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徐定超书法欣赏(徐学胜浅谈书法鉴赏)

徐定超书法欣赏(徐学胜浅谈书法鉴赏)浅谈书法鉴赏徐学胜兰山区作家协会5月16日2021年羲之大讲堂开讲啦

来源:鲁南文苑

徐定超书法欣赏(徐学胜浅谈书法鉴赏)(1)

大师讲座

2021年5月16日上午,由兰山区作家协会主办、衡水老白干酒业协办的“羲之大讲堂”——《辞赋及书法鉴赏》讲座在临沂市兰山区文艺之家会议室成功开讲。

主讲:中国书画评论家、中国书画报特约记者、羲之书画杂志副主编、兰山区作家协会顾问徐学胜。

徐定超书法欣赏(徐学胜浅谈书法鉴赏)(2)

5月16日

2021年

羲之大讲堂开讲啦

兰山区作家协会

浅谈书法鉴赏徐学胜

一、 书法艺术的概念

2009年9月,汉字书法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列入了《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使得书法艺术在中国几千年的传播,也走向了世界。

什么是汉字书法艺术呢?

自从远古人仓颉造字以后,便产生了写字的技术。而“书法”一词最早见于宋梁间著作,如南齐王僧虔论谢综书“书法有力,恨少媚好”;宋虞和论二王书 “桓玄爱重书法,每宴集辄出法书示宾客”。随着书法艺术的发展,愈往后赋予其涵义愈深,汉唐时,已把单纯的“习字”升华到很高的境界之中。三国时期的扬雄在《法言.问神》中就提出了关于书法的美学见解:“书,心画也。”唐代张怀懽也在《六体书论》中说:“书者法象也。”《现代汉语词典》中“书法”释义为“文字的书写艺术特指用毛笔写汉字的艺术 。”2009年中国书法申遗的解说词释义为:“中国书法是以毛笔、墨汁、纸张等为主要工具材料,通过汉字书写,在完成信息交流用功能的同时,以特有的造型符号和笔墨韵律,融入人们对自然、社会、生命的思考,从而表现出中国人特有的思维方式、人格精神与心情志趣的一种艺术实践。”这是第一次从非物质文化花遗产的角度对书法进行了新的定义和阐释。

徐定超书法欣赏(徐学胜浅谈书法鉴赏)(3)

二、 书法的发展与应用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中国汉字书法列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是对中国汉字书法文化及其作为源头的最具说服力的评价。在不同的社会历史发展时期,中国文人有着不同的价值追求、审美规范及艺术标准,这自然而然地地影响到汉子的书写乃至书法艺术的加工。所以,中国书法首先是书写者个体的精神象征,它凝聚荟萃了中国人的智慧。其结构的建筑美节奏的音韵美都以最直观的形式,流露出历代文人的审美情趣乃至哲学层面的体悟和追求,蕴含了中国古典艺术精神。

中国汉字产生、发展、演变的历史十分漫长。目前学界公认的最早的古汉字是商代中后期(约前14至前11世纪)的甲骨文和金文,中国书法艺术就萌生于此时。因为这些汉字已开始讲究书写的线条美对称美与风格美。其中,甲骨文就具备了中国书法的三个基本要素:用笔、结字、章法;而金文(又称铭文),指的是古代铜器上铸的或刻的文字,其“结构匀称准确,线条遒劲稳健,充满了理性色彩”,说明文字发展至金文已渐趋成熟。但是,汉字书法艺术的真正自觉则是在汉末魏晋之间(约公元二世纪后半期至四世纪)。

中国书法在继承革新的发展演变中,逐渐形成了篆、隶、草、行、楷五种书体。从秦始皇统一天下开始,实行“书同文、车同轨”的国策,即不再使用其他六国的文字,通过对秦国之前使用的大篆(籀文)进行简化,规范汉字的统一书写形式,称其为小篆。直至西汉末年(约公元8年),隶书才取代了小篆。

隶书(过渡期间还有---简牍隶书体),不仅使汉字的书写渐趋简便,字形渐趋方正,而且“在笔法上也突破了单一的中锋运笔”。汉代自此初步完成了汉字书写的关键性转变,基本具备了汉字书法诸体,“由籀篆变隶分,由隶分变为章草、真书、行书”。不仅如此,汉代末期书写材料上也有了创新和突破,除笔、墨、纸、砚外,金、石、竹、木乃至丝织品都可以加以利用,成为汉字书写的载体。

