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识见识都很重要(见识到底有多重要)
学识见识都很重要(见识到底有多重要)见识决定眼界,眼界决定格局。如果没有这些经历与见识陪伴我,天性急躁的我,大概也会加入27岁抱怨俱乐部吧。所以我真的不赞成年轻人存钱,多长长见识,是对自己最好的投资。去不同的地方吃东西,争取和做菜的人多聊天,有条件就去看菜怎么烧、食材怎么来。正是因为比大部分人多吃了一点,我才能坐在这里心平气和地写这篇文章。其实不懂干嘛那么丧。想想我27岁那年,裸辞回国从头来过,难过多了去了,但做人都有烦恼,就看如何与情绪和现实相处了。有个朋友说,这么作,是因为见得太少。我刚毕业那会儿,不小心撞进了美食评论的门。除了供稿的杂志提供的试吃基金,我那点微薄的薪水也差不多都花在了吃上。直到现在也是如此,吃东西花钱绝不手软,有机会去旅行,不论因公因私,行程里总是塞满了好吃的,月底看到信用卡账单还是会感慨:天啊,我哪能又吃掉了那么多钞票?
这是觅食(restaurant_hunter)的第190篇文章
上海最严肃的谐星生活方式博主
↑置顶就不会错过更新了↑
前几天看到一篇文章,讲大城市里年轻人的27岁焦虑:薪水不多,存款寥寥,没房没车,念及未来,一片迷茫。
其实不懂干嘛那么丧。想想我27岁那年,裸辞回国从头来过,难过多了去了,但做人都有烦恼,就看如何与情绪和现实相处了。
有个朋友说,这么作,是因为见得太少。
我刚毕业那会儿,不小心撞进了美食评论的门。除了供稿的杂志提供的试吃基金,我那点微薄的薪水也差不多都花在了吃上。直到现在也是如此,吃东西花钱绝不手软,有机会去旅行,不论因公因私,行程里总是塞满了好吃的,月底看到信用卡账单还是会感慨:天啊,我哪能又吃掉了那么多钞票?
去不同的地方吃东西,争取和做菜的人多聊天,有条件就去看菜怎么烧、食材怎么来。正是因为比大部分人多吃了一点,我才能坐在这里心平气和地写这篇文章。
见识决定眼界,眼界决定格局。如果没有这些经历与见识陪伴我,天性急躁的我,大概也会加入27岁抱怨俱乐部吧。所以我真的不赞成年轻人存钱,多长长见识,是对自己最好的投资。
年轻时见过一些世面,且不说要作出多伟大的成就,但至少还是挺有希望成为一个大气的、包容的人。退一万步而言,at least you know how to make yourself happy.
在杭州,曾有这样一位年轻厨师,在百年老店楼外楼干了十年,却抛弃了人人艳羡的事业单位编制,因为他想“跳出来看一看这个世界”。
前几天,在马爹利识厨解味杭州站的活动现场,解香楼的大厨俞斌奉上的6道式创意中式晚宴,是我在国内吃过最靠谱的创意中餐 fine dining:杭帮传统打底,取材儿时回忆,融入新食材、新技法,摆盘不落俗套,分量恰恰好,更吃得出节奏与起承转合。
一餐落幕,身体和心情都被照拂妥帖,满足。
这位俞斌师傅,一定看过吃过太多好东西,才能有如此眼界。不夸张地说,如果要给现代中餐的未来找几个方向,俞斌的这套无国界表达,也许是不错的尝试:
上来一个头盘,很有西餐 Amuse Bouche 架势,从番茄、石榴包到帆立贝,摆盘眼前一亮,也讲究入口顺序。冰沙桂花番茄,以桂花番茄水制成轻薄啫喱,将乌梅做成冰沙,小时候吃糖番茄的记忆,倏然涌入脑海。
不过,我还是更爱收尾的低温慢煮帆立贝,Sous Vide处理最大程度地保留了甜嫩肥腴的口感,配上千岛湖鱼子酱,意大利陈醋,以及本地毛豆泥,仅凭一道菜就把世界兜了大半;有意思的是,这个鲜味组合加上豆泥的口感,加上少少提鲜的黑醋,竟然让人想到了大闸蟹蟹黄!
