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解体时期为什么卢布贬值(卢布为什么会剧烈贬值)
苏联解体时期为什么卢布贬值(卢布为什么会剧烈贬值)首先就是苏联的基建投资非常庞大,投资的增长超过了财政收入的增长。其次,就是居民工资的增长超过了劳动生产率的增长,为了提高苏联居民的生活水平,在八十年代,工资不断上涨,但是苏联经济的生产效率并没有相应地提高,钱多了,东西没多,通货膨胀必然加剧。最后就是苏联财政支出不断上涨,这里面最重的就是军费开支。八十年代苏联的军费开支长期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6%左右,另外还需要花大量的外汇购买粮食,对居民进行食品补贴,这些都是财政的沉重负担。另外,就是苏联经济的确面临着财政赤字逐年上涨,国内通货膨胀逐年加剧的问题。比如1989年,苏联的财政赤字已经高达1200亿卢布,为了弥补赤字,苏联国家银行不得不多发行了170亿卢布的货币。靠多印钱来弥补赤字,必然会导致通货膨胀的加剧。从1986年到1989年,苏联的通货膨胀从6%翻了一番还多,达到了13%。您可能觉得涨13%,也不是太离谱,其实这里面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
摘要:自从俄罗斯宣布能源卢布结算令,卢布的汇率变化就成了大家关注的一个热点。我找了一些当年苏联解体前,卢布改革的历史,咱们不妨通过回顾一下,也许可以从中找到一些启示。
我们之前的节目讲过,二战后冷战爆发,苏联和西方形成了两套相互平行的经济体系,在苏联和东欧阵营当中,建立的是一套围绕卢布运行的独立的贸易体系,在美国和西方世界建立的是一套以美元为核心的贸易体系,这两个体系之间的经贸联系并不多,相互独立运行。当然,从发达程度上来讲,由于经济基础不同,再加上苏东阵营经济制度上的缺陷,苏东阵营的这个经济体系,它的发达程度繁荣程度都远远不能跟西方的美元经济阵营相比。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苏联经济陷入了困境,其中一个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卢布的大幅度贬值。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苏联进入了戈尔巴乔夫时期,面对国内经济的停滞,开始积极推行改革,在经济上对外开放,出国的苏联公民和入境经商的外国公民逐渐增多。到了八十年代末期,苏联政府已经放宽了本国公民和外国人出入境旅游和定居的限制,在修改后的苏联出入境程序法当中规定,每个苏联人根据国外的任何人的邀请,经过外国政府的同意,都有权到外国长期居住,根据这一法律草案,每个苏联公民提出申请,都将发给他们出境护照,而且出国临时旅游,还一般不需要邀请。
在苏联这种放宽出国限制的情况下,出国定居和旅游的苏联人逐渐激增,据统计,1987年因为私事临时出国的人数是26.1万,到1989年这个人数就激增到了200万,1987年出国定居的人数是3万,1988年就跃升到了10.7万,到了1989年竟然高达20万。出国的人越来越多,自然对外汇的需求就越来越大,而外汇在苏联不能自由兑换,相应地,在苏联就出现了日益猖獗的外汇黑市交易,出现了一些有组织得倒卖外汇的犯罪团伙,他们在黑市上买进卖出,牟取暴利,严重干扰了苏联的外汇市场。
1989年,1美元在黑市上可以兑换15卢布,而苏联政府规定的官方汇率是1美元兑换0.65卢布,足足高了20倍。于是,那些来苏联旅游的外国人,都选择去到黑市上去兑换卢布,而那些要出国的苏联人,为了能多换一些外汇,也不得不去黑市上忍受盘剥。结果就是国家和民众都蒙受了巨大的损失。按照苏联政府的规定,每个出国的苏联公民,每人可以用200卢布按照官方汇率兑换300美元,可是面对这种混乱的局面,苏联央行吃顶不住了,为了制止嚣张的黑市交易,也为了防止外汇外流,从1989年11月1日起,苏联国家银行开始实施对出国者的新的兑换汇率,也就是6.26卢布兑换1美元,也就是说比之前的官方汇率,一下子贬值了10倍。