徐定超书法欣赏(徐学胜浅谈书法鉴赏)(4)

三、 书法艺术鉴赏

1、 书法鉴赏的构成系统

书法鉴赏是对书法作品进行观察、感受、理解和评判的过程。一幅书法作品,不仅仅是书法家个人创作的活动,而是要通过传播宣传公诸于世,让人们接受才算是完成使命。

书法鉴赏系统由三个因素构成:书法家——创作书法作品——传播——书法鉴赏——反馈书法家。书法家是书法鉴赏的发生源,是书法鉴赏家的亲密伙伴。书法作品是书法家思想艺术的直接反映,是书法家创作的结果也是书法鉴赏家鉴赏的基础。书法作品的优劣不全在书法家自我的评价,而在于社会上书法鉴赏家的鉴赏。

书法鉴赏家要具备的主观条件:一是,要有健全的社会化的审美感官——眼睛;二是,要有一定的书法知识储备和文化教养。三是,要有愉悦的鉴赏心境;四是要有进步的审美观点。

书法鉴赏的“鉴”字有鉴别、分析、审察的意思,是对书法作品进行感受理解和评判的过程。

书法欣赏的“欣”字有欣喜愉悦之意,是对书法作品进行学习、观察、体会其意味的过程,虽也是对书法作品的接触和理解活动单就接受书法作品的层次来说,远不如鉴赏高深。我们姑且把它们划成初级和高级两个阶段。

2、 书法鉴赏的特点

一是,具有再创造性;二是,具有模糊性;三是,具有差异性。

3、 书法鉴赏的过程

主要从心理活动形式的角度把鉴赏过程划分为感知、理解、想象、反思等几个阶段;或从时间与逻辑相结合的角度划分为感知艺术形象、审美判断体验玩味等几个阶段。近人王国维《人间词话》中“三境界说”也能给书法鉴赏以有益的启示:“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书法是一独特艺术,以汉字为基础、以点线抒发为手段表现自我的艺术,形似简单,寓意深厚。鉴赏过程要从“观”字上定位 三个阶段:宏观把握、微观分析、综观感受。

【一】 宏观把握确定风格:整体上如神采、气势、风神、书风等等。每一位有代表性的书法家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且长期较为稳定。如王羲之的秀雅、欧阳询的险劲、颜真卿的朴厚、柳公权的瘦挺、黄庭坚的雄强、赵孟頫的妩媚…….他们的作品均反映了各自的风格特点,让人一看就知道是他们的作品。书风还有时代特点如:汉人尚气、魏晋尚韵、南北朝尚神、隋唐尚法、宋人尚意、元人尚态、明人尚趣、清人尚朴等,这说明了书法风格的时代性很强。陆维钊在《书法述要》中分析书法风格类型有九种:朴茂、飞逸、方峻、圆融、端重、清健、精妙、静穆、雄厚。当代书家陈振濂教授在《书法美学教程》中总结了16种风格:雄浑、秀逸、古朴、潇洒、强劲、文静、老辣、清雅、粗率、醇和、狞厉、端庄、刚健、圆熟、爽利、丰润。以此便于宏观把握。

【一】 微观分析定内涵:即由感性上升到理性,随象婉转,循意周旋,神与物游,思与境谐,从而达到一种高度的鉴赏境界。1、笔法:又称点画、线条。这是构成书法艺术的基本语言。例如“永字八法”等。线条包括:直与曲、方与圆、长与短、粗与细、刚与柔等。2、结体:又称间架结构,体法。这是点画之间的有机组合与联结。主要有,整齐、参差、主次、均衡、对称、对比、呼应、比例等数种。3、章法:又称布白。是在安排整幅书法作品中字与字、行与行之间进行呼应、联贯的方法。章法是由正文款识印章三部分组成。以整幅为一体,与运笔的节奏墨韵的变化笔力的强弱气势的大小乃至结构的好坏意境的深浅都有深刻关系。基本要求是:布白精妙;气韵生动;意境深邃。除此以外,还有墨法、取法、势法之说,目的使书法作品达到和谐一致,意境深刻,平顺合理。这是鉴赏关键所在。