葱包烩算是杭州人自己的“春卷”或者“煎饼”,裹上炸油条、葱花、甜面酱和辣酱。我没吃过原版的,但这只高配版是真好吃:油条变了酥脆加肥而不腻的黑猪五花,酱料中则用到云南黑松露,京葱和黄瓜丝带出少许北京烤鸭范儿,三口两口吞下肚去,意犹未尽,再来两块我也吃得下去!
这道菜是为本次晚宴特别定制,甜香的口感与甘甜圆润的马爹利蓝带十分般配。而谷穗爆米花也不只是装饰,吃着玩下酒,清甜可口,妙趣横生。
虽然是场高级晚宴,我这个人吃饭却依然遵循自己的节奏:越快越好,绝不等菜冷掉。分量不小的鲍鱼浓汤泡饭,却是最快光盘的一道了。
因为实在是太好吃了。
大厨的外婆是上海人,软糯的米粒吸饱了汤汁、散发着美好的猪油香气,这一碗上海小囡最最欢喜的菜泡饭,也是俞斌的童年回忆。用猪皮、棒骨和老母鸡熬成浓汤做的升级版,就别提多带劲了。而一方切成四瓣的黄金鲍鱼,外脆里嫩,和泡饭一起入口,真的高级。
传统的甜酒酿做成冰淇淋,和日本人的清酒酒糟冰淇淋有些异曲同工,但俞斌却让它更进一步,很有想法地将糖桂花加上米酒打成轻柔的奶泡,撒上脆米来丰富口感……好一碗解构版酒酿圆子米淇淋!
融合中餐、创新中餐是很容易扑街,原因不胜枚举。但这一顿,烹饪元素丰富,食材取自全球,却扎扎实实地做出了地道中餐风味,又是国人、老外都能接受的呈现形式,俞师傅这几道菜,要挺。
俞师傅说,自己一路走来,最重要的就是见识和旅行。的确,有了基本功只是第一步,如果一个厨师不屑于去了解别的菜系、食材和烹饪技法,下了班不去别人家餐厅吃饭,难成大器。
饭前聊了四十分钟,俞斌师傅清晰敏捷的思路,以及对自己所处行业极有见地的看法,令我深受启发。此处简单还原出一个完整的故事,希望对你也有启发。
从传统到创新,不是一蹴而就
______
“上学时去家里亲戚的餐厅帮忙,然后觉得那些大厨做饭特别好吃,和家里不一样。而且厨师收入特别好,88年那会儿,一个大厨可以有600块的工资收入。我妈是做会计的,一个月才100多。”
在百年老店楼外楼工作了整整十年,学会了最传统的杭帮菜。那会儿在事业单位做到十年,在很多眼里就是“终身合同”,是“长工”了。但俞斌觉得自己有能力,还是决定要跳出来看看。
有这样的魄力,绝不是一般人。
俞斌到外地工作,必须面对适应当地人口味的挑战。“毕竟不是在杭州,要借鉴各地的做法。譬如当时在南昌,一个重辣重酱油重辣椒的城市,就借鉴吸收了很多湖南菜川菜的做法。
”从南昌再回来,入主杭州定位最高端的餐厅:当时人均消费才100多块,我们就已经要500多了。这样一个餐厅,到底拿什么样的产品来吸引客人,需要有好的食材 。这才开始接触到外省和外国的一些好食材,鱼子酱、伊比利亚火腿、意大利黑醋、鹅肝酱、松露,从这些食材开始,学习关注国外的好餐厅,渐渐的,交流就多了起来。“
菜系不重要,调味和食材的理解才是关键
______
”从前做杭帮菜,鱼只有桂鱼草鱼,虾就是河虾基围虾,加上猪肉,连牛肉菜都非常少,主要是因为食材太少。
我小时候,连活的梭子蟹都没见过,早二十年,松茸松露都没见过。现在的时代变了,食材选择很宽泛。外地外国的食材很容易拿到,而相应的烹调手法也可以被借鉴,用来烹制杭州独有的食材。”
俞斌对于“创新”有一套自己的见解。在过去,食材的稀缺限制了烹饪的发展,而有了对调味平衡和食材的正确理解,大可以抛开固有的地域菜系框架,实现创新。
”从我现在的角度来看,杭帮菜、北京菜、本帮菜,地域的局限会越来越淡薄。一个国外的米其林厨师,来我们杭州待上三个月,用当地的食材来做一顿好吃的饭,这难道不是杭帮菜吗?
