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江南百景图客栈的闲人(淡妆浓抹总相宜的碧峰村)

江南百景图客栈的闲人(淡妆浓抹总相宜的碧峰村)观野崖还在,只不过没了崖下的深潭,那水深丈许,清流见底,游鱼可见的景观也是一去不复返了。崖是陡峭的悬崖,犹如天斧神劈,登临此处、可揽古城郊野的风光,大概是“观野崖”一名的由来。明清之际,邑中名士多登崖垂钓,钓鱼台始得其名。邑人方以智曾云:钓台何嶙峋、百尺钓竿千尺纶,乃可垂钓桐江滨。它又名“跳吕台”,民间相传,吕洞宾云游至桐城,与当地才子戴名世邂逅于紫来桥,仙道遇奇才,遂结为友。不久吕洞宾想返回东海,邀戴名世同行。二人同登钓鱼台。吕洞宾略施法术,将一片树叶扔至崖下的深潭,接着又将树叶变为一方小舟,然后,指着小舟对戴名世道:你我同乘此舟去蓬莱也!说毕,便轻撩道袍,纵身挑下悬崖、轻轻落于小舟中。面对山崖之险,戴名世驻足不前,吕洞宾见他尘心未净、只好独驾轻舟飘然而去。当然这只是传说而已,倘若戴名世真的随吕洞宾而去,流传于世的桐城文派可能就要另当别论了。离开仙姑井,便是与三国鲁肃有关的指廪岭,它南通

江南百景图客栈的闲人(淡妆浓抹总相宜的碧峰村)(1)

淡妆浓抹总相宜的碧峰村

文|光其军

六月初,行走碧峰村,被小南风吹着,微微有些醉意,一些沉在历史深处的东西就涌了上来。它们与现实的存在交汇,碰撞,往往会有一种别具一格的况味。

出便宜门,行不远,就是卧龙岗,上有一口井叫仙姑井。井被冠以仙姑之名,就注定了它的不一般。井在山坡上,擦着公路沿,井水明净透澈、水位终年不落,行人随手汲水、饮如甘露。只要经过这里,我都会不经意地对仙姑井望一望。而这一望,有关仙姑井的传说便浮在眼前。

唐高宗时期,名僧大同禅师来龙眠山投子寺主持佛事。一日,幽谷中一只梅花鹿奔他而来、后与他形影不离。数年后,鹿产一肉球,坠地裂开、内有一女婴,雄师爱怜,便将其抚养。光阴荏苒,女婴出落成俊俏姑娘。缘她不甘山门寂寞、偷观野外牧童嬉戏,终被禅师驱赶下山,走时嘱咐她:遇柴即止,遇何则归”。后来柴巷口一个姓何的人家收养了她,何家门前是山民挑柴进城的必由之路,她看到卖柴人那一张张饥困焦渴的面容、心想:佛本济世为怀,众生受难,却不能解救,怎行?于是,她终日诵经,不沾茶饭,终于就地涅槃。就在她圆寂的地面、涌出一泓清泉,过往行人饮上一口,只觉脚力倍增、肩上的担子似乎也轻了许多。为报答仙姑献身化泉的功德,人们捐资修建了仙始庵,塑造了仙姑像。

民间对仙姑井还另有一说法。说得是何氏夫妇住在卧龙岗,在投子寺听佛时,捡到一个女婴,便收养下来。女婴大了,善解人意,也很懂事,喜欢听佛经,也喜欢乐于助人。有一年大旱,有一仙人托梦,让她在卧龙岗上挖井。醒来,果然挖出了一口甘甜的井,供路人解渴,此井水清澈且多,刚汲完,不一会又满。后来何家女孩被几位仙人带走,成了八仙中的何仙姑。何女走后,何母尤为想,常常流泪,后,竟哭瞎了双眼。何仙姑知道后,在随八仙路过卧龙岗时,即将手中荷花向水井一指,几滴仙露便落人井中。翌日晨,何家的伙计挑水,即闻酒香、一尝井水,顿觉井水酒香扑鼻,味美醇冽。一喝下去,神清气爽。伙计于是大喊,井水变酒了。接着端了一碗给何母喝,喝着喝着,何母忽觉眼睛一亮,眼睛复明了。何氏夫妇去世后,伙计娶了胡氏为妻,胡氏心眼不好,打起了井水的主意,她在井上加了圈,圈上盖、盖上加锁,凡来提水的人、不问贫富、亲戚都得付一定的银两。伙计老实巴交,只好干瞪着眼,任凭胡氏作为,这下却苦了穷人,人们颇有怨言。一天,一中年妇女路过,说是心口痛,买了些井水喝 并问胡氏:“这井水当酒卖,一年要赚不少钱吧?”胡氏听了 得意忘形地说:“那当然,不过只可惜无酒糟养猪。”中年妇女听了摇了摇头,说:“真是天高不为高,人心比天高。井水当酒卖,还嫌猪无糟。”说罢,拔下头上的玉簪,向井中一划,发出一道金光。待胡氏仔细看时,中年妇人已经不见,只有天空出现了一朵荷花样的祥云。胡氏忽然明白了是何事,慌忙磕头,然而任她怎么磕头,井水再也不出什么酒了。胡氏自此再也不敢给井水打盖子,上锁了,她拆了圈,任由人民来打水。

