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服骑射对赵国的影响力有多深(胡服骑射修筑长城)
胡服骑射对赵国的影响力有多深(胡服骑射修筑长城)战国时,赵国就处在这个冲要位置,当时强敌环伺,必须要改变才能救亡图存。汉人在这防守,胡人在此突破。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敕勒歌.北朝民歌》《敕勒歌》描写的景象就和阴山有关,这首诗歌是初中语文课本里的名篇,它描写了阴山以南土地肥沃,牛羊成群的壮阔景象。可在古代,这里是中原民族和北方游牧民族争夺激烈的地方,阴山以南不仅是游牧民族天然的草场,更是他们进入中原地区的跳板。
一、一座山脉,一条长城,一位大大的英雄。
过了集宁,可以望见一条从东北向西南伸展的山脉,这就是古代赫赫有名的阴山,现在叫做大青山。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敕勒歌.北朝民歌》
《敕勒歌》描写的景象就和阴山有关,这首诗歌是初中语文课本里的名篇,它描写了阴山以南土地肥沃,牛羊成群的壮阔景象。
可在古代,这里是中原民族和北方游牧民族争夺激烈的地方,阴山以南不仅是游牧民族天然的草场,更是他们进入中原地区的跳板。
汉人在这防守,胡人在此突破。
战国时,赵国就处在这个冲要位置,当时强敌环伺,必须要改变才能救亡图存。
要防守,必须要有屏障,所以这里修建了一座国防工程:赵长城。
面对危局怎样改变?面对悍敌怎样防守?
变革往往“起于青萍之末,止于草莽之间”。
你绝想不到,事情的变化先从改变衣服开始的。
《礼记·大学》中有这样一句古老名言:“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意思是说如果能够一天新,就应保持天天新,新了还要更新。它常用来比喻从勤于省身和动态的角度来强调及时反省和不断革新的必要性。
“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就拿人穿衣服这件事来说,汉人是很难主动穿胡人衣服的。
现在改变一个人的穿衣风格相对比较容易,可在古代,衣服事大,不可忽也!
改变一个人的衣服,意味着改变一个人的思想,改变一个人的思想可以改变国家的未来。
这个人是谁?
他就是大名鼎鼎的赵武灵王。他以九五之尊,主动穿胡服,学骑射,在虎狼林立中由弱变强,傲然屹立。
他以一国之力,兴建伟大的国防工程而不挨骂,风头胜过秦王。
两千多年以后,历史学家剪伯赞登上大青山赵长城,挥毫写下诗句热烈赞美武灵王:
骑射胡服捍北疆,英雄无愧武灵王。
邯郸歌舞终消歇,河曲风光旧莽苍。
望断云中无鹄起,飞来天外有鹰扬。
两千几百年间事,只剩蓬蒿伴土墙。
赵武灵王的故事告诉我们该如何处理守成与创新的关系,如何在革故鼎新中把握时代发展的律动。
守成和创新历来是事物发展中的两个方面。
只有守成而没有创新,那么传承就会变得僵化;只有创新而没有守成,那么传承就会失去国有的精髓。
所以必须守成和创新结合起来,社会才有更好的未来和明天。
守成是为了让我们把好传统传承下去,那么创新是为了让我们明天可以生活得更好,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更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在守成中要时刻有变革意识,与其被动改变,不如主动地拥抱变革。
战国时,赵国的国君武灵王,面对周边日益强大的诸侯国,认识到要想在诸侯环伺中突出重围、杀出血路,必须主动改变。
二、小进步向朋友学习,大进步的学习对手!
生死事小,穿衣事大。
《左传·定公十年》疏云:“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章服之美,谓之华。”所以“衣食住行”,“衣”之所以排在第一位,说明它具有要重要的影响力。
每次打仗时,他看到胡人的纵马奔腾,来去如风,很是羡慕。
他观察到胡人军服的长处:窄袖短袄,生活起居和狩猎异常方便;作战时用骑兵、弓箭,与中原的兵车、长矛相比,具有更大的灵活机动性。
于是,向对手学习,赵武灵王提出“着胡服”、“习骑射”的主张,决心取胡人之长补己之短。
他决心把赵国那宽大的衣袖统统扫进垃圾堆。
穿着宽大衣服,冲锋陷阵不行,跑起来兜风,打起来简直就是如袋鼠一般笨重,不改变这仗没法打了。
可是“胡服骑射”的命令还没有下达,就遭到许多王公贵族的反对。
他的叔叔公子成等人更是以“易古之道,逆人之心”为由,拒绝接受变法。
数典忘祖,有何面目见祖先?
帽子,棍子,飞来。他静观其变。
面对汹涌的的反对浪潮,武灵王先在语言上驳斥,然后还以实际行动率先穿胡服。
你们不是反对吗?我先穿给你们看。
那些人惊呆了!
不忍睹视,我称病还不行吗?
于是纷纷称病不上朝。
但赵武灵王咬定青山,不为所动。
最终,那些反对者屈服了。
易服的本质在于动摇人们顽固的保守思想,向因循守旧的势力宣战。
接着他敢为天下先,毅然颁布了“骑射”的政令。
在赵武灵王的亲自督促下,军事战斗力大大增强,接连打败了临近的中山、东胡等国,向北开辟了沃野千里的疆域,赵国一时之间风头无两。
三、 千古佳话:黄帝以后的第一伟人
与其等待别人革自己的命,不如主动自我革命。
“胡服骑射”是我国古代军事史上的一次伟大变革,更是千古佳话。
在中原王朝把少数民族看作“异类”顽固思想中,大力破除“攘夷”的浪潮,主动学习“夷族”,求新求变,表现了作为古代社会改革家的魄力和胆识。
两千多年后,梁启超认为赵武灵王是自商、周以来四千余年中的第一伟人,他与秦皇、汉武、宋武帝(刘裕)并称为中国历史上四位取得对北方游牧民族战争胜利的四人之一,光耀千古。
梁启超发表《黄帝以后的第一伟人——赵武灵王传》说:“七雄中实行军国主义者,惟秦与赵。……商鞅者,秦之俾斯麦;而武灵王者,赵之大彼得也。”
这位堪比俄国彼得大帝的赵武灵王被盛赞为“黄帝之后第第一伟人”
四、因爱美人,为被困饿死埋下伏笔
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
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
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
这首诗写的是美人误国的道理。赵武灵王也是这样,一天他梦见了一位绝世美女,两人一见如故。
他讲给自己的大臣听,大臣一听便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
美人给他生了个儿子,他爱屋及乌,废长立幼。
可过一段时间,他又同情长子,想起了前妻的种种好。于是他又封长子为王,想把国家一分为二。
后来儿子趁机发动政变,把它囚禁在沙丘,一代君王活活被饿死,令人痛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