“台北祥云龙吟的前任主厨,在日本开了一个中国菜叫茶禅华,一座难求。他也没有中国菜的基础,为什么可以做中国菜还做得很好?也是一个道理。“
茶禅华,日本主厨做中餐
年轻人,一定要出去见见世面
______
俞斌认为,自己一路走来,最重要的一定是旅行和见识。零几年的时候,俞斌开始有机会和一些国外的 chef 交流,开始了解西班牙,了解到elBulli,了解到分子料理,才知道原来菜还可以这样做。
”以前做传统菜,就是规规矩矩。其实餐饮可以有很大变化,那会儿第一次看到用干冰做甜品,觉得很有趣。从开始学习模仿借鉴,最后慢慢形成自己代表江南的细致精细的融合。“
在所有的海外美食目的地里,俞斌特别喜欢日本。而欧洲的目的地每年也必会考察一番,“去年去了伦敦和瑞士,今年8月份去美国,11月去加拿大。” 俞斌说,这些吃的行程,早就安排好了。
艺术和食物是相通的,厨师就像艺术家
______
感慨过俞斌审美水平不俗的,我一定不是第一个。俞斌认为,对于菜式摆盘而言,厨师的审美很重要。热衷于将艺术赋予的美感与菜品的创作相结合,多年来通过艺术和摄影培养美感,他也会带着自己的徒弟们去看画展。俞斌对于菜品美学的要求,几近苛刻。
”盆子的颜色,包括盆式,和摄影、国画,和创意是有很大的联系。“ 一道菜配什么样的盘子,用什么样的造型,都可以从生活、艺术中寻找灵感。
”艺术和食物那一定是相通的。厨师就是艺术家,国外的厨师,你看他们做菜的状态,很多就是在创作艺术品,特别厉害。“
俞斌说,自己也会朝这个方向去努力践行,探索属于自己、代表江南的创意高级中餐。”中国以前也是fine dining,只是到了明清才逐渐大众化,现在其实不需要模仿法餐。高级中餐势必小众,但也会越来越被接受。“
让生活与经历去赋予食物生命力,正是眼界和努力,令俞斌创造出如艺术品般灵动的菜品,以不受羁绊的审美触角,演绎江南杭帮菜特有的灵气与淡雅。
马爹利干邑全球传承总监 Jacques Menier 曾经说过:“美食的终极意义,在于发现和分享。”
美馔配佳酿,是中法两国美食哲学的诸多共通之一。十多年前,致力于推广法兰西美食文化的马爹利干邑,就开始携手众多的米其林名厨,Jacques Lameloise、Alain Passard、Gérald Passédat,2015年,上海米其林三星餐厅 UltraViolet 的Paul Pairet在法国凡尔赛宫合作过马爹利300周年庆典,探寻食酒之间的致真和谐。
法式生活艺术浪潮巅峰之际对美食、品鉴、技艺的推崇也成为了马爹利探索至今的核心领域。三个世纪以来,马爹利秉承独特的双重蒸馏技艺,以细纹橡木桶中陈酿的生命之水生产行销品质出众的干邑白兰地,并因此闻名世界。
揭秘灵感,入味生活
让深藏功与名的大厨有了展示自我的平台
马爹利识厨解味的食味之旅
仍在继续
图:马爹利、喜北
文:喜北 & Judy
回复合集,获取所有历史文章
往期热门文章,点击可读
菜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