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中期极简美学(从这份人间指南)
80年代中期极简美学(从这份人间指南)从80年代的理想主义情结展览标题取自1991年上映的国产室内喜剧《编辑部的故事》,《人间指南》正是电视剧中的一份杂志,这一标题暗示着经济结构转型的社会背景下,面对价值的虚焦和断裂,公众所产生的焦虑、困惑和对价值重建的期待,而彼时新兴的社会现象则被电视剧已幽默方式呈现,更塑造了当时的公众形象。街景-天河城,陈劭雄,19995月17日,在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开幕的群展“人间指南(上)”就将目光对准了上世纪九十年代,通过艺术家陈劭雄(1962-2016,出生于广东)、任戬(1955年出生于辽宁)和新历史小组、王晋(1962年出生于山西)一系列与当时相关的创作,聚焦和梳理中国艺术家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以不断深化和加速的经济改革引起的大规模社会转型为背景进行的艺术实践。《编辑部的故事》剧照,图片来源:douban.com
WTO发布的最新一期世界贸易展望指标指数,图片来源:wto.org
5月20日,WTO(World Trade Organization,世界贸易组织)发布了最新一期世界贸易展望指标指数(World Trade Outlook Indicator,简称WTOI),96.3的结果远低于该指数的基准值100,这是自2010年以来的最低水平,表明2019年上半年贸易增长持续下降。此时,中国加入这一组织已17年有余,在此期间,以“外贸增速”论英雄的时代已经过去,世界经济正面临新的挑战。“中美贸易争端”的新闻不断更新,让每个身处新的消费社会的人都感受到时代的裹挟。
“上街下厂”,任戬在武汉汉正街街头采购制作《任戬集邮牛仔服》的布料,1992
“消费社会的一个前提是要有物质的过剩,物质过剩的前提是技术的发展,我觉得90年代是一个转折期,通过物质的力量来推动思想的进步,和80年代趋向于乌托邦的思想先行不同,90年代更真实。物质世界实实在在地发生了变化,就是一个现实的力量,我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发生了变化,文化上的一系列变化也就此产生。”UCCA展览部总监、“人间指南”策展人卞卡对《艺术新闻/中文版》说,“上个世纪90年代,中国社会开始全面进入商品社会、消费社会,我们希望通过展览回顾与中国今天的面貌,或今天的一种现代性、全球性时刻相关联。”
街景-天河城,陈劭雄,1999
5月17日,在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开幕的群展“人间指南(上)”就将目光对准了上世纪九十年代,通过艺术家陈劭雄(1962-2016,出生于广东)、任戬(1955年出生于辽宁)和新历史小组、王晋(1962年出生于山西)一系列与当时相关的创作,聚焦和梳理中国艺术家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以不断深化和加速的经济改革引起的大规模社会转型为背景进行的艺术实践。
《编辑部的故事》剧照,图片来源:douban.com
展览标题取自1991年上映的国产室内喜剧《编辑部的故事》,《人间指南》正是电视剧中的一份杂志,这一标题暗示着经济结构转型的社会背景下,面对价值的虚焦和断裂,公众所产生的焦虑、困惑和对价值重建的期待,而彼时新兴的社会现象则被电视剧已幽默方式呈现,更塑造了当时的公众形象。
从80年代的理想主义情结
到“消费景观”
陈劭雄,《视力矫正器-7》,双视频装置,1998
走入展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已故艺术家陈劭雄创作于1998年的双视频装置《视力矫正器-7》,艺术家用在原地扫视景观的方式来拍摄记录。观众身处于展厅中的小房间,随着旋转的机器设备,目光追踪着如同移动窗户般的画面,观看90年代的景观。这是该件作品首次在国内展出,其使用的技术在当时堪称先锋性的实验。“广州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他们的事业、工作方法、面貌都走在思潮的最前端,作品中也或多或少地反映出了一个消费社会的景观。”卞卡说,“陈劭雄身上带有80年代的理想主义情结和消费景观,具有自己的转折和过渡,其后他的创作都是面对都市的旁观者的角色。”
展览现场陈劭雄的“街景”作品