【三】纵观感受定审美:主要有博观比较,耐心品味,客观评价等方面。通过这三阶段的鉴赏,不但要完成解释书法作品是怎么写的,还要找出书法的特色,发现书法作品所蕴含的文学艺术内涵的东西。如一幅《兰亭序》代代都有研究探索不完的神秘,鉴赏家不断从中发现新意。这就是艺术品的存在价值。

徐定超书法欣赏(徐学胜浅谈书法鉴赏)(5)

附:名词诠释

1、什么是书法的五品:神、逸、妙、能、佳。

答:神品——最高品级“杰之特出可谓之神”。古人庾肩吾《书品》中将张芝草书、钟繇楷书、王羲之行书定为神品,曰:“敏思藏于胸中,巧意发于毫銛(xian锋利),詹君端策,故以述其变化。英韶倾耳,无以察其音声。殆善射之不注,妙斫(zhuo砍)轮之不传。”

逸品——唐代李嗣真在书后品中把逸品列为最上其实和庾氏所列“神品”是一样的,逸品人物钟张羲献和神品人物是一致的。其含意是“飘逸潇洒、放荡不羁”。

妙品——是指那些“技巧得心应手、笔墨精微玄妙、风格独具面目”的书法作品。代表人物是欧阳询。

能品——即富有一种人工取胜的美,但缺少妙品的独特风格,更没有神品逸品的天然韵致而是以深厚的功力和熟练的技巧品格入之列。隋永兴寺和尚智果、唐代《书谱》作者孙过庭均属此类书法家。

佳品——是指那些具备一般书法规矩,临摹某家书法成功之作。包世臣在《艺舟双楫》中称其为“墨守迹象,雅有门庭。”可算是“工整”书法。

1、什么是书法五体:篆、隶、楷、行、草。

篆——书法史上把小篆之前的文字统称为篆书。用简单的线条去表现复杂的图形,其笔画有点、直、弧三种,笔画要求圆润、直挺、匀劲。唐代张怀瓘在《书断》中说:“篆者,传也,传其物理,施之无穷。”篆书包括甲骨文、金文、大篆和小篆等书体。秦汉时代篆书在官印和私章均沿用,隶书是民间所用文字。这个时期由篆向隶转变过渡的是简牍书体,如银雀山汉墓竹简文字即是简牍书法体。既有篆书圆融流动的笔意也有成熟隶书波磔笔画的表现,更有草书的连笔和真书的端倪,是一特殊的宝贵书体。

隶——其特点是有波磔的笔画和横画书写蚕头燕尾的形状,结体扁方,中宫笔画收紧,四周开展。东汉的石刻称汉隶,是隶书最成熟期的书体。法帖有《石门颂》、《礼器碑》、《张迁碑》、《乙英碑》、《曹全碑》、《华山碑》、《史晨碑》、《尹宙碑》等。

楷——其概念,一是具有法度可作为楷模的法书。古人把具有法度可作为楷模的书体,不管何体皆可称楷书。张怀瓘《书断》云:“楷者,法也,式也,模也。”二是书法中一种独立的书体,也叫真书、正书。这种书体笔画工整结构谨严形体方正为书法的正宗书体。《宣和书谱.正书叙论》云:“在汉建初,有王次仲者,始以隶字作楷法。所谓楷法者今之正书是也人即便之世遂行焉。于是两汉之末隶字石刻间杂为正体。降及三国钟繇者,乃有《贺克捷表》,备尽法度,为正书之祖;晋王羲之作乐毅论黄庭经一书于世遂为今昔不赀之宝。”法帖有魏晋六朝钟繇《宣示表》、王羲之《乐毅论》、《黄庭经》、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等;隋唐智永《真草千字文》、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褚遂良《雁塔圣教序》、钟绍京《灵飞经》、颜真卿《颜家庙碑》、柳公权《玄秘塔碑》(号称西柳存于西安碑林,东柳则是现存于王羲之故居的《集柳碑》);

魏碑: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具有北魏碑刻风格的书体又称魏书。魏书是由汉隶过渡到唐楷的书体,其风格方峻遒劲,斩截有力,朴拙奇肆,风格各异,兼采隶楷二体之优点,具有隶书的结构美,又具有楷书的森严法度。法帖有《杨大眼造像记》、《始平公造像记》、《龙门二十品》、《张猛龙碑》、王远《石门铭》、郑道昭《郑文公碑》、安道壹高僧《泰山经石峪金刚经》、陶弘景《瘗鹤铭》。

