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热供暖哪种方式便宜(推广浅层地热能供暖)
地热供暖哪种方式便宜(推广浅层地热能供暖)不用煤也不用气,1500多根管道深埋地下100多米,利用热泵技术将管道中的热能收集,可满足近50万平方米供暖,每年还可节约能耗1400吨标煤、成本400多万元。这是位于北京海淀区的用友软件园——北京首个大规模浅层地热能供暖项目。实际开采量不足1%全文约2200字 建议阅读 4 分钟“以北京为例,利用浅层地热能供暖的面积现为4000多万平方米,远超国内其他地区。勘查发现,浅层地热能足以解决北京7.21亿平方米的建筑供暖,但已开发程度远远不够,可挖掘潜力很大!”北京市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副总工程师、能源地质处处长李宁波感慨。纵观京津冀三地,浅层地热能供暖尚处初级开发阶段。供暖的8500万平方米面积,与26.7亿平方米潜力相差甚远。要让浅层地热能在京津冀火起来,多位业内人士认为,技术层面并不存在障碍,但仍需跨过建设成本、政府监管、行业规范等多道坎儿。
国家发改委、环保部等6部委近日印发《关于加快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促进北方采暖地区燃煤减量替代的通知》,为地热产业发展再添“一把火”。到2020年,浅层地热能将在替代京津冀地区民用散煤取暖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资源禀赋最佳、开发程度最高、供热比重最大——据国土资源部“十二五”系统评价,京津冀浅层地热能年可开采量折合标煤约0.92亿吨,现实际开发量仅255万吨,供暖面积8500万平方米,占全国总量的20%。虽优于其他地区,但较自身26.7亿平方米的供暖潜力,这一利用率明显偏低。推广浅层地热能供暖,京津冀还需跨过几道坎儿?
文丨 朱妍
中国能源报记者
全文约2200字 建议阅读 4 分钟
“以北京为例,利用浅层地热能供暖的面积现为4000多万平方米,远超国内其他地区。勘查发现,浅层地热能足以解决北京7.21亿平方米的建筑供暖,但已开发程度远远不够,可挖掘潜力很大!”北京市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副总工程师、能源地质处处长李宁波感慨。
纵观京津冀三地,浅层地热能供暖尚处初级开发阶段。供暖的8500万平方米面积,与26.7亿平方米潜力相差甚远。要让浅层地热能在京津冀火起来,多位业内人士认为,技术层面并不存在障碍,但仍需跨过建设成本、政府监管、行业规范等多道坎儿。
实际开采量不足1%
不用煤也不用气,1500多根管道深埋地下100多米,利用热泵技术将管道中的热能收集,可满足近50万平方米供暖,每年还可节约能耗1400吨标煤、成本400多万元。这是位于北京海淀区的用友软件园——北京首个大规模浅层地热能供暖项目。
日前在园区露天温度检测仪旁,记者看到显示屏上的数字在14-16摄氏度间跳动,而北京温度彼时已降至零下。这是对热埋管温度的实时监测,该区域地下温度常年在此区间恒定,足以保障园区供热需求。
地表以下200米以内、温度低于25摄氏度,浅层地热能分布广泛、绿色低碳、可就近利用,被视为从源头破解京津冀供暖“霾怨”的新路径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地热和水文地质学家汪集暘表示,与传统锅炉供暖相比,利用地热泵供暖的二氧化碳排放至少降低一半;若热泵所需电力来自可再生能源,二氧化碳减排量可达100%。
国家首次出台的《地热能开发利用“十三五”规划》也提出,“因地制宜、集约开发、加强监管、注重环保”开发利用浅层地热能。到2020年,京津冀地区累计实现浅层地热能供暖2.28亿平方米。
前景美好,现实骨感。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研究员王贵玲介绍,根据国土资源部“十二五”系统评价,京津冀地区浅层地热能年可开采量折合标煤约0.92亿吨,可满足供暖面积26.7亿平方米。目前实际开发量折合标煤约为255万吨,占可开采总量不足1%;供暖面积仅为8500万平方米,实际应用率不足4%。
管理缺位成本制约
“三人组个打井队,搞点设备、聘个机长就开挖,多低价格都敢接,实在干不下来拍拍屁股就走。责任无从问起,实在让人痛心!”谈及浅层地热能应用现状,李宁波一语道出行业“怪相”。
李宁波表示,前期扎实的勘探评估,是决定一个地区是否适用浅层地热能的关键所在。但因暂未出台相关准入门槛、施工标准、行业准则等,不少公司迎利而上,实际根本不了解地质条件、开采工艺等基本情况,甚至连起码的设计、开发能力都不足。同时因地下换热系统的施工缺乏监理依据,企业违规成本低,一些乱象迟迟无法根治。“一旦遇到困难复杂、难以操作的工程,不仅造成甲方损失,更浪费了宝贵的地热资源,或埋下隐患。地热开采是件‘良心活’,并非谁都有资质来做。”
而在中国能源研究会地热专委会专家委员会主任郑克棪看来,经过40余年发展,浅层地热能开发在资源、技术层面已无障碍,即使再加50%的开采量也没有问题,更大的制约在于成本。
山东黄金集团淄博公司总工程师张克臣算了一笔账:按打3口井花费1000万元、地热泵站建设成本570万元、供暖设备及安装费用1324万元计算,房屋使用寿命为70年,一冬折旧费就超过40万元。同时考虑到用户承受能力,收费还不能高于集中采暖。
记者了解到,部分企业曾希望通过政府补贴分担成本。但至目前,国家层面尚无针对地热供暖的统一补贴出台;京津冀虽有地方政策,却非每个企业都能享受。落实成了难题,企业有时不得不“赔本赚绿色”。
因地制宜整合资源
虽处黄金发展期,浅层地热能利用如何突破瓶颈迈过坎儿?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地热资源研究中心主任庞忠和认为,尽管资源禀赋各不相同,由中石化集团与河北雄县联合打造的首个“无烟城”项目,仍是京津冀地区可参考、可复制的典型案例。
“该项目通过‘连片开发、统一管理’模式,将原本分散的地热井收购起来,并交由一家公司主导规划、集中运营,既避免盲目开采,也大大提高资源利用率。”庞忠和打了个比喻,“就像有两家单位被堵墙隔开,各自打了一口井,用的却是同一片地热资源,实则造成浪费。若把这堵‘墙’打通统一管理,效益出来、成本也低了。”
结合京津冀实际情况,庞忠和进一步指出,浅层地热能资源总量大,分布却不均匀。要想加以经济科学利用,首先需找到“聚集地”。以此为基础因地制宜,充分考虑区域用能结构、地质水文条件等,在地下空间合理协调的前提下开发。
针对管理缺位,李宁波则建议采用“政府监管下行业自律”的形式进行规范。“加强顶层设计,首先需明确一个牵头管理部门。目前这种矿权归国土部门管、取水许可在水务部门、开采又无人监理的混乱管理,亟待理清。同时,还需出台规范标准,加之相关协会、组织等监督,避免行业鱼龙混杂。三者衔接起来,方有据可依。”
而对成本难题,除呼吁出台合理补贴外,专家还提议采取PPP模式、创新投融资等灵活形式,缓解前期建设压力。国家发改委也提出,浅层地热能项目的运行电价和供暖收费可参照北方地区清洁供暖价格。传统供热地区原则上由政府按实际成本,在考虑合理收益的基础上收费,其他地区由相关方协商确定。
End
欢迎分享给你的朋友!
出品 | 中国能源报(ID:cnenergy)
责编 | 闫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