这是居民的换汇,在苏联的企业间,政府也组织起了外汇交易活动,企业按照买卖外汇的数量、用途进行登记,经过批准,进行买卖交易,在莫斯科举行的首次企业间外汇交易当中,成交了800多万卢布,价格竟然高达15.2卢布换1美元的高价,这个价格跟苏联官方调整之后的价格基本差不多,而对于企业来说,之前的换汇价格长期是官方规定的0.65卢布兑换1美元,可见真实的价格跟官方价格之间有多么大的差距,也说明经济封闭下,卢布的购买力早已经不符合现实情况。
苏联政府让卢布兑换价格大幅度贬值,是为了鼓励外国游客和外国商人从苏联国家银行兑换卢布,同时对外汇黑市的投机商进行打击。卢布的贬值对于那些从苏联进口物资的西方企业当然是个重大利好,这意味着苏联商品的价格下跌,但是对于那些向苏联出口商品的外国出口商却是个坏消息,这意味出口到苏联的产品大幅度涨价。您可能会很疑惑,为什么卢布会出现如此剧烈的贬值呢?当然,首先主要原因是卢布背后的苏联经济跟美元和西方经济是割裂的,卢布和美元之间没有一个充分自由交易的市场,不能够自由兑换,价格你定多少都可以,反正是换不了。
另外,就是苏联经济的确面临着财政赤字逐年上涨,国内通货膨胀逐年加剧的问题。比如1989年,苏联的财政赤字已经高达1200亿卢布,为了弥补赤字,苏联国家银行不得不多发行了170亿卢布的货币。靠多印钱来弥补赤字,必然会导致通货膨胀的加剧。从1986年到1989年,苏联的通货膨胀从6%翻了一番还多,达到了13%。您可能觉得涨13%,也不是太离谱,其实这里面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当年的苏联不是今天的市场经济,商品非常不丰富,一直处于物资短缺状态,官方供应的物资涨了13%,这也仅仅是表面上的,其实这个价格你可能根本买不到。黑市上的物资价格远远不止官方的价格,能差多少,您可以参见一下官方汇率和黑市汇率的差别。即便是在计划经济的高度管控之下,还出现了如此大的赤字,这钱都花在哪里了呢?
首先就是苏联的基建投资非常庞大,投资的增长超过了财政收入的增长。其次,就是居民工资的增长超过了劳动生产率的增长,为了提高苏联居民的生活水平,在八十年代,工资不断上涨,但是苏联经济的生产效率并没有相应地提高,钱多了,东西没多,通货膨胀必然加剧。最后就是苏联财政支出不断上涨,这里面最重的就是军费开支。八十年代苏联的军费开支长期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6%左右,另外还需要花大量的外汇购买粮食,对居民进行食品补贴,这些都是财政的沉重负担。
当然,最关键的是,苏联企业能给国家上缴的利润却没有增长,甚至还在下降,国内消费市场长期萎靡不振,而苏联的工业产品在国际市场又没有竞争力,能够出口创汇的只有自然资源和武器,八十年代国际油价的下跌,更是让苏联的出口收入锐减。该花钱的地方不仅没减少,还越来越多,而收入却不断下降,结果就是只能靠印钞票,通货膨胀的加剧,汇率崩塌是必然的。
对于这些问题,有意思的是当年专家学者给苏联开出的药方首先是建立不动产市场,也就是用房地产市场把居民手里多余的卢布给冻结掉,让市场上流通的卢布变少,从而控制通货膨胀。第二个建议就是鼓励苏联企业创新发展,提高工业产品的出口竞争力,多方面努力赚取更多的外汇,打通苏联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价格,让卢布伴随着苏联商品一起实现国际化。当然,这一切都随着苏联的解体而成为了历史。
现在三十多年过去了,遗憾的是今天的俄罗斯除了把房地产市场做起来了,房价涨上去了,出口产品上仍然把能源做为支柱,最大的变化就是粮食能自给自足,还能大量出口了。现在西方对俄罗斯开启了全面的经济脱钩,俄罗斯经济会不会再次陷入上世纪80年代苏联经济的困境,卢布是否会重蹈昔日的覆辙,关键就要看俄罗斯国内经济是否能在摆脱对西方市场依赖的前提下,实现繁荣发展。