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77章损有余而补不足(道德经第六十七章)
道德经77章损有余而补不足(道德经第六十七章)
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xiào)。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zhǎng)。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直 译 :天下皆谓我道大,(天下人都说我这个道很大,)似不肖。(似乎不像。)夫唯大,(正因为太大,)故似不肖。(所以才似乎不像。)若肖,(若是像的话,)久矣其细也夫﹗(它早就已经很小了!)我有三宝,(我有三件法宝,)持而保之。(应该用来坚持并保住它。)一曰慈,(第一叫慈悲,)二曰俭,(第二叫节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第三叫不敢作为在天下的先前。)慈故能勇,(慈悲所以能勇敢,)俭故能广,(节俭所以能广远,)不敢为天下先,(不敢作为在天下的先前,)故能成器长。(所以能够成就最大器用。)今舍慈且勇,(今舍弃慈悲而取勇敢,)舍俭且广,(舍弃节俭而取广远,)舍后且先,(舍弃随后而取先前,)死矣﹗(这都是死路啊!)夫慈,(慈悲之心,)以战则胜,(用来交战则能获胜,)以守则固。(用来防守则能坚固。)天将救之,(上天将要搭救的人,)以慈卫之。(必定是用慈悲来护卫自己的人。)
天下人都说我讲的那个道很大,似乎不像。正因为太大,所以才似乎不像。若是像的话,它早就已经很小了!天下人都晓得道大,至于说到底有多大,虽然不清楚具体大小,但每个人的心中都存有一种关于道的想象。人们就可以根据这种想象假设一个形体,或给出一个大概说法。比如问宇宙有多大,回答是没有边际,这也是对宇宙的一种解释。问题是没有边际从口中说出来时,就是人的心中认识上的一种边际。这种说法,等于人为给宇宙加上了一个没有边际的边际。过去见过一位奇人异士讲过一句有趣的话,因为他创立了一套功法,里面有教人在练功时抓住宇宙边缘的细节。很明显,他说的那个宇宙边缘代表的仅仅只是他个人的思想见解。跟老子关于道大小的说法,十分相似。去设想道有多大,也是同样的道理。即便说得再大,这一说,早就已经很小了。就像一个人想象要将月亮摘下来,挂在屋里当灯使一样。人们的想法跟真实情况完全不是一回事,全都出于自己单方面不切实际的认识。人们的认识被局限在了感官和思维所能涉及到的范围之内,这时不管怎样去说,都不符合实际。大小是一个相对概念,道大而无外,小而无内。当这个大小的概念不存在了,那么大是多大,小又是多小呢?只有在大小没有加上心意识的区分时,大小才是无有可说的绝对概念。一念分别心不生,则可以任意随其大小,都与道不相违背。说穿了,道不是用来说的,更不是用意识来猜测的,而是需要融入生活、实修体证的。这就好比有人在游泳时,不管潜入水下多久,终究都要浮出水面。人只有通过解行并进的过程,才能领略道的真实效用。
我有三件法宝,应该拿来持有并保住它。第一叫慈悲,第二叫节俭,第三叫不敢作为在天下之先。老子的三件法宝是《道德经》的核心内容,也是行道的中轴和证道的必然条件。在现实生活中,任何人保持这三件法宝,都可以给自己带来无可比拟的幸运。将它当成为人处事的根本信条来使用,言辞心行时刻提起内观反照,始终不离于心,道业就会在悄无声息中逐渐形成。第一件法宝叫慈悲,慈善悲悯。慈悲是做人行道的基础,也是道的重要特征之一。许多人都忽视了慈悲的作用,只知道慈悲的表面意思,却没法深入进去,这样就永远做不到真正的慈悲,也得不到慈悲的广大利益。生活中差不多一切不如意的根源,都是由于慈悲的缺失所致。长久以来,各宗各派的专业修道者不能成就,其主要原因全都是被堵死在这个环节上。既然被圣人称为宝,又居三宝之首,可见它是何等重要!那么,它重要的原因在哪里呢?因为慈悲是道的天然特性,也是人真心本性的原始品质。