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计划供应国有建设用地(重庆3个节约用地案例获自然资源部推荐)
重庆计划供应国有建设用地(重庆3个节约用地案例获自然资源部推荐)高架桥下建停车库节地模式(九龙坡区嘉南线停车楼项目)3个案例如何巧妙节约用地?龙水镇将集体建设用地复垦为耕地,引导企业入园,并大力推进标准厂房建设和规范管理,集中利用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累计整治“散乱污”农村小微企业453户、土地680亩,通过腾挪用于微企园后节约建设用地450亩,新增耕地215亩。据悉,《目录》每年印发一次。此前,重庆社区体育文化公园曾入选首批《目录》。新闻延伸》》
2月18日,市规划自然资源局发布消息称,近日,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印发了《节地技术和节地模式推荐目录(第三批)》(以下简称《目录》),共6种类型,23个典型案例。九龙坡区嘉南线停车楼项目等3个重庆案例入选。
来自自然资源部办公厅的消息显示,推广应用节地技术和节地模式是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的重要环节和手段之一。重庆的3个典型案例中,九龙坡区嘉南线停车楼项目的“高架桥下建停车库节地模式”入选“基础设施建设节地技术”类型,梁平区泰和路小学的“学校体育场立体建设模式”入选“地上地下空间综合开发模式”类型,大足区龙水镇的“整镇优化存量农村小微企业用地节地模式”入选“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节约挖潜模式”类型。
根据《目录》,嘉南线停车楼充分利用高差和桥下空间,开展建设,停车楼与高架桥连为一体,同时设计、同时施工,无需新增供地。车辆停放、进出更方便,有效解决商圈“停车难”问题。节约土地23.4亩。
泰和路小学设计依山势展开,采用地上地下“一体化”开发模式,与周边生态环境融为一体;体育场由传统的“平铺式”改为“立体式”,从上到下分别布置塑胶跑道、篮球场、足球场、乒乓球场。实现“一地四用”、多层开发,显著减少占地。
龙水镇将集体建设用地复垦为耕地,引导企业入园,并大力推进标准厂房建设和规范管理,集中利用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累计整治“散乱污”农村小微企业453户、土地680亩,通过腾挪用于微企园后节约建设用地450亩,新增耕地215亩。
据悉,《目录》每年印发一次。此前,重庆社区体育文化公园曾入选首批《目录》。
新闻延伸》》
3个案例如何巧妙节约用地?
高架桥下建停车库节地模式(九龙坡区嘉南线停车楼项目)
九龙坡区嘉南线停车楼项目。市规划自然资源局供图
项目概况>>
嘉南线停车楼项目位于重庆市九龙坡区直港大道,是商业、餐饮一条街,周边车流量和停车需求量较大,现有停车位已无法满足停车需求,周边土地资源紧缺,无适宜单独建设停车楼(库)的土地或适合改造为停车楼(库)的老旧建筑物。为解决直港大道“停车难”问题,九龙坡区利用嘉南线高架桥距地面20米的高差以及路面宽72米的条件,在桥下设计建设一栋4层的停车楼,总建筑面积3.78万平方米,停车位1018个(其中室内1008个,室外10个)。这种将大型停车楼与高架桥连为一体同时设计、同时施工的模式,即为“停车 道路”(P L)模式。
主要做法>>
利用重庆山地地形的自然形态,结合道路工程布置停车楼,将停车楼与桥梁采用P L的合建模式,采用将车库连接道与城市道路辅道相衔接的方式消除安全隐患。停车楼平面呈不规则矩形,南北向长约230米,东西向宽约75米,高约20米,车库顶盖为高架桥,车库框架为高架桥支撑结构。停车楼在用地北面南面均设有出入口与外部城市道路相连接,既满足车库车流进出的使用便利性的要求,同时也满足消防要求,采用以下技术:一是采用普通钢混框架结构,承载力大,代替了单独设置的桥梁墩柱、箱梁等结构体;二是装设了静音设备,减少了停车噪音对周边居民的影响;三是车库顶板直接铺装道路,方便了高架桥的施工建设。