榜书:楷书的一种。古称署书,又称擘窠大字(魁书)。其定义是:单手执笔,以臂、肘、腕之力操控大笔在“榜”或等同于榜的载体上书写的字幅在一尺以上的一比一的擘窠大字。其特点是更能体现中国书法那种庄严肃穆、宽博舒朗、大气磅礴、浑厚雄健的精神,更能给人以斩钉截铁、气夺雄关的震撼力与精魂气魄。适用于大题材、载体宽广、形式灵活、时代思想性突出、历史承载力强。执笔有摄管法和握管法,毛笔则用提笔、揸笔、抓笔或钟鼎笔;运管:一是悬肘运管,二是举身运管;笔法上:中锋用笔、兼用侧锋,方圆兼备、八面出锋,精于提按、活用笔锋;墨法:浓淡相间、燥润互见;结体标准:小大成形,达到平正、匀称、连贯、参差、飞动。如王羲之书写的《鹅池》,公元556年北齐文宣帝天保年间高僧安道壹所作著名摩崖石刻《泰山经石峪金刚经》,徐祖蕃为山海关书写的《天下第一雄关》,舒同题写的《黄鹤楼》,孙中山书写的《天下为公》等。

行书——是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一种书体。行书产生于汉朝,成熟于魏晋。代表作有:王羲之的《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快雪时晴帖》、《姨母帖》、《平安帖》、《奉橘帖》;王献之的《二十九日帖》、《十二月帖》、《中秋帖》、《地黄汤帖》等;王珣的《伯远帖》(为现存的晋人墨迹)。清代乾隆皇帝把晋代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中秋帖》王珣的《伯远帖》视为稀世之宝,并把珍藏这三件稀世之宝的东暖阁改为“三希堂”,后又命人选出魏晋至明末共135家的340件作品,收集各种题跋200多件,印章1600多方刻印成《三希堂法帖》,广为流传。唐代行书代表作是颜真卿的《祭侄文稿》(被誉为天下第二行书)、《争座位帖》等;宋朝的苏轼《黄州寒食诗帖》(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前赤壁赋》等;黄庭坚的《松风阁诗》、《苦笋赋》等;米芾的《蜀素帖》、《苕溪诗卷》等;明朝的王铎《拟山园帖》、《五言古诗轴》等。

行书特点有三:一是笔画简省,书写速度加快,多起附钩或用牵丝相连;二是结构宽博奇伟,严谨险绝,变化无穷,宜于表达性情;三是道法自然之貌突出。以生动自然的点画,纵横恣肆的线条,似攲反正的结构,燥润相间的墨法相互映带的笔势跌宕起伏的章法,抒发最深挚的感情。挥洒自如变幻莫测,比楷书书写便利,又比草书易于辨识,实用性强,深受民众欢迎。

草书——草书是书写时速度加快,笔画之间牵丝连带,有时以书写符号代替偏旁部首的一种极为流畅自由的书体。草书又分章草、今草、行草、大草、狂草之分。草书起源于秦代之前,成熟于汉章帝时代,谓之“章草”。魏晋时期今草成熟,唐代把草书推向高潮,主要表现是狂草的出现,宋元明清几代为草书的继承和弘扬阶段。至民国于右任标准草书问世为变化纷繁的草书寻找到了规范。现代领军人物统一认为是毛泽东主席的草书引领一代草书书风,称为当代“草圣”。

今草主要去掉了章草带有隶意的挑势、捺笔,加强了笔画之间的萦带。字之体势,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血脉不断。今草的成熟,王羲之、王献之和王洽起了关键作用。王羲之草书代表作有《十七帖》、《寒切帖》、《二谢帖》等,王献之草书代表作有《十二月帖》、《送梨帖》、《忽动帖》等。至唐代,张旭、怀素(即颠张狂素)二人创造了狂草。其特点是,纵横驰骋,挥洒自如,大小无则,奔腾飞扬,气势夺人。笔势疾速,回绕奔放,结构简省,诡奇多变,上下贯通一气,连绵不断,以诡异为高,以博变为能。由于狂草连绵回绕,似一笔写成全篇,故也称为“连绵草”“一笔草”“游丝草”或称“大草”以于“小草”(字字独立的称为小草,如孙过庭的《书谱序》,贺知章的《孝经》)区别。代表作有张旭的《古诗四帖》,怀素的《食鱼帖》、《自叙帖》、《圣母帖》、《千字文》等;宋代出现了写意抒情派:苏(轼)《醉翁亭记》、黄(庭坚)《竹枝词诗卷》、米(芾)《论书帖》、蔡(襄)。民国元老于右任总结归纳草书规律将章草今草狂草融为一体,编成《标准草书》一书于1936年出版,形成了北碑加草势的茂密雄强、醇厚天然的“于体”。伟人毛泽东则集历代草书优点,创造了自成一格的“毛体书法”,为中国书法史开创了新纪元。

