视现实,而使用虚假的胜利来在精神上实行自我安慰,自我麻醉,或者立刻忘却。例如,他挨了人家的打,便用‘儿子打老子’来安慰自己,并自认为是胜利了。由于这种精神的支配,并在屈辱中苟活。他的一生就是一部受尽屈辱的血泪史。直到后来糊里糊涂地被杀,才在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的呐喊中,完成了最后一次精神胜利。”阿Q的“精神胜利法”,并不是当时社会中独一无二的想法,所有看不清社会不平等的事实的人,都用这种“管用”的方法安慰自己,在最后走向灭亡前,他们都在为自己死亡前的手术作着“麻醉”。

阿q精神胜利法现实意义(阿Q精神胜利法在现代社会的启示)(4)

丁聪《阿Q正传》插图

这种精神胜利法,是以维护自己的可怜自尊为出发点,阿Q不能正确认识自身的真正价值,只是一味想求得保持面子,不了解当时的社会形势,甚至在革命时兴奋地大喊“造反了!”由于阿Q对自己、对社会形势认知的模糊不清,最后被假洋鬼子利用,成了革命的牺牲品。因此大部分读过《阿Q正传》的人们,在赞叹鲁迅文笔犀利、一针见血地批判当时中国封建社会的病态的同时,都对阿Q的这种“精神胜利法”处于较为消极的认知范围,认为这种方法是有害的。诚然,在那个年代,这种畸形麻木的心理,是许多底层无知群众真实精神状态的生动写照,是一种普遍的“国民劣根性”。鲁迅为揭露这种社会现实,塑造的人物以及人物的精神,在当时是有警示意义的。

其实,自《阿Q正传》问世以来,许多学者和专家从心理学的角度深究了阿Q“精神胜利法”的本质:这种“精神胜利法”,主要有屈服、转移、理想化、遗忘四种特质。首先,阿Q无法抹掉自己身上的自卑感,便有意无意地寻找一种“补偿”,来化解自己的焦虑不安;其次,在本能受到阻碍时,阿Q选择把怒气转移到自己或他人身上,以寻得这种情绪的宣泄;第三,阿Q依靠想象力来对自己的“失败”进行补偿,理想化从前和以后的生活,似乎只要想出“自我安慰”的话语,那么他的生活永远都是快乐的;最后,阿Q能在潜意识中把自己的不开心和不愉快的遗忘,认为只要不去回想,这种痛苦便遗忘了一般。

阿q精神胜利法现实意义(阿Q精神胜利法在现代社会的启示)(5)

正如一个硬币总是有两面,如果从“理想化”与“遗忘”这两个特质上讲,“精神胜利法”未尝完全是一件坏事。阿Q的“精神胜利法”在当代社会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关键是如何取舍。从阿Q自身而不是批判社会现实来看,阿Q处于当时社会的底端,用今天的话说是“既没有颜值,又没有文化、财富和身份地位的光棍”,这种小人物的生活是没有人会去关心的,他什么都没有,只能依靠自己不定期的劳动勉强存活下去,想必他也幻想、渴望过上层阶级的奢侈生活和“莺歌燕舞”,但他能力有限、又不肯突破尝试,便想着发明这种“精神胜利法”安慰自己。在不可避免地被压迫和欺负后,这种“自我安慰”能让这个精神世界荒芜的人找到宣泄的出口,也是因为这种精神,阿Q从头到尾都没有陷入过多的负面情绪。在旁人看来,阿Q是可怜、可笑又可悲的,大家抱着“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态度,来看待这个人物。但是就阿Q本身的思想境界而言,他是认识不到自己的这种“缺陷”与病态的,反而,有了这种“精神胜利法”,他可以在本来就很艰难的生活中,找到一个通道。幻想未来、遗忘过去。

前文说过,“精神胜利法”在当今社会未必是一件坏事,如果能“去其糟粕,为我所用”,这种方法还是有一定积极意义的,关键是要做出正确的取舍,这种取舍是怎什么样的呢?我们最应该清楚的是:阿Q“精神胜利法”最大的缺点是阿Q的愚昧与不作为,这些因素导致他一直处于一个混沌的状态,他没有接受过教育,头脑简单,四肢发达,对自己的处境和当时社会认识不清导致他只能希求用这种思维方式“补偿”来满足自己。例如赵老太爷的儿子中了秀才后,阿Q感到卑屈,他马上自称为赵老太爷的本家,这种想法给他空虚的心灵带来了一丝喜悦,驱散了他自卑的负面情绪。他觉得这样能让自己“好过”一些。如果将“阿Q精神”正名,那么就要加一个前提条件:是否为心中所愿付出了百分之百的努力。每个人对待生活的观念和态度不同,在尽力而为却结果不如人愿后,如果能说服自己的内心,不钻牛角尖,维护自己内心与外界的平衡,能在某种程度上缓解焦虑与压抑,也并非逃避现实。“人不能在一棵树上吊死”,适当的自我劝说,也会对心理起着积极的暗示,学会遗忘负面情绪,不至于最后崩溃,也是一种与自己相处之道。我们需要的新“精神胜利法”,是去掉阿Q的无所作为和自我麻醉,是在敢于尝试、尽力争取后的潇洒,而不是懒散懈怠后自欺欺人的托词。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