为避免车辆慢速进出停车楼时对直港大道交通造成拥堵,采取了一系列的优化设计措施。一是延长车库出口与交叉口距离,避免车辆进出停车楼对交叉路口造成回阻。二是景观大道交叉口为十字形平交口,设计对交叉口渠化展宽并采用典型四相位分配的信号灯进行控制,降低影响。三是在交叉口以外提前设置交通指示标牌,明确进出库车道。四是车库3号进出口直接与两侧辅道车行道相连,设计单独拓宽一个车道,避免车辆进出停车楼对直行车流的影响。
节地效果>>
节约了商圈周边紧缺的土地资源。若另选址修建同等规模的停车库,需占地约15600平方米(23.4 亩)。P L模式充分利用桥下空间建设停车楼,无需新增供地,节约了土地23.4亩,实现节约高效用地,且解决商圈“停车难”问题。
节约了建设成本。直港大道地处商圈,周边土地拆迁成本高,平均达到约300—400万元/亩。采用P L模式不仅节约了土地,还节约了项目的土地购置费。
缩短了土地开发周期。本项目在结构形式上采用高架桥和停车楼同步设计、一体化施工建设,缩短了单独建设两个项目所需要的时间。
适用范围>>
适用于桥下空间综合开发利用,有助于解决车流量大的地区停车难问题,提升城市公共服务能力。
学校体育场立体建设模式(梁平区泰和路小学项目)
梁平区泰和路小学侧面。市规划自然资源局供图
基本情况>>
重庆市梁平区是典型的山地城市,地形地貌起伏不平、空间紧凑。泰和路小学项目位于梁平区泰和路段,东侧毗邻泰和路公园,项目占地约 42 亩,项目区原为浅丘、高差约20米。为综合利用土地,该项目设计时实行多层次、多功能分区,教学生活区、运动区依山而建,整合校园有机融入东侧泰和路公园。
主要做法>>
该项目在设计时依山势展开,采用地上地下“一体化”开发模式,形成了“静-动-静”依地起伏连接整个校园。小学教学生活区、运动区和进修学校教生活区合理划分,运用草地与硬地交错布置的景观带自然形成了公共空间,与东侧泰和路公园融为一体。合理结合陡峭地势地形,将传统教学的体育场由“平铺式”设计建设改为“立体式”设计建设,从上到下分别布置塑胶跑道、篮球场、足球场、乒乓球场,实现“一地四用”、多层开发。
节地效果>>
该项目总建筑面积约 2.6 万平方米,其中体育场建筑面积0.36万平方米,体育场占地仅0.14万平方米,较“平铺式”建设节约用地近0.22万平方米。
适用范围>>
可适用于山地城市的学校,利用地形优化规划设计建设。
整镇优化存量农村小微企业用地节地模式(大足区龙水镇)
大足区龙水镇存量用地改造提升图。市规划自然资源局供图
基本情况>>
大足区龙水镇有中国西部“五金之乡”之称,改革开放以来当地村民以自家宅基地和附属用地建厂生产小五金,2017年,大足区利用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契机,在龙水镇启动整镇小微企业用地优化行动,针对“散乱污”的农村小微企业,通过腾挪用地空间、重新规划入园的方式,改善其生产经营环境,助力小微企业实现长远发展,促进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民营经济的有机融合,切实提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主要做法>>
龙水镇存量“散乱污”小微企业近2000户,用地面积约2150 亩。按照“关停取缔一批、整治达标一批、入园升级一批”的思路,整镇推进、疏堵结合,对落后污染企业坚决关停、取缔经营、腾退土地,对综合整治达标企业原地保留;对市场大、潜力足、转型意愿强的企业引导入园区升级。同时,高水平规划建设“大足区微型企业产业园”,规划用地面积230亩,建筑总规模19万平方米,用于保障有市场、有一定科技含量、有一定规模、有较好设备、自愿转型升级的“散乱污”农村小微企业。
大力推进标准厂房建设,按照通用性、配套性、集约性等要求集中建设多层标准化厂房,实现土地由平面开发向立体拓展。
节地成效>>
累计整治“散乱污”农村小微企业453户、土地680亩,通过腾挪用于微企园后节约建设用地450亩,新增耕地215亩,带动大足区及周边区县小微企业由作坊型、加工型、粗放型向科技型、集约型转变,实现企业产能提升和产业集聚。
适用范围>>
适用于村镇小微企业整治,解决小微企业“发展难”“用地难”问题。(资料来源:《节地技术和节地模式推荐目录(第三批)》,记者申晓佳整理)
政策原文:
http://gi.mnr.gov.cn/202202/t20220218_27289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