譬如空气,它的天然特性是无色无味无形状,却清爽无比,这也是空气的原始品质。如果没有在慈悲上做功夫,不管哪个教派,也无论什么法门,行道统统犹如隔靴搔痒,等于没有真正触及道法的要领。慈悲的具体作用体现在以下十个方面:一、启发慈性,增长善行;二、改变恶性,修正习气;三、广种善因,广收善果;四、减少逆缘,免受苦报;五、消灭嗔火,平和心气;六、除去浮躁,令心清静;七、不失正见,邪念不侵;八、摄受他人,祥和环境;九、增加德行,促进道业;十、合于本性,究竟成就。第二件法宝叫节俭。节俭,指的是围绕着生活的细节,对身体的贪著采取的主要针对性措施。它的最大作用是控制身心业力,减轻和免除身体给人带来的反压。人之所以不得自在,主要是因为有身体的障碍。而对身体的厚养,正是在将业障持续放大。人的习气越喂养越强烈,贪欲越满足越害人。因此,节俭是消过去的旧业,免未来的新因,那几乎是保持身心清静最可行的办法。人如果不肯节俭,也可能会形成以下十大弊端:一、浪费有限的福报,流失生存和修道的资本;二、增长贪图享受的习气,让贪欲心难以抹平;三、增加与他人和世间的债务,使自己无力偿还;四、因贪恋财物而造作罪业,受到恶报;五、种生死流转的循环业因,不能出离;六、因喜爱名利声望而产生贡高我慢,造成障碍;七、因耽溺享乐而失去正见,不思觉悟;八、因享受而种下苦受的正因,致使未来承受苦果;九、落于昏朦而陷入愚痴心境,失去聪慧;十、致使身体得病,乃至于减少世寿。第三件法宝叫不敢行动在天下之先。首先是不敢轻举妄动,随意造作;然后是不敢妄言是非,口无遮拦;再者是不敢胡思乱想,心飞神弛。这一句,又可以从粗相和细相两方面来分析。粗相上,指行为和语言上不敢去轻易造作。这里略举十条:一、造作杀业不敢为天下先;二、明盗暗取不敢为天下先;三、邪淫赌毒不敢为天下先;四、是非谎言不敢为天下先;五、贪著享乐不敢为天下先;六、争斗恶口不敢为天下先;七、贡高我慢不敢为天下先;八、名闻利养不敢为天下先;九、邪恶知见不敢为天下先;十、叛经离道不敢为天下先。细相上,指起心动念也不敢肆意放纵。一切有为造作的根源,最初都是由心念而出。思想杂念不随便妄动,任由业缘自然来去,随心自在,不作憎爱拣选,这才是真正彻底的不敢为天下先。天下,本来指心,心又本来不动。不敢为天下先,即不敢妄动于真心之先。用最直接的方式讲,就是不敢住于相而生起妄想之心。如果说得再简单一点,不敢为天下先就是保持心不动,念头一动就窜到了心体的先前。譬如有人突然想要什么,想去哪里,准备怎么样,再或者有人一直生活在某种欲求之中等等,都是这一念妄心早已率先出动的表现。通常,凡夫的这个妄念从来就没有收回过,一直都处在领先于言行的位置上。如果熄却妄想,彻底随顺生活中的自然因缘,即名为安住于天下之后,常得自在,随处解脱。因为这一想,后面一定会引出一大串的相关连动,这就是天下之先招惹的麻烦。麻烦又生麻烦,生生不已,源源不绝,生命的轮回由此形成。慈,可以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在人遇到危险和遭受迫害时,用慈悲来进行防守,则不会造成真正意义上的伤害。只要人们会用,真的玩转了,慈几乎是一个万能之宝。不管是在具体事情上,还是在心理上,慈悲所带来的综合利益,都不是用言语能尽表的。慈悲的精神也是天道的精神,人如果做到位了,就契入天人合一的境界。在特定情况下,用慈悲来作防卫,既可以确保自己的安全,也能够轻易化解敌我干戈。受天所护佑的人,正是善于用慈悲来防卫的人。换句话说,凡是在生命攸关的时刻能化险为夷,大多数都是因为一念慈悲而发生的奇迹。反过来讲,只要是违背了慈悲原则的人和事,都会受到责罚,严重者还要被天所诛,叫人所灭。现实生活中,诸如此类的事例到处都在上演,由不得哪个人不信。慈,既是生命的要诀,也是道的精微,还是每个人自性的本色。它是人成功的密藏,又是让人得到天佑的护身符。当慈性全面取代恶性时,道就揭开了它在性情上的神秘面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