3、王羲之生卒年代(公元303——361)。

王羲之书圣称号的来历?最早称王羲之为书圣的是唐朝李嗣真所著《书后品》中提出,将王羲之正、草、行及飞白列入逸品,评其正体为“如阴阳四时,寒暑调畅,可谓书之圣也;其行草书如‘清风出袖明月入怀’可谓草之圣也”自此书圣桂冠由此演化而成,距王羲之去世300多年了。李世民则写了一篇《王羲之传论》高度称赞曰:“详察古今,研精篆隶,尽善尽美,其惟王逸少乎!观其点曳之工裁成之妙烟霏露结状若断而还连;凤翥龙蟠,势如斜而反直。玩之不觉为倦,览之莫识其端。心摹手追,此人而已,其余区区之类,何足论哉!”。由此,“书圣”之名,代代口碑相传。王羲之真、草、隶、篆诸体皆能,尤擅正、行、草----正以《乐毅论》为代表,行以《兰亭序》为代表,草以《十七帖》为代表。

4、王羲之故居复建于1989年,面积22亩。建有洗砚池、晒书台、琅琊书院、碑廊;2002年4月扩建完工,总面积80亩。增建有王氏古宅、普照禅寺、王右军祠、五贤祠、左公祠、复刻《集柳碑》、乾隆题琅琊五贤祠御碑、大小兰亭图、大雄宝殿、恢复普照夕阳(琅琊八景之一)、新建翰墨苑、曲水流觞、时晴茶室。2003年10月16日竣工落成,同年10月18日“纪念王羲之诞辰1700周年暨第一届中国(临沂)·书圣文化节”开幕。

碑廊由前言和国内外书法名家题词刻碑82通。碑廊入口处墨华轩及木刻楹联由高庆荣先生撰文并书写,楹联文是:继永和雅兴集欧柳颜赵众家风范衍箕裘勿忘先贤,续淳化遗韵汇苏黄米蔡诸体精粹刊碑帖以昭后昆。

5、南北大门楹联内容及由何人所书写?

南北大门横批“王羲之故居”由启功书写。南大门楹联由王汝涛教授撰文,张寿民书写,内容是:北国普照南国戒珠尽右军故里,西晋砚池东晋兰亭皆书圣遗迹。北大门楹联则由李铎撰文并书写,内容是:书传万古存真帖,德衍千秋启后人。

6、中国书法历史上王羲之书写的《兰亭序》;颜真卿书写的《祭侄文稿》苏轼书写的《黄州寒食帖》号称天下“三大行书”。

7、中国临沂书圣文化节首届于 2003年举办;到目前(2019)共举办了17届。

8、临沂书法广场建于2008年,共有碑刻(书法作品)1320通,10万余字。

9、临沂书圣阁建于2013年8月;在同年9月3日开幕的第11届书圣文化节暨第七届中国.临沂中小学生书法节上举行了启用仪式。

书圣阁由东南大学著名古建筑专家朱光亚教授主持设计,外观造型为汉晋建筑风格,吸纳了王羲之书法“飘若游云,矫若惊龙,清风入袖,明月入怀”的书法艺术情愫,展现出以羲之书法为代表的中国书法艺术风范。主阁7层58米,高台2层,总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下部为中国书法博物馆中间为展览馆上部为书法艺术交流研究中心和临沂画院。

10、临沂于2008年由中国书法家协会命名为“中国书法名城”称号。

徐定超书法欣赏(徐学胜浅谈书法鉴赏)(6)

编辑制作:马荣宪

欢迎关注《鲁南文苑》微信公众号

温暖的原创自媒体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