将微缩景观置于现实生活中的“街景”系列是陈劭雄被人们熟知的创作,艺术家将其称之为“现实??现实”,在本次展览中,作品以舞台的布景板的形式出现,“假设有人在这自拍,作品又进入到自媒体,进入到社交网络,它又是一次现实,可以说是现实的三次方。”卞卡介绍道,“陈劭雄早期的创作还是注重形式主义的,随着时代变化,后来的创作已经越来越可以感受到一种‘消费’了,现在的消费更多是在消费我们的文化、信息,这种预设的方式也许是迎合以自拍为代表的消费文化,对图像的消费也是对自己消费。”
“人间指南(上)”展览现场陈劭雄部分
可阅读的“新历史小组”
“人间指南(上)”展览现场“新历史小组阅览室”
文献资料在这场展览中占据了很大比重,除了陈劭雄为大尾象工作组展览创作的《七天的沉寂》相关文献资料外。“新历史小组阅览室”以阅读与对话空间的形式,呈现着任戬八十年代的个人艺术创作,及其九十年代初期作为新历史小组成员所开展实践的一系列相关资料。
登载“潘晓”来信的1980年5月《中国杂志》
1980年5月,一封署名“潘晓”的读者来信《人生的路呵,怎么越走越窄……》发表在发行量超过200万册的《中国青年》杂志上。这封信书写了23岁的作者个人的人生痛苦和创伤,首次提出“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的伦理命题,最后感叹:“人生的路呵,怎么越走越窄……”发表后却引发了一场全国范围内关于人生观的大讨论。
任戬,集邮,1991
“作为从50年代中期过来的人,我们接触《钢铁怎样炼成的》就像今天接触时尚一样,怀抱理想主义的情怀是大家的普遍状态。80年代中期,中国有了现代艺术运动,82年到85、86年期间,我们感受到了时代的变化,潘晓引发的讨论让我们重新思考自己的人生态度以及怎样面对这个时代。中国现代艺术最早的一个团体——北方艺术群体就是这个时候成立的。”任戬说道。
“人间指南(上)”展览现场“新历史小组阅览室”
走入90年代,改革开放带来了新的格局。有关真理的讨论、中国的东西文化论让以任戬为代表的一代艺术家们经历了90年代经济介入带来的变迁。“理想主义与这些变化是非常矛盾的,要仰望星空不注意脚下,就会被绊倒,在80年代我们没有钱,也不需要钱,与崔健、谭盾、北岛、芒克等人如朋友般的接触和交流也充满了理想主义。”任戬说90年代让所有人的状态都有了变化,钱变得重要,这些强烈的反差造成了艺术家们对于经济、艺术、物质资本的碰撞。武汉作为中部崛起的代表城市成为了任戬的下一个方向,与此同时,吕澎发起的广州双年展开启了艺术和市场的结合,问题矛盾的交点也就此展开。
“人间指南(上)”展览现场以《任戬集邮牛仔服》收尾,同样可供自拍
在武汉成立的新历史小组用“消毒”“中国1993大消费”等作品表达着艺术家对精神和物质双重的免疫过程,“我们面对一个新的环境、机制,是矛盾、妥协的,它是一个免疫的过程,而不是直接拿来。面对当代也是这样的,要消费是对的,但要考虑它背后可能的惩罚。”任戬说那个年代给大家提供了一种可能性,回顾本土所发生的当代艺术现象的同时,他们也在“向前看”。
“敲门砖”的转变
“人间指南(上)”展览现场,王晋,《叩门——“美元上的总统》(右侧),1992-1995
如果说陈劭雄、任戬代表了80年代到90年代的变迁,王晋则连接了90年代与今天。九十年代初期王晋创作了一组现成品绘画《叩门》,将美元的七种面额的图像印在故宫旧城墙砖上。这组作品最早被艺术家称为“敲门砖”,喻指美元是打开中国当代贸易大门、促使中国进入全球金融系统的符号。在本次展览中,作品被以大幅图片的方式重新呈现,艺术家转而强调图像的绘画性趣味,通过凸显美元上人物形象的绘画技巧与逸趣来“覆盖”掉意识形态的纠葛。这组被重新呈现的作品被赋予了一个副标题——“美元上的总统”。
“人间指南(上)”展览现场,陈劭雄作品
“本次展览强调的是转折期的艺术家的创作,我们常常将艺术家的创作进行横向比较,80年代、90年代、今天都在朝西方看,本次展出的艺术作品则可被视为过去时刻的‘方位浮标’,在时间轴中重新理解深刻塑造了我们当下的中国艺术与艺术家的工作简史,并获得一种‘温故知新’。”卞卡说,“‘消费’在今天不再只是一种为满足经济需求而产生的购买行为,更成为了一种渗透于知识、欲望甚至是主体建构过程内部的要素。在当今的中国社会高度参与全球化进程、成为全球化系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之时,内化于知识界和社会个体中的矛盾性并未消失,反而被展现得更为充分。”
“人间指南(上)”展览现场“新历史小组阅览室”
从八十年代知识分子普遍的精英主义想象,到九十年代初消费和开放社会来临后的价值坍塌、自我放逐或重建想象的“曲线路径”,“人间指南”供观众审视的是艺术家们所采取的或退出社会领域,或一头扎进新兴消费文化的应对策略。(采访、撰文/孟宪晖)
(文章来源于TA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