时代变迁,卧龙岗上的仙姑庵早已用上了更洁净的自来水,仙姑井自然被冷落,还被无情地打上了盖子,并且还加了一把铁锁。

离开仙姑井,便是与三国鲁肃有关的指廪岭,它南通便宜门巷 北近仙姑庵 西连玉屏山,东接观野崖。传说三国时鲁肃曾屯粮于指廪岭。《三国志·鲁肃传》载:“周瑜为居巢长,将数百人故过候肃,并求资粮,肃家有两囷米 各三千斛 肃乃指一囷与周瑜。”后人慕肃高义,故名其地为“指廪岭” 后在岭南柴巷口设“指廪坊”。如今,“指廪坊”早已不存,指廪岭一带也是屋舍俨然,哪里还找到一点过去的踪迹?

观野崖还在,只不过没了崖下的深潭,那水深丈许,清流见底,游鱼可见的景观也是一去不复返了。崖是陡峭的悬崖,犹如天斧神劈,登临此处、可揽古城郊野的风光,大概是“观野崖”一名的由来。明清之际,邑中名士多登崖垂钓,钓鱼台始得其名。邑人方以智曾云:钓台何嶙峋、百尺钓竿千尺纶,乃可垂钓桐江滨。它又名“跳吕台”,民间相传,吕洞宾云游至桐城,与当地才子戴名世邂逅于紫来桥,仙道遇奇才,遂结为友。不久吕洞宾想返回东海,邀戴名世同行。二人同登钓鱼台。吕洞宾略施法术,将一片树叶扔至崖下的深潭,接着又将树叶变为一方小舟,然后,指着小舟对戴名世道:你我同乘此舟去蓬莱也!说毕,便轻撩道袍,纵身挑下悬崖、轻轻落于小舟中。面对山崖之险,戴名世驻足不前,吕洞宾见他尘心未净、只好独驾轻舟飘然而去。当然这只是传说而已,倘若戴名世真的随吕洞宾而去,流传于世的桐城文派可能就要另当别论了。

江南百景图客栈的闲人(淡妆浓抹总相宜的碧峰村)(2)

崖下是车水马龙的同康路,有彩虹之桥卧波于龙眠河上,过路就是碧峰村的腹地。毛河静静地流淌过碧峰村,人们在毛河的两岸安居乐业,过着幸福而又惬意的生活。那些错落有致的村庄,那些山脚下如同别墅的幢幢小楼,那些山中斑驳的老屋,与纵横交错的田地、大小不一的池塘、种类繁多的树木、弯弯曲曲的道路和蜿蜒的毛河一起,构成一幅静谧而又安详的画图。置身于其中任意一个点,都会被热情的村民笑脸相迎,而村庄里的一些狗,在几声的狗吠后,也变得安静下来,或许这是受了村民好客的影响。很多人家门前是有花草植物的,它们或栽在盆里,或栽在池里,与周边的绿树相辉映,滋生一种诗意与一种情韵,恍惚令人置身于世外。

石庄村名组,也是这样的一幅画图,但它比别的村庄又多了一重实在。碧峰山上,多的是橡栗,也即黄栗,石庄人将它采摘来,制作黄栗豆腐。他们先将橡栗去壳洗净,用石磨将其磨碎,边磨边加水,磨好后筛洗去渣,把浆汁存放在陶缸内沉淀数小时后倒去多余的水,再将淀粉放入锅内用大火熬煮,待其凝成糊状后,再加水冷却制成橡栗豆腐。这种豆腐,是纯天然的绿色食品,不添加任何化学成分,可谓是一种传统美食,同时也是一种药,因为它也能和胃补中、消炎止泻。这些年,餐桌上只要上一盘黄栗豆腐,立马引起轰动,当即就被秒光。

