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思乡人惆怅(一首还乡记有多孤独)
千里思乡人惆怅(一首还乡记有多孤独)也手长衣短,生怕捅了马蜂窝。就连过问一下明天,“真想回到过去。”可是,无厘头的理由终归买不起一张返程车票。于是我只能永远呆在现在,
一首《还乡记》有多孤独?
文/书海墨香
还乡记
张作梗
“真想回到过去。”
可是,无厘头的理由终归买不起一张返程
车票。于是我只能永远呆在现在,
就连过问一下明天,
也手长衣短,生怕捅了马蜂窝。
我有自杀的本领,但从未用过。
我有一扇破败的窗户,看到的全是旧景。
身体踩出的路,无一例外,
变成了勒紧喉管的绳索。
——我在前行?
不,倒车镜里全是飞速后撤的东西。
谁在向时间行贿——以整容术、隆胸和吸脂?
炊烟断为两截,其中一半被
烟囱永远埋葬。现在,
我视河流为至亲,在死亡遗弃的去途上,
我重复着卑贱的无名之生。
这就是我渴望返回的资本?一车的
灯光,兀自消逝在远方。
我踩在哪儿都不是起点,也远非终点。
——我仿佛面向一个人不停脱着我的背影。
我转身,墙上空无一人。
未相识张作梗老师,而有幸能品读到这样一首既别致又有个性的诗作,又是这样一首大胆摘去面具,划开人心底一层包装的诗。实是老天的礼物,如此脱俗!而给予心灵的感喟,惟有以领悟和解读来替代。让我确信,我们在读诗中,便也是在放下外在,来修养心性。那粗粝,或细腻的生活经验与微妙触感,也都在坦诚相见中,似曾相识。这才是一首诗所最大的给予。
主题是还乡记。不难看出:这是一个思考生命回归的主题。此处的还乡,已不止于回乡,我以为更接近于返回到生命最初的原点,或养育和根二者结合的那个缘。也正是在回归中,才能真正触及到我们生命中的根系根须。
在诗的第一节,诗人把刻画重心落在时间上,“真想回到过去”这一行,已然点明了一条相关时间的轴线。而接下来一行“买不起一张返程车票”,又指出了我们其实回不去的事实真相。是时间让我们无能为力,又无法抗拒。如同一只昆虫标本,被牢牢地钉死在“今天”上。诗人的“胆怯”也就可想而知。在开始部分,相对于无法改变的事实,我们看到的是诗人以一种个体生命本来的虔诚,慢慢将自我包裹起来。这也是我们为保全自身所产生的本能。诗的表现力点到即止,简练而又不失细腻。
诗的第二节,诗人提及到更为敏感的话题,且不断退守或困守在一个相对安全的愿望中。“我有自杀的本领,但从未用过”,诗人突兀地提到自杀,这不难理解。然而,字内里的意思,包含有一层生命的脆弱和悲于我心的凄厉。在此,自杀是一种本领,而不是其它。第二行继续递进,直至第三、四行。“身体踩出的路,无一例外,”“变成勒紧喉管的绳索”。为什么会这样?诗人为何选择如此决然的描述?是生命促使诗人再次走近死亡,走进令人窒息的存在里?
“—我在前行?”“不,倒车镜里全是飞速后撤的东西”这两行看似矛盾,却又一下将我们置于生死之间,置于一种看似前进实则后退的隐喻中。再联系主题,可以充分感受到诗人内心已经很疲惫不堪,陷落在现实和想要重回过去的期盼相抵触相违背的挣扎里。而这一份不可名状的痛苦和期待,正是逼迫诗人孤独求索且内心难以消解的根源。
诗的第三节,“谁在向时间行贿—以整容术、隆胸和吸脂?”诗人以蔑视的口吻在告诫世人,正是我们自己在毁灭自己。我们站在诗人的视角上,不由重新来评估身为现代人的我们,早已失去本真。就像炊烟一样,迟早将被烟囱掩埋,被时间掩埋,而这一切又无法再回到从前。悲苦中,诗人把最后的温暖献给河流,而他自己走上无求之路。“我重复着无名的卑贱之生”,对于一个寻真的人来说,生而无名,犹如一个走夜路的人,不是被别人抛弃,而是觉得生无可恋,活着失去了活着的意义。
诗的第四节,诗人在反复思考中回身,在自问自答中:“这就是我渴望返回的资本?一车/的灯光,兀自消逝在远方”揭示出事实,我们各自孤单的生命根本无法承受这足以湮灭众生的岁月和时光。回不回得去,看似已经不那么重要了,诗人此处反过来以云淡风轻的笔触,举重若轻地写道:“我踩在哪儿都不是起点,也远非终点。”这一行,让我突想起陈子昂的“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而诗的结尾“我转身,墙上空无一人”也印证了我的想法。同写孤独求索,二者何其相似?有异曲同工的叹喟。
这是一首既彰显个性又跨越思想的诗,诗人于隐忍中,以“我”之血和“我”的一己之力对抗着无所不能的时间,其悲壮的诗风重新构建起一种形而上的本真。到此,还乡的去处,就是重回纯粹,重回真正的敏感和细腻,重回一种无尚的情怀中。诗人的构建又是无形的,这也是该诗的高度所在。期待里,就像恒生一条看不见的河流,滋养着一份独属于心灵的人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