石庄之上的走马岭,过去是龙眠山中人进城的必经之地,也是当官的或者文人墨客进龙眠山的必经之路。1300多年前,唐朝县令张孚卿因大旱多日,天地干渴,听说龙眠山中有神灵可以降雨,他一心为民求雨,就骑马从这岭上经过。而求得雨来,自己却被突如其来的大水冲走了,人们为了纪念他,就将这岭称为走马岭。宋代的大画家李公麟定居于龙眠山庄,常年流转于龙眠山的山山水水,得到山水的真谛,画出的马颇有神韵,引来一大批慕名而来的人,他们来往于走马岭之上,去拜访心中的偶像,这当中就有苏澈、黄庭坚等。及至明代,大科学家方以智从这里去龙眠山研学和修行。再至清代,桐城派代表人物姚鼐、刘大櫆等也是从这里去龙眠山。走马岭西有披雪瀑,姚鼐写有《观披雪瀑记》;走马岭北,也即形如海螺的山下,有媚笔泉,姚鼐写也有《游媚笔泉记》,两篇散文都精彩绝伦,读罢令人叹为观止。后来还有很多的人,都从这里进出,但大多都淹没于岁月中了。

江南百景图客栈的闲人(淡妆浓抹总相宜的碧峰村)(3)

而自从修了盘走马岭的公路后,那条走过了几十代人的小路渐渐地被冷落了。那些陨落的树叶,蔓延的野草,枯败的树枝,丛生的灌木在小路上肆无忌惮,遮蔽了过去的脚步,也将一些历史封存。

我是乘车而上的,因为要参加宣酒杯桐城作家诗人登山比赛,举办者将活动安排在厚重的走马岭之上,可谓匠心独运。车行在山中,扑面而来的莽莽苍苍的树木和远去山岚上腾起的云雾,便是一阵欢喜。而停下来,仰望高天的一刹那间,我竟莫名地产生了羡慕在这里居住的人了。停下来的地方是碧峰村的海螺组,因山形如一只海螺,故名。过去这里土特产丰厚,生活非常富裕,姑娘都不愿意往外嫁。如今年轻人都在山外生活,留下的几乎都是老年人。他们居住的屋子,还保持着一段旧时的风貌,依稀让人在领略一段旧时光。

我在海螺组所在的一处山顶站立,突然听到“叮叮”的声响,声音持续不断。我一时来了兴致,想寻觅它的来源。仔细听了一会儿,才发现它来自密林下石缝间流淌着的小溪,那些“叮叮”的声响正是水滴磕击岩石的声音。循着声响仰望溪边的树干,那巨大的树冠层正有阳光倾泻下来,开了天窗一样的地方射过来缕缕光芒,它们散落到溪水之上,便也是晶莹闪烁。

我向东望去,群山怀抱的颂嘉湖四周林木苍翠,水波潋滟。湖周边的水面满是树木倒影,蓝天白云下一派祥和气氛。脚下即是垂云沜,有路与走马岭相通,那可是李公麟常年驻足的地方,他在那里临摹,思考,看日出日落,任凭风吹雨打,在那里迎来送往好友。走过垂云沜的应该还有方以智、姚鼐、刘大櫆等,方以智在龙眠山中有山房,他一定会来;媚笔泉就在垂云沜附近,姚鼐不可能不来;碾玉峡也在此不远处,刘大櫆写有《游碾玉峡记》,他也不可能不来。从走马岭到海螺再到垂云沜及至媚笔泉,如今已是人迹罕至,那层层的枯叶和野草覆盖之上,有那一条路是呢?

江南百景图客栈的闲人(淡妆浓抹总相宜的碧峰村)(4)

忽然一阵梵音从山下传来,不用说,我就知道这是别峰禅寺的声音。提起别峰禅寺,也是有着历史的渊源,它本身是明朝宰相桐城人何如宠的家庙,是何如宠侍奉老母的地方,后来才演变成禅寺的。而庙宇存于深山密林之中,静观日月之行,静听自然之声响,于心的修为,于人的修养,可以说是很好地所在。

在袅袅的梵音声中,作家诗人们的登山比赛开始。听着梵音,我这个年过半百的人混杂在一群年轻人之中,也迈开了大步。比赛过程中,这些拿过如缘巨笔的年轻人,没想到还有矫健的步伐,我是自叹弗如了。但我还是拼着命的咬紧牙关,一路坚持下来,居然还获得了第三名,我简直有些不敢相信自己了。

站在比赛终点的高高的山顶上,感到自己有一种获得成功的喜悦。而背后更高的山峰上,那白色的巨大的电力风车,如巨人一般地屹立,更是有一种更大的成就感,它无疑更值得我去尊敬和尊崇了。

几个小时的走马观花的碧峰村之行,仅凭一些风物还是不能够表达碧峰村的全部内涵,而一旦深入下去,每一处,说不定还会有更多的发现。它们都会从历史的深处走出,与现实交汇、碰撞,融合,这必将使碧峰的明天变得更美好。如此,想着我走过的碧峰村每一处所在,我要说,碧峰村,如一幅古老的画卷,淡妆浓抹总相宜。

江南百景图客栈的闲人(淡妆浓抹总相宜的碧峰村)(5)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